天文 > 十二大行星
  據新華社電 傳統的“太陽係八大行星”概念正面臨着被顛覆的危險。天文學家16日在此間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正式提交有關行星定義的决議草案,這份草案如獲通過,太陽係行星將擴充至11顆。
  近年來,太陽係邊緣先後發現一些較大的天體,這給傳統的行星定義帶來衝擊。為此,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專門成立了一個行星定義委員會。委員會經過長達兩年多的討論後終於就新的行星定義達成一致,並嚮本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提交了相關决議草案。
  據悉,參加本次大會的天文學家將於24日就這一决議草案進行表决。如果决議草案獲得通過,那麽符合定義的太陽係行星將達到11顆,除了傳統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外,還將增加𠔌神星、原先被認為是冥王星衛星的“卡戎”和一顆暫時編號為“2003ub313”的天體。行星定義委員會稱,不排除將來太陽係中會有更多符合標準的天體被列為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羅恩·埃剋16日在一份聲明中,近幾年來在太陽係邊緣新發現了一些天體。圍繞這些天體是否應被當作太陽係的行星,人們産生了一些爭論,這是很正常的。
  ■解讀
  新行星須符合兩大條件
  正於捷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將就新的行星定義决議草案進行討論和表决。
  美國天文學會發言人斯蒂芬·馬蘭博士提供的材料介紹說,新的行星定義包括兩點:一是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行星的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須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狀呈圓球。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裏以上,質量必須在50億億噸以上。
  在新的行星標準之下,行星定義委員會還確定了一個新的次級定義——“類冥王星”。這是指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轉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義的12顆太陽係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屬於“類冥王星”。
  天文學家認為,“類冥王星”的軌道通常不是規則的圓形,而是偏心率較大的橢圓形。這類行星的來源,很可能與太陽係內其他行星不同。隨着觀測手段的進步,天文學家還有可能在太陽係邊緣發現更多大天體。未來太陽係的行星名單如果繼續擴大,新增的也將是“類冥王星”。
   新華網洛杉磯8月15日電 (記者 陳勇) 正於捷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將就新的行星定義决議草案進行討論和表决。根據這一决議草案提出的定義,目前太陽係有12顆行星,將來這個“陣容”還可能擴大。
  美國天文學會發言人斯蒂芬·馬蘭博士嚮新華社記者提供的材料介紹說,新的行星定義包括兩點:一是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二是行星的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須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狀呈圓球。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裏以上,質量必須在50億億噸以上。
  按照這一定義,目前太陽係內有12顆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𠔌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先被認為是冥王星衛星的“卡戎”和一顆暫時編號為“2003ub313”的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行星定義委員會稱,不排除將來太陽係中會有更多符合標準的天體被列為行星。目前在天文學家的觀測名單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義的太陽係內天體就有10顆以上。
  新增3顆行星
  𠔌神星(ceres)
  95億億噸
  952千米
  1801年1月,意大利天文學家在這些小行星中發現了𠔌神星,其外形幾乎為球體,直徑近1000公裏,質量近95億億噸,大約相當於月球質量的五十分之一,在小行星中排名第一,包括一個富含冰水的表層。
  “卡戎”(charon)
  190億億噸
  1205千米
  於1978年7月被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的“卡戎”,在冥王星赤道上空約1.9萬公裏的圓形軌道上運轉,其運行周期與冥王星自轉周期相等。近年來的觀測表明,“卡戎”其實與冥王星構成了雙行星係統,同步圍繞太陽旋轉。
  “齊娜”(2003ub313)
  質量未知
  2400千米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布朗於2003年在太陽係邊緣發現了一顆天體,將其暫時編號為“2003ub313”。2005年7月,布朗正式宣佈了這一發現,並稱該天體為“齊娜”(神話中的一個好戰女神)。這顆天體位於海王星公轉軌道外的柯伊伯帶中,據專傢推算,它距離太陽約160億公裏,其表面溫度約為零下248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