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大熊貓和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成立於1991年,由潘文石教授和呂植副教授以及他們指導的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組成。
中心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從1984年開始,中心的主要負責人潘文石教授就帶領一支由他指導的北京大學多學科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隊伍對野生大熊貓生存適應的問題開展了廣泛的研究。經過十幾年艱苦的野外研究,近年來中心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他們發現了海拔1350米的等高綫是維持秦嶺大熊貓繼續生存的、中高山大熊貓--森林生態係統和該地區低山的山地農業生態係統的分界面,闡明了秦嶺中段南坡的中高山地區不容易遭受人類毀滅性地破壞,從而成為一個生物多樣性自然避護所的原因。他們發現了野生大熊貓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方式、婚配制度以及某些避免近親交配的機製。他們首次分析了現存大熊貓種群在總體上的遺傳組成,發現作為一個地理群體的秦嶺大熊貓的dna多樣性也還沒有下降到近親繁殖的程度。最重要的是,他們以充分的事實為根據,樂觀地估計秦嶺大熊貓仍有一個充滿希望的前景,及時提出保護這個物種的辦法。這些年來,中心始終密切結合中國國情,探討了以大熊貓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傢責任、科學研究的作用以及社會倫理道德的問題。中心以探討自然生態係統中的基本結構和秩序為己任,並把這種研究看作瞭解生物多樣性現況和處理生態學危機的關鍵。這些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公認,被譽為保護生物學領域的前沿。
劉國烈,原籍廣州花都。1937年隨父親到美國加州逃避戰亂,歷經坎坷。戰後劉國烈與兄長白手興傢,憑着超級市場的生意在美國取得巨大的成功。年輕時的劉國烈以打獵運動作為瞭解世界的窗口,周遊列國,遍覽各國風土人情,也為他今天的環保貢獻奠定了基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