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中國 >北京 >北京公交站 > 十三陵
顯示地圖
目錄
明代十三個皇帝陵墓的總稱 13 Emperor Ming Dynasty tomb of general
十三陵 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
  明 代十三個皇帝陵墓的總稱。陵名為: 長陵 ( 成祖 )、 獻陵 ( 仁宗 )、 景陵 ( 宣宗 )、 裕陵 ( 英宗 )、 茂陵 ( 憲宗 )、 泰陵 ( 孝宗 )、 康陵 ( 武宗 )、 永陵 ( 世宗 )、 昭陵 ( 穆宗 )、 定陵 ( 神宗 )、 慶陵 ( 光宗 )、 德陵 ( 熹宗 )、 思陵 ( 思宗 )。位於 北京市 昌平縣 天壽山 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其中 長陵 規模最大。 清 顧炎武 《金陵雜詩》之二:“重聞百五日,遙祭十三陵。”參閱《大明一統志·京師山川》。
旅遊 Travel
  十三陵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十三陵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三陵門票價格神路淡季15元,旺季20元昭陵20元定陵淡季40元,旺季60元長陵淡季30元,旺季45元十三陵開放時間夏季8:00入園;鼕季8:30入園。十三陵交通最佳選擇是坐一日遊的車子如遊1、遊2、遊3、遊4、遊5路都可到,不過這樣就不能去昭陵了。也可以乘公交車到昌平,再換乘小巴去昭陵,也可打車前往,車費約10元。自駕車從馬甸上八達嶺高速後,到昌平環島後按路標行駛。十三陵玩法觀光、考古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山,是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區面積約120平方公裏。群山之內,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佈局莊重和諧。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於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區第一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
  此後明朝營建的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慶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別座落在長陵兩側山下。
  陵區中部長達七公裏的長陵神道(總神道)與各陵相通。
  明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是最後一陵,位於陵區西南隅,係妃墳改用,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築。
  此外,陵區內還建有明代妃墳七座、太監墓一座,並曾建有行宮、苑囿等附屬建築,周圍曾築有十個關城。
  這裏青山環抱,風景美麗,在方圓約40平方公裏的小盆地裏,錯落有緻地分佈着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後人稱為明十三陵。現在這裏成了一個馳名世界的遊覽地。由於這個陵墓區太大了,一般遊人主要遊覽其中的兩個陵墓,一個是建築規格最宏偉的長陵,一個是將地下宮殿發掘出來的定陵。每一座皇陵都有一座地下宮殿,但是發掘出來的衹有定陵這一個。遊人進入陵園,首先會對排列在馬路兩側的18對石人和石獸感到興趣。這些巨大的石人、石獸,雕工精細,造型生動,是珍貴的古代藝術。它們表示皇帝死後也要和生前一樣主宰一切。這些巨大的石雕,有的體積達30多立方米,是利用科天在路上潑水成冰,將雕像放在冰道上拖運到這裏的。
  規模宏偉的長陵長陵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主要建築棱恩殿,和故宮中的太和殿一樣大,總面積達1956平方米。它有一點比太和殿更突出,這就是它的柱、梁、檁、椽和檐頭全部使用楠木,殿內的32根巨柱,都是用整根金絲楠木製成的。據說,當時光是從産地將這些巨大的楠木運到陵園,就用了五六年時間。這樣粗大的楠木,這樣宏偉的楠木建築物,在全國,已是絶無僅的了,所以這個殿就是顯得特別珍貴。朱棣當了22年皇帝,在他稱帝的第6年就開始營建陵墓,共用了5年。
  富麗堂皇的定陵地下宮殿定陵是明神宗的陵墓。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朝當皇帝時間最長的一個。他的陵墓修了6年。據記載,共耗費白銀800多萬兩,相當於當時兩年全國田賦的收入。定陵的規模不如長陵,但是,它的建築卻比較精緻。定陵的大部分地面建築已經不存在了,衹是明樓還完好。因為明樓全部是石築戌,沒有一根木料,所以它不但堅固,而且能防火。明樓的建築也反映了當時高超的設計和施工水平。定陵的建築水平可以從已發掘出的地宮看出來。富麗堂皇的定陵地下宮殿距地面27米,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5個高大寬敞的殿堂全部是石結構,拱券式頂,沒有一根梁柱。放置明神宗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的後殿,高達9.5米,長30.1米,寬9.1米,是最大的一個殿堂。在這裏發掘出了3000多件隨葬品,其中有金冠、金壺、金爵、鳳冠等極其珍貴的文物。金冠是用金絲編製成的,冠頂盤有一對金竜。鳳冠上鑲有寶石100多塊,珍珠5000多顆。遊人們可以在定陵博物館內看到這些珍寶。
  昭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是明朝第十二個皇帝和他的三個皇后的合葬墓,昭陵的建築有其獨特的地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築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寢建築。
  明十三陵的三個特色
  比較中國歷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個明顯特色。
  第一,陵區建築的整體性特別突出。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區域的設置,早在戰國中期隨着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現。其製導源於我國古代以宗族為單位,按貴族的等級和宗法禮製關係布葬的"公墓"制度。各個時代陵區規模的大小及建築的設置各不相同,給其他時代帝陵留條後路,不加褒貶,衹說不同之處。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園都有各自的門闕、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體係。它們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但在建築的設置上彼此不講究統屬和整體聯繫。
  明十三陵則不同,各陵雖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樓、寶城,自成獨立單位,但陵區之內,長陵神道作為各陵共用的"總神道"出現,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區的建築緊密相聯,各陵總合形成了一個整體。
  第二,陵寢建築制度獨具風貌。中國古代的帝陵從秦漢到唐宋,其地上陵寢建築大以覆鬥形的陵臺(陵塚)為中心,前設寢殿,周以方垣並四面設門,前開神道,構成大體均衡對稱的方陵體製。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變更古製,創新為前方(方形院落)後圓(圓形寶城)。寶頂、明樓、享殿沿中軸綫縱嚮排列的嶄新的陵園佈局方式,陵前的神道采用多次轉折的麯路形製。
  明十三陵的陵寢建築佈局基本繼承了孝陵制度,但又有所改變。如:十三陵臺陵明樓內聖號碑的設置,更突出了該建築的標示作用,欞星、寶城馬道之設較之孝陵更便於陵園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欞星門的設置,則增加了陵寢的紀念氣氛,也為空曠的方城前院補充了點綴物。
  在明長陵幽深麯折的神道上,排列的陵寢兆域門(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竜鳳門等墓儀設施,源自孝陵制度。但兆域門前石牌坊的設置,石望柱改置石像生前,石像生中增加功臣像等,則為新創。明十三陵的墓室形製也很有特色,它既不同於秦漢時期黃腸題湊的木槨室制度,也與唐代鑿山為穴的做法有別,而是深埋地下的有琉璃構件的真正的宮殿式建築。
  第三,自然環境幽雅壯觀。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選址,大多受堪輿風水術的影響。由於明朝時皇傢陵地卜選采用的是盛行於當時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勢宗風水術,註重竜、穴、砂、水的相配關係,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壽山吉地又是永樂年間江西著名的風水術士廖均卿等人所選,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具有四面青山環抱,中間明堂開闊.水流屈麯橫過的特點,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處於左右護山的環抱之中。這一陵址位置的經營方式與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觀顯得更為賞心悅目,豐富多彩,更能顯示皇帝陵寢肅穆莊嚴和恢宏的氣勢。
  各陵主體建築仍保存至今
  明十三陵的環境由山川、河流、林木、植被等諸多要素貌,有關管理機構對陵區的古樹名木進行了登記、建檔、打着原有狀況。陵區的水係除陵區東南增建一座無礙陵寢安全大的改變。
  明十三陵的長陵裬恩殿是長陵陵宮地面建築中的主要建築,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臺基上,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
  明十三陵的長陵裬恩殿殿內有60根楠木大柱支撐,如此宏大的楠木建築為世間罕見。
  明十三陵定陵內通嚮地宮的金剛墻。
  為保存十三陵獨特的景觀,北京市已經耗資1.7億元對陵區進行大規模的拆遷整治。其中包括拆除了十三陵各陵寢周圍50米內的民宅和建築物8萬平方米;為保證色調一致,將公路兩側30米內可視房屋建築統一粉刷為灰色;拆除開放景區內的商亭,增設中英文標識牌;並將陵寢周圍的電綫埋入地下。
  據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聶友義介紹,投資3800萬的德陵搶修工程已進入尾聲,今年康陵、慶陵的維修工作陸續開工。預計在2008年前,將斥資4億元,完成7座殘破陵寢的修復工作。
  明十三陵寶城內地下為安葬墓主的玄宮建築,各陵寶城除思陵係復建外均保持原有形製,且較完整。明樓,僅思陵已不存(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昭陵明樓於1986年修繕時,依明朝原製進行了修復。其餘各陵明樓均保存至今。
  在各陵中,僅定陵於1956年進行了考古發掘,定陵玄宮內除加護必要的防護網罩,地面鋪設保護性橡膠皮,出土文物入庫妥為保藏外,其他陵寢墓室建築均保持着原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各陵寶城之前原製均建有祾恩門、祾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爐、欞星門、石五供及宰牲亭、神廚、神庫等建築。
  現祾恩殿、祾恩門和神帛爐除長陵完好保存,昭陵祾恩門、祾恩殿係1986年復建外,其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有些局部坍塌,有些保存着建築基址,至今未再改變。各陵宰牲亭、神廚、神庫,除昭陵於1990年依舊址按原製進行復建外,均保持原有的遺址狀況。
  各陵陵前設有神道,長陵神道設置的石牌坊、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竜鳳門等主要建築保存較好,其中神功聖德碑亭、大紅門和竜鳳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進行修繕。其餘各陵神道、神功聖德碑亭於清代拆除,現存石碑及部分石橋。明朝時各陵陵宮內外及神道兩旁栽植大量的鬆柏樹,現陵宮內鬆柏樹長勢茂盛。神道兩側鬆柏多於清代被砍伐。各陵陵宮之外,明朝時均設有神宮監、祠祭署、朝房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中,神宮監在清朝時已變成自然村落,但圍墻、門樓尚有存者,祠祭署、朝房等毀於清代,已無遺物保存。陵區內的妃子墳、太監墓在清末時相繼被墾闢為農田,其建築保存着地下墓室,地上陵寢建築保存有殘垣斷壁及部分石雕。行宮、九竜池及各山口墻垣毀於清代,現有部分殘跡保存。
  總的來看,明十三陵經歷清朝中晚期、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數百年間雖遭受到風雨雷雹等自然因素的損壞和局部的人為破壞,但各陵的主體建築仍保存較好,陵園的格局清晰完整,地下墓室完好保存。古建築與遺址未受後人過多的幹預與改變,自然環境也沒有受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程度很高。
  十三陵周圍的軍都山餘脈,在陵域東、西、北三面形成環抱式天然屏障,北部的天壽山主峰三峰並峙,中峰海拔760餘米,是陵區最高峰。環山之中,是洪水衝積形成的小盆地,山壑中的水流在平原中部交匯後,蜿蜒東去。陵區南部的竜山、虎山一左一右,虎踞竜盤,把守門戶。伫立平原北望,群山巍峨,層巒疊嶂;登高南眺,河水瀠洄,川原開闊。如此磅礴壯觀的地理環境,正是中國古代風水學說極力推崇的“四勢完美”、“山川大聚”的帝王陵寢吉壤。
  明十三陵自然環境幽雅,陵寢建築規模宏大,體係完備,整體性突出,陵寢制度獨具風貌,是明朝200餘年歷史中中國建築藝術的傑作和陵寢規劃與建造的最高代表。而其歷史遺存,又從另一個側面記錄了明王朝的盛衰興亡,記錄了明朝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
  衆陵以上陵為中心,神路自南端陵門直達長陵。在長達7千米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官門、碑亭、華表、石像生、竜鳳門等建築。這些不僅是皇威的象徵,由此也用以造成謁陵氣氛。
  十三陵墓區很大,一般遊人主要遊覽其中的兩個陵墓,一個是建築規格最宏偉的長陵,一個是將地下宮殿發掘出來的定陵。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Shisan Ling
  十三陵
  Ming Tombs
  中國明代皇帝成祖朱棣至思宗朱由檢13個皇帝陵墓區的總稱。位於今北京市昌平縣北10公裏的天壽山南麓,陵區面積約40平方公裏,北、東、西三面山嶽環抱,群峰聳立,13座皇陵沿山麓散布,各據崗巒,氣勢雄闊。
  陵區前奏是一條顯示帝王尊嚴的長達 7.5公裏的神道,始端是山口外的石碑坊,其中綫正對着天壽山主峰。自此北往,經大紅門、碑亭、石象生至竜鳳門。竜鳳門再北,地勢漸高,約5公裏到達長陵的陵門。石牌坊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5間6柱11樓,闊約29米,高約14米,全部用大型漢白玉石構件建成,柱腳浮雕精美,16條蛟竜雲海翻騰,16衹雄獅戲耍綉球。額枋上的雲紋柔美飄逸,仿木雕刻鬥拱細緻入微,是明清以來不可多得的石刻佳品。神道中段兩旁的石象生共計18對,其中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文臣、武臣、勳臣各2對,雕於宣德十年(1435),嘉靖十五~十七年又整修一次。石雕體積龐大,均用整石雕成,刀法純熟簡練,形象逼真準確。
  長陵是陵區的主體,位於陵區中央,建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其佈局也是其他明陵的典範。長陵東側有景陵、永陵、德陵,西側有獻陵、慶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西南側有定陵、昭陵、悼陵。長陵陵園由墻垣圍繞,佈置成3重庭院。第1重為長陵門至□恩門,庭院不大,東側建有碑亭。第2重庭院廣阔,以□恩殿為中心,東西原有配殿。□恩殿面闊9間,總長66.75米,進深5間,計29.31米,重檐廡殿頂,黃色琉璃瓦,坐落在3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是安放帝、後靈位和舉行祭祀典禮的場所。殿內總面積為1956.4平方米,60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梁架,中央4根大柱直徑達1.17米,高約14.30米,自根至頂為一整木。□恩殿是十三陵中體量最大的建築,曾遭雷擊焚燒與地震,但迄今無傾斜,表明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技術。第 3重庭院相當於宮殿的後寢,即真正的陵墓部分,主體建築為方城、明樓。方城高約10米,下有甬道,長13米;明樓為重檐歇山頂,內竪有石碑。明樓之後為圓形丘陵,外繞城墻,稱為寶城,其下即地宮。
  總平面示意圖
  長陵方城明樓
  從已發掘的定陵地宮來看,明代陵墓地下墓室是用巨石發券構成若幹墓室相連,形成地下宮殿。墓室平面以1個主室和2個配室為主體。主室前有甬道,3重門,門券上雕有竜鳳和吻獸。石券最大跨度9.1米,淨高達9.5米。地宮石拱結構堅實,迄今安好無損。
  (陸元鼎)
近義詞
十三陵
相關詞
建築明朝陵墓遼代北京遊樂園昌平旅遊勝地
歷史遺址文化典故法律中國神話動物旅遊
歷史村官水庫百科辭典自然風景區電視劇盜墓中華民族
包含詞
十三陵鎮清十三陵明十三陵
十三陵滿十三陵君十三陵水庫
十三陵長陵十三陵神路十三陵石刻
十三陵酒店特26十三陵水庫十三陵水庫島
十三陵水庫路斜日十三陵下十三陵水庫郵票
十三陵水庫周邊十三陵影山西路十三陵鬍莊社區
精高檔片--明十三陵十三陵水庫暢想麯十三陵明皇蠟像宮
十三陵君得利飯館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電廠十三陵帝後妃嬪軼聞
北京的明十三陵中的長陵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學十三陵碓臼峪風景區
明十三陵超大石牌坊十三陵雙竜山森林公園十三陵碓臼峪自然風景區
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十三陵農場工藝美術廠北京十三陵寶山飯店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醫院冶金工業部十三陵療養院北京十三陵石油工人療養院
昌平區十三陵鎮醫院北京鳳山溫泉度假村(昌平-十三陵水庫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