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408至453年)
匈奴(Xiongnu 或 Hsiung-Nu)是漢人對古代生活於蒙古大草原一帶的遊牧民族 的通稱,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秦漢時期稱雄塞北,公元前1世紀時被漢武帝所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擊潰,匈奴或內服漢廷(南匈奴)或西遷西域(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製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脫離北匈奴的統治,北匈奴單於被迫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而鮮卑人以後絶大部分都融入了漢族。
匈奴人非常善於馬背作戰,並且嫻熟使用長矛和弓箭。他們常常一傢大小帶着成群的牧馬和牲畜到處遷徙,尋找可以安身的新牧地。他們在軍事上剽悍精練,全民皆兵。不過,他們之所以會發動一波波西遷的浪潮,是因為他們本身也受到其它民族的攻擊和驅逐的緣故。這種骨牌效應,讓他們的龐大人口往西方涌進,因此在君士坦丁堡和東羅馬帝國,甚至在多瑙河與萊茵河地區,造成難以解决的問題。最後在公元476年,他們終於推翻了西羅馬帝國。
匈奴人一直在尋找他們的理想居所,後來就定居在東歐洲的匈牙利大平原上,以依傍提蘇河的斯基特城為大本營。由於他們需要非常遼闊的草地,為馬匹和牲畜提供足夠的飼料,匈奴人就以結盟或徵討的手段,控製了大片的平原,範圍從俄羅斯的烏剋蘭山地,橫跨到法蘭西的萊茵河。
匈奴人是優秀的騎手,他們從孩童開始就接受訓練,有些人更認為馬鐙是他們發明的,因為它可以讓騎手平握着槍俯下攻擊,從而增加作戰能力。他們的機動性高,可在一天之內多次更換馬匹,好讓他們不斷前進,使敵人聞風喪膽。他們的另一種利器就是復合彎弓,它比西方所使用的弓更勝一籌,可踩着馬鐙前後左右開弓。他們戰術的特色就是令人震驚並讓敵人喪膽的閃電攻擊。他們是一支輕騎部隊,而其政治組織具有一位強大的首領,他指揮他們去達到目標。 |
|
司馬遷在《匈奴列傳》裏說:匈奴的祖先是夏後氏的後代子孫,叫淳維。唐堯、虞舜以前就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住在北方蠻荒之地,隨着畜牧活動而遷移。
春秋時期,在中國的北方諸國一直雜居着被稱為戎狄的遊牧民族,居住在涇水和渭水之間的是犬戎,周平王受不了犬戎的騷擾,被迫東遷洛陽,開了個空頭支票給秦襄公,把西周王畿之地封給了秦襄公,秦襄公攻打戎人來到歧山,開始被封為諸侯。燕國附近的叫山戎,山戎曾越過燕國進攻齊國,齊釐公同山戎在齊國城外交戰,其後四十四年,山戎進攻燕國。燕國嚮齊國告急,齊桓公北上討伐山戎。這以後二十多年,戎狄來到洛邑,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奔到鄭國的氾邑。那時候,秦、晉是強國。晉文公趕跑的戎狄,居住在河西的圁水、洛水之間,稱為赤狄、白狄。秦穆公得到由餘的幫助,使西戎八個國傢都服從秦國。
戎狄在春秋後期先後被北方諸強所滅,到了戰國時代,北方大漠成為匈奴人的天下。到了中國古代的戰國時期,匈奴民族已經發展起來,首領叫做單於,疆域東起遼河、西至蔥嶺、北起貝加爾湖、南抵長城,經常侵擾秦、趙、韓,三國修築長城防禦,趙國“鬍服騎射”就是學習匈奴。戰國時代,與北方接壤的分別是燕趙秦三國,為了抵禦匈奴的騷擾,三國分別在北方築起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繼續修築長城拒之,秦將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套,“卻匈奴七百餘裏,鬍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真正可靠的匈奴歷史是從冒頓單於開始的。冒頓單於的父親是頭曼單於,頭曼受秦軍的壓迫,嚮北遷徙,過了十多年,蒙恬過世,諸侯背叛了秦國,中原混亂,於是匈奴得到喘息之機,又漸漸渡過黃河,在黃河以南與中原舊有的關塞接壤。冒頓殺父自立為單於,消滅了在其東面的東鬍,又打跑了西邊的月氏,吞併了南邊的樓煩和白羊河南王。並完全收復了秦派蒙恬從匈奴人那裏奪去的土地,與漢朝以原來的河南塞為界,直到朝那和膚施兩地,於是侵犯燕國和代地。這時劉邦正與項羽爭奪天下,中原地區被戰爭搞得疲憊不堪,所以冒頓才能獨自強大,號稱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司馬遷說匈奴人有名無姓,《漢書》卻說單於姓攣提氏,《漢書》成書晚於《史記》,估計對匈奴瞭解的更深入些。司馬遷記載:單於在早晨走出營地,去拜初升的太陽,傍晚拜月亮。電視劇裏匈奴人一激動,咧着大嘴叫喊一聲:昆侖神!不知是何方神聖。 |
|
西漢初,公元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率大軍徵討,在白登被匈奴冒頓單於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施計纔得以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
漢武帝執政時期,對匈奴人進行了長期不懈地打擊,對匈奴轉為戰略進攻,公元前127年派衛青占領河套地區,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分兵兩路進攻漠北,西路軍霍去病把匈奴趕到現在蒙古國境內的狼居胥山,東路軍衛青消滅了匈奴王庭,單於逃走。公元前73年西漢與烏孫聯合,出兵20萬攻擊匈奴。並通過遠交近攻的外交手段,在其周邊的部族進行策反,設法瓦解其內部,匈奴勢力漸衰。
由於天災人禍,加之漢軍的打擊,匈奴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於並立局面,導致後來呼韓邪單於歸漢,引衆南遷陰山附近。後郅支單於退至中亞康居,呼韓邪單於占據漠北。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於,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於,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
東漢初,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於的孫子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投漢,稱為南匈奴,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後來被同化吸收;留居漠北的部分稱為北匈奴,89-91年,南匈奴與東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於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先後將北匈奴打敗,漢軍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空出的地域被鮮卑填補,鮮卑為東鬍後裔,其先祖被匈奴打敗後,有一支居於鮮卑山,後就以鮮卑為部落名。沒有西遷的匈奴人自稱是鮮卑人,融入了鮮卑部落。西遷的北匈奴此後從中國史書中消失,一時竟不知其所終。 |
|
四世紀的時候,有一支誰也不知道來歷的部族來到了歐洲,導致了歐洲歷史的大變局。這是世界史上的第一次"黃禍",他們被稱為匈人,很多人認為匈人就是匈奴人。還有人認為有一部分匈人留在了歐洲,就是現在的匈牙利人。
他們一路西遷,先是來到錫爾河上遊東部的地方,繼續西行遇到了阿蘭國,這個時候已經是公元350年了。阿蘭人是古代占據黑海東北部草原的遊牧民族,其建立的阿蘭國在頓河流域,在大高加索山以北、黑海和亞速海以東的一帶,跨頓河兩岸的地方。匈奴騎兵猛攻阿蘭,阿蘭人以馬拉戰車作戰,無法戰勝精銳機動的匈奴騎兵,阿蘭國被匈奴人毀滅,小部分阿蘭人輾轉存活下來,成為高加索地區奧塞梯人的祖先。
原阿蘭國以西,東起頓河、西至德聶特河、南起黑海、北至普利派特河的地方,是日耳曼人建立不久的東哥特王國,374年匈奴首領巴蘭勃率領匈奴鐵騎,聯同阿蘭人降兵,揮師攻入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內亂戰敗,於375年投降。匈奴繼續嚮西,攻入西哥特王國,匈奴軍從德聶斯特河上遊乘夜偷渡,包抄在河岸構築工事的西哥特人,西哥特20餘萬人馬潰敗,於是渡過了多瑙河,逃入羅馬帝國境內。西哥特人於378年在阿德裏雅堡,大敗西羅馬皇帝瓦倫斯,由此動搖了西羅馬帝國的根基。此時,匈奴人則回到喀爾巴阡山以東的地方,進行休整後準備再戰。
395年,匈奴攻入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大掠而返,次年再次攻入色雷斯,後迫使東羅馬帝國答應,每年嚮匈奴交納貢稅,並允許匈奴在東羅馬帝國境內互市。
400年,匈奴首領烏爾丁率領大軍,攻入今匈牙利地區追擊西哥特人,一直越過了阿爾卑斯山,進入了意大利,搶劫後返回。當他進入意大利之後,很多難民紛紛往沿岸的島嶼逃難,根據過去的說法,威尼斯就是由這些難民所建立。儘管羅馬的力量已經衰敗,而且他們的重要部隊仍然在高盧,但由於匈奴人在意大利徵戰連連,再加上疾病和饑餓,使得他們的力量也同時衰退。在一場十分重要的會議中,阿提拉與教皇李奧一世會談,並同意撤退。而這支西哥特人逃到法洛倫斯時,被西羅馬軍隊消滅。匈牙利地區的原住民凡達爾人、瑞維人,以及從匈奴那裏逃出的部分阿蘭人,為躲避匈奴人,於409年經高盧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伊比利亞半島,建立起三個王國。408-410年,亞拉裏剋率領的一支哥特人,也為了逃避匈奴南下,三次圍攻羅馬,於410年攻入羅馬城洗劫了一番,但亞拉裏剋不久暴斃,西羅馬帝國奪回羅馬城。
烏爾丁死後,432年首領魯嘉統一匈奴各部。434年魯嘉死後,他的侄子阿提拉和布萊達,兩個人共同治國,436年,阿提拉殺掉布萊達,獨攬匈奴帝國大權。他在北歐打擊盎格魯-撒剋遜人,最終迫其渡海,逃到了大不列顛島,在東歐收納今俄羅斯南部草原的匈奴人,徵服俄羅斯森林民族的斯拉夫人和芬人,斯拉夫人得以隨軍進入西歐。他還對波斯帝國發動突襲,並逼使東羅馬帝國繳納更多貢稅,同時插手西羅馬帝國外交事務。東羅馬帝國無法滿足貢稅要求,阿提拉於441年嚮東羅馬帝國宣戰,大肆洗劫巴爾幹半島,442年被東羅馬帝國的阿斯帕爾將軍,阻截於色雷斯地區纔後撒。443年,阿提拉攻至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東羅馬全軍覆沒,不得已簽城下之盟,與匈奴訂立和約繼續納貢。448-450年時,匈奴帝國的版圖達到極盛: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廣大區域的附屬國有自己的國王或酋長,平日嚮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
450年,阿提拉轉而進攻西羅馬帝國,率軍約10萬渡過萊茵河,橫過梅因斯北部的萊茵地區。在往前推進100裏的途中,掠奪在今天法國北部許多的城鎮。當阿提拉圍攻奧爾良城的時候,羅馬將軍阿哀契烏斯,就率領由高盧人和羅馬人所組成的軍隊以抵抗正在圍困奧爾良城的阿提拉。451年,兩軍在查隆丕尼的大决戰中,阿提拉雖被擊敗,但一息尚存。
該戰役被認為是史上最具决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它阻止了整個基督教的覆滅,以及匈奴可能控製歐洲的嚴重後果。 453年,阿提拉在迎娶一位哥德或勃艮第後裔的日爾曼少女伊笛可的婚宴後,在睡夢中鼻腔血管破裂,血液倒流引緻窒息而死,原因可能是由於飲酒過多。曾放言“被我的馬踐踏過的地方,都不會再長出新草”的阿提拉終於死了,後世的西方把他稱作“上帝之鞭”,可見他曾經帶給西方的震動。
阿提拉死後,他的指定繼承人艾拉剋、丹剋玆剋、艾內剋三人,為了匈奴帝國的大權內訌,使匈奴帝國四分五裂。被徵服的外族紛紛起義,組成反匈奴聯盟,並在468年的尼達歐之戰中擊敗匈奴人,殺死了艾拉剋,匈奴帝國就此消失。而匈奴這個古老的民族,也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消逝。或許他們的基因也有留傳,但不知進入了何人的身體,但作為一個民族而言,在世上確實是再也找不到了。 |
|
南北朝時期,前秦覆滅後,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據說是匈奴人,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衹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有人考證:漢時與匈奴和親的劉氏宗女所生的子女是隨母姓的。赫連勃勃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築了個“統萬城”,據說築城的城墻土是用蒸籠蒸熟的,每築完一層就有監築的士兵用鐵錐錐擊墻面,如果錐出坑來,就殺掉築城的人,如果錐不出坑,就殺掉持錐的監工。前幾年,考古人員在陝西省靖邊縣毛烏素沙漠南緣發現了統萬城的遺跡,這是世界上發現的惟一的匈奴都城遺址。 |
|
Xiongnuren
匈奴人
Huns
4 世紀中葉出現在伏爾加河流域的一個遊牧部落。 4世紀羅馬歷史傢阿米阿努斯·馬爾塞利努斯的《歷史》一書記載,匈奴人不事耕種,四處漫遊,沒有法律,沒有國王,但受“大人物”的鬆散統治;他們整天騎在馬上,行動迅速,使用帶有磨製的骨鏃的投標、劍和套索等武器。
被羅馬人視為最可怕的戰士的匈奴人,於 372年徵服了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阿蘭人;接着越過頓河,於375 年擊潰頓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東哥特人,東哥特王厄爾馬那裏剋自殺;進而迫使德涅斯特河到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西哥特人大批西遷;最後於 376年進抵羅馬帝國的多瑙河邊界。在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裏,匈奴人還蹂躪了敘利亞和卡帕多西亞,打敗了其他一些日耳曼人,間或作為傭兵幫助羅馬同日耳曼人打仗。約 430年迫使拜占廷帝國年貢350磅黃金。在不斷對外徵戰中,匈奴人逐漸形成以潘諾尼亞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國傢,勢力遍及今德國、多瑙河以北的東歐、黑海和高加索等地。約432年,路阿(?~434在位)成為第一個統一的匈奴王。
434年路阿死,其侄布列達和阿提拉繼位(434~453在位)。445年,阿提拉殺其兄布列達,獨占王位。阿提拉統治期間,匈奴人勢力臻於極盛。其疆域東起裏海,西至萊茵河,北達波羅的海,南逾多瑙河,成為一個龐大鬆散的帝國。435、441~443和447年,阿提拉三次進兵拜占廷,劫掠巴爾幹,拜占廷重金乞和,年貢增至2100磅黃金。 451年阿提拉揮師西進,入侵高盧,但在卡塔勞溫原野(摩裏亞庫斯)為羅馬及日耳曼聯軍所阻。452年入侵意大利,因饑饉和瘟疫未及羅馬而被迫離去。阿提拉任命“顯貴”統治、掠奪各被徵服地區。 453年阿提拉死,衆子爭位,各被徵服地區人民乘機反抗。約455年,潘諾尼亞的涅道河一戰,匈奴人被格皮德人、東哥特人、赫盧裏人等聯軍擊潰,遂即分裂解體。
教皇利奧一世規勸阿提拉撤兵(452)
匈奴人是否即中國歷史上的匈奴,迄今衆說不一。中國史學界歷來認為他們即是來自中國北方的匈奴。國外自法國人J.de吉涅(1721~1800)起,在接觸中國史籍後,有的持肯定意見,也有持不肯定意見的。問題的關鍵是對匈奴西遷的具體過程至今仍未搞清。
(董為奮)
|
|
- n.: hun, member of one of the Asiatic peoples who ravaged Europe in the 4th and 5th centuries AD
|
|
對匈奴人 | 匈奴人中 | 但匈奴人 | 至於匈奴人 | 匈奴人稱漢帝 | 可能這些匈奴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