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利潤profit
企業銷售産品的收入扣除成本價格和稅金以後的餘額。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利潤的內涵不同,體現的社會關係不同。
計算公式:利潤=營業+投資淨收益+營業外收支淨額 | |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它表現為商品價值超過成本價格的餘額。利潤實際上來源於資本傢用可變資本購買的勞動力在生産過程中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但卻在現象上表現為資本傢全部預付資本所帶來的增加額。剩餘價值和利潤不僅在質上是相同的,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表現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剩餘價值和利潤所不同的衹是,剩餘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的,利潤是對全部資本而言的。因此,剩餘價值一旦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關係就被掩蓋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利潤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資本的産物,同勞動完全無關。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企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産品的價值表現形式。産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v部分轉化為生産成本,m部分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産品部分,轉化為企業的利潤。社會主義利潤的具體形式有:實現利潤,即企業銷售收入減去各項費用支出的餘款;上繳利潤,即按規定上繳給國傢財政部門的利潤;稅後利潤,即企業實現利潤按國傢規定上繳一定比例後留歸企業的部分等等。
社會主義利潤與資本主義利潤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用於擴大社會主義再生産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是社會主義積纍和社會消費基金的主要來源,也是衡量和評價企業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
利潤是對價值鏈的覆蓋或切割的結果,因此,利潤與銷售過程和管理過程關係緊密,在品牌决策、動銷、旺銷、持續旺銷的過程中,利潤始終是一個標桿和目標。 | | 利潤的質量特徵:
1.一定的贏利能力。
2.利潤結構基本合理。
3.企業的利潤具有較強的獲取現金的能力。
“利潤結構基本合理”有以下幾層含義:
1.企業的利潤結構應該與企業的資産結構相匹配。
2.費用變化是合理的、費用在年度之間沒有出現不合理的下降。
3.利潤總額各部分的構成合理。
企業的利潤總額是由營業利潤、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差額三個主要部分構成。
利潤質量較高的含義是指:企業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潤結構基本合理,利潤具有較強的獲取現金的能力。
重新修訂並於2007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企業會計準則-一般準則》相關條款規定:
第三十七條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淨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
第三十八條 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嚮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
第三十九條 利潤金額取决於收入和費用、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金額的計量。
第四十條 利潤項目應當列入利潤表。
利潤的確認條件
利潤反映的是收入減去費用,利得減去損失後的淨額的概念,因此,利潤的確認主要依賴於收入和費用以及利得和損失的確認,其金額的確定也主要取决於收入,費用,利得,損失金額的計量. | | 利潤可分解為三部分,即利息、保險費和監督工資. | | lirun
利潤
profit
在資本主義社會,指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或現象形態。即資本傢銷售商品後所得的價格總額超過其預付資本量的餘額。其來源是雇傭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即可變資本的增殖額。
概念的形成 在社會的表面上和資本傢的意識中,剩餘價值首先表現為商品的銷售價格超過資本傢為了生産商品所支付的預付資本中的所費資本即成本價格的餘額。同時,因為剩餘價值實現為貨幣是在商品的生産過程完成以後纔出現的,它又進一步被看作是資本傢為了生産商品所投入的全部預付資本即所用資本(包括尚不計入成本價格的那些固定資本)帶來的。不僅如此,商品從生産過程進入流通過程,為了從事銷售活動還要追加資本(包括純粹流通費用),因此,剩餘價值不僅被看作是在生産領域中的全部預付資本帶來的,而且還被看作是包括預付在生産領域和流通領域的全部資本共同帶來的。
從資本的總公式G-W-G□來看,剩餘價值是在直接生産過程中創造出來,爾後又是在流通過程中實現的。所以在資本傢看來,剩餘價值這一增殖額是全部預付資本帶來的,因為,①就所費的資本來說,為了生産商品,他不僅以預付資本購買了勞動力,而且還購買了在生産過程中消耗掉的各種生産資料,這些所費資本作為生産要素的購買價格都加入成本價格的形成;②就所用資本來說,預付資本所購買的生産資料和勞動力在資本傢的指揮監督下,在生産過程中結合起來,發揮着生産剩餘價值的職能,不僅所費資本參與了剩餘價值的形成,而且全部預付資本作為生産的物質要素(包括那些尚未耗費的固定資本),都進入了生産的全過程,參與了剩餘價值的形成過程,因此,全部預付資本都應該得到報酬。③剩餘價值不僅對所費資本表現為增加額,而且對全部資本也表現為增加額。這些都是被歪麯了的表面現象。其實,價值的增殖僅僅是雇傭勞動者在生産過程中耗費的活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扣除勞動力價格(工資)以後的餘額,它作為可變資本的增殖額或雇傭勞動者無償的剩餘勞動的産物,就是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産物,就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
實質及其神秘的外衣 如果以W代表商品價值,k代表成本價格,以p代表利潤,那末,隨着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則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價值的構成,即W=c+v+m=k+m,就進一步變成W=k+p,亦即商品價值轉化為成本價格+利潤。
剩餘價值和利潤實際上是一回事,而且在數量上也是相等的。可是,剩餘價值一旦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的起源和它存在的秘密被掩蓋了,被抹殺了”(《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25捲,第56頁),因而就具有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神秘化形式。剩餘價值這個範疇明顯地反映了資本同勞動的對立,因為它是可變資本的增殖額並被資本傢無償占有的;而利潤這個範疇,似乎意味着資本自身就能夠創造出一個新價值來。這種顛倒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必然産物。首先,因為資本傢生産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c+v)轉化為成本價格,從而掩蓋了不變資本(c)同可變資本(v)之間的本質區別;其次,因為勞動力價格轉化為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報酬,所以剩餘價值就轉化為利潤,表現為似乎同雇傭工人的勞動無關,而衹是預付總資本的産物;最後,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以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為前提,即藉助於利潤率,纔把已轉化為成本價格超過額的剩餘價值,進一步轉化為預付總資本在一定周轉期間內超過它自身價值的餘額。在現實生活中,産業資本傢通常也是從既定的利潤率水平出發,然後以利潤率乘預付總資本得出預期的利潤量,而它並非主觀幻覺之物,而是客 | | - : Profit, realize
- n.: earnings, gain, increment, lucre, margin, markup, strength, marginal profits, profit return, benefit or advantage
| | - n. profit
| | 優勢度, 優勢, 利益, 優點, 益處, 好處, 所感激的事, 尤指與他人競爭時, 財富的增加, 福利, 賺錢, 正面因素, 贏利, 財務上的, 幫助, 服務, 效用, 價值, 實用, 功用, 有用, 福利村 利潤村 | | 企業 | 創業 | 資金 | 生意 | 規費 | 稅金 | 工程造價 | 全費用單價 | 利息 | 財務 | 比率 | 企業經濟 | 經濟 | 經營 | 收入 | 金融 | 稅務 | 物理 | 生産經營 | 銷售收入 | 原則 | 商品 | 最大 | 同行 | 詞語 | 利益 | 更多結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