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利基(niche)(商業用語)是指針對企業的優勢細分出來的市場,這個市場不大,而且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服務。産品推進這個市場,有盈利的基礎。在這裏特指,針對性、專業性很強的産品。(引自《環球科學》2007年第二期《傢傢都有機器人》)
按照菲利普·科特勤在《營銷管理》中給利基下的定義:利基是更窄地確定某些群體,這是一個小市場並且它的需要沒有被服務好,或者說“有獲取利益的基礎”。 (這種有利的市場位置在西方稱之為“niche”,海外通常譯作“利基”。)企業在確定利基市場後往往是用更加專業化的經營來獲取最大限度的收益,以此為手段在強大的市場夾縫中尋求自己的出路。
利基營銷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市場細分策略,是指企業為了避免在市場上與強大的競爭對手發生正面衝突而受其攻擊,而采取的一種利用自身特有的條件和優勢,選取競爭對手獲利甚微或力量薄弱甚至忽視的一小塊市場(稱為利基市場)作為其專門服務的對象,全力予以滿足該市場的各種實際需求,以達到牢固地占領該市場的目的。
利基一詞是英文niche的音譯,原指佛龕。利基市場形象像niche,雖然很小很窄,但邊界明顯。利基營銷非常適合中小企業,其重點在於選取並建立利基市場。
實行利基戰略有什麽意義
實行利基戰略的主要意義在於,在整個市場上占有較低份額的公司可以通過靈活巧妙地拾遺利基,見縫插針,從而實現高額利潤。剋利弗德和現伍納兩人曾詳細研究了二十多傢非常成功的中型企業以及它們各自成功所依賴的因素。他們發現這些公司幾乎都可以說都是市場利基者,兩位專傢還發現這些經營有方的中型公司的另外一些共同特徵,即:提供高品質産品,收取附加費用、創造新的經驗麯綫以及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等。
實施利基戰略為什麽能給企業帶來巨大收益
實施利基戰略所以能給企業帶來巨大收益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進行市場利基的公司事實上已經充分瞭解了目標顧客群,因而能夠比其他公司更好、更完善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並且,市場利基者可以依據其所提供的附加價值收取更多的利潤額。總之,市場利基者獲得的是“高邊際收益”,而密集市場營銷者獲得的衹是“高總量收益”。
理想的利基市場具有哪些特徵
一般說來,理想的利基市場具有以下特徵:
1、該市場具有足夠的規模和購買力,能夠盈利;
2、該市場具備發展的潛力;
3、強大的競爭者對該市場不屑一顧;
4、公司具備所必需的能力和資源以對這個市場提供優質的服務;
5、公司已在顧客中建立了良好的聲譽,能夠以此抵擋強大競爭者的入侵。
利基leakey, richard (erskine frere)
(1944.12.19,肯亞 奈洛比∼ )
肯亞體質人類學家與古生物學家。曾在東非發現大量人類祖先化石。為著名人類學家利基夫婦之子,原本不想繼承父母之業,而去做探險隊嚮導;1963年在坦尚尼亞東北納特竜(natron)湖地區探險時,發現一塊南猿的齶骨,終於立志做人類學家。他在倫敦僅花半年即修完兩年中學課業,但因盤纏用盡,且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故未接受大學教育即回肯亞。1967年利基參加衣索比亞奧莫(omo)河流域的探險,他在這次旅程中首先發現沿肯亞魯道夫湖(lake rudolf, 即今圖爾卡納湖〔lake turkana〕)的庫比福勒(koobi fora)遺址,並在該處對若幹出土石器作初步研究。其後10年,他與工作夥伴僅從這個遺址,便發掘到可能代表230個個體的近400塊人類化石,使庫比福勒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最復雜的早期人類化石遺址。
利基對其化石發現物提出了引起爭論的解釋,他在與科學作傢盧因(roger lewin)合寫的《論人類起源》(1977)和《湖濱民族》(1978)兩本書裏指出,於3約300萬年前,有巧人、非洲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和鮑氏南猿(a. boisei)3種人科(hominidae)動物存在。他認為兩種南猿類型最後絶滅,巧人進化到直立人(h. erectus),直立人則成為現代人類智人(h. sapiens)的直係祖先;並聲稱在庫比福勒找到了論據。論據中特別重要者為一個幾乎完整復原的化石頭骨(代號﹗頭骨1470),該頭骨由1972年所發現的300餘塊碎片組成,利基認為它代表逾200萬年前的巧人。該頭骨因無其他人科動物頭骨的突額,及顱容量幾為南猿屬(australopithecus)的兩倍、現代人的一半以上,而引起科學界騷動。他進一步的精妙觀點則見於其著作《人類的演化》(the making of mankind,1981)中。1968年利基成為肯亞國傢博物館館長。他還設了一個兼具化石收藏與學士後研究的研究中心暨實驗室──路易•利基非洲史前紀念研究所。 | | Leakey, Richard (Erskine Frere)
(1944.12.19,肯亞 奈洛比∼ )
肯亞體質人類學家與古生物學家。曾在東非發現大量人類祖先化石。為著名人類學家利基夫婦之子,原本不想繼承父母之業,而去做探險隊嚮導;1963年在坦尚尼亞東北納特竜(Natron)湖地區探險時,發現一塊南猿的齶骨,終於立志做人類學家。他在倫敦僅花半年即修完兩年中學課業,但因盤纏用盡,且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故未接受大學教育即回肯亞。1967年利基參加衣索比亞奧莫(Omo)河流域的探險,他在這次旅程中首先發現沿肯亞魯道夫湖(Lake Rudolf, 即今圖爾卡納湖〔Lake Turkana〕)的庫比福勒(Koobi Fora)遺址,並在該處對若幹出土石器作初步研究。其後10年,他與工作夥伴僅從這個遺址,便發掘到可能代表230個個體的近400塊人類化石,使庫比福勒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最復雜的早期人類化石遺址。
利基對其化石發現物提出了引起爭論的解釋,他在與科學作傢盧因(Roger Lewin)合寫的《論人類起源》(1977)和《湖濱民族》(1978)兩本書裏指出,於3約300萬年前,有巧人、非洲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和鮑氏南猿(A. boisei)3種人科(Hominidae)動物存在。他認為兩種南猿類型最後絶滅,巧人進化到直立人(H. erectus),直立人則成為現代人類智人(H. sapiens)的直係祖先;並聲稱在庫比福勒找到了論據。論據中特別重要者為一個幾乎完整復原的化石頭骨(代號︰頭骨1470),該頭骨由1972年所發現的300餘塊碎片組成,利基認為它代表逾200萬年前的巧人。該頭骨因無其他人科動物頭骨的突額,及顱容量幾為南猿屬(Australopithecus)的兩倍、現代人的一半以上,而引起科學界騷動。他進一步的精妙觀點則見於其著作《人類的演化》(The Making of Mankind,1981)中。1968年利基成為肯亞國傢博物館館長。他還設了一個兼具化石收藏與學士後研究的研究中心暨實驗室──路易•利基非洲史前紀念研究所。 | | - : niche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