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區域規劃 regional planning
區域規劃是為實現一定地區範圍的開發和建設目標而進行的總體部署。廣義的區域規劃指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進行總體部署(包括區際和區內);包括區際規劃和區內規劃,前者主要解决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或區際分工協作問題,後者係對一定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佈局進行全面規劃。狹義的區域規劃則主要指一定區域內與國土開發整治有關的建設佈局總體規劃。
區域規劃主要是在城市規劃和工礦區規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區域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因地製宜地發展區域經濟,有效地利用資源,合理配置生産力和城鎮居民點,使各項建設在地域分佈上綜合協調,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順利地進行地區開發和建設。工作具有3個基本特性,即戰略性、地域性和綜合性。
區域規劃要對整個規劃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建設佈局問題作出戰略决策,把同區域開發與整治有關的各項重大建設落實到具體地域,進行各部門綜合協調的總體佈局,為編製中長期部門規劃和城市規劃提供重要依據。 |
|
區域規劃是20世紀20~30年代在城市規劃與工礦區規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中國自50年代中起,結合新工業基地和新工業城市的規劃建設,廣泛開展此項工作。
60年代以來,隨着世界範圍內工業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過程的加速,區域規劃受到經濟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的普遍重視。 |
|
①在全面分析評價區域資源與建設條件基礎上,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明確經濟發展方向和地域開發方向;
②改善工業佈局,包括對老基地的調整和改造,對新建骨幹企業的選址定點,新老企業在一定地域範圍的協調組合,正確處理工業布點的集中與分散的矛盾;
③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的用地結構和商品性農業生産基地的建設佈局,妥善解决工農業和各項建設間的用地矛盾;
④對區域內城鎮人口的增長趨勢進行預測,並在區域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各主要城鎮的性質、規模和佈局,組織城鄉居民點體係中各類城鎮間和城鄉間的合理分工與聯繫;
⑤使交通運輸、能源、給排水、通信、生活服務等各項基礎設施的佈局同工農業生産和城鎮居民點的佈局相互協調配合;
⑥搞好環境整治,防止重要水源地、城鎮、風景遊覽區污染,對自然區和文物、古跡嚴加保護,逐步恢復已被破壞的生態平衡,使其嚮良性發展,改善和美化環境。 |
|
區域規劃是以跨行政區的經濟區為對象編製的規劃,是國傢總體規劃或省級總體規劃在特定經濟區的細化和落實。區域規劃是戰略性、空間性和有約束力的規劃,不是純粹的指導性和預測性規劃。
規劃通常兼有兩層含義:一是描繪未來,根據現在的認識對未來目標和發展狀態的構想;二是行為决策,即實現未來目標或達到未來發展狀態的行動順序和步驟的决策。區域規劃就是要在多種方案的比較和選擇中確定適合規劃區域未來的發展目標和經濟建設的總體藍圖。它的作用是劃定主要功能區的“紅綫”,主要內容是把經濟中心、城鎮體係、産業聚集區、基礎設施以及限製開發地區等落實到具體的地域空間。編製區域規劃,要着眼於打破地區行政分割,發揮各自優勢,統籌重大基礎設施、生産力佈局和生態環境建設,發揮區域的整體優勢,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能力,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促使區域社會經濟快速、穩定、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國傢發改委在編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工作中,將把區域規劃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明確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佈局以及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方向。長期以來,區域規劃一直是我國規劃體係中一個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區域調控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區域規劃是區域調控的重要依據。市場經濟國傢一般對發展什麽産業很少幹預,但對區域發展則幹預較多。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必須強化區域規劃。我國已開始將區域規劃編製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十一五”期間,將着重對一些經濟聯繫緊密的城鎮密集地區、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的都市經濟圈地區、重點開發地區等進行規劃。目前,國傢發改委已經决定先期啓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和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的研究和製定工作。 |
|
1、目的性
明確規劃需要解决的問題,如廣東省東西兩翼區域規劃的編製目的是解决廣東省東西兩翼地區的協調發展。
2、前瞻性
突出規劃的超前性,加強規劃的指導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3、綜合性
區域規劃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規劃內容廣泛,對區域內各係統、各組成要素進行全面的考慮,對社會經濟各部門進行統籌安排,在綜合各部門、各行業專業規劃的基礎上對區域的整體發展做出統一决策。
(2)規劃思維方法,着重全面權衡利弊,綜合評價、綜合分析論證,強調各部門之間、各地區之間的相互協調,彌補單一部門、專項論證的不足。
(3)規劃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標、多方案比選的結果。區域空間佈局方案都不會是唯一的,區域規劃應特別註重發揮地區優勢,最後規劃方案的决策往往是在多方面、多目標、多方案的綜合比較中遴選出來的。
4、戰略性
區域規劃是戰略性的規劃,它主要體現在:
(1)規劃時間跨度長。一般而言,區域規劃的期限都在20年以上,可以展望到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由於規劃期限長,必然要求規劃方案有明顯的超前性,但又要有近期建設重點項目的規劃,使規劃方案既能指導近期的國民經濟建設,又可保持遠近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2)規劃關註的問題是宏觀的、全局性的、地區與地區之間需要協調的關鍵性的重大問題。因此,區域規劃總是從長遠着眼,從宏觀着想,講求區域的整體效益。規劃的重點應是區域宏觀性的、全局性的、關鍵性的重大項目。
(3)規劃指標具有較大的彈性。由於區域規劃是長遠性的規劃,而區域未來的發展往往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對於未來的預測難於完全準確,所以規劃中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目標、結構、佈局與土地利用安排衹能勾畫大體的輪廓,規劃中提出的發展指標不需要是一個定值,可以有一定的幅度,具有較大的彈性。
(4)規劃的實施將對區域各方發生深遠的影響。區域規劃是對國民經濟各種建設的戰略部署,因此,規劃方案製定時,既要從區域的整體利益出發,又要兼顧各個地方、各個部門的利益;既要考慮區域的長遠利益,又要考慮近期的利益,以使區域獲得持久發展的動力。
5、地域性
區域規劃工作的地域性,包含如下兩方面的含義:
(1)地方特色。各地區的資源、經濟發展條件、原有基礎千差萬別,各區域未來的發展方向、目標、地域結構、産業結構和佈局、各種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也就不會相同。各地區有各自的特殊性,規劃要因地製宜,揚長避短,反映出規劃區域的特色。
(2)保持完整的規劃範圍。規劃過程中不僅要把規劃區域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同時也要對規劃區域內所轄地區全面考慮,體現規劃在區域空間上的完整性。 |
|
區域規劃是描繪區域發展的遠景藍圖,是經濟建設的總體部署,涉及面十分廣,內容龐雜,但規劃工作不可能將有關區域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問題全部包攬起來,區域規劃的內容歸納起來,可概括為如下幾個主要方面:
1、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包括戰略依據、戰略目標、戰略方針、戰略重點、戰略措施等內容。區域發展戰略既有經濟發展戰略,也有空間的開發戰略。
製定區域經濟總體發展戰略通常把區域發展的指導思想,遠景目標和分階段的目標,産業結構,主導産業,人口控製指標,一、二、三産業大體的就業結構,實施戰略的措施或對策作為研究的重點。
規劃工作中有三個重點:
(1)確定區域開發方式。如采用核心開發方式、梯度開發方式、點-軸開發模式、圈層開發方式等。開發方式要符合各區的地理特點,從實際出發。
(2)確定重點開發區。重點開發區有多種類型,有的呈點狀(如一個小工業區),有的呈軸狀(如沿交通幹綫兩側狹長形開發區)或帶狀(如沿河岸分佈或山𠔌地帶中的開發區),有的呈片狀(如幾個城鎮連成一塊的開發區)等等。有的開發區以行政區域為單位,有的開發區則跨行政區分佈。重點開發區的選擇與開發方式密切相關,互相銜接。
(3)製定區域開發政策和措施。着重研究實現戰略目標的途徑、步驟、對策、措施。
綜合評價區域發展條件,正確認識區域的戰略地位,明確區域在社會勞動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製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和戰略目標的重要環節。區域內部的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和區域外部的環境都對區域的發展和建設産生影響,發生作用。區域發展條件有着十分廣泛的內容。對於影響區域未來發展的各種條件,應盡可能在定性論述的基礎上,進行量化分析,做到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以便比較準確地預測未來的經濟發展,為製定戰略目標提供依據。
2、工農業生産的佈局規劃
區域産業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區域産業佈局規劃的重點習慣上放在工農業産業佈局規劃上。
合理配置資源,優化地域經濟空間結構,科學佈局生産力,是區域規劃的核心內容。區域規劃要對規劃區域的産業結構、工農業生産的特點、地區分佈狀況進行係統地調查研究。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對照當地生産發展的條件,揭示産業發展的矛盾和問題,確定重點發展的産業部門和行業,以及重點的發展區域。規劃中要大體確定主導産業部門的遠景發展目標,根據産業鏈的關係和地域分工狀況,明確與主導産業直接相關部門發展的可能性。與工農業生産發展緊密相關的土地利用、交通運輸和大型水利設施建設項目,也常常在工農業生産佈局規劃中一並研究,統籌安排。
3、城鎮體係和鄉村居民點體係規劃
城鎮體係和鄉村居民點體係是社會生産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間組合的具體反映。城鎮體係規劃是區域生産力綜合佈局的進一步深化和協調各項專業規劃的重要環節。由於農村居民點比較分散,點多面廣,因此區域規劃多數衹編製城鎮體係規劃。
研究城鎮體係演變過程,現狀特徵,預測城鎮化發展水平。城鎮體係規劃的基本內容包括:
(1)擬定區域城鎮化目標和政策;
(2)確定規劃區的城鎮發展戰略和總體佈局;
(3)原則確定各主要城鎮的性質和方向,明確城鎮之間的合理分工與經濟聯繫;
(4)原則確定城鎮體係規模結構,各階段主要城鎮的人口發展規模、用地規模;
(5)確定城鎮體係的空間結構,各級中心城鎮的分佈,新城鎮出現的可能性及其分佈;
(6)提出重點發展的城鎮地區或重點發展的城鎮,以及重點城鎮近期建設規劃建議;
(7)必要的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建議。
4、基礎設施規劃
基礎設施是社會經濟發展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具有先導性、基礎性、公用性等特點。基礎設施對生産力和城鎮的發展與空間佈局有重要影響,應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或者超前發展。
基礎設施大體上可以分為生産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兩大類。生産性基礎設施是為生産力係統的運行直接提供條件的設施,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供水、排水、供電、供熱、供氣、倉儲設施等。社會性基礎設施是為生産力係統運行間接提供條件的設施,又稱為社會服務事業或福利事業設施,包括教育、文化、體育、醫療、商業、金融、貿易、旅遊、園林、緑化等設施。
區域規劃要在對各種基礎設施發展過程及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根據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預測未來對各種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確定各種設施的數量、等級、規模、建設工程項目及空間分佈。
5、土地利用規劃
準確地確定土地利用方向,組織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對各類用地在空間上實行優化組合併在時間上實行優化組合的科學安排,是實現區域戰略目標,提高土地生産力的重要保證。
土地利用規劃應在土地資源調查、土地質量評價基礎上,以達到區域最佳預期目標的目的,對土地利用現狀加以評價,並確定土地利用結構及其空間佈局。
土地利用規劃可突出三種要素:樞紐、聯綫和片區。樞紐起定位作用;聯綫既是聯結(如樞紐之點的聯結),又是地域劃分(如片區的劃分)的構成要素;片區則是各類型功能區的用地區劃(如經濟開發區,城鎮密集區,生態敏感區,開敞區,環境保護區等)。
區域規劃中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主要是:
(1)土地資源調查和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2)土地質量評價;
(3)土地利用需求量預測;
(4)未來各類用地佈局和農業用地、園林用地、林業用地、牧業用地、城鄉建設用地、特殊用地等各類型用地分區規劃;
(5)土地資源整治、保護規劃。
6、可持續發展規劃
規劃區域應在不超越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謀求資源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保持資源永續利用和提高生活質量,使自然、經濟、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7、區域發展政策
區域政策可以看作是為實現區域戰略目標而設計的一係列政策手段的總和。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影響企業佈局區位的政策,屬於微觀政策範疇,如補貼政策、區位控製和産業支持政策等;另一類是影響區域人民收入與地區投資的政策,屬於宏觀政策範疇,可用以調整區域問題。
區域規劃的區域發展政策研究,側重於微觀政策研究,並且要註意區域政策與國傢其它政策相互協調一致,避免彼此間的矛盾。
區域政策的主要內容有:
(1)勞動力政策。包括流動政策和就地轉移政策等,既要防止後進地區人才流失,又要區內勞動力從勞動生産率低的行業轉嚮高的行業。
(2)資金政策。包括財政手段(如補貼和稅收)、改善企業金融狀況和行政控製等,誘導資金投嚮。
(3)企業區位控製政策。如通過稅收和企業開發許可證制度,促使工業的發展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
(4)産業政策。通過産業政策,促進新企業的創建和小企業的成長,促進技術革新,發展經濟開發區。 |
|
依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把區域規劃劃分為各種不同的類型。
1、按規劃內容的側重點分類
(1)策略性的區域規劃
這類規劃相當於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內容側重於製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方針,經濟發展的重點,確定産業結構的調整方向和産業佈局,以及保證戰略目標實現的措施和政策。策略性區域規劃的特點是:①重視區域所處的環境和區域發展條件的分析論證;②註重經濟發展方向、戰略目標和經濟結構;③對於區域經濟發展政策、規劃方案實施對策、策略的研究較深入,但往往對於經濟建設工程的規劃佈局研究較為簡略。
(2)物質性的區域規劃
規劃內容偏重於區域發展的物質環境和建設工程項目的空間佈局規劃,規劃成果註重區域土地開發利用的總體藍圖。因此對於資源的開發利用,對於城鎮的發展和佈局,對於工農業生産佈局和各種基礎設施的空間分佈極為重視。物質性區域規劃的特點是:①重視技術經濟指標;②重視各部門、各物質要素的功能、相互關係和空間表現形式;③特別註重各類土地利用和空間分佈;④強調經濟建設項目和城鎮的發展規模、相互關係和空間佈局。
(3)綜合性的區域規劃
綜合性區域規劃是通常說的區域規劃,比較規範性的區域規劃。綜合性的區域規劃,兼容策略性規劃和物質性規劃的特點,內容係統、全面。既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的內容,又有各個部門、各個係統完整的經濟建設空間佈局規劃的內容;既描繪出區域經濟建設未來的總藍圖,又有明確的區域發展政策和規劃實施措施。
2、按規劃區域屬性分類
(1)區域分類
按照區劃的性質和地域屬性不同,通常把區域分成如下幾類:
①自然區。自然區是指自然特徵基本相似或內部有緊密聯繫、能作為一個獨立係統的地域單元。它一般是通過自然區劃,按照地表自然特徵區內的相似性與區際差異性而劃分出來的。每個自然區內部,自然特徵較為相似,而不同的自然區之間,則差異性比較顯著。
②經濟區。經濟區是指經濟活動的地域單元。它可能是經過經濟區劃劃分出來的地域單元,也可以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管理的需要而劃分出來的連片地方。
經濟區也有多種類型,如:
★聚類經濟區,國外稱之為均質區。其中有經濟發展水平或發展速度相類似的聚類經濟區,也有的是經濟結構特徵或産業優勢和發展方向相似的聚類經濟區。
★經濟協作區。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條件、經濟聯繫而組織起來的地域單元。經濟協作區是加強區域經濟橫嚮聯合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和經濟發展區域化的趨勢相適應。
★經濟特區。它是享有較多優惠政策,有一定相對獨立性和特殊管理的地域。如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開發區等。
★部門經濟區。根據某些資源或産業相對集中,或者按主導産業為標志劃分出來的地域。如工業區、農業區、能源區、礦區、加工工業區、風景旅遊區、商業貿易區等。
★綜合經濟區。即通常一般所說的經濟區,經濟門類較多,內部有緊密的聯繫,都有經濟中心城市和廣阔的鄉鎮結合在一起的區域。
③行政區。行政區是為了對國傢政權職能實行分級管理而劃分出來的地域單元。
④社會區。社會區是以民族、風俗、文化、習慣等社會因素的差別,按人文指標劃分的地域單元。
由於區域屬性不同,各類區域在規劃中所要着重解决的問題往往有所差別。因此便會産生不同的區域規劃類型。目前研究重點是經濟區區域規劃(如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規劃、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規劃等)。
3、按規劃區域的不同特點分類
分為城市地區、工礦地區、農業地區、風景旅遊地區、流域綜合開發地區、工農業綜合發展地區等多種類型地區的區域規劃,規劃內容各有側重。按規劃區的界限,既可按不同等級的經濟區、也可按行政區進行。在規劃過程中,必須把地域綜合研究和係統分析方法貫徹始終。在綜合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提出的各種可比較的規劃佈局方案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論證,以及對各項專業規劃在區域和國傢整體利益基礎上的綜合協調。因區域規劃是多因素、多變量、多目標,並隨時間而變化的動態係統,可用係統工程方法和電子計算機,對區域係統的模擬和規劃方案的優化决策進行探索,逐步提高區域規劃的科學性。 |
|
1、區域規劃思路
目前區域規劃一般通行的程序是係統分析和係統綜合程序。這種程序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區域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規劃的要求,是形成未來區域係統的基礎。但是,區域是一個開放的係統,要受到內外環境和多種因素的影響。所謂規劃,就是要在研究影響區域係統發展變化的諸因素和條件的基礎上,探討區域未來變化的各種可能和多種多樣的方案。區域規劃决策,要對區域未來變化的多種可能進行比較,描繪出較為理想的意想狀態,從而形成規劃,並促成其實施。在實施規劃方案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未發現的新問題或認識不足之處,從而有必要對規劃進行調整或進行新的規劃。
2、區域規劃工作步驟
根據係統分析和係統綜合的要求,區域規劃工作大體上可按如下七個步驟進行:
(1)區域發展的現狀調查與資料收集
調查區域發展現狀的和收集有關影響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各種條件、各種要素的基礎資料,並加以分析研究,認識區域的本質特徵、區域的發展演變過程,明確區域發展的優勢和限製因素,找出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和潛力,為研究區域發展戰略,製訂區域發展目標及設計規劃方案提供依據。
(2)確定區域發展目標
區域發展目標是區域發展戰略中的核心部分。目標是發展的導嚮。在區域規劃方案設計之前,必須首先决定區域發展的總體目標,明確區域發展方向。有了目標,才能研究發展的方針,組織合理的結構,提出實現目標的對策和建設的方案。確定區域發展目標,實質是對規劃區域提出發展的意想狀態,可以采用“形勢發展的需要為原則”,也可以采用“地方的發展條件和資源的可能性為原則”,或者是兩者的結合。發展目標有高目標、低目標和適中目標等多種層次。為决定發展目標,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區域內外的條件和資源狀況,對區域未來發展變化進行大量的預測工作。
(3)區域發展的課題與對策研究
課題研究實際是對區域各經濟部門和重大建設項目或重點開發區域、不許開發的保護區域的深化研究,這是生産力總體佈局的工作基礎。區域發展的研究課題一般是根據自然環境、歷史發展背景、未來的發展目標、重大建設項目而提出來的,通常的課題有:水、土、礦産、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口增長,就業問題,主導産業,經濟結構,交通運輸係統,自然保護區,生態與環境保護,重點開發區域等。
(4)規劃方案設計
根據區域發展戰略和課題研究的對策,規劃工作者綜合各種各樣的設想和方案,擬定區域發展的總體方案。這是規劃工作者在規劃中最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階段。他們要使各個部門、區域的各個部分盡可能和諧、協調、有效地發展,要設計出可供比較、選擇的若幹個方案。規劃設計時既要有部門發展的專項規劃方案,也要有綜合的總體規劃方案。它們通常是以規劃圖來表示,同時編寫規劃報告或附上規劃說明,往往還同時附上其他有關的圖表和研究資料作為補充。
(5)規劃方案評估
這一步驟可分為兩個不相連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在規劃方案未决定之前,對若幹個供比較、選擇的方案進行評估,以判斷規劃設想或規劃方案構想的合理性和優劣性。在評估的基礎上,選定出較為適當的方案。第二階段是在規劃方案初步擬定後,請當地政府的負責人、業務主管部門和各方面的專傢,對規劃方案進行評估、論證或評審。
(6)規劃定案
根據規劃評估、論證或評審意見,認真研究,作必要的修改,最後形成規劃文件。規劃成果應按有關規定程序,報上級主管機構或政府權力部門審批,方具有實施的權威。
(7)實施階段
在實施規劃方案過程中,要經常檢查規劃的可行性和實際效益,根據新發現的情況和問題,對原規劃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補充或修改。 |
|
區域規劃是人類對特定區域未來時期發展的預想與設想。 |
|
quyu guihua
區域規劃
regional planning
為實現一定地區範圍的開發和建設目標而進行的總體部署。許多文獻對區域規劃作廣義和狹義的兩種不同理解。廣義的區域規劃包括區際規劃和區內規劃,前者主要解决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或區際分工協作問題,後者係對一定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佈局進行全面規劃。狹義的區域規劃則主要指一定區域內的建設佈局規劃。
歐美國傢對區域規劃多作廣義的理解。在實行計劃經濟為主的國傢,多將區際規劃中有關明確區際分工協作和各地區專業化與綜合發展方向的工作稱為經濟區劃,並把區域的發展規劃列入由國傢和地區計劃部門編製的國民經濟發展長期計劃或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範疇,區域規劃多側重於對各項規劃建設的佈局在一定地區範圍內進行綜合協調。中國在1956年由國務院和國傢建設委員會頒布的有關區域規劃文件中所規定的區域規劃的性質,基本上屬於後一類。按此狹義理解,可把區域規劃視作介於經濟區劃與城市規劃之間的一個中間環節,經濟區劃為區域規劃指明方向,區域規劃為城市規劃提供依據。區域規劃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並與經濟學、社會學、建築學、生態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有密切聯繫。
發展簡況 區域規劃主要是在城市規劃和工礦區規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期的區域規劃,如20世紀20年代英國的當卡斯特煤礦區規劃(1922~1923)和美國紐約的城市區域規劃(1929)等,均係與當時城市規劃性質相似的在稍大地域範圍內的建築平面佈置規劃。開始於1933年的美國田納西河流域地區規劃,是與水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有關的工程和經濟建設規劃。隨城市化的發展,規劃的製訂不能再局限於城市所轄的狹小範圍,確定城市的性質、規模和改進城市分佈的空間結構,都必須把城市同受其影響的區域聯繫起來進行研究和規劃。1940年英國皇傢調查委員會A.M.巴洛所作關於英國工業人口分佈的報告,明確提出控製首都倫敦的發展要從較大地區範圍進行人口和工業的合理分佈,以消除市中心及其周圍過於擁擠的現象。1944年P.艾伯剋竜比參照巴洛的建議,領導編製了大倫敦的區域規劃。按此規劃在倫敦外圍地區建設起一係列新城鎮。他們的工作對城市規劃嚮區域規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許多國傢結合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大城市地區(如巴黎、華盛頓、斯德哥爾摩等)、工礦地區(如聯邦德國魯爾、蘇聯頓巴斯及若幹新建大型水電站影響地帶)開展了大量區域規劃工作。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也比較廣泛地開展了這項工作。
60年代以來,世界城市化過程加劇,區域規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主要標志可概括為:①量大、類型多,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傢大部分地區都已開展了多種類型的區域規劃;②把全國各地的區域規劃聯繫起來嚮整體化發展,如法國、聯邦德國把全國分為若幹相互聯繫的區域,進行全面規劃;③在規劃中提高了對環境和社會發展問題的重視程度;④區域規劃與製訂區域發展政策相結合。
任務和內容 區域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因地製宜地發展區域經濟,有效地利用資源,合理配置生産力和城鎮居民點,使各項建設在地域分佈上綜合協調,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順利地進行地區開發和建設。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在全面分析評價區域資源和建設條件的基礎上,進行經濟發展方向和結構變化的預測,明確戰略目標,使區內各項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佈局與客觀的條件相適應,充分發揮地區優勢;②對規劃地區內的工業建設進行合理佈局,包括對新建重要企業的選廠定點,老企業的調整,新老企業的協 |
|
- n.: regional planning
|
|
經濟 | 社會 | 會計百科 | 經濟百科 | 創意産業 | 秀山縣 | 政府管製 | 産業制度 | 湖北省 | 山東省 | 廣東 | 梅州 | 地理 | 鄉鎮 | 圖書 | 城市 | 建築 | 城鄉規劃 | |
|
|
工業區域規劃 | 農業區域規劃 | 城鄉區域規劃 | 區域規劃的特點 | 綜合性區域規劃 | 城市與區域規劃 | 城市和區域規劃 | 區域規劃係統工程 | r景旅遊區區域規劃 | 區域規劃製定原則 | 城市與區域規劃係 | 傢畜品種區域規劃 | 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係 | 區域開發與區域規劃之不同 | 資源開發區區域規劃 | 風景旅遊區區域規劃 | 製定區域規劃的一般程序 | 區域經濟規劃(區域規劃) | 人口發展與區域規劃 | 區域發展與區域規劃 |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 | 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係 | 區域經濟規劃區域規劃 | 鳳岡縣人民政府關於對第三期殯葬改革火化區域規劃的批復 | 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條例 | 城市總體規劃與國土規劃、區域規劃的關係 | 蘭州科創區域規劃設計咨詢服務部 | 係統方法在城市和區域規劃中的應用 | 經濟地理學與城鄉區域規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