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北京自然博物館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天橋南大街126號,它的前身是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始建於1950年,占地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展覽面積6,000平方米。周圍有多條公交綫路,交通十分方便。門前廣場開闊,庭院緑樹成蔭,環境優美,每年接待的中外觀衆人數達60萬人次。1991年,被北京市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6年分別被評為全國和北京市先進科普集體;是青少年鞏固生物學知識,瞭解大自然的理想場所。交通:2、17、105等車天橋或天壇下車即到。門票:成人15元/人,大學生憑學生證10元/人,老年人憑老年證10元/人,中小學生免票開放時間:8:30--17:00,16:00停止售票(無休息日) |
|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首都南城中軸綫上的天橋地區,背靠世界文化遺産天壇公園,面對現代化的天橋劇場, 具有特殊的文化環境。她的前身是成立於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1962年正式命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籌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主要從事古生物、動物、植物和人類學等領域的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本館曾先後被中央宣傳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組委會命名為“科學與和平教育基地”。自1995年起被連續評為“北京市精神文明先進單位”;1996年,被評為“全國先進科普工作集體”和“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先進單位”;1996年和1998年被評為“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先進單位”。
北京自然博物館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0平方米,展廳面積8,000平方米。由香港實業傢田傢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資500萬元興建的標本樓——“田傢炳樓”,總面積達3600平方米,是國內同類館中規模最大、設備最好、功能最全、使用價值最高的標本館,92年落成並啓用。
自然博物館有四個基本陳列和一個恐竜世界博覽。館藏大型整體古哺乳動物化石數量居世界第二,黃河古象化石、恐竜化石名揚海內外。“動物陳列”按係統發育順序展示了現生主要動物類群,反映了動物界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歷程。“植物陳列”展示了原核生物的細菌、藍菌,真核生物的藻類、真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的大量標本及生態照片,展現了諸位的多樣性,再現了植物演化的歷程,反映了植物對動物、人類的生存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古生物陳列”蹋着史前生命的足跡,通過大量的化石標本展示了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由變溫到恆溫、由卵生到胎生的演化歷程。“人之由來陳列”展示了由猿到人的歷史進程,以及個體的人十月懷胎的誕生過程,勾畫出人類自身的發展軌跡。“恐竜世界”利用高科技手段將恐竜復原,配以聲光電,讓觀衆仿佛回到了億萬年前的遠古生態環境中,因而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館藏文物、化石、標本10餘萬件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館藏標本有相當數量為國傢一、二類保護的動物植物標本,還擁有一定數量的模式標本以及具有特殊意義的珍貴標本,許多標本在國內、國際上都堪稱孤品,包括世界聞名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長26米的巨型馬門溪竜、世界上最早鳥類之一 的三塔中國鳥以及完整的整窩恐竜蛋化石等。館內還收藏着世界各國友好人士贈送給我國國傢領導人的部分禮品標本,如科摩羅總統訪華時贈送給江澤民同志的珍貴的拉蒂邁魚(矛尾魚)標本、早年越南鬍志明送給毛澤東的亞洲象標本、朱德轉送的鰐魚標本等各類禮品標本。其中比較珍貴的還有澳大利亞贈送我國的恐鳥骨骼標本,這種地球上最大的鳥已經於1885年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滅絶,而這件標本也是保存在我國的唯一的恐鳥標本。
北京自然博物館現有四個大型基本陳列:古生物陳列(古爬行動物廳、古哺乳動物廳、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廳、無脊椎動物的繁榮廳)、北京故宮博物院植物陳列(緑色傢園廳)、動物陳列(動物—人類的朋友廳,動物的奧秘廳)、人類陳列(人之由來廳)。這四個陳列構築起一個地球上生命發生發展的全景圖,並以生物進化為主綫,以生物多樣性為主要展示內容,嚮觀衆普及生命科學知識。館內還設有幾個專題展館,如“人體真奇妙”、“水生生物館”、“恐竜世界”等,以及根據青少年心理特點新開闢的互動式探索自然奧秘的科普教育活動場所——探索角。同時,本館每年都會推出若幹個臨時性展覽各種臨時性專題展覽,影響較大的包括“優生優育”、“人與生物圈”、“香港自然風光”、“人體真奇妙”以及連續12年推出的“動物生肖”展覽等,其中青春期教育展覽“男孩女孩”展覽被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首都精神文明建設最佳活動” 奬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設最佳活動創意” 奬。目前博物館常年還保持1—2個優秀展覽在全國各地巡回展出。近年來,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專業展覽曾多次走出國門,如“中國恐竜展”曾先後在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瑞典、芬蘭、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許多國傢和地區展出。從1977年開始,還先後引進過“澳大利亞特有動物”、法國“性的自然史”、臺灣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鯨的故事”等展覽,1997年還與香港海洋公園聯合舉辦過“白鰭豚” 展覽。
北京自然博物館還憑藉雄厚的展覽設計、策劃能力先後幫助國內多個省份和自治區建立陳列館,如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和王府井東方廣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深圳仙湖植物園的深圳古生物博物館、吉林省的長白山自然博物館、福建省的武夷山自然博物館、廣西柳州的白蓮洞洞穴博物館、黑竜江地礦博物館、湖北省武漢地質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海南三亞古生物博物館等,其中,為新疆吐魯番設計和施工製作的新疆吐魯番巨犀化石陳列館,是我國西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座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擁有一支科學態度嚴謹、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1986年,以該館生態研究室為基礎,在大興南海子建立的麋鹿研究生態實驗中心引進英國的麋鹿種群成功,即現今的“麋鹿研究中心”。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北京自然博物館每年完成20多項科研課題,其中1992年—1997年中,全館承擔了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6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個、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萌芽計劃基金項目1個,有4名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1977年和1978年,北京自然博物館先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對新疆天山托木爾峰的聯合科學考查,陳紹煋研究館員參與的《天山托木爾峰地區的高等植物區係調查》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奬;甄朔南研究館員等人的《中國恐竜足跡研究》完成了對中國恐竜足跡的開創性研究;王紹芳研究館員的《湘中晚石炭世底棲動物古生態及群落研究》分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奬二、三等奬;李建軍研究館員的《南極費爾南德斯半島鳥類足跡研究》論文收入了我國第四次南極考察論文集,該項目獲199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奬。黃勁鬆副研究館員參與的“華北植物區係地理研究”獲中國科學院1998年科研三等奬;本館還完成了國傢科委委托的“關於建立國傢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可行性研究”項目。
北京自然博物館還和國外開展了一些合作研究項目,如與美國地球探索協會合作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古生物考察,與美國新墨西哥州自然博物館合作的雲南祿豐下侏羅紀似哺乳爬行動物研究以及楊思諒研究館員與德國聖肯堡自然博物館合作的蟹類研究;饒成剛研究館員曾與美國學者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共同發表了“早期鳥類飛翔與攀握:來自中國下白堊統地區的新化石證據”的論文。1994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與柳州白蓮洞洞穴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中國古人類與史前文化淵源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於1993年舉辦了“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環境”國際學術討論會。本館的科學工作者還曾當選為國際第四紀地學大會的中方主席和世界鳥類學會秘書長。
幾十年來,北京自然博物館先後出版一些有代表性的科研專著和科普讀物,如甄溯南的《中國恐竜足跡研究》、蔡其侃的《北京鳥類志》、王鴻媛的《北京魚類志》、劉思孔與他人合著的《中國蝶類志》及《中國鳥類食毛目的研究》等。館內有關專傢還直接參與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植物志》等專著的編纂工作。由館內專傢集體編寫的科普圖書《生物史圖說》,1982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周國興研究館員的《人之由來》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普讀物;1996年關鍵研究館員等撰寫的大型科普讀物《恐竜時代》一書,被出版社作為優秀圖書推薦給讀者。科普作傢唐錫陽的著作《環球緑色行》一書,讀者反映強烈。甄塑南和周國興研究館員曾被中國作傢協會授予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傢稱號。
北京自然博物館內的北京動物學會等學(協)會還利用假期舉辦各類夏令營和生物教師培訓班等活動,如先後組織了9屆北京市中小學生物知識競賽、生物夏令營和科普講座以及策劃“小手牽大手走進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專業學術刊物《北京博物館研究報告》創刊於1979年,已出版了60期,並與世界幾十個國傢和地區的專業研究機構保持着資料交換關係。2005年2月《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改為《自然科學與博物館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和北京天文館共同主辦。本館與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共同主辦的科普期刊《大自然》雜志創刊於1979年,已發行出版了119期,目前年發行4萬餘册,1997年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技期刊。
據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市文物局二OO七年十二月十九日通知,北京自然博物館建築已經北京市政府批準列入《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第一批)》。 |
|
我國領土遼闊,東南臨大海,西北上高原,橫嚮地勢連綿起伏,縱嚮跨越緯度近50度,涵蓋寒溫帶至熱帶的各個氣候帶,承受西風環流和東亞季風的耦合作用。正是如此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産生了我國多彩多姿的自然生態類型和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引起世界上科學家的青睞和各國人民的羨慕。勤勞的中華民族正是在這塊地域上勞作、發展和壯大。研究和認識我國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普及科學知識,提高保護意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做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無疑是自然博物館的重要職責和神聖義務。
北京自然博物館已經走過五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在幾代人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我們在標本收藏、科學研究、展覽設計和科學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長期以來,北京自然博物館一直承擔着國傢級博物館的重任,不斷擴大與國際上同類博物館的合作。我們相信,在國傢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時刻,在發展科學、重視人才、推進科學教育的全新時期,北京自然博物館一定會有更快、更大和更高的發展。 |
|
•1951年 3月 經中央宣傳部文教委員會批準,中央文化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同成立了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文化部丁西林副部長兼任主任委員,委員包括裴文中、鄭作新、張春霖、鬍先驌等人。
•1951年 4月2日 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辦公地點設在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內的文華殿、傳心殿和清史館,裴文中兼主任。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發文嚮全國徵集標本和展品,並從全國各地抽調業務與行政幹部。當年,原文化部科普局所屬的標本製作所和中央人民科學館全部職工並入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並接收了南京博物院、北海大衆自然博物館以及河北省的大批鳥類標本、珊瑚標本和古脊椎動物等化石標本。到1952年,籌備處已初具自然博物館的雛形,並在1954年至1956年先後舉辦了新中國的首批大型展覽:“全國礦産資源展覽”、“全國農業資源展覽”、“解放臺灣展覽”和“治理黃河展覽”等。
•1955年 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館捨建設批準立項,確定天橋南大街為館址。原計劃建設有三期工程,即陳列樓、標本樓和辦公樓,並確定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陳列廳8000平方米,首期工程撥款120萬元。
•1956年 10月 新館在天橋南大街開工,
•1958年 5月 新館落成,由歷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題寫館名。至8月份完成了搬遷工作,隨後古生物、動物、植物基本陳列佈置就緒。
•1959年 1月 新館正式對外開放。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了紀念郵票1套2枚和首日封1枚。《人民畫報》當年第4期用彩色整版嚮國內外作了重點介紹。“大躍進”期間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下放到北京市,隸屬北京市文化局。
•1962年 北京自然博物館正式命名,古生物學家楊鐘健教授任館長。
•1975年 劃歸北京市科技局領導。
•1979年 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繼任館長。發起並籌備成立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
•1980年 創刊發行專業學術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大自然》科普雜志。
•1982年 古生物學家周明鎮教授接任館長。編輯出版大型圖册《生物史圖說》。
•1984年 本館生態研究室在北京大興南海子建立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並在麋鹿引進工作圓滿結束後獨立為成為新的科研機構。
•1985年 劃歸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1992年 9月 由香港實業傢田傢炳先生捐資和北京市財政撥款的標本樓——“田傢炳樓”——落成。
•1998年 7月25日 聘任江澤慧教授(女)名譽館長。
•2004年 2月 聘任原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博士生導師李承森研究員為館長。
•2004年 11月 聘請吳新智、洪德元、孫儒泳等2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兩名外籍科學家為館科學顧問。
•2005年 2月 原《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改為《自然科學與博物館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和北京天文館共同主辦。
•2008年 2月 原大連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研究員接任館長。 |
|
| 昆蟲在分類上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動物界中最龐大的一個類群。全世界已知昆蟲100多萬種,它們的分佈極為廣泛,種群數量十分驚人。昆蟲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它們是生物多樣性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構成了自然生態係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與人類的關係極為密切。《昆蟲世界》展廳從“什麽是昆蟲”、“昆蟲與環境”、“昆蟲的特化”、“昆蟲的一生”、“昆蟲的行為”、“昆蟲與人類”幾個方面展現了多彩多姿的昆蟲世界。 |
|
“探索角”是北京自然博物館吸收國外一些博物館的先進經驗建立的青少年活動場所,宗旨是打破博物館的傳統式展示,變被動的灌輸為主動的探索。 在這裏,各項活動都鼓勵觀衆參與,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多種感官的共同協作往往比單獨的視覺或聽覺得到的信息記憶更深刻。
“探索角”分為幾大活動區,都嚮觀衆免費開放。在“報告閱讀區”裏,觀衆可以自由閱讀科普書籍,還可以盡情上網檢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兒童區”主要針對3-7歲的小朋友,他們在這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畫出他們在自然博物館中的所見所聞。在“試驗活動”區裏定期組織專題實驗;觀衆還可以利用顯微鏡自由觀察微觀世界。此外,“探索角”提供了各種生物學模型供觀衆自行拼裝,還展示着美輪美奐的動物標本與知識牌,更為整個“探索角”增添了無窮樂趣。 在這裏,註重的是培養孩子們的科學興趣、科學思維和探索精神,讓他們在輕鬆、快樂中掌握知識、發現問題和培養興趣。 |
|
開放日期:全年對外開放,周一閉館,寒暑假及法定假日照常開放。本館為免費開放參觀,觀衆需提提5天預約,每日預約限額為3000名。16時以後謝絶入館。
開放時間:9:00--17:00
參觀內容:動物
動物的奧秘
動物之美
古爬行動物
古哺乳動物
生命起源的早期演化
無脊椎動物的繁榮
恐竜世界
水生生物館
探索角
生命的支撐
幼兒科普
微觀生命樂園
參觀交通路綫:
2、6、7、15、20、34、35、36、59、110、120、707、742、743、744、803、819、822、826、729、859路在天橋站下車即到。 |
|
Beijing Ziran Bowuguan
北京自然博物館
Beijing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最早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天橋南大街。1950年籌建,1958年建成陳列大樓,陳列面積3600平方米,楊鐘健、裴文中等著名專傢先後擔任館長。
該館共有古生物、動物、植物、人類等方面的藏品近 8萬件。古生物方面有一些標本是模式標本,也有一些是稀世之寶,如恐竜中的上遊永川竜、棘鼻青島竜、楊氏鸚鵡嘴竜以及保存十分完好的恐竜蛋與恐竜足跡。其中晚侏羅世肉食性的上遊永川竜,體長約8米,體高4米;晚白堊世以植物為食的棘鼻青島竜,體長6.62米,身高4.9米;早白堊世以植物昆蟲為食的楊氏鸚鵡嘴竜,衹有70釐米大小。由國外交換來的珍貴藏品有:新西蘭的大恐鳥化石、澳大利亞的懶樹獺、針鼴、琴鳥以及非洲的拉蒂曼魚。這些標本有的是化石,有的是活化石,在闡明生物進化中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該館有古生物、動物、植物、人類四個基本陳列,按照係統分類,用生態法、幻燈、錄相等說明生物是怎樣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進化來的。古生物陳列室陳列着距今 1.4億年、22米長的合川馬門溪竜,生活在1.8億年以前長6米、高 2米的許氏祿豐竜。陳列品中還有會飛的爬行動物──翼竜以及生活在海中的爬行動物──魚竜。它們與恐竜同時絶滅。動物、植物陳列室是用現代生物的係統進化來說明生物經過了漫長的演化過程纔有今天的形形色色的種屬。瀕危的珍貴動植物的陳列,喚起人們註意保護生態環境。人類陳列則用古人類學、人類學、解剖學、考古學等方面的材料,說明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該館辦有科普刊物 《大自然》 雜志和學術性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
(甄朔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