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匈奴劉氏是如何形成、何時形成,史學界和姓氏學家們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
《元和姓篡》說得較籠統,衹說匈奴劉氏"其先匈奴貴族,漢以公主妻之。北俗重漢,生因取母姓(劉氏)。後漢末右賢王劉去卑即其後也。"這裏說匈奴是因尊重漢朝纔將漢公主所生子女改姓劉氏的。據此看來,劉氏形成很早。
《新唐書·宰相世係表》則記載:“劉氏本出匈奴之族。漢高祖以宗女妻冒頓,其俗貴者皆從母姓。因改為劉氏。”這裏明確記載劉氏為冒頓單於的後裔,為冒頓與漢宗女所生。但改姓劉氏的原因則是匈奴族貴者從母姓的習俗所致。
《晉書·載記·劉元海》則記載說:“匈奴劉氏為冒頓之後。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封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這裏明確匈奴劉氏為冒頓後裔,但改姓原因則是冒姓。
本人認為,匈奴劉氏確實是冒頓單於的後裔,但劉氏形成的時間也即匈奴貴族改姓劉氏的時間,則不會很早,而應在較晚的漢魏之際。至於改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匈奴和漢族的民族融合,準確地說,則是東漢後期匈奴族南北分裂後南匈奴貴族南遷和漢化的結果。說匈奴貴族改姓劉氏是因為“其俗重漢”,“其俗貴者從母姓”或者冒姓,也是對的,但這些衹是次要因素,而不是根本性的原因。
匈奴族原本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主要分佈在今外蒙古和中國內蒙古地區。公元前3世紀末,正當劉邦一統華夏,創建劉氏漢傢王朝的時候,北方的冒頓單於東滅東鬍,西逐月氏,南並樓煩、白羊王,北降丁零、渾庾,一統大漠南北,成為與漢朝相抗衡的北方大國。
漢高朝七車(前200年)劉邦親率漢朝32萬大軍北徵投降匈奴的韓王信。由於中計冒進,劉邦所率先頭部隊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達7日之久。後用陳平之計,賄賂冒頓單於王後,纔得解圍與大軍匯合,迫使匈奴退兵。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
經此教訓之後,漢高祖劉邦為了穩定北方邊疆,便采取劉敬的“和親”建議,將劉氏宗室之女冒充為公主,下嫁冒頓單於為於閼(即王後),並與冒頓約為兄弟,化幹戈為玉帛。從此奠定了匈奴和漢族兩族人民和睦友好的基礎,也為後來匈奴劉氏的産生打下了契機。
冒頓單於與翁主(諸侯王的女兒叫翁主)劉氏生子稽粥,後繼位為單於(匈奴族稱國王為單於),史稱老上單於。老上單於又娶漢朝翁主劉氏,生2子:軍臣單於和伊稚斜單於。伊稚斜單於生3子:烏維單於、呴犁湖單於、且鞮侯單於。且鞮侯單於生子虛閭權單於。虛閭權單於生子稽侯狦,就是西漢晚期著名的呼韓邪單於。
呼韓邪單於生子囊知牙斯,即位後稱為烏珠留若鞮單於。烏珠留若鞮單於生子比,任右日逐王,領南邊八部。右日逐王比為冒頓單於的第十代孫。
當時,正值兩漢更替,而匈奴族內部也爭鬥激烈。公元46年,單於輿去世,按匈奴族兄終弟及製,應傳位給王昭君所生的兒子也即單於輿的弟弟右𠔌蠡王知牙師,但單於輿在生前將知牙師殺死,而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蒲奴。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右日逐王比因不滿蒲奴單於繼位,率匈奴南八部兵四五萬人宣佈獨立,於十月自立為單於。單於比自立後,派遣使節至漢都洛陽,嚮東漢王朝奉藩稱臣。從此,匈奴族分為南北兩部,各自為王,單於比即為南匈奴的第一個單於。
此後,南北匈奴互相攻打,匈奴勢力大為削弱。公元50年鼕,南匈奴單於比與北匈奴相戰失敗,光武帝下詔南匈奴單於比率部從離五原西部寒80裏處的南單於庭繼續嚮內徙居到西河美稷(在今山西省西北、內蒙南部),以美稷為南單於庭。單於比又將南匈奴的各部屯居在漢朝北部的北地、朔方、五原、雲中、雁門、代、定襄(在今內蒙、山陝、甘肅一帶)等郡。
從此,南匈奴成為漢帝國的守戍邊疆者和編戶齊民。
漢朝每年賞賜匈奴貴族各種珍寶,嚮匈奴民衆提供糧食。匈奴族與北方漢族錯居通婚,匈奴單於還派貴族子弟到漢都洛陽學習漢文化。南匈奴自南下歸屬漢朝,就開始祭祀漢傢祖先。這樣,南匈奴便不斷被漢族和漢文化同化。大約在這時,他們就以漢朝皇族後裔自居。
單於比生子單於長,單於長生子單於休利。南匈奴第三代第十三任單於休利;(公元128-140年)在位13年,因部衆叛亂,被漢五原太守陳龜逼迫,與弟左賢王同同自殺而死。漢王朝改立當時正在漢都洛陽的單於休利近親兜樓儲為單於,並派兵護送回美稷單於庭。兜樓儲單於與地休利的關係,史書未交代,很可能是其弟弟。兜樓儲在位5年去世,居車兒單於在公元147年繼位。居車兒大概也是兜樓儲單於的弟弟,他在位25年,傳位給他的兒子單於某。這位不知名的單於某在位6年去世,傳位給兒子呼徵。呼徵單於在位2年,被漢中郎將經修擅自斬殺,並更立右賢王羌渠為單於。右賢王羌渠與單於呼徵的關係,史書沒有明載,但按匈奴習貫法,右匈王是單於的第二個候選繼承人,因此,他可能是單於呼徵的弟弟,也可能是他的侄兒或者兒子。但這一段時間漢朝對匈奴干涉較多,因此,羌渠以前三任單於都是父子相承,這樣,這位右賢王有可能還是單於休利時候的右賢王,也即單於休利的弟弟或侄兒。
單於羌渠,便是五鬍十六國中漢國的創建者劉淵的高祖父。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漢中山太守張純反叛,響應黃巾軍起事。漢靈帝下詔調發南匈奴兵助剿。單於羌渠便派他的兒子左賢王於扶羅珍助漢討平張純和黃巾軍。但匈奴國內有一部分人反對出兵,便在芙稷發動政變,攻殺羌渠單於,另立須卜骨都侯為單於。於扶羅因匈奴國內政變,便率兵留在漢朝境內,自立為單於,並至洛陽請漢朝廷出面裁决。但當時正碰上漢靈帝去世,漢朝天下大亂,自顧不暇,沒有餘力來管匈奴之事。這樣,於扶羅不能歸國,衹好留處漢朝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市)。一年後,政變的匈奴人所立單於死了,匈奴"南庭遂虛其位,以老王行事。"而單於於扶羅則仍居河東平陽。
於扶羅單於在位7年,於公元195年去世,傳位給他的弟弟呼廚泉單於。於扶羅生有2個兒子:長子豹,任左賢王;次子去卑,任右賢王。
當時,正值東漢末年,漢室衰落,天下大亂,漢獻帝被董卓挾持至長安。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從長安東歸京師洛陽時,匈奴單於派右賢王去卑率領數千騎兵前來侍衛天子,抗擊李傕、郭汜等叛兵,一直把漢獻帝護送到洛陽,後又送至許昌新都。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專權,南匈奴單於呼廚泉來朝,被曹操留在鄴地(今河南臨漳縣),改派右賢王去卑歸匈奴監管其國。
這時,漢朝廷有人認為,南匈奴久居塞內,已與漢編戶齊民無異,但卻不輸貢賦,恐怕會戶口滋蔓,難以禁製,朝廷應采取措施加以預防。不久,曹操便將南匈奴族人分為左、右、前、後、中五部,各立其貴人為部帥。羯族是匈奴的一支【被徵服的民族,但在其管轄】隨便翻翻中國史書,慘遭滅族的異族每朝每代都有,南北朝時期的羯族(波斯係白種人)就被屠殺殆盡,屠羯進行到高潮時,許多漢人也因為鬍子長一點,鼻子高一點而連帶被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