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 北京中華民族園
顯示地圖
目錄
北京中華民族園聯繫方式地址 Contact Address Beijing Garden Chinese
  北京中華民族園聯繫方式地址:北京亞運村西南
  電話:62063618北京中華民族園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北京中華民族園景區榮譽全國民族團结進步模範集體
  青年文明號
  aaaa級旅遊景區
  中央國傢機關思想教育基地
  民族團结進步模範集體
  文明景區
  先進公園標兵
  一級公園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保護民族建築文化奬
  北京中華民族園門票價格60元北京中華民族園開放時間早上08:00-晚上22:00。北京中華民族園美食園內餐廳、民族餐館內以及部分民族村寨中提供各式民族特色小吃、茶飲、快餐可供遊人選用。
  北京中華民族園交通駕車:分別經北辰路、北土城西路、京昌高速公路、北四環路等。
  地鐵:乘二綫地鐵在鼓樓大街站下,換乘特2路或386、702路公汽。
  公汽:北來———乘345、315路至祁傢豁子站。
  南來———乘407、380、702、特2路至民族園路。
  東西來———乘386、804、406、905路至奧體中心站。
  專綫:特2路由西客站經前門、崇文門、建國門、朝陽門等站直達北京中華民族園玩法南園區開通有遊覽船,票價10元/人,遊程1公裏,約10分鐘左右;園內遊覽車,5元/人,從土傢族村寨啓程,繞南園平地一周,遊程約1公裏;望天樹行走,5元/人,樹高約30多米,長300餘米,可遠眺奧運公園,瞰全園景色。
  中華民族園座落在北京亞運村西南,位於京城“竜脈”北中軸綫上,與中國國傢奧林匹剋體育中心毗鄰,占地約40余公頃,是集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築、民俗風情、歌舞表演、工藝製作以及民族美食為一體的大型民族文化基地。
  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中華民族園)是一座復原、收藏、陳列和研究中國56個民族文化、文物、社會生活的大型人類學博物院。它的建成和開放,填補了中國沒有大型人類學博物館的空白,標志着首都文博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標志着首都擁有了目前全國最大的民族文化保護、展示和交流的基地;標志着首都又有了一個充分展示黨和國傢民族政策、民族團结和民族進步嶄新的窗口。”
  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中華民族園)是國傢奧林匹剋公園的文化活動中心,占地50公頃。園內規劃建設中國56個民族博物館分館和景區,現已建成40餘個民族的博物館分館和景區、百餘處民族景觀、200餘座民族建築、主展館2處。其餘部分將於2008年之前全部建成。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中華民族園)的建設,被列入北京市“八五”建設和建國50周年大慶的重點工程,自始至終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領導和支持,得到各級民族地方政府和群衆的熱情幫助與參與,得到海外愛國僑胞的全力資助。
  北京中華民族園坐落在北中軸路西側,分南北兩園,占地40萬平方米。園內建有藏、羌、傣、景頗、哈尼、佤、苗、布依、侗、彝、達斡爾、赫哲、鄂倫春、朝鮮、高山、白、基諾、傈僳、普米、怒、獨竜、德昂、納西、土傢、壯、瑤、毛南、水、滿、維吾爾、塔吉剋、哈薩剋、柯爾剋孜、蒙古、鄂溫剋、回、仡佬、黎、畲等40個少數民族景區;有榕王、神柱、瀑布、溶洞、棧道、溜索、刀桿、坎兒井等近百處民族景觀;有吊腳樓、船形屋、土掌房、碉樓、木楞房、石板屋、窯洞等200座按1∶1比例建造的各種形式的民族建築;在這些建築中陳列了大量民族文物和用品,以真實再現各民族的生活原狀。園中湖水瀲灧,小橋拱架,花紅草緑,竹影婆娑,羊咩雞鳴,稻麥飄香。來自民族地區的數百名各民族青年,在園裏為遊客導遊、講解,展示各民族風情。園內舉辦的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熱鬧歡樂,富有民族特色和情趣,參與性強,受到遊客的歡迎。傣族潑水節、景頗族目瑙縱歌節、傈僳族刀桿節、蒙古族那達慕、維吾爾族豐收節等已成為園中最吸引人的活動。
  納西族建築
  納西族景區占地4032平方米,建築面積2060平方米。建築復原為雲南省麗江古城的納西族城鎮民居典型建築,“磚瓦結構”,均1∶1。規劃佈局按麗江古城“四方街”街道形式,全長90米,最寬處5米,最窄處3米,特點為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麗江古城是“中國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之一,來往的馬幫商人使這裏成了貿易中心。“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廣場。四方街由四周的店鋪包圍,條條街道都通嚮它,科貢樓是四方街的中心性建築,以它為中心的製高點對匯集的各條街道起着空間控製作用。玉竜雪山的泉水穿街流鎮,穿墻過屋,“傢傢泉水,戶戶垂楊”;道路隨着水渠的麯直而佈置,房屋就着地勢的高低而組合,加之不經意而放置的跳板和衆多的石橋、木橋穿插,使建築空間變化多端,自然和諧。成為中國民居中最有特色的———高原水鄉。
  白族建築
  白族景區占地7168平方米,建築面積2900平方米。建築復原按雲南省大理地區“喜洲”“周城”的白族典型建築,磚瓦石結構,均1∶1。規劃形式為城鎮式“街”。由城門、主廟、戲臺、集貿市場、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茶社、蝴蝶泉等建築,組成了以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白族文化與經濟狀態。
  白族民居建築多為內相院落式封閉建築組合,其典型佈局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共同特點是把建築空間進行3分隔,大天井的大空間周圍是堂屋、臥室等主要生活及活動區,而漏廓分別安排門廳、廚房、畜圈等輔助用房,佈局合理,主次分明,相應相輔。民居外裝修的處理是白族民居建築與文化、藝術融合的特點。
  民居的外部均以白灰、墨畫為主調,點綴以石藍、赭色等彩畫,色調素雅,綫條流暢。木屋架,青瓦屋面,青石板封檐,與高原地區的大自然空間色彩相映,使建築、人、環境融為一體。照壁是該院落空間處理、利用最好的形式。照壁由對稱的高低兩臺滴水組合而成,利用大面積白粉墻,反射光綫,不僅增加圍繞其三面室內房間的採光,延長了高原地區的日照時間,而且使狹小的天井豁然開朗。
  羌族建築
  羌族景區占地3575平方米,建築面積936平方米,建築復原按四川省阿壩、北川、岷江上遊羌族農居典型建築。石結構,大面積用碎石塊砌築,均1∶1。規劃形式為高山寨子,由四房人傢組成。
  羌族民居建築充分利用險勢地形,就地取材建造石室碉樓,聚居禦敵,易守難攻,屬防禦性建築,故窗口均較小,往往幾戶人傢連片,建築渾然一體,猶如石山上長出的一般。這裏復原的是四川汶川地區羌族民居———是座四戶相連的羌族石樓建築,呈方形、平頂。各戶均為三層,底層圈養牲畜,堆放雜物;中層住人,設臥室、鍋莊(即火塘)和神龕;上層存放糧食,屋頂平臺可曬糧曬衣,並可供老人休息和孩子玩耍。屋頂用白石頭砌神位,是人們祈禱敬神的地方。羌族民居室內空間處理非常“現代化”,每一戶及相接的另一戶,都擁有獨立的天井和相互共用的高低不等的活動空間。他們充分利用坡地的垂直高差,既解决了石結構房層高的問題,又完成了防禦性的需要,使四戶的高、中、低都能相連、相通,一但有了外侵敵人,每個空間又可獨立封閉。平常這些靈活的自由空間,都成了每戶之間交流感情的生活場地。
  侗族建築
  侗族景區占地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71平方米,建築復原按貴州省從江、黎平地區的侗族典型建築,均1∶1。規劃形式為寨,由鼓樓、風雨橋、寨門、戲臺、民居、水車、碾房、𠔌倉、稻田等組成。侗族建築以杉木為原料,民居形式為幹欄式。侗寨內水塘密佈,大部分民居建築的下部“吊腳”在水塘中。侗族鼓樓的總體外觀,底部大廳、頂部架木鼓的結構,以及檐角塑獸等的形式,都有着同一功能的需求和模式;它建在寨子的中心,雄偉高大,幾十裏之外,就能看到它高聳雲霄,每遇大事,它頂部的木鼓就會敲響,鄉民們聚集到鼓樓“議會大廳”中,聽從寨老主持“鼓樓會議”製定鄉規民約,並以擊鼓而生效。
  鄂倫春族建築
  鄂倫春景區占地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8平方米。建築復原按黑竜江省大小興安嶺地區鄂倫春族典型民居,均1∶1。規劃形式為村。鄂倫春族民居又稱“仙人柱”,俗稱“撮羅子”。鄂倫春族長期從事遊獵和採集的生活方式,居住建築簡單實用,便於拆搭。“仙人柱”以一根樹幹為中心,把數十根樺木或柳木桿按圓形排列四周,下端置入土中,上端均嚮中心傾斜,相交固定在中心樹幹上,構成圓錐形框架,外苫樺樹皮或獸皮。外用皮條捆紮牢固。室內正面衹準男人坐臥,右側為老人席位,左側為晚輩席位。“仙人柱”中央終日燃燒着篝火,用以煮食取暖。
  傣族建築
  傣族景區占地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47平方米,建築復原按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傣族典型建築,均1∶1。規劃形式為“寨”。傣寨由寨門、民居、曼飛竜塔、傣寺、寨心、潑水亭、水井、孔雀亭、橋等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活社區。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每一個寨裏都必須設有寺廟、佛塔。同時,崇尚“水”的聖潔,寨旁的水井、河成為社區中不可缺少的條件。傣族民居為竹木結構,由數十根木柱高架成幹闌式建築。上層住人,下層陰涼寬敞,可圈養畜禽,置放生産生活用具。墻壁為木板或片竹,屋頂通常為歇山草頂或瓦片頂(土板瓦),下層亦常設有腰檐;形成了高架空、長挑檐、陡屋面、斜墻板的獨特民族形式和地方特色,極大地適應了當地濕熱氣候條件。傣族的水井造型別緻,其特點在於井罩。它以大象、孔雀或塔狀的造型象徵吉祥;內外壁鑲明鏡,上有彩繪圖案,側面留一個取水口,既使井水潔淨,又體現了傣族崇尚水的精神。
  遊人在參觀民族村寨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和參與各民族歌舞、節慶、生産、競技和技藝等表演活動。每年夏季晚間的民族博物館,是北京的一大亮點,更帶給遊人獨特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