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 雲南 >麗江 >麗江市區 > 北嶽廟
顯示地圖
目錄
《北嶽廟 north shrine dedicated to General Yue Fei (1103-1141), hero of the Song Dynasty》
詩人: 賈島 Jia Dao

  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岩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
  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時起霖雨,一灑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
No. 2
  北嶽廟投訴電話麗江地區旅遊投訴電話:0888-96927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北嶽廟門票價格門票:5元北嶽廟交通乘坐7路車,到白沙後即可到
  對納西人而言,北嶽廟是最重要的一個廟,供奉的是納西族最大的保護神--三朵神。它始建於唐代,是麗江最早的廟宇,大的擴建和重修至少有九次。該廟又名"三朵閣",意為三朵之傢。
  把廟建在這裏是有理由的,古時候有一個力大無比的納西獵人,在玉竜山上打獵時,追趕一隻白獐,白獐跑到一塊石頭後面就消失了。獵人甚為奇怪,就將這塊白石背着回傢,當走到現今北嶽廟這個位置時,怎麽也背不動了。人們認為這是玉竜山神之聖靈,於是就在此設像建祠供奉,取神名為"三朵"。從此以後,人們常看見一個騎白馬、穿白甲、執白矛的神將出沒顯靈,保護着納西人的生命安全。
  在此解釋一下三多殿裏各神像的身份:大殿正中三座像,中間是三朵,左面是他的藏族大妻子,右面是白族二妻子,象徵納西族傳說中藏族、白族、納西族原屬三兄弟的親密關係。他們的正上方高懸忽必烈封贈的“雪石北嶽安邦景帝”以及所書的“雪亮”二字(註意了,現存的聯匾幾乎都是1986年重修以後寫的,衹有這“雪亮”二字是土司木增手體的復製)。大殿的側面塑着傢將兩名,左邊一個叫“可什”將軍,是“三多”的一員戰將,右邊一人叫“阿寶高底”,是“三多”的傢僕。
  古代的北嶽廟是個古樹參天的地方。時至今日,僅存一棵古老的柏樹,在正殿的東面。據說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樹身雖已部分枯死腐爛,但主幹仍挺拔蒼翠,顯出滄桑變幻,前去觀賞萬朵山茶的遊客中也有人順路觀此唐柏。
No. 3
  山西恆山北嶽廟
  中國祀北嶽恆山之神的廟宇,又稱北嶽真君廟。漢武帝天漢三年(前98)建北嶽祠,北魏宣武帝時改建為北嶽廟。遼代時毀於戰火,宋代重建,至清 順治十七年(1660)改祭恆山於山西渾源州,此廟遂廢。北嶽廟的平面佈局成田字形,在南北中軸綫上,自南至北有神門、禦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德寧殿等。主體建築德寧殿重建於元至元七年(1270),是今存最大的元代木構建築,並以珍貴壁畫而聞名。此外廟內還有北魏、北齊及唐至清代碑碣135塊,均為書法藝術珍品。1982 年定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嶽恆山的主廟為恆宗殿。恆宗殿又稱貞元殿、元靈殿,俗稱朝殿。它構築於天峰嶺南坡半山腰上,北倚絶壁,面臨山𠔌,依坡而起,雄偉壯觀。該殿創建於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山門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朱門銅釘,緑瓦紅墻,東有青竜殿,西有白虎殿,拱衛着山門。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屋頂,四周有回廊環繞。殿內供奉北嶽大帝金身像,頭戴天平冠,身披朱綾袍,端然而坐。神座上方高懸康熙御書匾額「化垂悠久」。兩旁恭立四位文官和四大元帥像。殿前有元代鐵鑄雲牌一面,殿外有石碑數十通,為研究北嶽道教歷史之重要史料。正殿東西兩側有東西耳房、更衣室、藏經樓和鐘鼓樓。
  麯陽北嶽廟
  麯陽北嶽廟坐落於麯陽縣城,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是漢代至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多代封建帝王遙祭北嶽恆山的地方,唐貞觀年間重修。宋初北嶽廟為契丹所焚,淳化2年(公元991年)又重修。此後,該廟曾於宋、元、明、清各代進行過多次維修與擴建。由於北嶽廟內古建成群、碑碣林立,且品位較高,1982年2月23日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嶽為五嶽之一,五嶽為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五嶽的名稱,始見於《周禮》。據史學家考證,五嶽制度始於漢武帝,漢宣帝確定以今河南的嵩山為中嶽,山東的泰山為東嶽,陝西的華山為西嶽,安徽的天柱山為南嶽,河北的恆山為北嶽。其後又改今湖南的衡山為南嶽,隋以後遂成定製。從西漢到金元歷代史書都明確記載恆山在麯陽縣西北,主峰大茂山,又名神仙山(在今河北省阜平縣東北緣、唐縣西北緣)。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明代又以今山西渾源的玄武山為恆山,但秩祀仍在麯陽,至清初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始改祭嶽於渾源。
  五嶽自古至今,其名望甚高,因其傳說為群神所居,歷代帝王多往祭祀。位於河北省麯陽縣城內西南隅的北嶽廟,就是為古代帝王將相遙祭“北嶽恆山之神”而建的,故名北嶽廟
  北嶽廟規模宏大,南北長542米,東西寬321米,總面積173982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380萬平方米。建築佈局呈田字形,采用以中軸綫為主兩相對稱的古典建築形式。在南北中軸綫上,自南而北,現存古建築主要有德寧之殿、飛石殿遺址、禦香亭、凌霄門和山門等。
  德寧之殿是北嶽廟中的主體建築,也是最大建築,於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重建。德寧之殿的建築,雄偉壯觀。它坐北朝南,占地2000多平方米,大殿通高25米,建築在石砌的臺階之上,周圍有白玉石欄桿,殿堂前有高大的月臺,殿四周出廊,重檐廡殿式,琉璃瓦剪邊和花脊,青瓦蓋頂,整個建築結構嚴謹,保存着宋、元時期的建築特徵,在建築史上有着重要價值。德寧之殿面寬9間,進深6間。因為德寧之殿多存元代的建築風格,所以被確定為目前我國元代磚木結構中最大的古建築。值得稱道的是殿內的壁畫。殿內東西兩壁繪有巨幅“天宮圖”,東壁為“雲行雨施”,西壁為“萬國顯寧”,各
  高6.5米,長17.7米。壁畫畫面完整,佈局疏密得當,繪畫技藝精湛,是宋、元藝人仿唐代大畫傢吳道子的畫風所繪。所繪人物最高者達3.3米,綫條流暢自如,着筆工整,色彩濃淡適度,旗幡衣帶,隨風飄佛,形象優美,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東壁的巨竜,形體蜿蜒,兩眼光亮,四爪蒼勁,若浮若動,特別是西壁的“飛天之神”,相貌猙獰,毛骨森奇,肌肉粗健,橫槍倒戈,順風飛奔,實若騰雲駕霧,為德寧之殿壁畫的代表作。兩壁畫人物共73個,形態各異,無一雷同。“天宮圖”壁畫,在我國實屬罕見,其鮮明的時代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我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在大殿北面墻壁畫有《北嶽恆山神出巡圖》,這幅壁畫,長約27米,這樣高大的巨幅壁畫,在我國也不多見。
  概括起來北嶽廟壁畫共有三大特點:第一,畫幅大,最大的一幅面積為216平方米;第二,人物畫像大,最高的6.5米,次高也有3.3米;第三,氣魄大。中央美術學院陸鴻年教授曾多次來麯陽參觀北嶽廟,稱這裏的壁畫為罕見珍品。
  飛石殿,相傳為紀念隕石降於麯陽而建,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燒毀,先僅存殿基。
  禦香亭,為平面八角形,三層檐,布瓦頂,花琉璃脊,內外檐柱各八根,四面設券門,臺基高1.5米,玲瓏俊俏,係明代建築,新中國建立後重修,保存完好。它是皇帝舉行祭祀大典之前更衣的地方,所以也叫更衣亭。這個亭子中間原來有一座用石頭做的香爐。每當皇帝祭祀那天,有人便早早點燃爐內撒滿的鬆枝、檀香等,使其香煙燎繞。皇帝沐浴更衣後,帶領文武官員前來跪拜,並且親自點燃三柱清香,以謝神恩。可惜,這座香爐在“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目前衹留下一個遺址,供大傢參觀。
  北嶽廟碑碣林立,現存北魏、北齊、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國經幢137通,是河北省最大的碑群之一。這些碑刻是研究北嶽廟歷史的寶庫資料,而且真、草、隸、篆、行各體俱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水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我國現存的書法藝術珍品。
  交 通:乘坐麯陽縣1路公交車即到。
  門 票:30元/人
  遊覽時間:1.5小時
  服務熱綫:0312-4212155
  雲南麗江北嶽廟
  對納西人而言,北嶽廟是最重要的一個廟,供奉的是納西族最大的保護神--三朵神。它始建於唐代,是麗江最早的廟宇,大的擴建和重修至少有九次。該廟又名"三朵閣",意為三朵之傢。
  把廟建在這裏是有理由的,古時候有一個力大無比的納西獵人,在玉竜山上打獵時,追趕一隻白獐,白獐跑到一塊石頭後面就消失了。獵人甚為奇怪,就將這塊白石背着回傢,當走到現今北嶽廟這個位置時,怎麽也背不動了。人們認為這是玉竜山神之聖靈,於是就在此設像建祠供奉,取神名為"三朵"。從此以後,人們常看見一個騎白馬、穿白甲、執白矛的神將出沒顯靈,保護着納西人的生命安全。
  在此解釋一下三多殿裏各神像的身份:大殿正中三座像,中間是三朵,左面是他的藏族大妻子,右面是白族二妻子,象徵納西族傳說中藏族、白族、納西族原屬三兄弟的親密關係。他們的正上方高懸忽必烈封贈的“雪石北嶽安邦景帝”以及所書的“雪亮”二字(註意了,現存的聯匾幾乎都是1986年重修以後寫的,衹有這“雪亮”二字是土司木增手體的復製)。大殿的側面塑着傢將兩名,左邊一個叫“可什”將軍,是“三多”的一員戰將,右邊一人叫“阿寶高底”,是“三多”的傢僕。
  古代的北嶽廟是個古樹參天的地方。時至今日,僅存一棵古老的柏樹,在正殿的東面。據說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樹身雖已部分枯死腐爛,但主幹仍挺拔蒼翠,顯出滄桑變幻,前去觀賞萬朵山茶的遊客中也有人順路觀此唐柏。
  乘坐7路車,到白沙後即可到,門票5元。
  又:河北北嶽廟
  北嶽廟
  賈島
  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
  岩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
  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時起霖雨,一灑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
百科大全
  Beiyue Miao
  北嶽廟
  Beiyue Temple
  在河北省麯陽縣城內西南部,從漢代至清初千餘年間歷代帝王祭祀北嶽恆山的地方。漢代廟址在今縣城西北,北魏時移至現址,經宋元兩代重建和擴建,至明代中葉規製臻於完備。主殿德寧殿重建於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為現存最大的元代木構建築。北嶽廟1982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嶽廟有內外兩重圍墻,內分為前後兩院。主要建築物置於中軸綫上,無東西配殿。前院僅剩明代所建八角三檐形式的禦香亭(敬一亭)一座。後院建築自南嚮北依次為凌霄門(三間)、三山門(三間)、飛石殿(僅存臺基)、德寧殿。
  德寧殿為廡殿頂,殿身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副階周匝。殿身正面五間設隔扇門,兩盡間設檻窗。後檐明間設板門,其餘各間砌檐墻。大殿平面柱網佈置與宋《營造法式》中的“金箱鬥底槽”相似,外槽前部尺寸擴大,增加了殿內參拜活動的使用面積。殿身柱頭用六鋪作單抄重昂,均為假昂(見鬥□)。副階柱頭為五鋪作重昂,亦為假昂。補間鋪作的上層昂用真昂。 整個大殿建於3米高的磚臺上,前有寬五間的大月臺,三面設踏道,四周配以漢白玉石的欄板,雕獅望柱,整體造型莊重,氣勢雄偉。
  德寧殿更以殿內珍貴壁畫聞名於世。東西檐墻裏壁滿繪元代道教題材的巨幅《天宮圖》,壁畫平均高7.7米,長17.6米。北嶽廟內存有北魏、 北齊以及唐、 宋、元、明、清歷代碑碣135塊,有些是書法中的珍品。
  (祁英濤)
相關詞
旅遊麯陽
包含詞
北嶽廟村麯陽北嶽廟河北北嶽廟
麯陽北嶽廟壁畫二月初八北嶽廟會北嶽廟(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