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裝在槍口上的一種鋼刀,主要用於白刃戰中的拚刺 |
用於劈刺的一種尖刀 A knife used for bayonet fighting |
用於劈刺的一種尖刀。《南史·陳伯之傳》:“年十三四,好著獺皮冠,帶刺刀,候鄰里稻熟,輒偷刈之。” |
今指裝在步槍上部的一種短刀,用於近戰中刺殺敵人 This means the installation of a knife in the upper rifle used to assassinate the enemy in close combat |
今指裝在步槍上部的一種短刀,用於近戰中刺殺敵人。 老捨 《老張的哲學》第三八:“一跳一跳的燭光,映着那把光亮的刺刀。” 劉白羽 《一個戰鬥英雄的日記二》:“上好刺刀準備好手榴彈,跟我來。” 麯波 《關於<林海雪原>》:“為了掩護群衆突圍,他與多於自己數倍的匪徒拚殺,彈盡了用手榴彈,手榴彈打光了用刺刀,刺刀拚彎了他用槍托。” |
|
刺刀
bayonet
刺刀又稱槍刺,日本人稱為銃劍,是裝於單兵長管槍械(如步槍、衝鋒槍)前端的刺殺冷兵器,用於白刃格鬥。也可作為戰鬥作業的輔助工具。刺刀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按形狀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兩種。按與步槍連接方式又分為能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攜行的分離式和鉸接於槍側的摺叠式兩種。分離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鋸齒,並能與金屬刀鞘連接構成剪刀,具有多種功能。現代刺刀一般刀長20~30釐米,它在近戰、夜戰中仍有一定作用。
日軍士兵著書描述與八路軍作戰13世紀中葉,中國首先發明了火槍,並逐漸傳入歐洲,此後,軍隊出現的大批火槍手。當時使用的前裝式火 槍,裝填和發射一發彈藥通常需要一分鐘,所以火槍手往往需要旁邊有長矛手提供保護,以防適度兵襲擊。火槍手自己也需在火槍之外,再配備一把刀劍或一支長矛。
據史書記載,中國明朝時(1451年)首次出現在鐵銃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從將火槍與長矛的性能融於一身這一點來說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國。直到100多年後的16世紀中葉,歐洲纔出現了在獵槍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獵物的發明。
關於真正的刺刀的誕生,歐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國人於1610年發明的;另一說法是由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於1640年發明的。但這兩種說法都認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誕生是法國小城巴榮納(Bayonne),所以歐美把刺刀叫作 “Bayone”。這種最早的刺刀為雙刃直刀,長約1英尺,錐形木質刀柄也長約1英尺,可插入滑膛槍槍口。
不論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發明人,他確是最早將這種插塞式刺刀裝備部隊的人。1642年,已成為元帥的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為手下的火槍手配備了刺刀,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槍來保護火槍手了。
但是,插塞式刺刀存在連接不牢,妨礙射擊等缺點。法國軍事工程師、陸軍元帥德·沃邦於1688年又發明了用專門套管將刺刀固定在槍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德國西部的斯拜爾巴赫河會戰中,法國步兵首次上刺刀衝鋒,戰勝了普魯士軍隊。這以後,刺刀廣泛裝備了歐洲各主要國傢的軍隊,長矛從兵裝備中被淘汰。
後來,各國軍隊對刺刀進行了許多改進和完善。20世紀50後,隨着步槍的自動化和戰場上各種火力密度的增加,刺刀的作用和地位日趨下降,但它仍是步兵進行面對面格鬥所不可缺少利器。
Bayonet的名字來自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城市Bayonne,文件記載中提到刺刀於1647年時第一次在此使用。 刺刀最早是一種防禦性的武器, 在前膛槍發射之後, 以兩三層人墻和刺刀, 抵擋敵軍的前進。刺刀是一種軍用品, 沒有任何民用價值, 從未見有人配上刺刀去狩獵的。 但這並不表示民用槍不該有刺刀座, 同樣的, 有史以來,未曾聽說過有歹徒用上了刺刀的槍枝去行搶的,
最早的刺刀是梭刀式樣的;因為早期的火槍衹能裝填一發,重新裝填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在火槍發射了彈丸之後, 把刺刀裝上, 當成長槍使用, 而刺刀柄是藉塞入槍管來固定, 因此完全排除了再度發射的可能性。此種刺刀稱為塞入式刺刀(Plug Bayonet)。 此一時期的刺刀戰術有兩個特性: 一是刀和槍是不相容的, 二是刺刀的地位和槍相等,如果不是更重要一些。
隨着時代的演進, 當然有人想到槍和刀不需要互相排斥,法國的要塞專傢沃邦(Se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在1688年發展出了套在槍管外的套筒型槍刺(Socket Bayonet), 在槍管外有一個突起的卡榫, 在套上刺刀後扭轉入套筒的凹槽固定。 此時, 隨着槍械技術的演進,一般以為刺刀已經成了輔助的戰鬥工具, 外形大為簡化, 往往衹是一條有尖端的金屬棒。 其位置多是偏嚮一邊, 以便火槍手在裝上刺刀後,仍能由槍口裝填彈藥, 由於火槍已經很長, 槍刺長度大約在14至18寸之間。
到了19世紀,刺刀的演進隨着歐洲列強的爭霸全球, 和槍械一樣有了長足的發展, 而且再度受到了重視。 一般是製成了長刀(Sword/Saber Bayonet)的形式, 刀刃在20寸以上。 思維趨勢傾嚮為多功能, 裝上步槍可以當刺刀用, 不裝在槍上時也可以當成軍刀單獨使用。
到了19世紀後期, 以彈簧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采用, 刺刀的長度大為縮減, 演變成短刀(Knife Bayonet)形狀, 刀刃在20寸以下, 甚至全長不到15寸也有, 這種樣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刺刀座的設計也是經過許多變革, 林明敦滾輪式步槍在槍管側面的刺刀座, 下圖為裝上刺刀後的槍口近照, 刀面水平, 平行於地面。
廿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 刺刀仍是相當重要的軍械, 士兵們人手一把,製造數量龐大, 至今仍有大量留存。 但是在真正戰鬥中, 兩軍以刺刀對决的例子愈來愈少, 到了二次大戰,衹有中國軍隊和日軍還有大規模使用刺刀拚鬥的例子。 其他軍隊, 多是以刺刀作為嚇阻工具, 或是多功能的戰鬥刀, 其長度也逐漸縮短。
日軍對刺刀的重視程度, 由其九九式輕機槍上都裝有刺刀座可見一般, 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特例。 英軍也曾在Sten衝鋒槍上搭配了刺刀, 但其實用價值是相當可疑的。
等到半自動和全自動武器普及, 並配上了高容量彈匣之後, 單兵的火力大增,刺刀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 除了夜襲等敵我不明, 兩方極度接近而且敵我混雜的時候, 根本沒有端槍衝鋒的機會, 大老遠就會給掃倒。最近一次的事例, 是1982年在福剋蘭島竜丹山陣地(Mount Longdon, Falkland Island), 英軍發起了刺刀衝鋒,以29名英軍、 50名阿根廷部隊死亡的代價, 奪下據點。 可見偶而用之, 倒也還有奇效。
廿世紀末, 以卅米內刺刀見紅著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也放棄了拚刺刀的戰術理念。 現代刺刀的發展, 走上像瑞士刀一樣, 講究多功能, 而且要短小輕便、 易於攜行。
刺刀雖然在今日實戰上的重要性日益減小,但是仍是訓練部隊的一個重要課目, 對培養體能, 士兵的集體意識和殺氣, 有很大的助益; 就如同齊步走, 踢正步一樣, 永遠不會從部隊完全消失。但是練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 將其當成主要戰術, 實戰時如同驅民於壑。。
由於百年來各國生産了不計其數的刺刀, 種類式樣繁多, 因此搜集刺刀也是軍品搜藏的熱門項目。 刺刀雖也是可以殺人的軍品, 但是沒有槍械敏感, 比起搜藏軍服、 配件, 卻又多了那麽一點致命的吸引力。
刺刀的各部名稱:
以大部而言, 可分成刀柄、 刀格, 刀身和刀鞘。
Hilt: 刀柄
Cross Guard: 刀格、 鐔、 刀鼻
Blade: 刀身
Scabbard: 刀鞘
刀柄可細分成:
Grip/Handle: 刀把
Pommel: 刀頭
Press Stud: 刺刀座卡榫
Mortise Slot: 刺刀座槽
Spine: 刀把背
Flash Guard: 槍焰護片
Oil Slot: 註油孔
刀把的材質也是五花八門, 有全金屬的、 電木的、 合成材質的。 過去以木質為多, 現代則多為合成材質。 木把上有的又有各式的防滑紋, 橫紋、 斜紋、 菱形紋等。
槍焰護片, 顧名思議, 是在刀把背上加裝一塊鐵片, 以防槍口火焰傷及刀把和刀把背。 有些久歷沙場的刺刀, 因為沒有槍焰護片, 刀把背上有明顯腐蝕痕跡。 但這並不是常見的配置, 衹有德國製的刺刀纔常看到。
註油孔是供潤滑油進入刀把內的一個洞, 提供內部機件(刺刀座卡榫、 刀鞘卡榫、 彈簧等)潤滑之用。 有人亦稱其為漏水孔, 指的是萬一內部進水時, 能讓水份快速流出。 這也不是常見的配置。
刺刀座槽是一個鑒別刺刀型式的重要指標。 供毛瑟步槍使用的刺刀,和其他槍械的刺刀迥然不同; 一般稱毛瑟刺刀座槽T/O型, 而其他的為T型。 以中國字而言, T/O型不如說是十字型更為妥切。這是毛瑟刺刀的重要特徵, 沒有別種步槍使用此種座槽。 毛瑟在1895年取得一項刺刀不接觸槍管的專利,但是到了1898年式纔完成H型插座的設計, 在此之前的毛瑟步槍, 都是采用槍托下插座型式。 另一個例外是阿根廷的1909型,為了重覆使用1891型步槍刺刀, 因此阿根廷1909年型也采用了T型。
刀格可細分成:
Quillion: 護手鈎
Muzzle Ring: 槍口環
槍口環是供刺刀固定在槍管之用, 除了德國之外,各國刺刀都有槍口環。 毛瑟考慮在槍管上加上外物會影響彈道, 因此德國的刺刀從1898式起, 都沒有槍口環, 是其特色。 不過外銷的毛瑟,卻都有槍口環, 可能是因為買方堅持, 覺得光是H插座不夠牢靠。
槍口環的長短, 也是一個鑒別刺刀型式的指標。刺刀座在槍托下的, 槍口環延伸較長; 毛瑟式刺刀的槍口環則緊貼刀背, 因為其刺刀座便在槍管下。 一個例外是Enfield No. 1 Mk III*和1907式刺刀的組合, 在槍口下另外有一個圓柱供槍口環套入。 由一把刺刀上, 槍口環到刺刀座槽的位置,可以判斷出刺刀座到槍管的位置, 也可判斷出刺刀座到槍口的長度。 因此, 大致可以决定槍枝前端各要件的相對位置, 因而决定其形狀。
護手鈎在19世紀末期很流行, 大多數刺刀都有這樣的設計, 大多數嚮前彎; 德國的1898係列刺刀護手鈎則嚮後(也叫Quill Back)。 一次大戰後的刺刀大都去掉這一項配置。
德國1898型刺刀有嚮後的護手鈎
刀身可細分成:
Ricasso: 刃柄
Point: 刀尖
Edge: 刀刃
Fuller/Blood Grove: 血槽
Spine: 刀背
刃柄是最常有印記的部份, 通常會印上生産者的廠徽或名字。
刀身的形狀、 長短差距極大, 但是可以粗分成單刃、 雙刃, 半雙刃三種。
單刃最有名的例子是日式的明治三十年式, 其形狀如同武士刀, 衹有一面是鋒利的, 另一面為刀背。
配合日本三八步槍使用的中期型明治30年式刺刀, 單刃
另外, 單刃、 半雙刃的刺刀, 還可分成上方開鋒和下方開鋒兩種。 當然此處的上方、 下方指的是上刺刀時的方向。 一般以下方開鋒較多, 因為上方開鋒的刺刀, 刺入人體時, 傷口正對槍口; 噴出的血液有可能大量進入槍管之中。
絶大多數的刺刀為半雙刃,差別僅在於刀背開鋒部份的長短。 槍口火焰産生的高熱, 對刺刀金屬會有一定影響, 槍口下的部位, 仿如不斷的經歷□火程序, 應當補強。多數刺刀的刀背為刀刃中最厚的部位, 雙刃刀則無法達到此一目的。 德國在一次大戰中, 還曾使用過一些1898型刺刀,背面具有鋸齒(Sawback), 當時曾引起交戰國的交相譴責, 與毒氣、 美軍的散彈槍, 同列為不人道的武器。
以製造的難度而言, 刺刀並不須要很精密的技術,普通鐵匠都可以打造。 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是, 刺刀在中國的生産, 和槍械一樣, 發展的非常緩慢; 漢陽兵工廠在成廠十年中,生産了130,726各式槍枝, 卻衹生産了2,310把刺刀。 在軍閥時代至抗戰之前, 更是大量的嚮歐洲列強購入了各式刺刀。
中國以往自製的刺刀, 主要是供漢陽造和各式土洋毛瑟步槍使用。 漢陽造的刺刀為單刃, 長度及造型類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 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槍的刺刀, 刀刃形狀則有英式1907年式和比利時1924年式兩大類。
由於産量有限, 造槍和造刺刀分開, 因此到了抗戰時,地方部隊中有許多士兵沒有刺刀。 例如開赴前綫的川軍, 記載中說有的槍栓要用繩子綁住纔不會掉出, 士兵一律沒有刺刀。 有的部隊幹脆發給士兵大刀,以近供戰使用, 至少大刀片的供應可以自給自足。
刀鞘可細分成:
Throat/Mouthpiece: 鞘口
Frog Stud: 皮套榫
Chape: 鞘標
刀鞘在廿世紀初多為皮製, 以厚實的皮革製成,兩端配上金屬套。 一次大戰之後, 各國多以全金屬製造刀鞘。 美軍則以合成材質、 纖維板或金屬片作材料, 德軍在二次大戰中曾以電木製作,但還是以金屬為主。 中國在抗戰時, 因物資艱難, 曾以豬皮製造皮套, 連着腰帶環, 類似今日的民間獵刀皮套。 日軍在戰爭末期, 油盡燈枯,曾以竹片、 木片製造刀鞘。
國造元年式刺刀及金屬刀鞘
皮套榫也是一個鑒別刺刀年代的指標, 一次大戰及之前的皮套榫, 大致為圓型, 狀如香菇, 一戰之後, 開始有L型出現, 有如反置的衣鈎。 近代美式刺刀則不用皮套榫, 以雙鈎挂在彈帶上。
各種形式刺刀分類:
Plug Bayonet: 塞入式槍刺
Socket Bayonet: 套筒型槍刺
Sword (Saber) Bayonet: 長刺刀
Knife Bayonet: 短刺刀
Triangular Bayonet: 三梭形刺刀
Integrated Bayonet: 摺叠式刺刀
從刺刀出現之後, 便有人想到, 為何不將刺刀固定在槍上, 使用時伸出,不用時收起, 一來不會有遺失之虞, 需要時, 也可以很快的備便。 最早的摺叠式刺刀裝在荷蘭的1826/30年式火槍上, 以蠃栓固定在槍側。之後陸續有零星的例子, 但是從未成為主流。 近代較有名的是中國的五六 - 一式衝鋒槍, 在槍管下有回疊的槍刺, 仿自俄式的SKS摺叠槍刺。在越戰記錄片和電影中常有北越軍使有此型槍刺的鏡頭。 但是五六 - 一式采用摺叠槍刺的理由, 經濟上的考慮可能大於戰術思想的辯證。
摺叠式刺刀不能成為主流的原因, 有如上述, 士兵們使用刺刀的時機, 千奇百怪, 戰陣上使用反而是末節。 (服役時曾見人以刺刀砍鳳梨、 切西瓜、 開牛肉罐等), 裝在槍上的固定槍刺, 當然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軍隊有關刺刀的口令:
Fix Bayonet: 上刺刀
Bayonet ━ Charge: 拚刺刀
Un-Fix Bayonet: 下刺刀 |
|
cidao
刺刀
bayonet
裝於單兵槍械前端的刺殺冷兵器。用於白刃格鬥,也可作為戰鬥作業的輔助工具。又稱槍刺。
刺刀約在1640年前後出現於法國的巴約訥城,並以此而命名。早期的刺刀多呈劍形,刀長30~60釐米,有的甚至長達90釐米,可做長劍使用。最初的刺刀有錐形刀柄,可直接插入滑膛槍口內使用,史稱塞式刺刀。因其有連接不牢靠、妨礙射擊等缺陷,1688年後,被法國陸軍元帥S.de沃邦研製的套在槍口外部的套筒式刺刀所取代。後來又發明了靠彈簧卡榫固定在槍口側方的刺刀。18世紀初,在歐洲一些國傢,刺刀已完全取代了長矛。
幾種刺刀的外貌圖
刺刀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按形狀可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兩種。按與步槍連接方式,又可分為能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攜行的分離式和鉸接於槍側的摺叠式兩種。分離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鋸齒,並能與金屬刀鞘連接構成剪刀,具有多種功能。現代刺刀一般刀長20~30釐米,它在近戰、夜戰中仍有一定作用。
(王永悅) |
|
- n.: Bayonet, sword
|
|
- n. baïonnette
|
|
槍刺 |
|
美國 | 刀具 | 軍用品 | 武器 | 軍事 | 刀 | 二戰 | 生存 | 軍刀 | 北方工業出品 | 步槍 | 輕武器 | 槍械 | 狙擊步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