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浙江 >湖州 >德清縣 >莫幹山 > 劍池
顯示地圖
目錄
《劍池 Jianchi》
詩人: 李峴 Li Xian

  闔閭葬日勞人力,嬴政穿來役鬼功。
  澄碧尚疑神物在,等閑雷雨起潭中。
《劍池 Jianchi》
詩人: 陳陶 Chen Tao

  秦帝南巡厭火精,蒼黃埋劍故豐城。霸圖繚戾金竜蟄,
  坤道扶搖紫氣生。星鬥臥來閑窟穴,雌雄飛去變澄泓。
  永懷惆悵中宵作,不見春雷發匣聲。
《劍池 Jianchi》
詩人: 白玉蟾 Bai Yuchan

  人間無處著青蛇,池水清泠浸落花。
  幾度清風明月夜,悵然無語憶張華。
《劍池 Jianchi》
詩人: 方惟深 Fang Weishen

  雲崖倚天開,蒼淵下澄澈。
  世傳靈劍飛,山石千丈裂。
  神蹤去不返,今作蛟竜穴。
  是非漭難詰,歲久多異說。
  惟當清夜來,靜賞潭上月。
更多詩歌...
請鑒賞:

  黃昭 Huang Zhao:劍池 Jianchi
  李洪 Li Hong:劍池 Jianchi
  林景熙 Lin Jingxi:劍池 Jianchi
  陸遊 Lu You:劍池 Jianchi
  施樞 Shi Shu:劍池 Jianchi
  釋智愚 Shi Zhiyu:劍池 Jianchi
  徐忻 Xu Xin:劍池 Jianchi
  楊備 Yang Bei:劍池 Jianchi
  鄭霖 Zheng Lin:劍池 Jianchi
No. 6
  劍池投訴電話湖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2-2058829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莫幹山國傢級風景名勝區以竹、泉、雲和清、緑、冰、靜的環境著稱,素有“清涼世界”之美譽,與北戴河、廬山、雞公山並稱為我國四大避暑勝地。
  中心景區包括塔山、中華山、金傢山、屋脊山、莫幹嶺、炮臺山等,植被覆蓋率高達92%,修篁叢生,萬竿夾道,遍山竹海,流泉飛瀑無處不見,更有挺拔參天的日本冷杉及宋代銀杏,頻添幽趣。莫幹山的得名有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吳王闔閭命幹將、莫邪夫婦在三個月內鑄成兩支寶劍。可是,鐵水在爐中沸騰,就是不凝聚,莫邪捨身跳入爐中,殉祭爐神,鐵水始凝固,寶劍纔鑄成,雄名幹將,雌名莫邪。鑄劍的地方就在山中,故名莫幹。漢朝吳王濞就曾在此冶銅鑄劍。
  山中寺院很多,相傳天池寺一僧,他每天遊一寺,一年後纔回到天池寺,雖無確數,可見寺廟之多。文人學士前來遊覽山林觀水者,更是大有人在。門票:65元
“吳中第一名勝”蘇州虎丘
  劍池
   虎丘,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風景名勝區,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素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經吟誦道“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因此虎丘成為旅遊者的神往之地。景區現有面積100公頃,保護區面積475.9公頃,作為蘇州的一個重要旅遊窗口,虎丘屢獲殊榮,先後評為全國首批十佳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全國AAAA級風景區,並於2001年12月份通過了ISO9001—14001雙體係認證。
  虎丘,原名海涌山,據《史記》記載:吳王闔閭葬於此。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
  虎丘劍池
  蘇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跡是劍池
  進入“別有洞天”圓洞門,頓覺“池暗生寒氣”、“空山劍氣深”,氣象為之一變。舉目便見兩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鎖住了一池緑水。池形狹長,南稍寬而北微窄,模樣頗像一口平放着的寶劍,當陽光斜射水面時,給人以寒光閃閃的感覺,即便是炎夏也會覺得涼颼颼的。水中照出一道石橋的影子。擡頭望去,拱形的石橋高高地飛懸在半空,此情此景顯得十分奇險。石壁上長滿苔蘚,藤蘿野花又像飄帶一樣倒挂下來。透過高聳的岩壁仰望塔頂,有如臨深淵之感。這就是名聞中外的古劍池遺址。
  劍池廣約六十多步,深約二丈,終年不幹,清澈見底,可以汲飲。唐代李秀卿曾品為“天下第五泉”。
  吳王闔閭的墓穴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寢中一直未能解開的謎。相傳,春秋時期,虎丘就是闔閭的離宮所在。公元前496年,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後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了虎丘。據史載,當時曾徵調十萬軍民進行施工,甚至使用了大象來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闔閭的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註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三千柄寶劍一同密藏於幽宮深處。
  在虎丘劍池的摩崖石刻上,有明正德七年(l5l2年)的兩則“見到吳王墓門”的題記。其一為王山椿等所題正書十行,寫道:“千年神密,一旦露顯,可悼也已!”同遊者還有王鏊、唐伯虎等人。其二為吾翕所題正書七行,記錄了“聞劍池枯,見吳王墓門,偕往觀焉”的情景,並且認為“萬年深,一旦為人所窺,豈非數耶!命掩藏之”,即用泥土將墓穴入口掩埋。
  據方志記載,劍池下面是吳王闔閭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為劍池,據說還因入葬時把他生前喜愛的“專諸”、“魚腸”等三千寶劍作為殉葬品,同時埋在他的墓裏。但《元和郡縣志》卻記載:“秦皇鑿山以求珍異,莫知所在;孫權穿之亦無所得,其鑿處遂成深澗。”後來演變而為劍池。總之,劍池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吳王墓是否在劍池下面。說法頗多,莫衷一是。
  1955年整修虎丘,疏瀎劍池。當時曾刷洗苔蘚,核實劍池東側岩壁上確有明代長洲、吳縣、昆山三縣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記事兩方,載有明正德七年(1512年)劍池水幹,於池底發現吳王墓門的簡單情況。後來又戽幹池水,出清污泥,又見劍池兩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沒有高低欹斜現象,顯然是由人工開山劈石所鑿成。池南有土壩一個,與石壁三面相連,面積約四衹八仙桌大小,低於平時水面三尺,是人工築成用作蓄水的。由於池北最狹處,發現一個洞穴和嚮北延伸約一丈多長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單獨出入,舉手可摸到頂,從上到下方正筆直。不難推斷,也是人工開鑿而成。盡頭處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並立,而無迴旋餘地。前面有用麻礫石人工琢成的長方石板四塊,一塊平鋪土中作底座,三塊橫砌疊放着,好似一大碑石。每塊石板的面積約二尺半高,三尺多寬。第一塊已脫位,斜倚在第二塊上。第二塊石板門的石質不同於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由於長期受池水侵蝕,顯露出橫斜稀疏的石筋。根據形製分析,這是一種洞室墓的墓門。劍池是竪穴,南北嚮,池底的石穴是通路,這和春秋戰國時代的墓製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據記載,“闔閭之葬,穿土為山,積壤為丘,發五郡之士十萬人,共治千裏,使象運土鑿池,四周廣六十裏,水深一丈……傾水銀為池六尺,黃金珍玉為鳧雁。”這樣誇大的描寫,雖然不一定可信,但作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吳王之墓,建築規模肯定很大,墓室設計也必然會相當精密和隱蔽。從虎丘後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種種跡象分析,劍池很可能是為了掩護呈王墓而設計開鑿的。墓門後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種秘密。但是吳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經考古發掘證實之前,尚是千古之謎。
近義詞
劍池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