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北塔投訴電話邵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739-5362605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在資水北岸,建於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高26米,七級八角,為磚石結構,鐵頂。塔內寬敞,有磚砌旋梯、可登塔頂。北塔與東塔遙相對峙,又與砥柱磯上的亭外亭隔江而望,碧水古塔,別有情趣。 |
|
北塔,位於新化縣境北2公裏資水之濱,建成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為舊時縣城外八景之一,高大挺撥,雄據一方,舊稱“北門鎖鑰”。
北塔建築精巧,為湘中名塔。塔高44米,料石青磚結構,八角形,上嵌石舫,舫尾或為竜頭,或為魚尾,狀如翹角;上覆鐵瓦鑄頂。塔基盡鋪巨石,縫灌灰漿,層壘而上,中無片隙寸土,固如磐石。石欄上嵌刻唐十八學士像,栩栩如生。第一層堂面寬廣可容八席,高10米,堂頂似覆大鍋,四隅棱削。左右兩廂有麯巷蠃旋而上,從第三層起,高廣遞減而精巧遞加,每層麯巷有牖,高平腰,可憑以俯瞰遠眺。至第七層高處,北望則千裏在目,萬山嵯峨;東矚則高樓櫛比,煙囪林立;南眺則維山高聳,大橋飛虹,縣城宏偉,田園如畫;俯瞰資水如帶,船衹穿梭。各層塔堂,均置石床,可坐可臥,可詩可畫。更進七層堂外,南通小巷,別開一室,更為巧緻,縱橫有石凳、面對維山開牖,左右石壁,詩畫相連。人坐石凳,一眼望去,新化風光,盡收眼底,樓臺城郭,煙火萬傢,令人神往。 |
|
北塔, 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區內的雙塔北端,因市內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稱東塔、南塔、北塔。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機場6公裏,距海港碼頭135公裏。
北塔為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磚築佛塔。現高42.6米,由夯土臺基、磚臺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和塔剎等部分構成。其主體結構塔身上,四面磚雕密宗四方佛、八脅侍菩薩、二十四飛天、八大靈塔及塔名等圖案,精美異常,引人入勝。塔基每面長21米,高5.8米,以青磚迭砌而成,逐層略有內收。
根據在維修中勘探和調查結果,北塔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85年前後),是北魏文成明皇后馮氏(孝莊皇太後)在東晉時期三燕竜城宮殿舊址的柱礎上,為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壽冥福和弘揚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圖”(十六國的前燕、後燕和北燕均曾都於竜城,因此朝陽有“三燕故都”之稱)。“思燕佛圖”為木構樓閣式塔,後毀於火災。隋文帝仁壽年間詔命在思燕佛圖的臺基上重建成密檐式磚塔,稱為寶安寺塔。唐朝天寶年間曾修飾一新。遼初和遼重熙十三年兩度維修,更名為延昌寺塔。在隋、唐塔外面包砌一層遼磚,形成了現今以三燕宮殿夯土臺基為地基,“思燕佛圖”的臺基為臺基,隋唐磚塔為內核,遼塔為外表的朝陽北塔。其獨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構築形式,以及“五世同堂”的悠久歷史,十分罕見,因此,現在稱北塔為燕、北魏、隋、唐、遼“五世同堂”的關外第一塔。
1984年——1992年由國傢文物局撥款200多萬元,於1986年至1993年間對北塔進行了加固修繕工作。在維修中,為了便於瞭解北塔原貌,塔基座內留出迥廊,觀衆可觀看原塔基的結構和登上塔基進入塔心室。
維修中發現了天宮、地宮,地宮位於塔基座中心,早期被盜,僅出土有石函、滑石瓶和一些瓷器,均是遼代遺物。1988年對天宮的發掘清理中出土了一千多件遼代佛教文物。其中灌頂玻璃瓶,鎏金銀塔,金塔,經塔,捨利子,銀菩提樹,寶蓋,白瓷盤等文物,都是稀世珍寶。兩顆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捨利的再現於世,是繼1987年陝西法門寺後佛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發現,轟動了海內外。同時出土的鎏金銀塔、金銀經塔和波斯玻璃瓶被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國寶級文物。其他如精美絶倫的金銀器、華麗多彩的瑪瑙器、絢麗奪目的玻璃器、晶瑩剔透的水晶器和巧奪天工的玉石器等佛教文物更是全國罕見。地宮出土的遼代石經幢高大完美,被稱為“東北第一幢”。
現在,北塔已修葺一新,以更加雄偉壯麗的新姿屹立在朝陽大地上,作為古城象徵的北塔。已成為十方信衆朝拜的佛教聖地和中外遊人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 |
|
北塔區 北塔社區, 北塔社區居委會, 北塔居委會 北塔村 北塔鄉 北塔街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