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學院成立於1998年4月,其前身是北航50年代建校初期創建的發動機工藝、飛機工藝和飛機儀表等專業(後改為製造工程係)和80年代建立的機電工程係。幾十年來,學院已為國傢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高層次人才。目前,學院下設六個係和兩個研究所,有教職員工150餘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近40人(包括博士生導師30人),教師隊伍中40%擁有博士學位。近年來,學院每年招收博士生60~80人、碩士生230多人、本科生300餘人。
機械學院十分重視學科建設,學科覆蓋了三個一級學科(機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學技術、材料科學與技術)。現設有機械設計及理論(包括工業設計)、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航空宇航製造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工業及製造係統工程(自主設置)等多個二級學科。在機械設計及理論和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設立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為國傢教育部重點學科,“機械製造及自動化”為北京市和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航空宇航製造工程”被評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 2002年學院“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參加國傢教育部學科評估,名列第8位。
學院在現代機構學理論、先進機器人技術、産品數字化設計、摩擦潤滑與新型傳動技術、板料先進成形理論及工藝設備、製造係統及其製造自動化、先進數控與伺服係統、先進製造工藝與設備、工業內視與檢測、工業現場總綫與工業控製係統、焊接過程自動化等研究領域,開展了創新性研究和工程應用工作,提出了多項新理論、新方法,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形成了獨特的學科優勢,共獲得過各類國傢級奬11項、部級一等奬、二等奬共25項;近五年來共承擔國傢自然基金項目22項、國傢“863”計劃和國防預研、國傢攻關等項目近50項。科研項目來源廣泛,橫嚮、縱嚮比例比較均衡,並且在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863”重點項目申請上有了突破;科研經費年均增長超過20%,2003年到款3732萬元,達到歷史最高。
學院積極進行科研教學環境建設,已建有機器人及機構學實驗室、設計自動化實驗室兩個國傢專業實驗室、國傢科委“863”柔性製造係統實驗室、北京市數字化設計製造重點實驗室和一批技術基礎和專業實驗室。在國傢“211工程”一期建設中,獲得各種投資共計近1800萬元,以航空航天先進設計製造技術為核心,建設了數字化設計製造研究中心、先進加工技術研究中心、板料先進成形技術研究中心、先進機器人技術研究中心、cad教學實驗中心和機械設計教學實驗中心等六個研究和教學實驗中心。從而使學院在學科建設、科研和教學實驗條件方面上了一個新臺階,整體科研實力大大增強,教學實驗條件得到改善。“十五”期間,學院又得到國傢“十五”“211工程”、“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部委重點學科專項建設計劃等學科建設項目支持,在“先進製造技術”、“機械學科基礎建設”和“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和“航空宇航製造工程”等學科群(方向)進行重點建設,並加強在本科和研究生係列教學實驗條件方面的建設,將在學科與教學環境建設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學院註重教學研究,多項教改成果獲國傢、北京市教學成果奬。在狠抓教學質量的同時,積極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空間,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素質培養和工程訓練。我院曾連續三次獲得北航學生“馮如杯”課外科技競賽團體總分第一名,使“馮如杯”永久保留在我院。並代表北航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賽”多次獲奬。
機械學院六年來,以過去幾十年多個學科和專業建設積纍及衆多成果為基礎,以改革與發展為動力,立足國防,面嚮市場,服務社會,開拓前進,加快發展,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現代設計和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的學科特點與優勢,已在國內外相應領域産生了重要影響。學院將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懷和支持下,堅持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科研項目為牽引,加強教學、科研工作,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設步伐,經過全院教職員工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學院的教學科研水平,增強綜合實力,為把北航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