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策 > 匈奴王
目錄
No. 1
  匈奴王,又名阿提拉(Attila,406-453)還被稱為“戰神”(the god of the war)登基成為匈奴帝國的王之後。公元433年,27歲的阿提拉與他的兄弟布來達(Bleda)一同從他們的叔父羅阿斯手中繼承了帝國的王位。436年,阿提拉無情地謀殺了他的胞兄,獨自君臨帝國。與他的前輩們相比,阿提拉更具有雄心壯志,更富於侵略性,而且才智極為超群。在歷史上,阿提拉是一個極為突顯的角色。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喪膽,具有令西人沮喪而無奈的強大力量,以至於他和他的匈奴鐵騎都被稱為“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
  關於阿提拉本人各方面的記載,西方史書上有過多少有些貶損,但仍不失生動具體的描寫。阿提拉年青時作戰勇猛,登基之後則更主要地是依靠他的頭腦,而不是他武功,完成了對北方的徵服。他具有勃勃野心和高超的政治外交手腕,而且為人狡猾、殘忍。作為匈奴王的阿提拉,他的步態和舉止都顯示出了一種其力量可傲居全人類之上的自負。據傳說,他曾自稱擁有戰神之劍,所以當部下晉見時,如若正面直視他則必須同時後退,否則會燒壞自己的眼睛。他有一個兇猛地轉動眼珠的習慣,好像他樂於欣賞受他驚嚇的人的恐懼。阿提拉在生活上崇尚簡樸,卻很能容忍部下的奢侈。他的臣民對他極其敬畏,在他外出巡查的時候,凡見到他必嚮其歡呼,以示服從;進出宮殿必有華蓋迎送,逢宴會還有專為他譜寫的贊歌。他甚至還有羅馬人贈送的私人秘書。
  匈奴人是一個歷史的遊牧民族。他們居無定所,不善農耕,常年在馬背上生活。歐亞大陸北部廣袤的草原是他們的故鄉。他們自公元370年侵入歐洲東南部,在七十餘年間以旋風般的速度劫掠了幾乎整個歐洲,並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軍事政權。
  原在中亞大草原一帶出沒的匈奴人公元4世紀中葉在伏爾加河外出現,首先徵服了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阿蘭人,然後大舉嚮東哥特人領地進攻,推翻了東哥特人在頓河和德涅斯河之間建立的帝國。約公元376年,他們擊敗居住在現羅馬尼亞一帶的哥特人,到達羅馬帝國的多瑙河邊界,由此拉開了中古歐洲史上持續了二百多年的民族大遷徙的序幕。
  匈奴人似乎個個是天生的騎兵,他們常年像膠粘在馬背上一樣,酷愛騎馬打仗。匈說鈉鎿驕哂懈叨鵲幕榛鈈裕O襇綈憒道矗劬拖磯ァ7彩潛凰塹奶慵す牡胤劍囟糲亂黃閑媯罅咳絲詒簧保莆銼喚俁嵋豢鍘?
  匈奴人到來之前,東哥特人從未和騎兵交戰過,也沒見過如此迅猛的攻勢。在匈奴騎兵排山倒海的打擊下,東哥特人落花流水般地嚮西逃竄,直至多瑙河邊。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這些逃亡者又沿途打擊西哥特人的部落,把他們連根拔起,驅趕到更嚮西的地方。
  很快,在西哥特人逃竄的路綫上,汪達爾人、法蘭剋人、勃艮第人、盎格魯撒剋遜人,像滾動的雪球,接連不斷地嚮西涌去。匈奴人的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給驅動起來。
  在匈奴人的攻擊下,大量日耳曼人蜂擁逃嚮西方,以期在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西哥特人後來經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的色雷斯一帶避難。令羅馬人懊悔不已的是,這些涌入的西哥特人對羅馬造成很多不安定因素和隱患,也為後來的羅馬帝國滅亡埋下了禍根。
  匈奴人在給予歐洲第一次沉重打擊之後,便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帶,以匈牙利平原為中心,在中歐地區建立了一個匈奴帝國。入侵歐洲的匈奴王是阿提拉,他是匈奴最偉大的統治者。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徵服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各匈奴部族的領導權在公元432年集中到了魯奧的手裏,公元434年,魯奧死後,他的侄子阿提拉擊敗了其長子布萊達,繼任匈奴最高統治者。
  據歷史記載,阿提拉雖表面粗野,但內心卻被多年的外交、政治和軍事角逐磨煉得十分細膩。阿提拉為人狡詐,野心勃勃,其殘暴兇狠程度使整個歐洲都在他面前發抖。他的兵鋒殺到哪裏,哪裏就意味着血流成河。歐洲人稱他為“上帝的鞭子”,把他看成是專門來懲罰人類的煞星。
  阿提拉於公元441年對巴爾幹半島東部實施了一係列致命的打擊。匈奴人摧毀了多瑙河畔的許多城市。數年之後,當羅馬使者經過此地時,仍可見岸邊纍纍白骨,城內屍臭熏天。此後,高盧地區許多城市都未能免遭厄運。他們侵占了多瑙河地區之後,於公元442年被著名的東羅馬將軍阿斯帕爾阻擋在色雷斯一帶。公元443年,阿提拉再次發起進攻,長驅直入帝國腹地,擊潰了東羅馬帝國的主力軍,兵鋒指嚮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萬般無奈之下與阿提拉訂立和約,阿提拉強迫東羅馬帝國支付六千磅黃金並將每年要繳納的貢金增加兩倍以上,即以後每年嚮匈奴人納貢兩千磅黃金。
  到445年時,匈奴帝國的勢力達到鼎盛,其疆域大致東起裏海,西至波羅的海和萊因河。然而,對於阿提拉來說,打擊東羅馬,焚掠巴爾幹不過是一個前奏,而徹底占領高盧則是他實現其野心的第一個目標。在隨後的幾年裏,阿提拉作了充分的準備,並獲得了足夠的理由。449年,西羅馬皇帝的妹妹霍諾莉婭與她的宮廷侍衛的私情被發現,受到其母干涉。那位不幸的情人被處死了,而霍諾莉婭極可能 是由於有了身孕,被送到君士坦丁堡囚禁起來。此女不知是出於惡做 劇還是報復心理,情急之中派人給阿提拉送了一枚戒指和一個口信:稱若能解救則將許配自身為妻。以此為藉口,在作足了充分的準備之後,阿提拉於451年入侵外高盧。由此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沙隆之戰。站在阿提拉一方的萊茵河以北,多瑙河以東的各國聯軍和昔日羅馬傳統敵人西哥特人、高盧人、勃艮第與號稱“最後一個羅馬人”的阿埃丘斯統帥的羅馬軍團組成的聯軍,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會戰。據史料,雙方總共投入兵力約百萬。在同時代的規模之大無先例可循。這場戰爭,如果阿提拉戰勝,則西羅馬將徹底奔潰,整個西方都難免遭受匈奴鐵騎的蹂躪,阿提拉也許真的就能實現他統治世界的夢想。而如果匈奴被徹底打垮,則羅馬很有可能迎來復興。但歷史選擇了雙方戰成平局。此役以後,阿提拉雖然繼續陳兵西羅馬邊境,但難以再給這個帝國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而羅馬同樣在戰爭和疾病的打擊下元氣打傷,完全喪失了它昔日的光芒。它在歷史上的最後一頁很快便即將翻過去了。
  公元453年的一天,匈奴王阿提拉與一位年輕漂亮的日爾曼少女伊爾迪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婚禮是在美酒與歡歌狂舞中度過的。當晚阿提拉醉熏熏地帶着新娘入了洞房。次日清晨,人們卻發現他在酩酊大醉中被自己的鼻血嗆死了,而那位可憐的新娘卻哆嗦着倦縮在床角。至於到底是中毒、“馬上風”惡化,還是××過度,謎底衹有留待歷史學家解開和八卦者想象了。
  有關匈奴王的事跡,好萊塢曾經將其拍成電影。詞條顯示的圖片就是該部美國與立陶宛合拍的影片的海報。
  根據電影的編寫 故事情節中阿提拉是死於同年輕漂亮的日耳曼少女的恭敬的毒酒而死,不是因為那個XX而死的。強悍的男人不會因為XX而死的。
英文解釋
  1. n.:  attila
包含詞
匈奴王陵匈奴王阿提拉匈奴王鐵血傳奇
侵入羅馬帝國的匈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