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參屬 : 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維管植物 > 刺參
目錄
No. 1
  動物
  拉丁名:stichopus japonicus也稱“沙噀”。
  刺參屬棘皮動物海參綱,刺參科。
  形態特徵:
  體呈圓筒狀,長20-40釐米。前端口周生有20個觸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體色黃褐、黑褐、緑褐、純白或灰白等。
  生活習性:
  喜棲水流緩穩、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夏季水溫高時行夏眠。環境不適時有排髒現象。再生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後都能再生。
  經濟價值:
  刺參是我國20多種食用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也是蓬萊最重要的海産珍品之一。
  刺參的人工養殖
  刺參人工養殖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養殖技術簡單,泥底池塘、投石養殖、淺海底播養殖均可。二是市場前景廣阔,海參營養價值高,現在市場供不應求,不愁銷路。三是效益高。以山東省煙臺市為例,該市每年每畝養殖效益均在2萬元以上,其他地區有的效益可達3萬元。現在該市池塘養殖海參達到450多畝,海水底播達到1200多畝。
  刺參養殖雖說有着較高的收益,但同時也是投資較大的項目,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人工養殖刺參可以采用放流增殖或圍海建塘的方式進行。采用池塘養殖就要創造適合刺參生長的條件。刺參一般棲息在3米~15米的淺海中,喜歡生活在水流平靜、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葉藻叢生、較硬的泥沙海底。刺參屬於狹????性動物,不耐低????,最適宜的????度是28~38,因此池塘應建在海域寬闊、水質清澈、餌料豐富、遠離河口及沒有污染的海域,這種環境下刺參生長較快。
  為保證池水能及時循環、保持幹淨,實踐證明,池塘可以建成自由納潮式。自由納潮式的池塘與大海相通,每天漲潮時打開進水閘門吸納新鮮的海水,退潮時開閘排出部分池水。這樣既保證了池塘內海水新鮮,又可以吸收進大量的浮遊生物為刺參提供充足的餌料。需要註意的是,刺參對????度要求較高,最忌諱????度的突升突降,因此在大雨過程中及大雨過後,池塘排水不要過大,要漸進式進排,確保????度穩定。目前,采用自由納潮式的池塘養殖模式效果頗為不錯。
  刺參喜歡附着在堅硬的附着物上,養殖刺參就要特意給它創造這樣的環境,通過在池塘底部投放石頭、瓦片、水泥磚等進行人工造礁。由於石頭的表面積比較大,生長基礎餌料也比較多,可以給刺參供食,因此用石頭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後,放養參苗。苗種選擇要講究早、大、壯,即第一批産的卵比較健壯一些,所以要選擇早苗;如果苗種比較充裕,要盡量選擇大苗;在同批大苗當中,如果都很大,要選擇壯苗。需要註意的是,放養密度要合理,過大的放養密度會引起病害。
  選擇規格為3釐米~10釐米、無傷病的苗種,每畝放養2000頭~6000頭,放養密度太大可能引發病害甚至出現長不大的情況,造成商品率太低。
  刺參的日常管理簡單。一是換水,采用自由納潮式養殖,要保證每天納水兩遍。換水量少容易出現病害。
  刺參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很強,在0℃~20℃的水溫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但是當溫度超過28℃時,需要采取遮陽、換水等措施降溫。平時的飼養管理則較為簡單,刺參主要是以浮遊生物、底棲硅藻、有機碎屑為食,海水中的餌料生物基本能滿足它們的生長需求,在浮遊生物少的季節裏,可投喂適量的飼料。
  刺參的敵害較少,主要有日本鱘、加吉魚和鱸魚等,一經發現就要及時撈出。刺參屬於高級海珍品,其養殖投資大、風險大,並且需要適宜的水域環境。因此,希望大傢要切合實際,因地製宜,切不可盲目跟風上馬。
  ~~~~~~~~~~~~~~~~~~~~~~~~~~~~~~
  植物
  oplopanax elatus nakai
  五加科 araliaceae
  落葉灌木,高1-2.5m。小枝密生針狀直刺。葉掌狀分裂,裂片5-7,近三角形。傘形花序聚合為總狀或圓錐狀。主軸密生短刺和刺毛。果球形,鮮紅色。分佈於吉林長白山和遼寧千山,生於海拔1000-1870m處的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和嶽樺林中。朝鮮半島、前蘇聯也有分佈。國傢二級保護漸危種。
  刺參又被人稱之為東北刺人參,可見它與人參同樣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臨床藥用已證實,刺參對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
  刺參與人參同屬於五加科,但與人參不同,不是草本,而是落葉灌木,不失人們對參的概念,刺參亦有粗壯的地下部分,即根莖。地上的莖可長到1米餘高,外皮布滿密刺,莖分枝不多。莖的上端集生數枚大型葉片,葉5-7掌狀裂,裂片三角形,葉柄和葉身布滿刺毛。傘形花序又集成總狀或圓錐狀,整個花序生莖頂,亦布滿刺與刺毛。小傘形花序成球形,徑9-13毫米,開淡黃緑色花,花後結球形果,成熟時鮮紅色,果徑7-12毫米。
  本種主要分佈於長白山區及其臨近山區,如千山、烏蘇裏和朝鮮等地。生境氣候條件為低溫,降水量高,空氣潮濕,通常在1000-1900米山坡林下,腐植質較深厚的土壤中生長。在産區應加強保護,嚴禁亂采濫挖,並鼓勵開展人工繁殖栽培,以擴大資源。
  【別名】刺仙茅、川參
  【價格】180元/公斤
  【來源】川續斷科刺參屬植物大花刺參morina bulleyana forr.,以根入藥。秋鼕採集,切片曬幹或鮮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
  【功能主治】補氣血,接筋骨。用於神經官能癥,貧血,肺虛咳嗽,消化不良,白帶過多,子宮脫垂;外用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根搗爛敷患處。
  【備註】除前種外,尚有細葉刺參morina delavayi franch.在雲南亦作刺參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No. 2
  刺參
  (《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川續斷科植物細葉藦苓草的根。
  【植物形態】細葉摩苓草
  多年生草本,高20~30釐米。根圓柱形,肉質,外皮褐色,內面淡黃色。單葉互生,常密集,綫形,長8~15釐米,寬1~2釐米,先端鈍,基部漸狹或鞘狀,邊緣有刺毛,側脈平行。花紫紅色,唇形,長約3釐米,密集輪生,排成穗狀花序,常垂頭;苞片闊,葉狀,邊緣有刺。
  多生於高山叢林中。分佈雲南等地。
  同屬植物黃花藦苓草的根亦同等入藥。
  【採集】秋、鼕采挖,曬幹或鮮用。
  【性味】《雲南中草藥》:"甘微苦,溫。"
  【功用主治】治神經衰弱,咳嗽,跌打骨折,白帶,陽痿。
  ①《雲南中草藥選》:"益胃,鎮靜,補腎,壯陽。治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子宮脫垂,白帶過多,陽痿。"
  ②《雲南中草藥》:"補氣血,接筋骨。治神經官能癥,貧血,肺虛咳嗽,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服。外用:搗敷。
動物
  拉丁名:Stichopus japonicus 也稱“沙噀”。
  刺參屬棘皮動物海參綱,刺參科。
  形態特徵:
  體呈圓筒狀,長20-40釐米。前端口周生有20個觸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體色黃褐、黑褐、緑褐、純白或灰白等。
  生活習性:
  喜棲水流緩穩、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夏季水溫高時行夏眠。環境不適時有排髒現象。再生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後都能再生。
  經濟價值:
  刺參是我國20多種食用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煙臺是最重要的産地之一~。比較有名的是長島的海參
  海參中之極品——刺參在我國的黃海海域、渤海海域等均有分佈。明末姚可成匯集的《食物本草》中,對海參的詳細描述:“海參,坐東南海中,其形如蟲,色黑,身多傀儡。一種長五六寸者,功擅補益。餚品中之最珍貴者也。味甘鹹平,無毒,主補元氣。滋益五臟六腑,去三焦火熱。”在《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有較詳細的記載,並稱海參的藥用價值敵人參,故名“海參”。
  關於“煙臺海參”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清朝。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在《梅村集》捲十曾雲:“海參,産登萊海中。”其著名的《海參》詩,詩云:“預使井湯洗,遲纔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進一步明確貢品出自現蓬萊以北海區,即現在的長島。
  。
  幹刺參的鑒別
  一看刺針:優質的刺參有六排刺,個別極其優秀的有八排刺。稍差一些的四排刺,更差一些的次比較凌亂排列不均勻。刺以長,挺為佳,無斷刺,傷刺
  二看體態:體態勻稱,皮膚無穿孔,扭麯為佳
  三看口部:口部無開裂,個體小為佳
  四看切口:切口肉質外翻顯示肉質肥厚
  五看色澤:日本芝幸參最為名貴,身上布滿星點,色呈淡黃色
  六看????花:切口無????花為淡幹參
  刺參的人工養殖
  刺參人工養殖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養殖技術簡單,泥底池塘、投石養殖、淺海底播養殖均可。二是市場前景廣阔,海參營養價值高,現在市場供不應求,不愁銷路。三是效益高。以山東省煙臺市為例,該市每年每畝養殖效益均在2萬元以上,其他地區有的效益可達3萬元。現在該市池塘養殖海參達到450多畝,海水底播達到1200多畝。
  刺參養殖雖說有着較高的收益,但同時也是投資較大的項目,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人工養殖刺參可以采用放流增殖或圍海建塘的方式進行。采用池塘養殖就要創造適合刺參生長的條件。刺參一般棲息在3米~15米的淺海中,喜歡生活在水流平靜、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葉藻叢生、較硬的泥沙海底。刺參屬於狹????性動物,不耐低????,最適宜的????度是28~38,因此池塘應建在海域寬闊、水質清澈、餌料豐富、遠離河口及沒有污染的海域,這種環境下刺參生長較快。
  為保證池水能及時循環、保持幹淨,實踐證明,池塘可以建成自由納潮式。自由納潮式的池塘與大海相通,每天漲潮時打開進水閘門吸納新鮮的海水,退潮時開閘排出部分池水。這樣既保證了池塘內海水新鮮,又可以吸收進大量的浮遊生物為刺參提供充足的餌料。需要註意的是,刺參對????度要求較高,最忌諱????度的突升突降,因此在大雨過程中及大雨過後,池塘排水不要過大,要漸進式進排,確保????度穩定。目前,采用自由納潮式的池塘養殖模式效果頗為不錯。
  刺參喜歡附着在堅硬的附着物上,養殖刺參就要特意給它創造這樣的環境,通過在池塘底部投放石頭、瓦片、水泥磚等進行人工造礁。由於石頭的表面積比較大,生長基礎餌料也比較多,可以給刺參供食,因此用石頭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後,放養參苗。苗種選擇要講究早、大、壯,即第一批産的卵比較健壯一些,所以要選擇早苗;如果苗種比較充裕,要盡量選擇大苗;在同批大苗當中,如果都很大,要選擇壯苗。需要註意的是,放養密度要合理,過大的放養密度會引起病害。
  選擇規格為3釐米~10釐米、無傷病的苗種,每畝放養2000頭~6000頭,放養密度太大可能引發病害甚至出現長不大的情況,造成商品率太低。
  刺參的日常管理簡單。一是換水,采用自由納潮式養殖,要保證每天納水兩遍。換水量少容易出現病害。
  刺參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很強,在0℃~20℃的水溫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但是當溫度超過28℃時,需要采取遮陽、換水等措施降溫。平時的飼養管理則較為簡單,刺參主要是以浮遊生物、底棲硅藻、有機碎屑為食,海水中的餌料生物基本能滿足它們的生長需求,在浮遊生物少的季節裏,可投喂適量的飼料。
  刺參的敵害較少,主要有日本鱘、加吉魚和鱸魚等,一經發現就要及時撈出。刺參屬於高級海珍品,其養殖投資大、風險大,並且需要適宜的水域環境。因此,希望大傢要切合實際,因地製宜,切不可盲目跟風上馬。
  ~~~~~~~~~~~~~~~~~~~~~~~~~~~~~~
  棘皮動物門-遊走亞門-海參綱-楯手目-刺參科-仿刺參
  按顔色分類 紅刺參
  青刺參
  黑刺參
  環境影響 1.一般是褐色或慄色,岩石底個體顔色比較深
  2.生活在海藻中間多呈緑色、白色、赤褐色、紫褐色
  3.岩石底和水溫較底 肉刺數量比較多而且高
  4.泥沙和水溫較高,肉刺肥厚,個體比較大
  外部形態 形態:體呈扁平圓筒形,兩端稍細,體分被、腹兩面
  體背面:分為兩個輻部(步帶區)及三個間輻部(間步帶區)
  背面有4行~6行圓錐狀的肉刺(又叫疣足),是變形的管足
  腹面:比較平坦,為三個輻部及兩個間部,
  管足,整個腹面密集的小突起,末端有吸盤,在腹面大致排成三個不規則的縱帶
  觸手:位於體前端腹面,通常有20個楯狀觸手圍在口的周圍,呈環狀排列,刺參靠觸手的掃和抓將食物送入口
  中
  口:位於圍口膜中央,其入口處呈環狀突起。
  肛門:位於體後端且稍偏於背面。
  生殖孔:位於前端背部距頭部1釐米~3釐米的間輻部上,呈一凹孔,此孔色素較深,
  在生殖季節明顯可見 ,除生殖季節外,此孔難以看清。
  體長:一般20釐米,直徑約4釐米,體長最長可達40釐米
  內部構造 體壁 上皮層
  皮層
  肌肉層
  體腔上皮層(體腔膜)
  石灰環
  骨片
  消化係統 口
  咽
  食道
  胃
  腸
  排泄腔
  呼吸係統 呼吸樹
  皮膚
  管足
  水管係統(步管係統)環狀水管
  輻水管
  循環係統 背腸血管
  腹腸血管
  環狀血管
  神經係統 口神經係統(外神經係統)
  下神經係統(深層神經係統)
  生殖係統 (繁殖季節生殖腺)
  雌性 橘紅色
  雄性 淡乳黃色、乳白色
  備註 (1)上皮層 上皮層由單層的表皮細胞所組成,包在體表起保護作用。表皮細胞能分泌粘液,潤滑身
  體。
  (2)皮層上皮層下面為厚的膠質皮層,主要為結締組織。
  刺參商品質量的好壞主要依據皮層的厚薄及豐滿度。
  上皮層與皮層之間埋有無數細小的石灰質骨片。石灰質骨片,形狀隨年齡而變化。幼小刺參的桌形骨片
  塔部細高,底盤較大,周圍平滑;老年刺參的桌形骨片塔部變低或消失,衹剩下小形的穿孔盤。
  自然分佈 1.溫寒帶種
  2.主要分佈於北太平洋淺海,包括日本、朝鮮、俄羅斯遠東沿海和中國北部沿海
  3.遼寧省 大連、旅順、長海沿海(以大長山、廣鹿、獐子分佈數量較大)、綏中止錨島
  山東省 長島、竜口(竜口灣、桑島)、萊州(三山島)、蓬萊、煙臺、威海、榮成、即墨、青島、膠南、日
  照石臼所、前山島(刺參自然分佈最南斷)
  河北省 北戴河
  刺參運動 1.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的地方,移動範圍小
  2.在餌料缺乏、生活環境條件不良,可進行大規模的移動,有的個體甚至出現全身放鬆、隨波逐流的現象
  3.人工飼養條件下,身體下垂漂浮於近水表面,這種漂浮現象多發生於夜間或者凌晨
  4.秋天刺參的活動能力和覓食活動不如春季
  水溫 1.低於3℃,攝食量減少,活動遲緩,逐漸處於半休眠狀態
  2.適宜水溫5~18℃
  3.最適宜水溫10~17℃
  4.17.5~19℃對成參的攝食和消化開始産生不利影響
  5.超過20℃,幼參雖然不夏眠,攝食量仍然較大,但消化吸收率開始下降
  6.超過23℃,對其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7.26℃,刺參自然分佈海區很少超過26℃
  8.超過30℃,體重呈下降趨勢,在人工生態環境中刺參可以適應
  ????度 1.適宜範圍26.2~39.3
  2.耳狀幼體 10以下 1小時後全部死亡
  20以下 12小時後有近半數個體死亡
  稚參 水溫15℃ ????度25以上 未見死亡個體
  水溫15℃ ????度20以下 出現死亡個體
  水溫20~25℃ ????度20以上 無死亡個體
  體長5毫米 水溫15℃ ????度20以上 無死亡個體
  水溫20~25℃ ????度15以上 無死亡個體
  PH值:7.9~8.4
  呼吸 刺參體內的呼吸樹是營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膚和管足也具呼吸作用。
  溫度不同刺參的耗氧量也不同。在其正常活動的溫度範圍內,成體的耗氧量為0.4~0.8ml/小時。
  運動 主要依靠腹部密生的管足和身體橫紋肌、縱紋肌的伸縮,進行緩慢而有節奏的運動。
  潮流和風浪 1.潮流順暢、流速緩慢、風浪較小的淺海和內灣
  水深 1.多分佈於水深15米以內,最大分佈水深可達35米以上
  2.在同一海區,分佈水深與年齡有關,幼參多分佈於淺水區,隨年齡增長逐步嚮深水區移動
  3.水深:潮間帶 體壁重:2.5~22.5 平均:9.6
  水深:4.5~6.0米 體壁重:17.5~102.5 平均:45.8
  水深:9.0~10.5米 體壁重:37.5~207.5 平均:87.9
  水深:12.0~13.5米 體壁重:102.5~187.5 平均:150.0
  水深:13.5~15.0米 體壁重:122.5~232.5 平均:180.6
  底質 1.泥沙含量 含泥量超過20% 很少有刺參分佈
  含泥量超過27.8% 無刺參分佈
  含泥量10%以下(沙礫為主、泥沙混合、沙粒較大、細沙和粉沙含量少) 最適宜刺參棲息
  這是和刺參天生對抗天敵的能力薄弱,尋求掩體保護有關,故此,在人工水泥池養殖模式中海參聚集角落和爬壁
  亦是一樣的道理,屬於正常現象,不建議改變其生活模式將刺參趕下池壁。
  2.有機質、硫化物 底質中有機質含量較高,硫化物含量較少,適宜刺參分佈
  3.礁石、大型海藻、大葉藻三作用 為刺參提供隱蔽和棲息場所,如暴風雨來臨、夏眠
  有利生物餌料的增殖
  形成局部渦流,有利於有機顆粒沉降
  4.礁石 形態各異、大小不等,交錯排列,形成很多縫隙、孔洞的礁石 效果好
  平板狀礁石和巨峰狀礁石,表面光滑,少縫隙,無孔洞,不具備漁礁三作用 很少分佈
  初級生産力 初級生産力定義:單位水面、單位時間緑色植物(底棲硅藻、浮遊植物、大型海藻、大葉藻)合成碳水化合
  物的能力
  主要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浮遊植物
  初級生産力較高,刺參分佈較好
  食性(雜食性)1.微小生物(底棲硅藻、浮遊植物、原生動物、小型橈足類、蠃類及雙殼貝類的幼體和幼貝)
  2.有機質碎屑(大型海藻、大葉藻碎片、蝦蟹類蛻皮殼碎片及各種動植物屍體碎屑)
  3.細菌類 細菌是沉澱物食性刺參的主要事物
  刺參能量需求的70%以上來自細菌
  刺參幼參附着基質的細菌數量往往較多,對幼參的營養價格更大
  4.泥沙、沙礫、貝殼碎片
  5.直接從周圍海水中利用溶解有機物
  攝食 攝食深度:幾毫米
  攝食選擇:泥沙俱下,其攝食的泥沙與其棲息環境的底質基本一致
  體壁重2.5剋以下幼參,消化道內食物除少量泥沙外,多為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
  隨個體增大,消化道內食物泥沙的比例也隨之增加
  消化時間:攝食晝夜不停,消化道一晝夜可充滿餌料1.14次,經常處於滿腹狀態
  夜間攝食量大於白天,約占日攝食量的79%
  消化量:對天然餌料的消耗量為每剋體重每晝夜1.40剋(估計是指去處水分後的淨質量)
  攝食量:蛋白質含量低,如藻類碎屑,刺參攝食量大,糞便粗而散
  蛋白質含量高,如小型蠃類、蟹類的碎屑,攝食量變小,糞便細而粘
  攝食溫度:水溫適宜,攝食量大
  水溫不適宜,攝食量減少
  夏眠時,不攝食
  個體越大對溫度反應越明顯,幼參不明顯,成參特別明顯
  攝食量隨水溫的變化,與消化管重量的變化是一致的
  夏眠 定義:水溫升到20℃以上時,遷徙到海水較深的礁石和草叢處,不食亦不動,待水溫降到20℃以下,重新出來活
  動或攝食。
  對象:體重超過20剋的個體均會出現夏眠
  當年幼參 臨界溫度:不夏眠
  1年 臨界溫度:24℃ 失重率 52.8%
  2年 臨界溫度:23℃ 失重率 39.7%
  3年 臨界溫度:22℃ 失重率 45.5%
  日期:山東沿海 6月下旬(夏至前後)至10月初(寒露前後)
  大連沿海 8月中下旬至10月末(霜降之後)
  變化:夏眠期間,消化管萎縮成細綫狀,最粗處不到1毫米
  排髒 定義:受到強烈刺激,把內臟(胃、腸、呼吸樹、背血管叢、生殖腺等)排出體外,俗稱“吐腸”
  排髒後無法進食
  溫度的劇升或劇降、污水以及其它物理與化學刺激都易引起刺參排髒
  再生 將肉刺切除,5~7天後出現小的隆起,30天後完全再生
  將觸手切除,7~10天後傷口愈合呈突狀隆起,25~30天後再生至和原來等長度的觸手,能營正常的攝食活動
  在體背或腹部切開2~4cm長的傷口,經5~7天後可完全自愈
  將刺參橫切成兩段,部分刺參切斷處的傷口5~7日可愈合,但是不能正常愈合、造成死亡的情況也較多
  自溶 刺參離開海水時間過長,刺參將化掉
  刺參繁殖 1.性腺發育期:休止期、增殖期、生長期、成熟期、排放期
  2.繁殖期 溫度:15~20 ℃
  時間:山東南部 5月底~6月底
  山東北部 6月中旬~7月中旬
  大連海區 7月初`8月上旬
  3.性成熟年齡 2齡,性成熟的最小個體為體重110剋,體壁重60
  4.産卵量 每剋成熟的卵巢含有20萬粒左右的卵子
  刺參為多次産卵,平均産卵量為100萬~200萬粒
  刺參個體發育 胚前發育:生殖細胞的發生、成熟和受精
  胚胎發育:卵裂、囊胚期、原腸胚
  胚後發育:耳狀幼蟲(小耳、中耳、大耳)
  遵形幼蟲
  五觸手
  稚參
  敵害 海參自然敵海不多
  海鷗可吃某些潮間帶的海參
  夏季索餌回遊的鮭、鱒魚類的胃中曾發現刺參
  海星類、蟹類的某些種類能捕食體長3釐米以下的幼參
  鱸魚、蝦虎魚對參苗有一定威脅,尤其是對嚮增養殖海區投放下沉過程中的海參苗造成傷害
刺參的選購
  選購好的刺參有以下幾個重點:
  (1)體肥壯、肉厚、肉刺挺拔;
  (2)體表無殘跡缺口;
  (3)開口處肉緊厚外翻、肚子扁平表示內臟及泥沙少。
  刺參幹品雖然體形不大,但體壁肥厚,肉質細軟,表皮薄,色黑多刺,是優質的海參,一般500剋大小可漲發到3500~4000剋。宜選:刺多而密且粗壯的。底部有粉,已滲水且有腥臭味的不宜選購。
植物
  Oplopanax Elatus Nakai
  五加科 Araliaceae
  落葉灌木,高1-2.5m。小枝密生針狀直刺。葉掌狀分裂,裂片5-7,近三角形。傘形花序聚合為總狀或圓錐狀。主軸密生短刺和刺毛。果球形,鮮紅色。分佈於吉林長白山和遼寧千山,生於海拔1000-1870m處的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和嶽樺林中。朝鮮半島、前蘇聯也有分佈。國傢二級保護漸危種。
  刺參又被人稱之為東北刺人參,可見它與人參同樣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臨床藥用已證實,刺參對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
  刺參與人參同屬於五加科,但與人參不同,不是草本,而是落葉灌木,不失人們對參的概念,刺參亦有粗壯的地下部分,即根莖。地上的莖可長到1米餘高,外皮布滿密刺,莖分枝不多。莖的上端集生數枚大型葉片,葉5-7掌狀裂,裂片三角形,葉柄和葉身布滿刺毛。傘形花序又集成總狀或圓錐狀,整個花序生莖頂,亦布滿刺與刺毛。小傘形花序成球形,徑9-13毫米,開淡黃緑色花,花後結球形果,成熟時鮮紅色,果徑7-12毫米。
  本種主要分佈於長白山區及其臨近山區,如千山、烏蘇裏和朝鮮等地。生境氣候條件為低溫,降水量高,空氣潮濕,通常在1000-1900米山坡林下,腐植質較深厚的土壤中生長。在産區應加強保護,嚴禁亂采濫挖,並鼓勵開展人工繁殖栽培,以擴大資源。
  【別名】刺仙茅、川參
  【價格】180元/公斤
  【來源】川續斷科刺參屬植物大花刺參Morina bulleyana Forr.,以根入藥。秋鼕採集,切片曬幹或鮮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
  【功能主治】補氣血,接筋骨。用於神經官能癥,貧血,肺虛咳嗽,消化不良,白帶過多,子宮脫垂;外用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根搗爛敷患處。
  【備註】除前種外,尚有細葉刺參Morina delavayi Franch.在雲南亦作刺參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材
  【藥名】刺參
  【別名】刺續斷
  【漢語拼音】ci shen
  【英文名】Largeflower Morina, Root of Largeflower Morin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orina nepalensis D. Don [M.beton-icoides Benth.] 2.Morina kokonorica Hao [M.paruifolora auct. Non Kar. Et Kir]
  【考證】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1.《雲南中草藥選》:益胃,鎮靜,補腎,壯陽。治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子宮脫垂,白帶過多,陽痿。
  2.《雲南中草藥》:補氣血,接筋骨。治神經官能癥,貧血,肺虛咳嗽,跌打損傷,骨折。
  【功效】和胃止痛;消腫排膿
  【科屬分類】川續斷科
  【拉丁文名】Radix Morinae Bulleyanae
  【主治】胃脘疼痛;瘡癰腫痛;化膿性創傷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3200-4000m的山坡草地。 2.生於海拔3400-4900m的山坡草地、灌叢、河𠔌礫石處。
  【采收和儲藏】6-7月采收,洗淨,曬幹。
  【資源分佈】1.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 2.分佈於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動植物形態】
  1.刺續斷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莖單一或2-3分枝,上部疏被縱列柔毛。基生葉綫狀披針形,長10-20cm,寬0.5-1.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鞘狀抱莖,全緣,具疏刺毛,兩面光滑,葉脈明顯;莖生葉對生,2-4對,長圓狀形至披針形,嚮上漸小,邊緣具刺毛。花莖從基生葉旁生出;假頭狀花序頂生,直徑3-5cm,含10-20朵花,枝下部近頂處的葉腋中間有少數花存在;總苞片卵形至卵圓形,邊緣基部具硬刺;小總苞鐘形,長8-10mm;花萼筒狀,長7-9mm,裂口甚大,達花萼的一半,邊緣具長柔毛及齒刺;花冠紅色或紫色,直徑7-9mm,不整齊,稍近左右對稱,花冠管外彎,裂片5,倒心形,長3-4mm,先端凹陷;雄蕊4,二強,着生於花冠喉部;花柱高出雄蕊,柱頭頭狀。瘦果柱形,長4-6mm,藍褐色,被短毛,先端斜截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2.青海刺參 本種與刺續斷的區別為:葉深裂幾達中脈。花萼長10-15mm,萼裂片再2裂,或3裂成4-6小裂片,小裂片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大部分具刺尖。花期6-8月,果期8-9月。
  【藥材基源】為川續斷植物刺續斷和青海刺參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g。外用:適量,研末撒布。
  【出處】《中華本草》
花木百科
  刺參介紹
  刺參 (Oplopanax elatus Nakai)
  科屬:
  五加科
  別名:
  東北刺人參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1-2.5米。根莖長達3米,粗大,節上生根。小枝灰色,密生針狀直刺。葉紙質,近圓形,寬15-35(-44)釐米,掌狀5-7裂,裂片近三角形,上面無毛或疏生剛毛,下面沿脈有短柔毛,邊緣有鋸齒,兩面側脈和網脈均明顯。傘形花序集成總狀或圓錐狀,近頂生,長8-25釐米,主軸密生短刺和刺毛;小傘形花序直徑9-13毫米,花6-10朵,總花梗長約2.5釐米,密生刺毛;花梗長3-6毫米,密生刺毛;萼片無毛,具5小齒或1-4齒,有時無齒;花瓣5,長圓狀三角形,早落;雄蕊5;子房2室,花柱2,僅基部合生,長約3毫米。果實球形,直徑7-12毫米,成熟時紅色,鮮豔;花柱宿存,長4-4.5毫米。
  分佈與習性:
  刺參分佈區較窄。在我國主要分佈於吉林長白山區,遼寧本溪、寬甸、醒仁等千山山脈主峰地帶。多生於海拔1000-1870米的林中。朝鮮北部,蘇聯烏蘇裏邊區南部也有分佈。刺參生長地區屬溫帶山地針葉林氣候型。其特點是低溫冷濕,年平均溫約2℃左右,1月份平均溫-19℃,7月份平均溫20℃左右,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以上,蒸發量人,相對濕度平均約80%;無霜期短,約90天。土壤為山地棕色泰加林土,土層較薄,灰化作用較弱。刺參喜生於腐殖質較為深厚的針闊葉混交林、針呆寺和嶽樺林中,具有喜陰,喜濕、耐寒,耐瘠薄等特性。因適應環境,其根部異常粗壯發達。要求有一定的空氣濕度,否則不能結實。花期6-7月,果期8-9月。
  繁殖與栽培:
  刺參在天然林內結實率極低,不易採種,並且成熟的種子因種胚休眠,發芽睏難,一般低溫藏18個月後才能發芽。所以用分株、壓條或扦插等方法進行人工繁殖,並應研究結實生物學,促進發芽。
  應用:
  漸危種。刺參是一種珍貴的藥用植物,對心區疼痛、低血壓、高血壓、糖尿病、神經分裂癥等均有明顯療效,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圖片:
歷史傳說
  公元733年玄宗秘遊渤海,來到了一片神秘古遠的海域。目光所及浩海碧空,萬裏金灘,海天一綫間漁帆遠影,鷗鳥翺翔,窮不盡風光美景,道不完的詩情畫意。玄宗被此情此景深深吸引於是漫步暢遊。
  紅日西沉,途遇老翁與兒孫出海歸來,鶴發童顔,精神矍鑠不輸壯年。玄宗貴為天子,錦衣玉食不惑之年卻也未及老翁精神煥發,雖後宮三千也非如此枝繁葉茂。玄宗驚奇,老翁娓娓道來其中緣由。
  老翁年幼時雙親已故無人照料。漁民不識土肉便棄之。老翁無奈撿食,年紀漸長本體弱多病卻越發康健,睏惑同依海謀生何況自己風餐露宿怎會比他人更加強健。想來是土肉的功效。因身強力健,多年辛苦後越發富足,娶妻生子仍遊刃有餘,便納妾為其開枝散葉,妻妾兒孫均食土肉。如今老翁已過八旬,五代同堂,兒孫百人,妻妾均在,幸福美滿。
  玄宗聞罷喜不自勝,歷代君王貴族求強健之本、不老仙方而不得,今日卻收穫意外之喜乃神靈恩賜。次日便欣喜回朝,命該州刺史進貢土肉,集禦醫專研其質,宮人食試其效。不足半年,果有成效。至此土肉如珍寶衹供帝王及至親所用,除皇帝特批不得使用。因土肉特性珍貴,為不損其質,玄宗特命名廚唐公烹調專研,發揮極緻功效。
  玄宗食土肉三年,精神愈發清爽,體魄強健勝於同齡。常以騎射,音律,書畫自娛造就橫溢才華。玄宗雖已過天命之年但仍意氣風發不減當年,聽聞楊氏之女豔麗無雙遂招入宮。玉環入宮衹見君王儀表堂堂,氣度不凡,二人兩情相悅成就釵盒姻緣。玄宗因寵愛特賜玉環同食土肉。多年已過玄宗康健,玉環雲鬢花顔風采依然,膚如凝脂笑靨如花,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於一身。二人多年感知土肉之功,玄宗喜又因其為宮廷御用特賜禦名唐廷。命御用唐公將多年烹煮唐廷所知盡數傾述化為《唐廷秘俎》以傳後世。[1]
  批註:土肉即海參
種類概述
  仿刺參又是稱灰刺參刺參、灰參、海鼠,也就是人們俗語中的刺參。它體長20-40釐米,體呈圓筒形,背面隆起有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規則的圓錐形肉刺(稱為疣足);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不規則的3行縱帶,用於吸附岩礁或匍匐爬行。口位於前端,偏於腹面,有楣狀觸手20個,肛門偏於背面;皮膚粘滑,肌肉發達,身體可延伸或捲麯。體形大小、顔色和肉刺的多少常隨生活環境而異,喜棲水流緩穩、無淡水註入、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晝伏夜出;夏季水溫高時進行夏眠;環境不適時有排髒現象;再生能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後都能再生。
  “刺參”産於我國的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在明朝李時珍所編的《本草綱目》中有“(海參)産自遼東灣的,質地較好”,在清朝乾隆趙學敏繼編的《本草綱目拾遺》有“海參亦出登州(即目前煙臺萊州)海中,與遼東接壤,所産海參亦佳”,而且還有“海參遼産最佳,吳、浙、閩、粵者肥大無味”等論述。此種海參體壁肥厚,肉質細糯,刺多而挺,色澤有黃褐、黑褐、純白和灰白等多種,有“淡水製”和“海水製”兩種,又以淡水貨為最佳。
  “梅花參”又稱“鳳梨參”,英文稱作:Thelenotaananas,因其體表刺多而尖,肉刺基部相連和呈“梅花”狀而得名,體色純黑或嫣紅;為中國南海所産海參最好最大的一種;但因其略有一股苦澀味,而不太受歡迎;但中醫則認為它最有清熱去肝火的效果。
  “方刺參”又稱“緑刺參”“方柱參”“海棒槌”或“海老鼠”等,英文為:Paracaudinachilensisvar,屬於海參科,主要産於中國的北海及海南島一帶;其體呈四棱形,而每個棱面都有一行圓頭小刺,色澤土黃略發紅,個體不大。與它同科的還有一種體形和體色都象地瓜,故名叫“海地瓜”的海參,英文稱作:Acaudinamolpadioides,體呈紡錘形,前端較鈍,後端有一明顯的尾。體呈肉紅色;體壁很薄,半透明。穴居淺海泥沙中。分佈於中國沿海一帶以及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淺海;食用價值很低。
  “花刺參”又稱“黃肉參”“白刺參”“方參”等,它們都為南海很普通的食用大連海參,它體長20-40釐米,參體呈圓筒形,背面排列大小不一的肉刺(疣足),腹部平坦,管足密集,口位於前端,偏於腹面,有楣狀觸手20個,觸手均偏於背面;屬“刺參科”,産量較高,品質較好,但過於軟嫩。
形態特徵
  體呈圓筒狀,長20-40釐米。前端口周生有20個觸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體色黃褐、黑褐、緑褐、純白或灰白等。
生活習性
  喜棲水流緩穩、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夏季水溫高時行夏眠。環境不適時有排髒現象。再生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後都能再生。
  變色防禦
  刺參圖片欣賞
  (18張)
  海參能隨着居處環境而變化體色。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參,為棕色或淡藍色;而居住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參則為緑色。海參的這種體色變化,可以有效地躲過天敵的傷害。由於長期的海參食用藻類以及生長低於不同海參的顔色。
  休眠情況
  當水溫達到20攝氏度時,刺參就會轉移到深海的岩礁暗處,潛藏於石底,背面朝下不吃不動,整個身子萎縮變硬,如石頭般。一般動物不會吃掉它。海參一睡就是一個夏季,等到秋後纔蘇醒過來恢復活動。
  天氣預測
  海參能預測天氣,當風暴來臨前,它會提前躲到石縫裏。 漁民利用這種現象來預測海上風暴的情況。
  排髒逃生
  排髒逃生。當遇到兇惡的天敵(如鯊魚)偷襲過來時,警覺的海參會迅速地把自己體內的五臟六腑一股腦噴射出來,讓對方吃掉,而自身藉助排髒的反衝力,逃的無影無蹤。這叫排髒功能。當然,沒有內臟的海參不會死掉,大約50天左右,它又會長出一副新內臟。
  分身過程
  將刺參切為數段投放海裏,經過3—8個月,每段又會生成一個完整的海參。有的海參還有自切本領,當條件適宜時,能將自身切為數段,以後每段又會長成一個海參。海參的這種再生修復功能一直是醫學、生物工程學家予以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分佈範圍
  中國分佈
  刺參分佈於中國的黃海、渤海交界處蓬萊海域、遼寧、山東、和河北沿海,主産於煙臺、青島,大連、威海等,捕撈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的6月,尤其是6月和12月捕撈量最大,7-9月是刺參夏眠季節。隨着養殖技術水平的提升,刺參也開始在福建一帶進行規模化養殖,不過受海水溫度影響,目前南養刺參一般衹有12-5月份捕撈。
  主要産地
  中國國內的刺參産地主要是北方刺參和南方刺參之分,北方市場形成了以山東刺參和遼寧刺參為主的兩大主流板塊,南方涌現出以福建為代表的新興板塊。國內最好的海參是來自北緯39度的大連獐子島野生海參,這裏遠離陸地,海水純淨無污染,海參生長期限長,因此所産的野生海參肉質勁道、壁厚、營養價值最高,是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但産量相當有限。
  山東刺參
  山東刺參以威海、煙臺、青島為核心,成為北方最重點也是發展最快最好的刺參版塊市場,版塊內以野生的底播刺參為主,規模化的海域底播,産品精深加工,穩步的區域擴張,形成了衆多享譽全國的知名品牌。
  遼寧刺參
  遼寧刺參起步比較早,屬於傳統的刺參養殖基地,消費市場成熟,産品種類豐富,市場競爭激烈,處於飽和的市場發展階段。
  南方刺參
  南方刺參是以福建為核心形成中國近年來增速最快的一股産業力量。福建、浙江等依托南方溫差的養殖優勢,縮短刺參生長周期,形成大規模的刺參養殖,憑藉産品研發、加工技術、生産成本方面的優勢,南方刺參瞄準中低端和大衆消費市場,但近年來由於養殖速度過快與渠道拓展乏力,正遭遇寒流。
開發利用
  刺參加工
  刺參産品主要分為淡幹刺參、????幹刺參、糖幹刺參、凍幹刺參、即食刺參刺參深加工産品。刺參體壁厚而軟糯,是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被譽為“參中之冠”。
  淡幹刺參
  淡幹刺參是通過對新鮮刺參進行去內臟、清洗、沸煮、縮水、低溫冷風乾燥加工而成的刺參産品。淡幹刺參刺參中品質相對非常好的,無糖無水易於保存。
  ????幹刺參
  ????幹刺參的加工工藝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活刺參捕撈上來以來要先行煮沸,將煮過的刺參涼透後,加????拌勻盛入大瓷缸,缸口用一層厚????封嚴,腌漬15天以後出缸。腌漬過程要隔幾天檢查一次,將腌漬參的原湯加入一定量的????放入鍋中燒開,再將參下鍋煮30-50分鐘並隨時翻動,將參撈出時表面立即顯幹,
  糖幹刺參
  刺參
  (6張)
  在刺參的加工過程中,在刺參表面包裹了大量的糖分的,在刺參晾幹後刺參的顔色是更黑一點的,使其外觀非常好看,但是由於加糖的原因,刺參遇熱容易變軟,而在加工時,加糖對刺參營養破壞的非常嚴重的。而且漲發率是非常低的。
  糖幹刺參加入糖分不僅增重,同時由於沒有含糖量標識,被一些高血糖患者食用加重病情,而糖幹海參被很多商傢冒充淡幹海參銷售,因此2011年3月,衛生部和信息化、農業、商務、工商、質檢、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在函復《關於市場中“糖幹海參”問題的情況反映》中指出生産經營幹海參,應當執行《幹海參》(SC/T3206-2009)標準,不允許使用除食????以外的其他食品添加劑,繼2009年製定《幹海參》標準之後,衛生部此舉再次針對猖獗一時的糖幹海參在理化指標上進行了限定,明令禁止嚮海參中添加糖分,即使對食????的添加也有嚴格的規定。因此,糖幹刺參是被市場禁止銷售的。
  即食刺參
  高壓即食海參是鮮活海參經過處理蒸煮後,直接加工而成。這樣不用反復泡發更好的保存了海參的營養。市場上主流的即食海參可以根據加工方法分成兩種,一種是采用鮮活海參為原料加工的高壓即食鮮海參,還有一種則是用幹海參發泡後的水發參加工的。
  凍幹刺參
  以鮮活刺刺參為原料,經精心清洗後,將新鮮刺刺參在凍幹倉內迅速冷凍到零下35度—45度,使刺參中的水分結冰,再在真空狀態下將冰直接升華為水蒸汽,從而達到將刺參中的水分脫幹的目的。因而最大限度保持了鮮刺參原料的色、味、狀態及營養成分活性。
  水發海參
  水發海參,就是活海參經過加工後變成幹海參,然後再從幹海參,水發起來食用。一般幹海參有????浸海參和淡幹海參,淡幹的海參因為????含量小,更容易水發,而且營養物質保留的也更好!如果不住在海邊,吃不到新鮮的海參,淡幹海參是不錯的選擇,而且特別易於儲藏。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首先是刺參適用食療人群
  1、糖尿病、貧血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2、腫瘤放、化療患者的康復期保健。
  3、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4、免疫力低下、體虛、畏寒、多汗、經常感冒者。
  5、氣管炎、關 節炎、類風濕、骨質疏鬆等。
  6、腦力勞動者及重體力勞動者如運動員。
  健腦益智
  刺參是一種名貴補品,中醫稱之為“益智食物”常吃刺參為何能聰明呢?研究表明,人吃刺參後即可從參體內獲得一種重要營養物質—DHA,即二十二碳六烯酸。這是一種大腦營養不可缺少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DHA對大腦細胞,特別是神經傳導和突觸的生長發育有着極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滋補
  糖尿病除用藥物治療外,膳食滋補療法是必不可少的。刺參含有的微量金屬元素、酸性粘多糖和海參皂甙具有激活B胰島細胞活性,平抑高濃度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膳食療法的理想營養食品。刺參含有幾十種營養成分,且含量均勻合理,其氨基酸組成接近理想模式,糖尿病患者服用後可有效補充飲食上攝取不到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調解患者的糖、脂肪、蛋白質、水、電角質代謝紊亂,有效預防血管性病變等各種糖尿病並發癥的發生。
  免疫球蛋白
  刺參含有豐富的功能肽、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低分子肽是比氨基酸更易被人體吸收的分子。低分子肽可不經胃的消化而直接被腸粘膜吸收,並且肽還具有強化機體免疫力、延緩衰老、降低膽固醇、降血壓、抗疲勞等作用;富含的尼剋酸是輔酶,和輔酶II的主要成分。可調節神經係統,參與人體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代謝;
  抗癌靈丹
  海參素具很強的細胞毒性及魚毒,能抑製p388癌細胞ED50—29,抑製KB細胞,抑製蛋白質、核糖核甘酸的合成,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和抗癌殺菌作用,抗腐能力強。對刺參所含酸性粘多糖成分,實驗表明這種成分具有抗腫瘤轉移以及抑製腫瘤生長的作用。刺參中所含的硒,能抑製癌細胞及血管的生長,有抗癌作用。同時,硒能夠造成過氧化物如超氧自由基的減少,即能延緩人體的衰老。
  心腦病人
  刺參中的酸性粘多糖具有抗凝、能降低血脂和降低血粘度及血漿粘度,對腦血栓、心肌梗塞恢復期和缺血性心髒病的影響有明顯的依賴性,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抗氧化、抗衰老,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對陳舊性心肌梗塞和腦血栓恢復期有所改善,具有清血,預防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
  進補佳品
  預防和控製老年病癥的主要辦法是食用高蛋白、富含多種營養元素、低膽固醇和低脂肪、易吸收的營養食品來調節控製。刺參不含膽固醇。刺參含有大量的低分子肽在人體腸道內保留刺刺參中的多種營養成份,極易被人體吸收利用,並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抗腫瘤、降血壓、補血等作用。刺參含有的𠔌胱肽是長壽因子、抗老因子;硫酸軟骨素又能延緩、細胞的衰老,這一切都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起到防止衰老、延長壽命的作用。
  經濟價值
  刺參是中國20多種食用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威海、煙臺是最重要的産地之一~。比較有名的是長島、宮傢島的海參。
  海參中之極品——刺參在我國的黃海海域、渤海海域等均有分佈。明末姚可成匯集的《食物本草》中,對海參的詳細描述:“海參,坐東南海中,其形如蟲,色黑,身多傀儡。一種長五六寸者,功擅補益。餚品中之最珍貴者也。味甘鹹平,無毒,主補元氣。滋益五臟六腑,去三焦火熱。”在《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有較詳細的記載,並稱海參的藥用價值敵人參,故名“海參”。野生的海參口感勁道,無澀味,切口細膩、整齊、均勻。但由於是野生的,海域面積小,産量十分有限,國內衹有少數類似於福臨門海參這樣的大品牌能夠買到。
  作為國傢環保模範城市——威海,不僅風景秀麗,而且威海刺參的營養價值也很高,是得益於威海海域的唯一性(又名潮澗帶海域),與其他海域生長的海參相比,威海刺參蛋白質含量高,營養成分氨基酸和無機元素的含量比較多,多糖類豐富而不含膽固醇,海參皂苷等含量頗高,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關於“煙臺海參”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清朝。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在《梅村集》捲十曾雲:“海參,産登萊海中。”其著名的《海參》詩,詩云:“預使井湯洗,遲纔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進一步明確貢品出自現蓬萊以北海區,即現在的長島。
食用方法
  金錢海參
  原料
  水發灰刺參400剋;、雞脯50剋、肥膘肉50剋、火腿25剋、黃秧白心50剋、蛋清25剋、豆粉25剋 輔料:料酒10剋、清湯500剋、????2剋、味精0.5剋、鬍椒粉1剋、雞油10
  製作
  1)水發灰刺參洗淨後,用清湯喂入味,取出搌幹表面水分,雞脯與肥膘肉剁細製成雞糝
  2)蛋清加豆粉調成蛋清豆粉,火腿切成二粗絲,黃秧白心焯熟
  3)先在海參腹內逐一抹上蛋清豆粉,再釀入雞摻,火腿絲順放雞慘中,然後將海參擺成圓形,上籠用大火蒸熟取出,晾冷後橫切成厚1.5釐米的片,平鋪於蒸碗內,上面放焯好的黃秧白入籠餾熱
  4)另在鍋內燒開清湯,力口????、味精、料酒、鬍椒粉等調料,勾二流芡,取出籠內海參扣入大盤中,將勾好芡的滋汁淋於盤中,再淋上些許雞油即成。
  蔥燒海參
  原料:水發刺參1千克,清湯250剋,油菜心2棵,料酒9剋,濕玉米粉9剋,熟豬油45剋,蔥120剋,醬油,味精,食????各適量。
  蔥燒海參的做法:1、將水發刺參洗淨,用開水氽一下,用熟豬油將蔥段炸黃,製成蔥油;海參下鍋,加入清湯100剋和醬油,味精,食????,料酒,用微火燉爛;2、將海參撈出,放入大盤內,原湯不用.將菜心放在海參上;3、鍋內放清湯150剋,再加入醬油,味精,食????,料酒,等調料,用濕玉米粉勾芡,澆在海參,菜心上,淋上蔥油60剋即成。
  清燉雞參湯
  原料:水發海參100剋,雞翅500剋,火腿片25剋,水發鼕菇2朵,小排骨100
  輔料:????6剋,料酒15剋,1片
  做法:1.將發好的刺參洗淨,下開水鍋氽一下取出。2.小排骨斬成塊,與雞翅一起下開水鍋氽一下取出,洗淨。3.鼕菇去蒂,洗淨泥沙待用。4.將海參、雞翅放在湯鍋內,放入火腿片,加入料酒、????、薑、小排骨、600剋水,蓋上蓋子,上籠蒸爛取出,撈去薑即可食用。
  瘦肉白果粥
  原料:大米一杯, 水九杯, 骨頭湯一杯, 白果10個, 海參(刺參)兩衹,肉適量,紅椒碎適量做法:1. 大米洗淨, 泡兩小時後瀝幹水分備用2. 白果去殼, 去薄膜, 洗淨備用3. 海參泡發後剪開肚子, 去掉頂頭的沙包, 衝洗幹淨,切段4. 水和湯燒沸後,倒入大米,大火燒開, 轉小火煮15分鐘,加入白果和海參,後腿骨肉,中火煮15分鐘, 中間不斷攪拌5. 調入????,鬍椒粉,香油,撒入紅椒碎, 出鍋
  海參雞蛋羹的做法
  主料:雞蛋1枚、海參1衹調料:香蔥1棵、蒜少許、薑少許、鮑汁半勺、生抽1勺、糖少許、涼開水6湯勺、植物油10毫升、????1剋做法:1、雞蛋打進碗裏,分次加入4湯勺水,打均勻,然後把碗蓋上蓋子放開水鍋中,中小火蒸10分鐘,關火後再等兩三分鐘取出;2、蔥薑蒜切碎,炒鍋內放油燒熱爆香蔥薑蒜;3、鮑汁、生抽、糖、????、2湯勺水放一個碗裏,兌成碗汁,倒入爆香蔥薑的炒鍋內燒開;4、放入即食海參,用湯汁反復澆海參,大概1分鐘,關火盛出連汁一起倒在蒸好的雞蛋羹上即可。
養殖技術
  養殖特點
  刺參人工養殖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養殖技術簡單,泥底池塘、投石養殖、淺海底播養殖均可。二是市場前景廣阔,海參營養價值高,現在市場供不應求,不愁銷路。三是效益高。以山東省煙臺市為例,該市每年每畝養殖效益均在2萬元以上,其他地區有的效益可達3萬元。現在該市池塘養殖海參達到450多畝,海水底播達到1200多畝。
  飼養環境
  刺參養殖雖說有着較高的收益,但同時也是投資較大的項目,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人工養殖刺參可以采用放流增殖或圍海建塘的方式進行。采用池塘養殖就要創造適合刺參生長的條件。刺參一般棲息在3米~15米的淺海中,喜歡生活在水流平靜、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葉藻叢生、較硬的泥沙海底。刺參屬於狹????性動物,不耐低????,最適宜的????度是28~38,因此池塘應建在海域寬闊、水質清澈、餌料豐富、遠離河口及沒有污染的海域,這種環境下刺參生長較快。
  為保證池水能及時循環、保持幹淨,實踐證明,池塘可以建成自由納潮式。自由納潮式的池塘與大海相通,每天漲潮時打開進水閘門吸納新鮮的海水,退潮時開閘排出部分池水。這樣既保證了池塘內海水新鮮,又可以吸收進大量的浮遊生物為刺參提供充足的餌料。需要註意的是,刺參對????度要求較高,最忌諱????度的突升突降,因此在大雨過程中及大雨過後,池塘排水不要過大,要漸進式進排,確保????度穩定。目前,采用自由納潮式的池塘養殖模式效果頗為不錯。
  刺參喜歡附着在堅硬的附着物上,養殖刺參就要特意給它創造這樣的環境,通過在池塘底部投放石頭、瓦片、水泥磚等進行人工造礁。由於石頭的表面積比較大,生長基礎餌料也比較多,可以給刺參供食,因此用石頭造礁的效果最好。
  參苗選擇
  池塘建好後,放養參苗。苗種選擇要講究早、大、壯,即第一批産的卵比較健壯一些,所以要選擇早苗;如果苗種比較充裕,要盡量選擇大苗;在同批大苗當中,如果都很大,要選擇壯苗。需要註意的是,放養密度要合理,過大的放養密度會引起病害。
  選擇規格為3釐米~10釐米、無傷病的苗種,每畝放養2000頭~6000頭,放養密度太大可能引發病害甚至出現長不大的情況,造成商品率太低。日常管理
  刺參的日常管理簡單。一是換水,采用自由納潮式養殖,要保證每天納水兩遍。換水量少容易出現病害。
  刺參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很強,在0℃~20℃的水溫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但是當溫度超過28℃時,需要采取遮陽、換水等措施降溫。平時的飼養管理則較為簡單,刺參主要是以浮遊生物、底棲硅藻、有機碎屑為食,海水中的餌料生物基本能滿足它們的生長需求,在浮遊生物少的季節裏,可投喂適量的飼料。
  刺參的敵害較少,主要有日本鱘、加吉魚和鱸魚等,一經發現就要及時撈出。刺參屬於高級海珍品,其養殖投資大、風險大,並且需要適宜的水域環境。因此,希望大傢要切合實際,因地製宜,切不可盲目跟風上馬。
  人工育苗
  一、親參的采捕及蓄養
  1.夏至前後,親參基本成熟,此時是親參采捕的最佳時機,應選擇個體較大、無傷,性腺飽滿的親參。運輸時應註意避免參體擠壓,並防止高溫,可選擇在早晨或晚上運輸。親參運回後要人工蓄養,蓄養的水溫不要太高,一般掌握在16℃~18℃。親參的培育密度不要超過30頭/平方米。每日按親參體重的4%投喂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飼料。蓄養的時間以1周左右為宜,如果捕到性腺發育整齊、成熟好的親參,當天晚上就能大量排放。
  二、産卵與受精
  目前,刺參人工催産方法一般采用陰幹升溫刺激法和陰幹流水刺激法,誘導産卵的方法能否生效,關鍵在於性腺的發育是否成熟。根據刺參自然産卵的習性,産卵應選擇在晚7時~10時進行,發現親參活動頻繁,並沿着池壁上移,不久雄性便會排放,此時,值班人員要立即將它撈出,放入另池,不久雌性亦排放。待親參排放結束後,將親參撈出,此時要反復洗卵多次,一直到池水變清為止。
  三、幼體培育
  當胚胎發育到小耳幼體時要進行選育。用NX79尼竜絲網拖選或虹吸選育,培育池密度控製在0.5個/mL左右。刺參幼體的適口餌料有????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餌料,如鼠尾藻磨碎液,而采用金黃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投喂要堅持少投、勤投的原則,不可一次投喂過多,否則刺參幼體易消化不良。單胞藻類的投喂量分別為小耳幼體1萬細胞/mL,中耳幼體1.5萬細胞/mL,大耳幼體2萬細胞/mL,如單胞藻類不足可搭配投喂一些代用餌料,如鼠尾藻磨碎液每天投喂量10ppm~20ppm(鮮重),海帶草發酵液每天投喂量10ppm~14ppm,食用生澄清液每天投喂量6ppm~8ppm(幹重)。在生産中要通過鏡檢刺參幼體胃的飽滿程度而加以調節,一般胃區內有1/2餌料即可。
  在浮遊幼體培育期間,刺參一般不要倒池,因為每一次倒池都會損傷幼體,主要依靠換水來改善水質,日換水2次,每次換水1/3~1/2。為使幼體均勻分佈,每隔1小時用翻水板上下翻動池水1次。浮遊幼體的培育水溫20℃~25℃,一般每隔3天~4天用虹吸管清底1次,要做到徹底幹淨,把池底的殘餌、原生動物、幼體的排泄物等清除出去,清除後的污物要倒入大桶內。上浮的幼體應移入池內繼續培養。
  四、稚參的採集和培育
  當幼體20%~30%發育至樽形幼蟲時,即可投放稚參採集器。採集器一般使用波紋板框架或塑料筐。附着基投放前要用0.5‰氫氧化鈉浸泡1天~2天,然後用水洗去藥物,洗刷幹淨後放入餌料池中接種底棲硅藻。底硒硅藻附着的多少直接影響附苗量,因為稚參在這一時期攝食力較弱,如果附着基上沒有足夠的餌料,稚參變態率和成活率就會大大降低。經過10天~20天的培養,附着基上面附着一層底棲硅藻,此時即可投放使用,投放密度為80片/平方米~100片/平方米,成60°角或45°角斜放,以便投喂時承接餌料。
  稚參採集的密度不要過大,根據各育苗池的條件一般為0.5頭/cm~1.0頭/cm。體長2mm以前的稚參,以附着基上底棲硅藻為主要餌料,也可以投喂一些單胞藻類,並逐步增加光照強度,使附着基上的底棲硅藻得以繁殖。隨着稚參的生長,要及時補充新的底棲硅藻及鼠尾藻磨碎液,當稚參體長達2mm以上時,可完全以鼠尾藻磨碎液為餌料,每日投喂4次,每次20ppm~30ppm。
  稚參培育采用流水方法來改善水質,一般每天流水4次~6次,每次1小時,每天的流水量為培育水體的2~3倍,並在水溫較高時增加流水量,此時要註意穩定池內的溶解氧含量,當小於3.6ppm時稚,參會出現病態,當小於1.0ppm時稚參會大量死亡。由於投喂時間過長,育苗後期要註意搞好培育池的清底和稚參的倒池,並視情況進行稚參的篩選,並分期出池,以利於個體小的稚參迅速生長。
  五、病害防治
  常見的病害有橈足類傷害和潰爛病。橈足類除了可以與稚參爭奪餌料和生活空間外,猛水蚤還能用發達的口器撕裂、捕食稚參,若其大量繁殖會使稚參數量銳減。潰爛病主要是幼體受傷導致細菌感染所致。
  病害要以防為主,附着基使用前要嚴格消毒,培育期間要始終保持水質的清新,發現橈足類要及時殺滅,具體的方法是施入1ppm~2ppm的晶體敵百蟲,經過3小時~5小時後再大量換水。在培育池中,每隔3天~5天施入1次土黴素2ppm~3ppm能有效防止細菌的蔓延,減少潰爛病的發生。
刺參分類
  紅刺參
  青刺參
  黑刺參
  環境影響1.一般是褐色或慄色,岩石底個體顔色比較深
  2.生活在海藻中間多呈緑色、白色、赤褐色、紫褐色
  3.岩石底和水溫較底 肉刺數量比較多而且高
  4.泥沙和水溫較高,肉刺肥厚,個體比較大
  外部形態形態:體呈扁平圓筒形,兩端稍細,體分被、腹兩面
  體背面:分為兩個輻部(步帶區)及三個間輻部(間步帶區)
  背面有4行~6行圓錐狀的肉刺(又叫疣足),是變形的管足
  腹面:比較平坦,為三個輻部及兩個間部,
  管足,整個腹面密集的小突起,末端有吸盤,在腹面大致排成三個不規則的縱帶
  觸手:位於體前端腹面,通常有20個楯狀觸手圍在口的周圍,呈環狀排列,刺參靠觸手的掃和抓將食物送入口中
  口:位於圍口膜中央,其入口處呈環狀突起。
  肛門:位於體後端且稍偏於背面。生殖孔:位於前端背部距頭部1釐米~3釐米的間輻部上,呈一凹孔,此孔色素較深,
  在生殖季節明顯可見,除生殖季節外,此孔難以看清。
  體長:一般20釐米,直徑約4釐米,體長最長可達40釐米
  備註 (1)上皮層上皮層由單層的表皮細胞所組成,包在體表起保護作用。表皮細胞能分泌粘液,潤滑身體。
  (2)皮層上皮層下面為厚的膠質皮層,主要為結締組織。
  刺參商品質量的好壞主要依據皮層的厚薄及豐滿度。
  上皮層與皮層之間埋有無數細小的石灰質骨片。石灰質骨片,形狀隨年齡而變化。幼小刺參的桌形骨片
  塔部細高,底盤較大,周圍平滑;老年刺參的桌形骨片塔部變低或消失,衹剩下小形的穿孔盤。
  自然分佈 1.溫寒帶種
  2.主要分佈於北太平洋淺海,包括日本、朝鮮、俄羅斯遠東沿海和中國北部沿海
  3.遼寧省大連、旅順、長海沿海(以大長山、廣鹿、獐子分佈數量較大)、綏中止錨島
  山東省長島、竜口(竜口灣、桑島)、萊州(三山島)、蓬萊、煙臺、威海、榮成、即墨、青島、膠南、日
  照石臼所、前山島(刺參自然分佈最南斷)河北省北戴河
  刺參運動1.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的地方,移動範圍小
  2.在餌料缺乏、生活環境條件不良,可進行大規模的移動,有的個體甚至出現全身放鬆、隨波逐流的現象
  3.人工飼養條件下,身體下垂漂浮於近水表面,這種漂浮現象多發生於夜間或者凌晨
  4.秋天刺參的活動能力和覓食活動不如春季
  水溫1.低於3℃,攝食量減少,活動遲緩,逐漸處於半休眠狀態
  2.適宜水溫5~18℃
  3.最適宜水溫10~17℃
  4.17.5~19℃對成參的攝食和消化開始産生不利影響
  5.超過20℃,幼參雖然不夏眠,攝食量仍然較大,但消化吸收率開始下降
  6.超過23℃,對其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7.26℃,刺參自然分佈海區很少超過26℃
  8.超過30℃,體重呈下降趨勢,在人工生態環境中刺參可以適應
  ????度1.適宜範圍26.2~39.3
  2.耳狀幼體 10以下1小時後全部死亡20以下12小時後有近半數個體死亡
  稚參 水溫15℃????度25以上 未見死亡個體
  水溫15℃????度20以下 出現死亡個體
  水溫20~25℃????度20以上 無死亡個體
  體長5毫米水溫15℃ ????度20以上無死亡個體
  水溫20~25℃????度15以上 無死亡個體
  PH值:7.9~8.4
  呼吸刺參體內的呼吸樹是營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膚和管足也具呼吸作用。
  溫度不同刺參的耗氧量也不同。在其正常活動的溫度範圍內,成體的耗氧量為0.4~0.8ml/小時。
  運動 主要依靠腹部密生的管足和身體橫紋肌、縱紋肌的伸縮,進行緩慢而有節奏的運動。
  潮流和風浪1.潮流順暢、流速緩慢、風浪較小的淺海和內灣
  水深 1.多分佈於水深15米以內,最大分佈水深可達35米以上
  2.在同一海區,分佈水深與年齡有關,幼參多分佈於淺水區,隨年齡增長逐步嚮深水區移動
  3.水深:潮間帶體壁重:2.5~22.5 平均:9.6
  水深:4.5~6.0米體壁重:17.5~102.5 平均:45.8
  水深:9.0~10.5米 體壁重:37.5~207.5剋平均:87.9
  水深:12.0~13.5米體壁重:102.5~187.5 平均:150.0
  水深:13.5~15.0米 體壁重:122.5~232.5剋平均:180.6
  底質1.泥沙含量 含泥量超過20% 很少有刺參分佈
  含泥量超過27.8% 無刺參分佈
  含泥量10%以下(沙礫為主、泥沙混合、沙粒較大、細沙和粉沙含量少)最適宜刺參棲息
  這是和刺參天生對抗天敵的能力薄弱,尋求掩體保護有關,故此,在人工水泥池養殖模式中海參聚集角落和爬壁
  亦是一樣的道理,屬於正常現象,不建議改變其生活模式將刺參趕下池壁。
  2.有機質、硫化物 底質中有機質含量較高,硫化物含量較少,適宜刺參分佈
  3.礁石、大型海藻、大葉藻三作用為刺參提供隱蔽和棲息場所,如暴風雨來臨、夏眠
  有利生物餌料的增殖
  形成局部渦流,有利於有機顆粒沉降
  4.礁石 形態各異、大小不等,交錯排列,形成很多縫隙、孔洞的礁石效果好
  平板狀礁石和巨峰狀礁石,表面光滑,少縫隙,無孔洞,不具備漁礁三作用 很少分佈
  初級生産力初級生産力定義:單位水面、單位時間緑色植物(底棲硅藻、浮遊植物、大型海藻、大葉藻)合成碳水化合
  物的能力
  主要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浮遊植物
  初級生産力較高,刺參分佈較好
  食性(雜食性)1.微小生物(底棲硅藻、浮遊植物、原生動物、小型橈足類、蠃類及雙殼貝類的幼體和幼貝)
  2.有機質碎屑(大型海藻、大葉藻碎片、蝦蟹類蛻皮殼碎片及各種動植物屍體碎屑)
  3.細菌類 細菌是沉澱物食性刺參的主要事物
  刺參能量需求的70%以上來自細菌
  刺參幼參附着基質的細菌數量往往較多,對幼參的營養價格更大
  4.泥沙、沙礫、貝殼碎片
  5.直接從周圍海水中利用溶解有機物
  攝食攝食深度:幾毫米
  攝食選擇:泥沙俱下,其攝食的泥沙與其棲息環境的底質基本一致
  體壁重2.5剋以下幼參,消化道內食物除少量泥沙外,多為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
  隨個體增大,消化道內食物泥沙的比例也隨之增加
  消化時間:攝食晝夜不停,消化道一晝夜可充滿餌料1.14次,經常處於滿腹狀態
  夜間攝食量大於白天,約占日攝食量的79%
  消化量:對天然餌料的消耗量為每剋體重每晝夜1.40剋(估計是指去處水分後的淨質量)
  攝食量:蛋白質含量低,如藻類碎屑,刺參攝食量大,糞便粗而散
  蛋白質含量高,如小型蠃類、蟹類的碎屑,攝食量變小,糞便細而粘
  攝食溫度:水溫適宜,攝食量大
  水溫不適宜,攝食量減少
  夏眠時,不攝食
  個體越大對溫度反應越明顯,幼參不明顯,成參特別明顯
  攝食量隨水溫的變化,與消化管重量的變化是一致的
  夏眠定義:水溫升到20℃以上時,遷徙到海水較深的礁石和草叢處,不食亦不動,待水溫降到20℃以下,重新出來活動或攝食。
  對象:體重超過20剋的個體均會出現夏眠
  當年幼參 臨界溫度:不夏眠
  1年臨界溫度:24℃ 失重率52.8%
  2年 臨界溫度:23℃失重率 39.7%
  3年臨界溫度:22℃ 失重率45.5%
  日期:山東沿海 6月下旬(夏至前後)至10月初(寒露前後)
  大連沿海8月中下旬至10月末(霜降之後)
  變化:夏眠期間,消化管萎縮成細綫狀,最粗處不到1毫米
  排髒 定義:受到強烈刺激,把內臟(胃、腸、呼吸樹、背血管叢、生殖腺等)排出體外,俗稱“吐腸”
  排髒後無法進食
  溫度的劇升或劇降、污水以及其它物理與化學刺激都易引起刺參排髒
  再生將肉刺切除,5~7天後出現小的隆起,30天後完全再生
  將觸手切除,7~10天後傷口愈合呈突狀隆起,25~30天後再生至和原來等長度的觸手,能營正常的攝食活動
  在體背或腹部切開2~4cm長的傷口,經5~7天後可完全自愈
  將刺參橫切成兩段,部分刺參切斷處的傷口5~7日可愈合,但是不能正常愈合、造成死亡的情況也較多
  自溶 刺參離開海水時間過長,刺參將化掉
  刺參繁殖1.性腺發育期:休止期、增殖期、生長期、成熟期、排放期
  2.繁殖期溫度:15~20 ℃
  時間:山東南部5月底~6月底
  山東北部 6月中旬~7月中旬
  大連海區7月初`8月上旬
  3.性成熟年齡2齡,性成熟的最小個體為體重110剋,體壁重60
  4.産卵量 每剋成熟的卵巢含有20萬粒左右的卵子
  刺參為多次産卵,平均産卵量為100萬~200萬粒
  刺參個體發育胚前發育:生殖細胞的發生、成熟和受精
  胚胎發育:卵裂、囊胚期、原腸胚
  胚後發育:耳狀幼蟲(小耳、中耳、大耳)
  遵形幼蟲
  五觸手
  稚參
  敵害 海參自然敵海不多
  海鷗可吃某些潮間帶的海參
  夏季索餌回遊的鮭、鱒魚類的胃中曾發現刺參
  海星類、蟹類的某些種類能捕食體長3釐米以下的幼參
  鱸魚、蝦虎魚對參苗有一定威脅,尤其是對嚮增養殖海區投放下沉過程中的海參苗造成傷害
選購鑒別
  選購要點
  首先,要看刺參的外觀,一般好的刺參皮質清晰,顔色自然,絶不是通體的黑色,當然也不是通體都是白色的粉末,另外肉刺以及腹部的管足一般都比較完整;其次,要看刺參的發泡效果了,好刺參的肉質勁道一些,吃起來有彈性。
  第一,刺參一定要乾燥,不幹的刺參容易變質,而且因為含有大量水分價格實際高出了很多;
  第二,購買幹刺參時一定要挑選幹癟的,現在有不少不法商販在刺參的加工過程中,為了增加刺參的重量加入了大量白糖、膠質甚至是明礬,這樣加工出來的刺參雖然不符合産品質量標準,但因為參體異常飽滿,顔色也黑亮美觀,對消費者具有很大的蒙蔽性;另外還需要註意的是,有的刺參是染色的,在外觀看顔色非常漆黑,刺參的開口處也是黑色的,裏面露出的刺參筋都是黑色的,可見利欲熏心的製造者,見利忘義的程度了。
  第三,購買幹刺參時不要一味追求價格便宜,要結合幹刺參的水發率來進行綜合比較。一斤好的幹刺參可以發製出10斤的水發刺參,而一斤劣質幹參水發後不超過5斤,甚至破碎不堪根本無法食用。
  其他方法
  鑒別刺參的時候首先是看幹刺參的色澤。品質好的幹刺參,色澤是發灰色、棕黃色或者是黑色,不光亮。而色澤比較亮晶的,多半是在煮沸過程中加入了其他物質的結果。其次是看幹刺參的肉質。品質好的幹刺參,經過一至兩次的加工就可以了,發製時有一定的膨脹和伸縮。而品質稍差的海參要達到標準的個頭,就必須多次煮沸,用????腌漬多次,在發製後也就不會有多少的膨脹率,而且肉質鬆軟。第三點是嘗試發泡海參的水有無異味或者甜味,謹防買到糖幹刺參。第四點是幹刺參腹內的肉筋。一般好的海參,它的筋是完整的,顔色發黃或者發白;如果顔色不很清晰、發污,而且不是完整的,則要慎重選購。
  望聞問切
  望:刺粗壯而挺拔者為好參。海參的體色主要與棲息環境有關,一般呈褐色,但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參與生活在泥沙、碎石底的海參相比較,前者的顔色往往較深。生活在海藻間者,常帶有緑色,有時變成赤褐色或紫褐色。所以,顔色决定不出海參的好壞。“好的海參刺粗壯而挺拔,也就是俗稱的短、粗、胖,而劣質海參的刺長、尖、細。”,野生海參要3年以後才能長成,而衹有達到3年以上的海參纔會有粗壯的刺,纔會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聞:有鮮美味道者為好參。不同海域裏的海參的味道也有不同。好的海參聞起來有股鮮美的味道,劣質海參則有股怪味、腥味。如果聞着海參有藥品的味道,那就更不能買了,裏面可能摻有添加劑。
  問:一問産地二問年齡。很多市民在購買海參時發現海參價格不一,這其實跟海參的産地和年齡有很大關係。産自宮傢島海域的海參叫“宮品極品海參”;産自銀灘海域,但非宮傢島海域的海參叫“金至尊海參”和“宮之尊海參”;而産自威海海域,而銀灘海域的,叫“標準海參”。如果商傢衹籠統地標明“産地威海”,這中間可能就有很很大的區別。消費者在買海參前,一定要問明産地。
  切:海參彈性很重要。用手感知海參是最直接準確的挑選方法。“用手摸,首先要判斷海參潮濕不潮濕,有的海參水分嚴重超標,用手一摸就能感覺到。”摸的最大學問在於手感。好的海參手感特別好,有彈性,而那些質量不高的海參摸起來發軟,缺乏彈性。”
參考資料
  1. 《唐廷秘俎》唐廷
英文解釋
  1. lat.:  stichopus japonicus,  oplopanax elatus nakai
近義詞
刺仙茅, 川參, 東北刺人參
沙噀
相關詞
大連海參最好的海參
包含詞
刺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