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 世界歷史 > 北洋海軍
目錄
No. 1
  清政府的主要新式海軍。1874年清政府籌劃海防。次年命李鴻章督辦海防,開辦水師學堂,購置外國軍艦,修築旅順和威海衛軍港。1885年設立海軍衙門。1888年製定《北洋海軍章程》,編成北洋海軍。計有大小軍艦二十五艘,官兵四千餘人。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覆滅。
建立背景 Establish background
  一次、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後大清帝國再也不能以“天朝大國”自傲,朝野上下有識之再也清朝舊式水師師船 坐不住了,“師夷之長技以製夷”、“以夷攻夷”等主張充斥中華大地,清廷面對對外作戰接連敗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對舊式水師進行革新。1866年,清廷批準了閩浙總督左宗棠的奏摺,在福建馬尾設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並開設造船廠和水師學堂,邁出了建立近代海軍的第一步。不久後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由瀋葆禎接任,瀋葆禎接任後一面擴大馬尾船廠規模,一面加緊製造戰艦、培養海軍人才“成一船即練一船之兵、配一船之官”,經過其數年苦心經營,馬尾船廠成為了當時遠東第一大船廠,而福州船政學堂培養出的人才更成為了中國近代海軍的骨幹中堅,馬尾由此成為了近代海軍的發源地。
  正當中國的海軍建設在按部就班進行着的時候,1874年5月日本利用衝繩漁船飄流至臺灣與當地高山族人民發生衝突為藉口,派兵3000在臺灣登陸“欲就此確認琉球為日本領土”,並進而侵略臺灣,清政府急派瀋葆禎率“安瀾”、“伏波”等艦前往臺灣,由於雙方兵力懸殊,懾於清軍威力,日軍被迫逃離臺灣。由於日本在當時僅是一個中朝大國瞧不起的落後小國,在得到了幾艘外國軍艦後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國,這一事件使得中國舉國上下大為震驚,清政府開始感到日本“將為中國永久大患”,恭親王提出了“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的緊急機宜,原江蘇巡撫丁日昌提出《擬海洋水師》章程入奏建議建立三洋海軍,李鴻章則提出暫棄關外、專顧海防。在洋務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論壓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設海軍。於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瀋葆禎和李鴻章分任南北洋大臣,從速建設南北洋水師,並决定每年從海關和釐金 南洋大臣瀋葆禎 總稅務司赫德 收入內提取400萬兩白銀作為海軍軍費,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瀋葆禎從大局出發,認為“外海水師以先盡北洋創辦為宜,分之則難免實力薄而成功緩”,清政府考慮到中國當時的主要假想敵是日本,遂采納瀋葆禎的建議,先創設北洋一軍,等北洋水師實力雄厚後,“以一化三,變為三洋水師”,决定了優先建設北洋水師,北洋的成軍之路由此開始。
建立過程 Building process
  從1875年至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委托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從英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兵工廠定購了“鎮東”、“鎮南”、“鎮西”、“鎮北”等8艘蚊炮船用於守口,另又定購了兩艘巡洋艦“超勇”、“揚威”,其後由於發現赫德所定購的軍艦質量低劣,李鴻章由此轉嚮德國訂造軍艦。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後,清政府鑒於形勢緊迫急令李鴻章從速購買鐵甲艦,李鴻章派江南製造局徐建寅(科學家徐壽之子)和駐德國公使李鳳苞在歐洲各國訪問,最後選定在德國伏爾鏗 (vulkan)船廠訂造兩艘鐵甲艦“定遠”、“鎮遠”及一艘鐵甲巡洋艦“濟遠”,為保證造艦的質量,李鴻章特派曾留學英、法的劉步蟾、魏翰、陳兆翺、鄭清濂駐廠監造,凡不合格者要求重新返工,並派管輪學生陸麟清帶領工匠領頭黃帶、林祥光、陳和慶等10人駐廠隨同練習,期於船成學亦成。
  1879年11月,李鴻章以從英國定購的“鎮東”、“鎮西”、“鎮南”、“鎮北”蚊炮船陸續回國,北洋艦衹日多,嚮清廷奏請將淮軍記名提督丁汝昌留在北洋,暫任提督。1881年9月、10月,在英國訂造的巡洋艦“揚威”、“超勇”,蚊炮船“鎮中”、“鎮邊”也先後回國,北洋海軍初具規模,李鴻章於是奏請以提督丁汝昌統領北洋水師,並為和國際接軌將三角形的水師旗改為長方形的海軍旗。在北洋水師即將成軍之時,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由於懼怕北洋水師的鐵甲艦開回國內助戰,法國政府嚮德國施壓,行將回國的“定遠”、“鎮遠”被迫滯留在德國。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福建水師在這次戰爭中全軍覆沒。清政府在戰爭結束後當即下旨“當此事定之時,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並正式設立海軍衙門,任命醇親王奕讀總理海軍事務,慶郡王和李鴻章協辦。這個命令再次加快了北洋水師的建軍速度,同年,鐵甲艦“定遠”、“鎮遠”、巡洋艦“濟遠”回國並又嚮英德兩國各訂造兩艘新式巡洋艦,1887在外定購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竣工,李鴻章下令鄧世昌、葉祖珪、林永升、邱寶仁出洋接帶,並與1887年秋駛回祖國,至此中國所有在外定購的軍艦已全部回國,加上原有的自造艦衹北洋水師的艦艇總數達到50餘艘,計5萬餘噸。
軍旗紋章 Heraldic flag
  軍旗是一個國傢軍隊的標志,是一支軍隊的榮譽所在。清政府時中國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旗、軍旗,直到1881年9月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為和國際接軌李鴻章經清廷批準製定了軍旗、國旗的質地、章色。萬年國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竜,竜頭嚮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1丈5尺6寸,寬1丈6寸5分;二號橫長1丈3尺9寸,寬9尺5寸;三號橫長1丈1尺5寸,寬7尺6寸;四號橫長9尺6寸,寬6尺三寸。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
關 防 Off against
  總理海軍衙門關防為銀質,字體為大篆,長3寸2分,闊2寸,文字內容為“總理海軍事務衙門關防”。(關防是指非正式機構的印章,為長方形,為區別於方形的大印,關防使用的印泥為紫色,因此又稱紫花大印)
勳章 Medal
  寶星勳章,正式名稱為雙竜寶星,分五等11級:頭等3級,第1級專賞各國之君;第2級賞各國世子、親王、宗親國戚等;第3級賞各國世爵、大臣、總理各部大臣、頭等公使等。二等3級,第1級賞各國二等公使等;第2級賞各國三等公使、署理公使、總稅務司等;第3級賞各國頭等參贊、武職大員、總領事、總教習等。三等3級,第1級賞各國二、三等參贊、領事官、正使隨員、水師頭等管駕官、陸路副將、教習等;第2級賞各國副領事官、水師二等管駕官、陸軍參將等;第3級賞各國翻譯官、遊擊、都司等。四等不分級 ,賞各國兵弁等。五等亦不分級,專賞各國工商人等 。
  雙竜寶星正中鑲嵌有不同顔色的寶石一顆,發給寶星得主執照(頭等第1、第2級除外 ),由總理衙門蓋用關防生效;製造頒給程序規定為:頭二等寶星由總理衙門製造頒給,三、四、五等寶星何處奏請賞,即由何處照式樣製造頒給,仍由總理衙門蓋用關防,發給執照,以備稽查。
官製 Bureaucracy
  分為管帶,幫帶大副,魚雷大副,駕駛二副,槍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總頭目,副炮弁,巡查,總管輪,二、三等管輪,水手正副頭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魚雷頭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艙,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電燈、鍋爐、洋槍、魚雷等匠,夫役,文案,支應官,醫官,一、二等舵工,一、二等雷兵,一、二、三等練勇,教習,學生。
  全軍設海軍提督一員,統領全軍,駐威海衛。總兵二員,分左右翼,各統鐵艦,為領隊翼長。副將以下各官,以所帶船艦之大小,職事之輕重,別其品秩。總兵以下各官船居,不建衙署。副將五員,參將四員,遊擊九員,都司二十七員,守備六十員,千總六十五員,把總九十九員,經製外委四十三員。
  軍銜:正都統、副都統、協都統、 正參領、副參領、協參領、 正軍校、副軍校、協軍校
軍規制度 Military System
  “其立軍規也,由提督秉公酌擬,呈報北洋大臣核辦,輕者記過,重者降級、革職、撤任。其餘不法等事,由提督援引會典雍正元年軍規四十條,參酌行之。
  其簡閱巡防也,逐日小操,按月大操。立鼕以後,各艦赴南洋,與南瑞、南琛、開濟、鏡清、寰泰、保民等艦合操,巡閱江、浙、閩、廣沿海要隘,至新加坡以南各島,保護華商,兼資歷練。每逾三年,欽派王大臣與北洋大臣出海校閱,以定賞罰。”
北洋水師軍艦 Northern Navy warships
北洋海军 北洋水师军舰
  艦史
  定遠 ting yuen
  排水量(噸) 7335
  船長(米) 90.98
  船寬(米) 19.5
  吃水(米) 5.97
  馬力(匹) 6200
  航速(節) 14.5
  火炮 305mm*4/150mm*2/75mm*4/47mm*2/37mm機關炮*10
  魚雷 380mm*3/2艘艦載魚雷艇
  裝甲 炮塔355.6mm/側舷304.8mm/甲板76.2mm/艦橋203.2mm
  乘員(人) 331
  管帶 劉步蟾
  艦史
  清政府嚮德國剋虜伯公司訂造的“薩剋森”級裝甲戰列艦改進型的首艦。該型艦的艦體設計參照了德國“薩剋森”級,在火力配置上則吸取了英國“英弗來息白”級戰列艦的主要優點。1881年2月在德國stettin的vulcan船廠100號船塢開始建造,暫定名“第一鐵艦”。1881年12月22日下水,1883年底建成,造價1699500兩。由於中法戰爭,定遠艦與鎮遠艦、濟遠艦直到1885年10月纔在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師。1886年8月定、鎮等六艦訪問日本長崎,期間上岸水兵與日方發生激烈衝突,史稱“長崎事件”。甲午戰爭時作為北洋水師旗艦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159彈,死17人傷38人。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內的日本第9號魚雷艇發射的魚雷命中左舷,被迫搶灘。2月9日被日軍占領的炮臺擊毀。10日自爆,管帶劉步蟾悲憤自殺。定遠艦1896年由日本民間打撈,其舵輪被英國人thomas black glover(1838-1912)所得,竟被改裝成咖啡桌,放置於日本長崎南山手町臨海的他的住宅內。1957年該住宅由三菱會社移交給長崎市政府,連同其附近一片區域,闢作哥拉巴公園(glover garden),定遠艦舵輪遂長年在此展出。
  鎮遠 chen yuen
  排水量(噸) 7335
  船長(米) 90.98
  船寬(米) 19.5
  吃水(米) 5.97
  馬力(匹) 6200
  航速(節) 14.5
  火炮 (清)305mm*4/150mm*2/75mm*4/47mm*2/37mm機關炮*10
  (日)305mm*4/152mm速射炮*4/47mm*10/37mm機關炮*2
  魚雷 380mm*3/2艘艦載魚雷艇
  裝甲 炮塔355.6mm/側舷304.8mm/甲板76.2mm/艦橋203.2mm
  乘員(人) 331
  管帶 林泰曾
  艦史
  清政府嚮德國剋虜伯公司訂造的“薩剋森”級裝甲戰列艦改進型的次艦。1882年初在德國stettin的vulcan船廠112號船塢開始建造,暫定名“第二鐵艦”。1882年11月28日下水,1884年初建成,造價1699500兩。由於中法戰爭,定遠艦與鎮遠艦、濟遠艦直到1885年10月纔在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師。1886年8月定、鎮等六艦訪問日本長崎,期間鎮遠艦上岸水兵與日方發生激烈衝突,史稱“長崎事件”。甲午戰爭時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220彈,死13人傷28人。 1894年11月14日鎮遠在進威海北口村時不幸觸礁,管帶林泰曾自覺失職,服毒自殺,由楊用霖接任管帶。1895年2月17日鎮遠艦被日軍俘獲,2月27日由日艦西京丸拖航至旅順。從3月26日至6月1日對機器部件和船體進行檢修。7月4日駛抵橫須賀換裝武器。1895年3月16日被編入日本艦隊。3月21日被列為二等戰艦。日俄戰爭中被編入第3艦隊第5戰隊,參加了對旅順的進攻和1904年4月10日的黃海之戰。1905年5月27日參加對馬海戰。1905年12月12日被列為一等海防艦。1911年4月1日除籍,後作為靶艦。1912年4月6日在橫濱解體。鎮遠艦拆解後,所遺部分船錨、錨鏈、炮彈等被陳列於日本東京上野公園,直到抗戰勝利後纔由海關緝私船飛星號、招商局輪船隆順號運回,現藏於北京軍事博物館,但還有部分遺物仍遺留在日本。
  致遠 chih yuen
  排水量(噸) 2300
  船長(米) 76.2
  船寬(米) 11.6
  吃水(米) 4.88
  馬力(匹) 7500
  航速(節) 18
  火炮 210mm*3/150mm*2/57mm*8/37mm機關炮*6
  魚雷 457mm*4
  裝甲 50-100mm
  乘員(人) 202
  管帶 鄧世昌
  艦史
  1885年8月4日,李鴻章收到電旨,命他按“濟遠”式樣再訂購四艘巡洋艦。當天他便嚮在歐洲的曾紀澤和許景澄發報,指令他們在所在國各自訂購兩艘巡洋艦。其中出使英國大臣曾紀澤即與英國海軍部聯繫購艦事宜,英國人交給他兩份說帖,一份論述“濟遠”之弊,指出該艦8項缺陷,一份介紹英國新設計的軍艦,較“濟遠”有10項優點,它同1884年下水的英製智利巡洋艦“愛斯米拉達”號十分相似。於是曾紀澤遂嚮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兩艘高速巡洋艦。兩艦由林鳴塤、張啓正、陳和慶監造。其中“致遠”艦1887年建成,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師,造價845000兩。由神機營息藉怡和洋行洋款及部撥各省捐款及江海、浙海、閩海三關藥稅釐款項支付。由於衹在炮塔和艦身主要部位采用裝甲防護,其餘均用鐵板覆蓋,所以也被北洋水師稱為“半鐵甲船”。1888年6月25日臺灣呂傢望番社起事,圍攻卑南清軍大營。8月28日丁汝昌率“致遠”、“靖遠”抵達卑南,9月21日協助清軍攻破呂傢望。緻、靖兩艦共傷亡副頭目一名,水兵傷八名。致遠艦參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海戰中在管帶鄧世昌的指揮下,英勇奮戰,在彈藥告磬的情況下,毅然衝嚮日艦吉野,不幸被魚雷擊中鍋爐而沉沒於北緯39度32分,東經123度34分的海面,管帶以下246人壯烈殉國,僅7人獲救。戰後,鄧世昌之死震動了朝野,光緒帝聞其犧牲得極為壯烈,遂親筆賜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又作詩一首雲:“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資劇冠挫我軍;後來無道終許汝;致遠深沉第一勳。”
  靖遠 ching yuen
  排水量(噸) 2300
  船長(米) 76.2
  船寬(米) 11.6
  吃水(米) 4.88
  馬力(匹) 7500
  航速(節) 18
  火炮 210mm*3/150mm*2/57mm*8/37mm機關炮*6
  魚雷 457mm*4
  裝甲 50-100mm
  乘員(人) 202
  管帶 葉祖珪
  艦史
  清政府通過出使英國大臣曾紀澤嚮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的高速巡洋艦。1887年建成,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師,造價845000兩,是致遠艦的姊妹艦。 1888年靖遠艦隨致遠艦參加了平定臺灣呂傢望番社起義的戰鬥。靖遠艦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110彈,死2人傷16人。1895年2月9日,靖遠艦被日軍占領的鹿角嘴炮臺發射的兩發炮彈擊中沉沒。1897年被打撈起來後拆解。
  經遠 king yuen
  排水量(噸) 2900
  船長(米) 82
  船寬(米) 12
  吃水(米) 5
  馬力(匹) 4400
  航速(節) 15.5
  火炮 210mm*2/150mm*2/47mm*2/37mm機關炮*5
  魚雷 457mm*4
  裝甲 50-240mm
  乘員(人) 202
  管帶 林永升
  艦史
  1885年8月4日,李鴻章電令駐德公使許景澄在德國訂造兩艘巡洋艦。許景澄立即同vulcan船廠磋商,要求修改“濟遠”設計缺陷,如升高穹甲、增加儲煤倉、放大輪機艙。德國人提出,新軍艦可設計成裝甲巡洋艦,即除了保留原先的裝甲甲板外,再在艦舷水綫部位敷設立甲,此設計思想源於俄國a.a.波波夫的“海軍上將”號裝甲艦。1885年9月18日,許景澄與vulcan船廠代辦哈科斯他耳議定訂購快船草合同,10月1日正式簽訂合同,嚮德國stettin的vulcan船廠訂造兩艘裝甲巡洋艦。兩艦由曾宗瀛、裘國安、黃戴監造。“經遠”艦1887年7月建成,經、來兩艦原定用於臺灣及澎湖之防務,後留用北洋,並於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師,造價865000兩。經遠艦參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海戰中頑強作戰,終於不敵,沉沒於北緯39度51分,東經123度40分7秒的海面,管帶以下231人壯烈殉國,16人生還。
  來遠 lai yuen
  排水量(噸) 2900
  船長(米) 82
  船寬(米) 12
  吃水(米) 5
  馬力(匹) 4400
  航速(節) 15.5
  火炮 210mm*2/150mm*2/47mm*2/37mm機關炮*5
  魚雷 457mm*4
  裝甲 50-240mm
  乘員(人) 202
  管帶 邱寶仁
  艦史
  清政府通過駐德公使許景澄嚮德國stettin的vulcan船廠訂造的巡洋艦,是經遠艦的姊妹艦。1887年7月建成,原定用於臺灣及澎湖之防務,後留用北洋,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師,造價865000兩。來遠艦在甲午戰爭中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擊中225彈,死17人傷13人。1895年2月6日凌晨4時被日軍第一魚雷艇隊偷襲沉沒,艦中留守的30人遇難。
  濟遠 tsi yuen
  排水量(噸) 2300
  船長(米) 72.1
  船寬(米) 10.37
  吃水(米) 4.78
  馬力(匹) 2800
  航速(節) 15
  火炮 210mm*1/150mm*2/76mm*4/37mm機關炮*9
  魚雷 380mm*4/2艘艦載魚雷艇
  裝甲 炮塔355.6mm/甲板101.6mm/水綫76mm
  乘員(人) 202
  管帶 方伯謙
  艦史
  清政府嚮德國stettin的vulcan船廠訂造的巡洋艦,本來是作為“定遠”級的三號艦訂造的,後由於經費不足改為建造巡洋艦。1883年6月6日下水,1885年8月建成,同年10月加入北洋水師,造價620000兩。濟遠艦在甲午戰爭中參加了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豐島海戰中死13人傷40人,黃海海戰中被擊中15彈,死5人傷10人。海戰後管帶方伯謙由於臨陣脫逃被斬,繼任管帶林國祥。1895年2月17日被日軍俘獲。1895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軍,艦長平尾福三郎。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三等海防艦。1904年11月30日在日俄戰爭日軍攻打旅順的戰鬥中在旅順港外羊頭窪即東經121度04分50秒、北緯38度50分30秒的海域觸雷沉沒。濟遠艦於1905年5月21日除籍。上世紀80年代初,有關方面曾組織打撈濟遠艦,出水了濟遠的後主炮。1986年國傢旅遊局撥款300萬元用於打撈濟遠艦,當年及1988年的兩次打撈,共出水前主炮、速射炮、主錨等300多件珍貴文物,經保護處理後,陳列於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平遠 ping yuen
  排水量(噸) 2100
  船長(米) 59.1
  船寬(米) 11.85
  吃水(米) 3.96
  馬力(匹) 2400
  航速(節) 14
  火炮 (清)260mm*1/150mm*3/47mm機關炮*8
  (日)260mm*1/152mm速射炮*2/3磅速射炮*8
  魚雷 457mm*2
  457mm*4
  裝甲 炮塔203mm/炮罩51mm/甲板51mm/彈藥艙
  乘員(人) 145
  管帶 李和
  艦史
  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第29號艦,為我國首次建造的全鋼甲巡洋艦,代表了當時我國造船工業的最高水平。1886年12月7日安放竜骨,1888年1月29日建成,命名為“竜威”號,造價524000兩。1889年5月15日和9月28日分別由林承謨和楊永年管駕出海試航,合格後於當年加入福建水師。10月20日在赴天津校驗途中停泊上海,對抽水機進行維修。12月12日丁汝昌南下經過上海,勘驗了“竜威”艦,决定將之調入北洋。1890年5月16日“竜威”艦加入北洋水師,改名為“平遠”。甲午戰爭中“平遠”艦參加了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海戰中被命中24彈,傷亡15人。1895年2月17日被日軍俘獲。1895年3月16日加入日本海軍,1898年3月21日被列為一等炮艦。日俄戰爭時被編入第3艦隊第7戰隊。1904年9月18日在日軍炮擊金州灣的戰鬥中在鳩灣海域觸雷沉沒。1905年5月21日除籍。
  超勇 chao yung
  排水量(噸) 1350
  船長(米) 67.1
  船寬(米) 9.68
  吃水(米) 4.27
  馬力(匹) 2400
  航速(節) 15
  火炮 254mm*2/120mm*4/70mm*2/47mm機關炮*4
  魚雷
  裝甲 炮塔25.4mm/艦橋12.7mm/甲板6.8mm
  乘員(人) 137
  管帶 黃建勳
  艦史
  清政府嚮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的巡洋艦。該級艦原為智利嚮英國訂造,後轉賣給中國2艘,即超勇、揚威號;轉賣給日本1艘,即築紫號。超勇艦於1881年7月15日建成,1881年11月22日駛抵大沽,加入北洋水師。中法戰爭期間,超勇、揚威兩艦曾會同南洋水師5艦南下增援福建水師,但被法國艦隊擊退。甲午戰爭中超勇艦參加了黃海海戰,海戰中被日艦圍攻,不幸戰沉於東經123度32分1秒,北緯39度35分的海面,陣亡125人。
  揚威 yang wei
  排水量(噸) 1350
  船長(米) 67.1
  船寬(米) 9.68
  吃水(米) 4.27
  馬力(匹) 2400
  航速(節) 15
  火炮 254mm*2/120mm*4/70mm*2/47mm機關炮*4
  魚雷
  裝甲 炮塔25.4mm/艦橋12.7mm/甲板6.8mm
  乘員(人) 137
  管帶 林履中
  艦史
  清政府嚮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訂造的巡洋艦。是超勇艦的姊妹艦。揚威艦於1881年7月15日建成,1881年11月22日駛抵大沽,加入北洋水師。中法戰爭期間,超勇、揚威兩艦曾會同南洋水師5艦南下增援福建水師,但被法國艦隊擊退。甲午戰爭中超勇艦參加了黃海海戰,海戰中被日艦圍攻,又遭濟遠衝撞,最終沉沒於東經123度40分9秒,北緯39度39分3秒的海面,陣亡57人。
北洋海軍(見晚清海軍) Northern Navy (see Qing navy)
  北洋海軍(見晚清海軍)
  Beiyang Navy
    Beiyang Haiiun
  北洋海軍(Be妙ang NaVy)晚清海軍
  主力。19世紀70年代由北洋大臣李鴻章籌
  建,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成軍。中日甲
  午戰爭中覆滅。見晚清海軍。
    
包含詞
北洋海軍艦船志北洋海軍提督署北洋海軍軍服1888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