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 : 中歐 >德國 >柏林 > 勃蘭登堡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勃蘭登堡門聯繫方式 地址: pariser platz, south wing。
  電話: 0049(0)30 22 63 30 16
  傳真: 0049(0)30 22 63 30 14
  勃蘭登堡門開放時間 每日9.30-18:00
  勃蘭登堡門交通 高速鐵路:unter den linden(e4)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是柏林的標志。此門始建於1788年,歷時三載完工。它以古然希臘雅典衛城的柱廊式山門為藍要築成,高26米,寬65米,進深11米。門內有五條通道,中間的一道最寬,原為皇室禦道。勃蘭登堡門通體用白色砂岩條石砌成,門兩旁各有六根巨柱,氣勢雄厚。
  
  門上在矗立着一座勝利女神的青銅像。她頭戴桂冠,背插雙翅,左手執轡,右手握杖,立在飛馳的兩輪四馬戰車上,英姿颯爽,形象生動。這座神像連同四馬戰車在1807年被拿破侖當作戰利品帶走,但七年後又讓德國的隊伍帶回來了。柏林人對勃蘭登堡門懷有特殊的感情,稱它為“命運之門”。
  
  在過去的兩百年裏,勃蘭登堡門目睹了多少興衰榮辱:普魯士的軍隊曾從門下凱旋而歸;希特勒曾驅趕成千上萬的人充當炮灰,從門下出發“徵服世界”。柏林墻建成後,勃蘭登堡門被隔在大墻以東幾十米,成為柏林墻的象徵地段。1990年柏林墻倒塌時,這裏又成了欣喜若狂的柏林人的聚集之地,成了德國統一象徵。
概述
  勃蘭登堡門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墻的的一道城門,因通往勃蘭登堡而得名。現在保存的勃蘭登堡門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自滑鐵盧戰役以後,勃蘭登堡門逐步成為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國傢的標志。做為唯一保存下來的柏林城城門,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
地理位置
  地理坐標:52°30'58''N,13°22’39’‘E
  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東側是“巴黎廣場”(德語:Pariser Platz)和菩提樹下大街(德語:Unter den Linden)的盡頭,左側是“三月十八日廣場”(德語:Platz des 18. März)和“六月十七日大街”(德語:Straße des 17. Juni)的起點。
  勃蘭登堡門東側的巴黎廣場,紀念1814年普魯士軍隊在解放戰爭中占領巴黎而命名。菩提樹下大街從勃蘭登堡門嚮東橫穿柏林市中心,一直通往柏林博物館島和柏林電視塔,是歐洲最華麗的大街之一。
  勃蘭登堡門西側的三月十八日廣場,紀念1848年3月18日的德國三月革命和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的第一次人民議會自由選舉而命名。六月十七日大街,則是為了紀念1953年6月17日發生在民主德國的人民起義,它從勃蘭登堡門起嚮西經過柏林勝利紀念柱,穿過柏林動物園和柏林工業大學。
  勃蘭登堡門東側是柏林老城,西側則通往城外,因此東側為門內,西側為門外。
建築介紹
  勃蘭登堡門高26米,寬65.5米,深11米,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岩建築,以雅典衛城的城門作為藍本,設計者是普魯士建築師朗漢斯。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徑1.75米的多立剋柱式立柱支撐着平頂,東西兩側各有6根,依照愛奧尼柱式雕刻,前後立柱之間為墻,將門樓分隔成5個大門,正中間的通道略寬,是為皇傢成員通行設計的。大門內側墻面用浮雕刻畫了羅馬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的海格力斯,戰神瑪爾斯,以及智慧女神、藝術傢和手工藝人的保護神米諾娃。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尼刻,羅馬神話中的維多利亞)銅製雕塑,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着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面嚮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勳章,花環上站着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着普魯士的皇冠。雕塑象徵着戰爭勝利,雕塑是普魯士雕塑傢沙多夫的作品。
  與勃蘭登堡門門樓相連的南北兩邊翼房曾用於守衛和關卡,柏林城墻拆毀後被改建成敞開的立柱大廳,以便和勃蘭登堡門的風格相一致。勃蘭登堡門的莊嚴肅穆、巍峨壯麗充分顯示了處於鼎盛時期的普魯士王國國都的威嚴。
歷史
  1、1735年至1788年
  1734年起柏林建造城墻,1735年在如今勃蘭登堡門的位置上竪立起了一座城門,城門外的道路通往柏林西面的哈弗爾河畔的勃蘭登堡,因此得名“勃蘭登堡門”。哈弗爾河畔的勃蘭登堡現在是德國勃蘭登堡州的小城市,但它曾經是勃蘭登堡王國和普魯士王國的發源地。1735年建造的勃蘭登堡門僅為一座用兩根巨大的石柱支撐的簡陋石門。它的設計者是菲利普·格拉赫。
  2、1788年至20世紀初
  在柏林城墻1786年至1802年間的擴建工程中,1788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重新建造勃蘭登堡門,用以紀念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戰爭,這場戰爭使得普魯士崛起,成為英、法、奧、俄外的歐洲列強之一。而領導普魯士獲得這場戰爭勝利的腓特烈二世不僅贏得了“腓特烈大帝”和“軍事天才”的稱號,也為繼任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三世留下了一個穩定的普魯士。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並於1791年竣工。重建後的城門高20米,寬65.6米,進深11米,門內有5條通道,中間的通道最寬。門內各通道之間用巨大的砂岩條石隔開,條石的兩端各飾6根高達14米、底部直徑為1.70米的多立剋式立柱。
  1793年,為使此門更輝煌壯麗,當時德國著名的雕塑傢戈特弗裏德·沙多夫又為此門頂端設計了一套青銅裝飾雕像:四匹飛馳的駿馬拉着一輛雙輪戰車,戰車上站着一位背插雙翅的女神,她一手執杖一手提轡,一隻展翅欲飛的普魯士飛鷹鷲立在女神手執的飾有月桂花環的權杖上。這尊勝利女神雕像曾被誤傳為是和平女神厄瑞涅,但厄瑞涅從來都沒有以帶翅膀的形象出現過,在歷史檔案中,1789年3月13日勃蘭登堡門設計者朗漢斯和雕像作者沙多夫的草案也證實了雕像為勝利女神而非和平女神。
  1806年,拿破侖率領法軍打敗普魯士軍隊,同年10月23日法國軍隊穿過勃蘭登堡門進入柏林,後拿破侖下令拆卸門頂上的女神及駟馬戰車作為戰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歐洲同盟軍在滑鐵盧大敗拿破侖後,普魯士將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門頂上,柏林人將這座失而復得的雕像稱為“歸來的馬車”(德語:Retourkutsche)。在進行修復的同時,雕像上的橡樹花環中還被添加了象徵權力的鐵十字勳章,這枚普魯士鐵十字勳章是申剋爾在1813年根據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建議設計的,如今是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標志。直至德意志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衹有皇室成員和國王邀請的客人才被允許從勃蘭登堡門正中間的門孔出入。
  19世紀60年代,柏林開始拆除城墻,柏林城幾乎所有的城門也在當時被拆除,勃蘭登堡門是至今仍存在的唯一一座柏林城門。
  3、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德國納粹衝鋒隊的遊行隊伍從勃蘭登堡門通過,慶祝希特勒上臺掌權,開始了納粹的統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德國最後的柏林戰役中,當蘇聯士兵在勃蘭登堡門上撐起紅色旗幟的時候,德國士兵用大炮轟擊,雕像受到嚴重損毀,殘存的一隻馬頭如今保存在柏林市博物館的展覽廳內,而現今勃蘭登堡門上的雕像是重新鑄造的。
  4、冷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也被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1956年9月21日,柏林市自治政府决定重建勃蘭登堡門,雖然東柏林和西柏林當時仍相互敵對,但是在勃蘭登堡門的重建工程中卻合作很好,東、西柏林的文物修復專傢根據在二戰中搶拓下來的石膏模型和檔案照片重新鑄造了一套駟馬戰車及女神雕像,1957年12月14日重建完工,而東柏林市政大會决定將雕像上的鐵十字勳章和鷹鷲撤下,因為它們代表着普魯士的軍國主義。
  1961年8月13日柏林墻開始建造,勃蘭登堡門正好處於隔離區中央,無論從西側還是東側都無法通過,衹有東德邊境士兵才能夠登上勃蘭登堡門。柏林墻在勃蘭登堡門後劃了一道弧形並嚮左右兩邊延伸將整個柏林隔成兩半。作為德意志統一象徵的勃蘭登堡門成了軍事禁區,也成了德國分裂的標志。
  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西柏林市市長魏茨澤剋曾說過:“衹要勃蘭登堡門還關着,德國統一問題就沒有解决”(德語:Solange das Brandenburger Tor geschlossen ist, ist die Deutsche Frage offen)。1984年起魏茨澤剋擔任德國聯邦總統,5年後又連任一屆,勃蘭登堡門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最終得以重新開放。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裏根在訪問柏林時在勃蘭登堡門前說:“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拆除這堵墻!”(英語: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1989年12月31日,兩德重新統一前夕,勃蘭登堡門重新開放。1992年,經過徹底維修後的銅車馬及女神像又重新安放在勃蘭登堡門上。
  5、德國統一
  1989年是柏林墻建造後的第28年,11月9日柏林墻倒塌。12月22日,在東德和平轉變的框架下,在超過十萬人的歡呼聲中,時任西德總理的赫爾穆特·科爾走過勃蘭登堡門,東德的最後一任總理漢斯·莫德羅在門的另一端迎接科爾,標志着勃蘭登堡門再次開放。隨後隔離區被完全拆除,德國人民在勃蘭登堡門前的柏林墻上跳舞慶祝。
  重新開放後的勃蘭登堡門1991年整修完畢,鐵十字勳章和鷹鷲也回到了勝利女神雕像上。由於勃蘭登堡門的砂岩構造長年缺乏保養和受到環境損壞,其後又經歷了長達22個月的修繕,2002年10月3日重新亮相,該日是德國統一12周年紀念日。
勃蘭登堡門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柏林遭到大面積破壞,勃蘭登堡門周圍的建築均被炸毀。戰後柏林分裂,東西柏林由於屬於分屬不同的政府管理,按照不同的城市建設規劃進行了重建,而勃蘭登堡門地處東西柏林的交界處,因此兩側的新建築風格迥然不同。柏林墻建造以後,勃蘭登堡門雖屬於柏林市的市中心區,但被隔絶在柏林墻的隔離區內,兩側的廣場因此淪為一片荒地。柏林墻被拆除後,勃蘭登堡門因為其特殊的象徵意義,一躍從柏林分裂的標志成為了城市統一的象徵,從而成為城市建設的中心和重點。
  修復過程雲集了世界著名的建築師,廣場周圍的重建建築遵守了嚴格的城市建設規定: 新建築的形狀、大小和風格必須同以前的廣場風格相一致,現代建築與傳統的建築風格融為一體。緊貼勃蘭登堡門左右兩側的李伯曼大樓(德語:Haus Liebermann)和桑摩大樓(德語:Haus Sommer)得以重建,新建築繼承了原建築的風格,但又比原建築略高,以便拉近同勃蘭登堡門的距離,從而更加烘托出了勃蘭登堡門和巴黎廣場的結構。勃蘭登堡門東南方是柏林最豪華的飯店阿德隆飯店(德語:Hotel Adlon),它重建後一部分為歷史風格,一部分則為現代建築風格。法國大使館、英國大使館、美國大使館和藝術學院等也紛紛搬回了它們在巴黎廣場的原址,都是按二戰前的圖紙重建的。
  勃蘭登堡門西側建造以柏林動物園為代表的大規模城市緑化帶,是普魯士皇傢園林總監林奈先前對柏林城市緑化作出的出色規劃,加上勃蘭登堡門右側華麗的菩提樹下大街,由此構成了柏林的“東西軸綫”,軸綫從勃蘭登堡門下經過,連接起了柏林東部政府區與西部商業和園林區。
  20世紀90年代,柏林市政府曾經討論勃蘭登堡門是否應允許汽車通行,反對者認為汽車廢氣將導致砂岩構造的勃蘭登堡門損壞,而且汽車通行將破壞勃蘭登堡門前巴黎廣場上的安靜和秩序。如今勃蘭登堡門不允許機動車通行。勃蘭登堡門周邊地下則有城市軌道交通和地鐵通過。
象徵意義
  在德國歷史上,勃蘭登堡門象徵着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國的第一次統一和興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亦劃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分屬東德和西德管轄,勃蘭登堡門位於東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綫上,也是冷戰時期華沙公約組織國傢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傢之間的分界綫,因此它曾經成為德國分裂、歐洲分裂和冷戰的象徵。
  1990年兩德統一後,勃蘭登堡門又成為了德國重新統一和歐洲重新統一的象徵。
勃蘭登堡門紀念品
  1、郵票
  1966年4月至1967年4月,西德發行了一套勃蘭登堡門的係列郵票,共5枚,面值分別為10芬尼、20芬尼、30芬尼、50芬尼和100芬尼,不同面值的郵票具有相同的主題即勃蘭登堡門,但有不同的背景顔色,西德同時也在西柏林發行了這套郵票,註明“柏林”字樣以示區別。圖案上的勃蘭登堡門是被設計者理想化的,當時從這個視角看過去應當看得到柏林墻。
  當時從西德寄往蘇聯的郵件,如果使用這套郵票則會被蘇聯拒收並退回。這種出於政治原因對個別含有爭議主題郵票、德國馬剋上的勃蘭登堡門郵戳的信件做退回處理的措施,被稱為“郵件戰爭”,它在冷戰時期曾多次出現。
  2、德國馬剋
  1989年起德國發行第四套也是最後一套德國馬剋紙幣,正面采用德國人物主題,而背面則采用與正面所繪人物的工作或生活相關的場景。其中的5馬剋紙幣正面為德國女作傢、德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貝蒂娜·馮·阿尼姆,她長期生活在柏林,5馬剋紙幣背面為勃蘭登堡門
  3、歐元硬幣
  2002年1月1日歐元紙幣和歐元硬幣正式啓用,各國的歐元硬幣采用相同的正面設計,背面則是由各國各自設計,德國分別使用了象徵德國經濟統一的橡樹枝、勃蘭登堡門和德國國徽上的鷹。其中的10歐分、20歐分和50歐分德國的歐元硬幣設計為勃蘭登堡門圖案。
  這座柏林城門在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時期用於閱兵,象徵着民族的興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象徵德國分裂;柏林墻倒塌,勃蘭登堡門敞開,東德和西德在勃蘭登堡門下走到了一起,勃蘭登堡門象徵着德國的重新統一;如今,作為德國標志的勃蘭登堡門又成為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象徵。
紀念活動
  勃蘭登堡門因為其在柏林乃至德國的特殊地位,成為德國多項慶典活動的舉辦會場。
  每年12月31日晚上,勃蘭登堡門前的露天除夕新年晚會是柏林市的傳統,當天廣場和大街上都擠滿人群,搭起的舞臺上舉行盛大的現場表演助興,人們在午夜時分的煙火巡演中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
  由莫特博士創意的柏林“愛的大遊行”(德語:Love Parade)每年七月在勃蘭登堡門前的六月十七日大街舉行,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子音樂節。
  2005年夏天,德國藝術傢馬塞爾•巴剋豪斯在柏林勃蘭登堡門前的巴黎廣場展示了他的全景畫作品,作品寬22米、高5米,名為“柏林180°”(德語:180°Berlin)。他在黑白全景畫作品中,根據歷史照片繪製重現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勃蘭登堡門及其周邊的建築,他將作品竪立在勃蘭登堡門前,讓人們能夠直觀地比較50年前後的場景,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
  勃蘭登堡門在德國2006年世界杯足球賽期間成為球迷觀看賽事直播和慶祝的場所。柏林市政府在勃蘭登堡門前搭起一個龐大的足球形地球儀,在慕尼黑開場賽兩天前的6月7日,舉辦“誠邀世界朋友”的大型歡迎活動暨世界杯足球賽開幕式。世界杯期間,在勃蘭登堡門與勝利紀念柱之間的“六月十七日大街”上,竪立起了數塊大屏幕轉播世界杯賽事,共計使用了234平方米的電視大屏幕,設在勃蘭登堡門一側的主舞臺屏幕達60平方米。連續33天的大派對成為德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大派對。
象徵意義
  在德國歷史上,勃蘭登堡門象徵着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國的第一次統一和興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亦劃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分屬東德和西德管轄,勃蘭登堡門位於東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綫上,也是冷戰時期華沙公約組織國傢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傢之間的分界綫,因此它曾經成為德國分裂、歐洲分裂和冷戰的象徵。
  1990年兩德統一後,勃蘭登堡門又成為了德國重新統一和歐洲重新統一的象徵。
  歷史的沉思
  在德國歷史上,勃蘭登堡門象徵着普魯士王國的雄起和德意志帝國的第一次統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亦劃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分屬東德和西德管轄,勃蘭登堡門位於東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綫上,也是冷戰時期華沙公約組織國傢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傢之間的分界綫,因此它曾經成為德國分裂、歐洲分裂和冷戰的象徵,也象徵着社會主義暫時遭受挫折和資本主義暫時得以復闢的歷史分界綫。
  1990年兩德統一後,勃蘭登堡門又成為了德國重新統一和歐洲重新統一的象徵,但這並不意味着社會進入了歷史新階段,而是歷史在麯折和倒退。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深的歷史性沉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