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茶葉包揉的執行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兩側端具有擋板的機架2,穿置於機架中央的轉筒3,和位於轉筒外圍的筒形體5,轉筒外表面和筒形體的內表面分別布設有縱嚮棱骨6、7,筒形體經其外圍的彈簧8與機架相連接。當轉筒轉動,經筒形體進、出口料口4放入的茶葉包裹10便在轉筒外表面及筒形體內表面的棱骨的作用下,在機體內進行環形翻轉,從而不斷被擠壓、搓揉。
包揉是形成臺灣烏竜茶和閩南烏竜茶優美外形的特有工序。它是利用茶坯在乾燥時仍具柔軟性和可
塑性,將其裹於布袋中並包成球,在滾、壓、揉、轉等不同方式的力的作用下,使茶條捲麯成型。傳統手工包揉勞動強度大、工效低。1978年,晉江茶果公司研製成的6cb-23型烏竜茶包揉機,采用蠃旋麯面特殊的機械揉手和變位換嚮機構來達到茶葉包揉造型的目的,但工效偏低,衹能代替手工初包揉;1981年,安溪農械廠模擬手工布巾包揉的運動方式,設計出揉捻式包揉機;1987年,安溪茶機廠生産了仿臺6cb-63型包揉機,工效比6cb-23型提高1倍;隨後又生産了6cb-75型包揉機,其性能更趨完善。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着閩臺交流的深入,臺灣信源茶葉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在福建省平和縣辦廠,生産了一整套臺灣烏竜茶加工機械,包括速包機、球茶機、鬆包機等。臺灣包揉機械的使用使包揉工效提高近10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