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師範大學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她開創了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先河。1908年改稱京師優級師範學堂,獨立設校。1912年改名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更名為北京師範大學,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師範大學,1931年和1952年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輔仁大學先後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併。一百年來,北京師範大學始終同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進步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師範學堂及其後的師大師生在“五四”、“一二九”等愛國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李大釗、魯迅、梁啓超、錢玄同、吳承仕、黎錦熙、陳垣、範文瀾、侯外廬、白壽彝、鐘敬文、啓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名師先後在這裏弘文勵教。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形成了以對祖國未來和民族命運的高度責任感為核心的“愛國進步、誠信質樸、求真創新、為人師表”的優良傳統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校訓,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了20餘萬優秀師資和各類專門人才,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書寫了光輝篇章。
現有本科專業55個,2002年成為教育部首批6所擁有本科專業自主設置權限的重點高校之一,有15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8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博士後流動站,16個碩士、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碩士、博士點數在全國高校居於前列。有16個國傢重點學科、6個北京市重點學科。
現有2個“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5個“國傢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002年經教育部、國傢計劃委員會批準在我校建設“國傢生命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基地”,2003年批準我校為“國傢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秘書處設於我校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我校還是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有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2個與有關單位共建的國傢重點實驗室,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中心(研究院、網上合作中心),5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北京市文科研究基地。先後獲準建設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國傢大學科技園。2003年,北京師範大學“大學科技園區建設工程”,順利通過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組織的評估驗收。2003年學校“十五”“211工程”建設正式啓動,8個重點學科項目、4個公共服務體係項目和1個隊伍建設項目的建設工作正在順利建設中。2004年,啓動國傢“985工程”二期建設項目,重點建設6個科技創新平臺和4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以及“哲學社會科學數字信息資源與管理中心”、“高性能大容量計算中心”兩個基地/平臺條件支撐項目北京師範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高度重視教育教學工作,以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通識教育、教師教育體製與培養範式改革、新型學習制度探索為重點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正在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根據學校戰略轉型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我校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1999年開始創新教師教育的“4+2”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為最終將教師養成與專業教育相剝離,實現學士後的教師教育即教師教育學院化轉型,培養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高素質研究型教師積纍了經驗。試辦“勵耘實驗班”,進行跨學科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在部分院係實行按院係或專業大類寬口徑招生的改革,實施寬口徑、厚基礎的通纔教育。改革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推進彈性學習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係。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積極探索部分專業研究生培養學製改革試點,加大支持研究生參加科學研究的力度,研究生業務素質和研究能力不斷提高。在歷屆全國高校優秀教學成果奬和全國高校優秀教材奬評比中,我校獲奬數量位於前列。2001年獲全國普通高校教育教學成果奬國傢一等奬2項、二等奬8項,北京市級一等奬24項、二等奬19項。2004年我校有19項教學研究成果通過了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奬的評審,26項教學成果獲得了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奬的評審,2005年5月,有9項教學成果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國傢教學成果二等奬的評審,其中有2項推薦國傢一級教學成果奬。我校現有4門國傢精品課程,7門北京市精品課程。“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項”項目31項,另有15本教材榮獲“北京市精品教材”。1名教師獲得“國傢級教學名師奬”,3名教師獲得“北京市教學名師奬”。在1999年—2005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我校有11篇論文入選,入選數目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北師大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是我國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之一。“九五”以來,我校人文社會科學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縱嚮科研項目639項,其中,國傢級項目136項,省部級項目503項。人文社會科學科研經費迅速增長,名列全國高校前列。1998年—2003年我校被cssci收錄的論文共4469篇,人均績效在全國高校中居於領先地位。“九五”以來共獲省部級以上各類成果奬勵250餘項,其中,由白壽彝教授主編的22捲本宏篇巨著《中國通史》,被譽為20世紀中國史學的壓軸之作,受到江澤民同志及其他黨和國傢領導人的高度贊揚。該書還獲得了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特等奬、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特等奬、第四屆吳玉章奬特等奬,都是唯一的特等奬。趙光賢教授所著的《古史考辯》、陶大鏞教授的專著《世界經濟新格局研究》、顧明遠教授主編的《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等許多成果分別榮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奬、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奬、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等。
北京師範大學的自然科學研究已經成為國傢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概率論與模糊數學研究、理論物理與係統科學研究、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生命科學尤其是生態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小文院士創建了“李-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奠定了國際二嚮性反射研究中幾何光學學派的基礎;鄭光美教授主持的“中國特産瀕危雉類生態生物學及馴養繁殖研究”榮獲國傢自然科學奬二等奬;李洪興教授領導的實驗室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實現了四級倒立擺實物控製,在自適應模糊控製理論和實驗研究兩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獲得2003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奬。2002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和國傢海洋局的兩研究所共同完成的“渤海海冰作為淡水資源的可行性研究”項目已通過教育部鑒定。該項成果是世界上第一個從資源利用的角度係統地完成海冰資源量估算和海冰脫????淡化的研究成果,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北京師範大學現有專任教師130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4%。兩院院士19人(雙聘院士1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國傢批準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7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5人,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11人、講座教授3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4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59人。教授468人,副教授522人。近年來,學校通過實施“優秀人才引進計劃”、“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人才資源共享計劃”等舉措,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北京師範大學通過承擔科研項目、參與國傢和地方重大建設任務等途徑,進一步密切與社會的聯繫,在技術推廣應用和合作教育方面,先後與中央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大學和企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共建、合作辦學與合作開發研究。學校發揮沙漠化防治、景觀生態、環境工程和水土保持等學科優勢,聯合在京的有關單位,開發和集成可行有效的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技術,為首都生態環境優化及緑色奧運做貢獻。根據教育部、北京市政府重點共建協議,我校與北京市共同建設的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首都教育經濟研究院以及首都基礎教育研究院,作為我校與北京市開展更進一步合作的平臺,以促進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積極參與北京的文化與教育事業。我校還發揮基礎教育資源和學科優勢及其輻射、示範作用,為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服務。與珠海市、雲南省、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省等省區開展教育科技合作,與西北師範大學、新疆師範大學、西藏大學、新疆塔城師範學院開展對口支援,並於2003年被評為全國對口支援西部地區先進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堅持積極的國際交流合作政策。目前,學校已與3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百餘所大學、國際組織和企業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在合作辦學方面,已先後與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教育機構聯合舉辦了多個學歷和非學歷教育項目。學校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目前有來自5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各類留學生2000餘人,留學生規模居全國高校前列。
學校鼓勵本校師生與國外同行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在許多領域,北京師範大學與國際教育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項目,每年派出教師和學生600餘人次赴國外及港澳臺地區進行交流活動。同時,積極引進國外智力資源,加強交流合作,每年主辦、協辦國際會議20餘次;近年來,邀請來校講學、訪問的外國及港澳臺專傢學者年均近200人次;並先後授予或聘請來訪的諾貝爾奬獲得者、著名專傢、知名人士等111位海外人士為我校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