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 : 漢朝 : 名人 : 文藝 : 軍事 > 劉秀
目錄
【人物生平】 Life】 【Characters
  與兄起兵 合擊新莽
  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為高祖九世玄孫。王莽天鳳年間(公元 14—19 年),劉秀到長安求學,受教於中大夫許子威,攻讀《 尚書》。他衹求弄通大義,不拘字句。由於傢境並不寬裕,學費不足。劉秀還曾與同學合資買條驢,讓僕人趕驢拉腳掙錢。王莽地皇三年( 公元 23 年),南陽饑荒。
  劉傢的賓客徒附等有很多人投奔了王匡、王鳳的義軍。劉秀本無心參加起義,便躲到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去當了𠔌商。其兄劉縯先自起兵,自稱拄天都部。劉秀在新野遇到宛縣人( 今河南省南陽市)李通,並成為好友。編造一條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勸說劉秀起兵。十月,和劉通及徒弟劉軼等在宛起兵。這時劉秀 28 歲,開始了推翻新朝,重興漢室天下的戎馬生涯。
  劉縯、劉秀為了保護自傢利益,主動派人與新市兵、平林兵聯合,進攻宛縣失利後。劉縯、劉秀便到下江兵營中,說服了下江兵首領王常,合兵攻擊莽軍,這年二月辛已(公元 23 年),三支義軍擁立劉玄為天子,以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派劉糹寅攻取婉城。三月劉秀隨諸將攻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 昆陽東)、郾縣( 今河南省郾城縣),起義軍的聲勢越來越大,王莽感到威脅到了他的統治。便率莽軍將昆陽團團圍住,劉秀各處求援兵趕到,城內義軍勇氣倍增,裏應外合,大敗莽軍,昆陽之戰,以少勝多,敲響了王莽新朝滅亡的喪鐘。
  在昆陽之戰和 5 天後的攻剋宛城中,劉縯和劉秀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從而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在緑林軍中深入人心,地位更加顯赫。劉縯沒當上皇帝,心中十分不服,劉玄本人也怕帝位被奪,於是就殺了劉縯等人。那時劉秀正在外地巡視,獲悉後估計自己的力量不足,不敢公開對抗,心中十分不安,便立即趕回宛城,嚮劉玄請罪。取得了劉玄的信任,劉玄加封劉秀為武信侯,拜他做破虜大將軍。
  公元 23 年,義軍攻破長安,王莽敗亡。更始帝劉玄遷都洛陽,拜劉秀為司錄校尉。劉秀持節出巡黃河以北,此時官拜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為了與在邯鄲稱帝的王郎爭奪河北,自行招兵買馬,招降納叛,依靠地方官僚集團,並利用和聯絡一部分農民軍,終於奪取邯鄲,消滅了王郎,在河北站穩了腳根,有了立足之地。劉玄看出劉秀的勢力越來越大,便命令他停止作戰回洛陽。劉秀以黃河以北尚未平定為由,第一次公開違抗劉玄形成的命令。
  統一天下 善政立業
  此時的長安政壇十分混亂,赤眉軍各自為政。形勢對劉秀擴展勢力,擴大地盤很有利。劉秀先徵發銅馬,逼降銅馬、高湖等義軍,兵力由數千人發展到十餘萬人,人們便鼓動劉秀稱帝。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六月己未日,劉秀稱帝,國號漢,幾乎同時,赤眉軍擁立劉盆子為帝,與劉玄開戰,不久劉玄被絞死,更始王朝至此結束,而劉秀在赤眉與緑林餘部廝殺削弱時坐收漁利。
  劉秀登基伊始,就以與劉玄的強烈對比,出現在中原錯綜復雜的政治舞臺上。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六月,劉秀即位不久,大軍直下,包圍洛陽。固守洛陽的朱鮪因參與謀劃殺害劉糹寅,在劉秀以黃河水起誓的保證不講仇的情況下,朱鮪率全體守城將土嚮劉秀投降。劉秀兵不血刃,占領洛陽城,拜朱鮪為平狄將軍,扶溝侯。劉秀定都洛陽。
  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又在洛陽建起宗廟。在宗廟右邊建立稷壇。以表示自己建立政權,擁有國土。劉秀認為赤眉軍是心腹大患,先派鄧禹、馮異與赤眉作戰,逼迫劉盆子率百萬之衆請降。解决了臥榻之側的赤眉主力,又先後討伐劉永,定河北,滅掉朝秦暮楚的隗囂,夷平得隴望蜀的公孫述,於建武十三年(公元 37 年)統一中國。
  1劉秀建立東漢後,在政治上改革官製,加強對官吏的監察,強化對軍隊的控製。在經濟上,實行度田,把公田藉給農民耕種,提倡墾荒,發展屯田,安置流民,賑濟貧民。在思想上提倡經學,表彰名節。由於這一切措施,使當時社會安定,生産發展,東漢王朝得以興盛,史稱「光武中興」。在位三十三年卒。
  2
  漢光武帝劉秀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稱其纔兼文武,豁達有大度。他長於用兵,善於以少勝多,出奇製勝。在昆陽之戰中,他知人善任,中興二十八將大部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雖仇必賞,雖親必罰,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鮪。
  光武在戰爭中所以能夠剋敵製勝,還在於他註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在統一戰爭中,善於采用政治攻勢,如宣佈釋放奴婢、刑徒,減免賦稅刑法,用以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還註意整飭軍紀。早在他擔任更始政權的將軍時就註意約束部下遵守軍紀,這就有利於取得更多的支持。
  3
  在統一全國之後,光武仍能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傢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後漢書》作者范晔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說:“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雖以徵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復前烈,身緻太平。”他們對於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宣佈圖讖於天下,用儒傢思想和圖讖相結合的混合物加深對國傢人民的思想統治;光武有納諫之失,貶逐了桓譚、馮衍等直言敢諫之士,有拒諫之失;但大體說來尚能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這些評論,對於評價漢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近世著名史學家範文瀾評光武帝說:“這個以南陽豪強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虜掠,爭取民心,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既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着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傢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對當時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
  集權於尚書臺光武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光武鑒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臺。尚書臺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臺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决。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决,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臺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簡化機構,裁減冗員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並有四百餘縣,吏職省減,十置其一”。同時,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製,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提倡儒學,表彰氣節出身皇族世傢的劉秀,從小接受儒學教育,在徵戰時就重視儒學。每到一處就徵集古代典籍,並且拜訪當地著名的儒學人物,請他們當官或者封賞他們。光武帝以儒學方略治理天下,每天處理完政務後,還和很多他們徹夜暢談儒學經典,秉燭誦讀,夜深不寐。有時還親自主持有關文學的辯論。自稱樂此不疲。
  建國後,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還常到太學巡視和學生交談。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光武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傢法傳授諸經。光武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傢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同時,光武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頒布詔書,明告天下,廣泛尋訪隱居的學者,提拔淵博的儒士,如逢萌,周黨,王霸,嚴光等,史稱”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車之所徵賁,相望於岩中矣。”“舉逸民天下歸心“。後來東漢末年“黨錮之禍”時涌現了許多如李膺、陳蕃、範滂這樣蹈仁踐義、視死如歸、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剛烈士大夫。東漢末年,對高士的欣慕往往勝過王公貴族,可以說與這種對氣節的倡導有關。
  註意民生,與民休息第一,釋放奴婢、刑徒。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詔令免奴婢為庶人的範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為奴的,或因貧睏嫁妻賣子被賣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饑荒或戰亂被賣為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為人下妻的。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佈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第二,整頓吏治,提倡節儉。光武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註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奬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後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第三,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産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註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製。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製豪強勢力,實行度田政策。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併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製,平均賦稅徭役負擔,於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詔“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製。光武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區甚而爆發武裝叛亂,“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衹得不瞭瞭之。於是,度田以失敗告終。 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傢強盛的物質基礎。
  重情重義 寬容仁愛 天下初定後,劉秀與一同出生入死的功臣勳將們宴飲時,突發感慨說:“朕要是不起兵討逆,可能就要終身做學問了。”的確,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皇帝,太學生出身。劉秀接着又問道:“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意思是說:大傢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你們又是怎樣的境遇呢?)”。太傅鄧禹說:“我要是沒有遇到陛下,可能是一個五經博士了。”揚虛侯馬武見皇帝和首輔都這麽謙虛,就說:“馬武要是沒有遇到陛下,一定是去做縣裏抓捕強盜的捕頭了。”光武說:“你馬武自己不去做強盜就萬幸了,哪還指望着你去抓強盜?”君臣相對大笑。
  這是何等其樂融融的場面,試想怎樣的君主才能與自己的臣下有這份融洽?如果他不是個重情重義、寬容仁愛的人,他的屬下會在他面前流露出開懷的笑聲嗎?
  史籍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們不妨隨手擷取幾則:
  劉秀手下的猛將賈復作戰勇猛,常置生死於度外,劉秀時刻關註賈復的生命安全。當聽說賈復傷重時,說了這樣一句話:“聽說賈復的夫人懷孕了,如果生的是女孩,我的兒子就娶她,如果生的是男孩,將來我的女兒就嫁給他。” 由於劉秀有意不讓賈復出徵,使他具體戰功不多,每當諸將論功時,劉秀都要替賈復說上一句:“賈君之功,我自知之。”
  劉秀早年有“仕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嘆,後來他就把執金吾一職許給了賈復,足見對他的賞識之心。為這樣的君主效力,誰又能不捨生忘死呢!
  馮異先前是王莽陣營中人,後又依附劉秀,在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馮異曾連續數年鎮撫關中,威權日重,民間稱之為“關中王”,朝中亦有人非議。劉秀便將參毀的書信交給馮異本人,馮異看後驚恐異常,上表自辯,劉秀安慰他說:“沒什麽可以擔憂的!”後來馮異入朝覲見,劉秀嚮滿朝文武介紹:“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回憶起幾年前在河北逃難時,馮異為自己弄來豆粥與麥飯充饑,劉秀又感慨地說那是一份無法報答的厚意,這些話讓馮異心裏感到無比的溫暖。
  大將李忠從軍之後,不能照顧傢人,往往失散。劉秀對李忠說出了這樣的話來:“今吾兵已成矣,將軍可歸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傢屬者,賜錢千萬,來從我取。”
  公元24年秋,劉秀率兵在鄔地(今河北束鹿縣東南)作戰,大敗敵軍後,投降他的人並不很安心。劉秀令降者各歸其本部統領其原來的兵馬,他本人則輕騎巡行各部,無絲毫戒備之意。降者感嘆道:“蕭王(劉秀當時被劉玄封為“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自建武二年至四年,劉秀前後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規定民有被賣為奴婢而願意歸隨父母的聽其自便,奴婢主人如果拘留不放,就依法治罪,對於沒有釋放的官私奴婢,也在法律上給予一定的人身保障,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灸傷奴婢者要依法治罪。
  勇猛大丈夫 多謀軍事傢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陽大戰中,他身先士卒,帶領十幾人衝出王莽四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而搬來救兵。衝出重圍卻未折損一兵一騎,後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軍,創造了中國軍事史的神話。
  劉秀又是中國歷史上參與和指揮戰爭最多的皇帝,他的對手僅稱帝號的就有王莽、王郎、劉玄、劉盆子、張步、劉永、李憲、彭寵、盧芳、公孫述等。
  在東漢王朝開國戰爭中,劉秀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他善於把握戰機;長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精於避實擊虛,奇正並用,運動殲敵;勤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戰術;強調連續進擊,不給敵人以喘息和反撲的機會;重視利用人和,唯才是舉,使麾下將士能充分發揮才幹;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劉秀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傢。劉秀的統一離不開武力,但他在運用軍事打擊的同時,註重采用種種靈活手段,爭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對手,可謂仁至義盡,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見。
  能夠說明劉秀的軍事才能的例證很多,這裏無須細述。但劉秀的一段話卻說明了他輝煌的戰績背後的苦楚。建武八年,大將岑彭率兵跟隨劉秀攻破天水,並與吳漢在西城包圍了割據隴上的隗囂。當時,公孫述(蜀地的割據者)的將領李育來救隗囂,被蓋延、耿包圍在上。光武帝東歸,寫信給岑彭說:“兩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劉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的感觸讓後人唏噓不矣。
  知人善任 凝聚力量
  劉秀能知人善任、揚長避短,使用得當。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將帥能在不違背總的戰略企圖下見機行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馬援稱他“恢廓大度”,“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
  耿在雲臺二十八將之中年紀最小,劉秀到河北的時候他纔二十出頭,但耿作戰勇猛,兵法嫻熟。耿曾在河北時救過劉秀的命,劉秀常常把他比作韓信,頗為欣賞。曾經親昵地說他:“小兒曹乃有大意哉!”
  河北平定之後,耿獻平齊之策,劉秀同意他率兵前去,結果真就大功告成。
  劉秀高興之餘,饒有興致地又拿耿與當年的韓信做了一番比較,結論是耿的能力更強,同時又回顧了當初耿獻策時的情景:“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遂得出了流傳後世的定論:“有志者事竟成也!”這對耿來說,是何等欣慰的評價啊!
  劉秀起兵路過穎陽時,王霸和一幫朋友去投靠。劉秀豪情蓋天地說:“夢想賢士,共成功業,豈有二哉!”此後王霸便忠心耿耿地追隨在劉秀左右。劉秀在河北邯鄲和王郎作戰時,遭到了重大挫折。危急時刻,隨王霸的一道投奔劉秀的人紛紛溜走。劉秀對王霸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公元24年,劉秀攻打穎陽時,祭遵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吏。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傢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産,即使在安排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衹要用牛車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就是這個鐵面無私的祭遵,連劉秀喜歡的人犯法也不放過,劉秀本來很生氣,但是覺得這麽做是對的,並且藉此警告諸位臣屬:“當備祭遵!吾捨中兒犯法尚殺之,必不私諸卿也” (你們防備點祭遵這小子,我的人犯法他都敢殺,更別說給你們面子了)!祭遵去世後,劉秀常常懷念他,並不時感嘆“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徵虜者乎!”
  有這樣的領袖,才能有這樣的幹將,有這樣的幹將,才能成就這樣的事業。以柔為主 剛柔相濟 劉秀坐穩江山後,同他的先祖劉邦一樣,衣錦還鄉。在大宴鄉親時,當年宗族本傢的大嬸大娘們藉着幾分酒力,上前巴結道:“是因為你小時候,行事穩重謹慎,性格柔和,纔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啊!”劉秀聞之,大笑着說:“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之。”
  劉秀的“柔”中藴涵着“剛”的一面。“剛”是以削其力,“柔”是以籠其心,盡量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即使在力量占絶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馮異出徵關中,劉秀戒之曰:“今之徵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定河北,招降銅馬三十萬衆;取洛陽,降納殺兄仇人朱氏且封以高官等。在劉秀的影響下,其部將也多能以此法取勝。
  劉秀的“柔術”還體現在對待匈奴的態度上。劉秀對待匈奴采取守勢,把邊郡的居民遷入內地,這是他厭武、愛惜民力的表現。他教誨臣下說:“《黃石公記》中說,柔能剋剛,弱能製勝。”對敵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後來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主動要求內附,並且希望能和親,劉秀答應了和親的請求。後來北匈奴出現災害,勇將臧宮表示願意率領五千騎兵掃蕩大漠,劉秀亦對此一笑了之。
  當長兄死在劉玄的刀下時,善於韜光養晦的劉秀,靠“柔術”得以求全,但當時的屈從,絶不意味着剛性全無。在局面安穩之後,劉秀遠走河北也同樣是對“柔”的領悟;勢力壯大起來後,劉秀“柔”中的剛性纔得以顯露了出來。如果沒有先前的“柔”,劉秀恐怕早就成了劉玄刀下的冤魂,至於後來的“光武中興”更是無從談起。由此可見,在劉秀眼裏,屈而不折的“柔” 有時會勝於折而不屈的“剛”。勤勉不息 名留青史 劉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清晨即起、臨朝處理朝政,直至日暮,入夜還秉燭誦讀,直到更闌夜深。太子曾勸說道:“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生之福,願頤養精神,優遊自寧。”劉秀微笑說道;“吾自樂此不疲!”
  《後漢書》作者范晔評說道:“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
  經歷了無數次身陷絶地、命懸毫發,經歷了無數次南徵北戰、東擋西殺,經歷了無數次刀光劍影、明爭暗鬥,經歷了無數次消魂奪魄、睏頓憂愁,他把一段光鮮的風景呈現在後人眼裏,帶着人們的景仰和或許衹有他自己纔知道的遺憾與滿足,走完了轟轟烈烈的人生歷程,消失在悠遠的天際,這一年是公元57年。封禪泰山 詔令薄葬 光武帝不喜浮華,克勤克儉,登基多年,身為一朝天子依然嚴格身穿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多次下詔提倡薄葬。群臣屢次提出封禪泰山,他都認為是勞民傷財之舉,不予答應。可在建武三十二年正月初,卻因圖箴而主動提出封禪泰山。二月,率領諸王,百官登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四月,大赦天下並將建武三十二年改為建武中元元年,一紀念泰山之行。次年二月,病逝於洛陽南宮前殿。時年63歲。葬於原陵,廟號世祖。在位三十三年,消除割據,平定天下,勵精圖治,重建劉氏王朝,恢復國民生計,使百姓 重新安居樂業,史稱建武之治。也為後世的明章之治打下結實的基礎。
【歷史評價】 Evaluation】 【History
  《漢二祖優劣論》 三國(魏) 曹植
  有客問予曰:“夫漢二帝,高祖、光武,俱為受命撥亂之君,比時事之難易,論其人之優劣,孰者為先?” 予應之曰:“昔漢之初興,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長,身自亡徒,招集英雄,遂誅強楚,光有天下。功齊湯武,業流後嗣,誠帝王之元勳,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繼德,行不純道,直寡善人之美稱,鮮君子之風采,惑秦宮而不出,窘項坐而不起,計失乎酈生,忿過乎韓信,太公是諳,於孝違矣!敗古今之大教,傷王道之實義。身沒之後,崩亡之際,果令兇婦肆鎢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趙幽囚,禍殃骨肉,諸呂專權,社程幾移。凡此諸事,豈非高祖寡計淺慮以致禍!然彼之雄材大略,似儻之節,信當世至豪健壯傑士也。又其條將畫臣,皆古今之鮮有,歷世之希睹。彼能任其纔而用之,聽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流巨功而遺元勳也。不然,斯不免於間閻之人,當世之匹夫也。”
  世祖體幹靈之休德,票貞和之純精,通黃中之妙理,韜亞聖之懿纔。其為德也,通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赫然神舉。用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威風先逝。軍未出於南京,莽已斃於西都。破二公於昆陽,斬阜、賜於漢津。當此時也,九州島鼎沸,四海淵涌,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鹹鷗視狼顧,虎躍竜驤。光武秉朱光之臣誠,震赫斯之隆怒。夫其蕩滌兇穢,剿除醜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雲也。若剋東齊難勝之寇,降赤眉不計之虜;彭寵以望異內隕,龐萌以叛主取誅,隗戎以背信軀斃,公孫以離心授首。爾乃廟勝而後動衆,計定而後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無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歸心聖德。宣仁以和衆,邁德以來遠。於是戰剋之將,籌劃之臣,承詔奉令者獲寵,違命犯旨者顛危。故曰:建武之行師也,計出於主心,勝决於廟堂。故竇融聞聲而影附,馬援一見而嘆息。股肱有濟濟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稱;高尚純樸,有羲皇之素;謙虛納下,有吐握之勞;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規弘跡而造皇極,創帝道而立德基。是以計功則業殊,比隆則事異,旌德則靡短,言行則無穢,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坤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退跡,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勳部。故曰:光武其近優也。 漢之二祖,俱起布衣,高祖閥於微細,光武知於禮法。高祖又鮮君子之風,溺儒冠不可言敬,闢陽淫僻,與衆共之。詩書禮樂,帝堯之所以為治也,而高祖輕之。濟濟多士,文王之所以獲寧也,高帝衊之不用。聽戚姬之邪媚,緻呂氏之暴皮。將則難比於韓、周,謀臣則不敵於良、平。
  《論光武》 三國(蜀) 諸葛亮
  曹子建論光武:將則難比於韓、周,謀臣則不敵良、平。時人談者,亦以為然。吾以此言誠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誣一代之俊異。何哉?追觀光武二十八將,下及馬援之徒,忠貞智勇,無所不有,篤而論之,非減曩時。所以張、陳特顯於前者,乃自高帝動多疏闊,故良、平得廣於忠信,彭、勃得橫行於外。語有“麯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於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光武稱鄧禹曰:“孔子有回,而門人益親。”嘆吳漢曰:“將軍差強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與諸臣計事,常令馬援後言,以為援策每與諧合。此皆明君知臣之審也。光武上將非減於韓、周,謀臣非劣於良、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麯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
  王夫之《讀通鑒論》: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測也!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夏商周後,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司馬光《資治通鑒》:偃武修文,崇德報功,勤政治,養黎民,興禮樂,宣教化,表行義,勵風俗。繼以明章,守而不失,於是東漢之風,忠信廉恥及於三代矣。
  司馬彪《續漢書》: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跡於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號稱中興,雖初興者,無以加之矣。
  袁山鬆《後漢書》:數年之間,廓清四海。雖曰中興,與夫始創業者,庸有異乎?誠哉馬生之言,固已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等太宗之仁,兼孝宣之明。一人之體,其殆於周,故能享有神器,據乎萬乘之上矣。
  後趙太祖石勒: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梁啓超:漢尚氣節,光武、明、章,奬厲名節,為儒學最盛時代,收孔教復蘇之良果。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
  黃留珠《劉秀傳》: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劉秀是唯一一個有雙重身份的帝王,即他既是“定鼎帝王”(所謂“定鼎帝王”,就是開國皇帝的意思),又是“中興之主”。
  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傢治國的榜樣,以我個人膚淺的認定,大概算來,衹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
  毛澤東:“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皇帝”。—毛澤東評點歷史古籍之《東觀漢記》篇
【軼事典故】 】 【Anecdotal stories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劉秀一生戎馬徵戰十數年,又偃武修文二十年,建立了東漢王朝近兩百年的基業。但是他最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卻是那句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但是,後世的很多人往往都誤讀了這句名言的含義。之所以容易被人誤讀,關鍵就是後世之人把這句話從《後漢書》中孤零零的提取出來,離開了前後文的表述而單獨的來看這句話,自然就容易誤讀了。
  執金吾,位同九卿,為守衛京師尤其是皇城的北軍的最高統帥。更為通俗的講,基本上類似於近現代的中央衛戍部隊總司令。但是,誤讀往往就發生在這裏,單獨的來看這句話,後世很多人會認為:劉秀想做中央衛戍部隊的司令,想娶陰麗華那樣的美人。
  如果把這句名言放回到史書當中去,就能理解它所表達的真正含義了。
  這句名言出自《後漢書·光烈陰皇后紀》:光武適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有了前後文,才能夠真正讓人領會這句名言所表達的含義。光武之所以感嘆“仕宦當作執金吾”,完全是因為劉秀見執金吾“車騎甚盛”,而不是因為“官職甚大”。所以,探討“執金吾”官職的大小,對理解劉秀的這句名言來說,不但是毫無意義的,而且已經完全背離了史書記載的本意。
  《後漢書·百官志四》註引《漢官》中,就已經非常明白的解釋了劉秀感嘆“仕宦當作執金吾”的原因:
  “執金吾緹騎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滿道路,髃僚之中,斯最壯矣。世祖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
  註:“髃僚”,就是文武百官的意思;劉秀廟號“漢世祖”,故這裏的“世祖”即劉秀
  《漢宮》中的這段話是說:執金吾出行時,統騎兵二百人,持戟甲士五百二十人,前呼後擁,光耀無比。“髃僚之中,斯最壯矣”,就是說文武百官之中,誰的聲勢也不能同他(執金吾)相比。故漢世祖感嘆說:做官就要做執金吾這樣的官。
  劉秀的這番感嘆,日後成了千古名言,引發了許多“亂世英雄”的共鳴。《舊五代史》載,作為大唐王朝終結者的一代梟雄朱溫,在其還未發跡時有一次見宋州刺史的女兒張惠貌美,就發出了“麗華之嘆”,後兩人果結為連理,張氏女助朱溫成就了一番大業,成為五代十國的一段佳話;明末清初,備受後人爭議、有衝冠一怒為紅顔之稱的吳三桂,在其少年時代,在書中讀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句時,不禁感慨:“餘亦遂此願,足矣!”。
  安知非僕
  “安知非僕”的典故出自《東觀漢記》。就是講,劉秀說:“怎麽就知道這天子不是由我劉秀來做呢?”
  《東觀漢記·鄧晨傳》載:光武微時與鄧晨觀讖①,雲「劉秀當為天子」。或②言「國師公劉秀當之」。光武曰:「安知非僕③乎」?建武三年,說故舊平生為忻樂。晨從容謂帝曰:「僕竟辦之」。帝大笑!
  翻譯:光武帝還是一個普通百姓時,與姐夫鄧晨觀看讖緯,讖緯裏面說:劉秀當為天子。旁邊的有些人說:讖緯肯定說的是國師公劉秀④。光武帝說:“怎麽就知道這天子不是由我劉秀來做呢?”劉秀登基後的第三年,與鄧晨一起談及往事,鄧晨從容的對光武帝說:“僕竟然做到了”,光武帝聽後大笑!
  ①讖,古代一種預言未來事情的文字,有迷信的色彩,在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盛行。
  ②或,就是“或者”的“或”字,在文言文中,“或”字的意思是:“某些人”。
  ③僕,pú。古時男子對自己的謙稱。
  ④當時,王莽的政權已經岌岌可危,而新朝的國師公劉歆精通讖緯,剛剛改名劉秀,故大傢猜測讖緯所說的“劉秀”乃是國師公劉歆。
  劉秀的笑聲中,無不體現着對“安知非僕”成真的得意之情。做了皇帝之後,劉秀對讖緯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以至於晚年竟宣佈“圖讖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安知非僕”真的應驗了的緣故。
  劉秀的這句“安知非僕”,激勵了後世的很多英雄人物。據《梁書·張弘策列傳》記載:南北朝的梁武帝起兵稱帝的前夜,就曾激勵自己道:“光武有雲:‘安知非僕?”。後梁武帝終成一代開國帝王。近代的柳亞子先生則寫下了“論英雄安知非僕”的豪言壯語,以此來表達滿腔的悲憤與澎湃的革命之志。
【傢族成員】 】 【Family members
  父 劉欽
  母 樊氏
  兄 長兄劉縯、次兄劉仲
  大姐 湖陽長公主 劉黃
  二姐 新野長公主 劉元
  妹妹 寧平長公主 劉伯姬
  後妃
  郭皇后郭聖通
  光烈皇后陰麗華
  許美人
  子嗣光武共十一子:
  東海恭王劉強,母郭皇后
  沛獻王劉輔,母郭皇后
  濟南安王劉康,母郭皇后
  阜陵質王劉延,母郭皇后
  中山簡王劉焉,母郭皇后
  楚王劉英,母許美人
  漢明帝劉莊,母光烈皇后
  東平憲王劉蒼,母光烈皇后
  廣陵思王劉荊,母光烈皇后
  臨淮懷公劉衡,母光烈皇后
  琅邪孝王劉京,母光烈皇后
  女兒
  劉義王,母不詳,建武十五年封舞陽長公主,適陵鄉侯太僕梁鬆。梁鬆坐誹謗誅。
  劉中禮,母不詳,十五年封涅陽公主,適顯親侯大鴻臚竇固,肅宗尊為長公主。
  劉紅夫,母不詳,十五年封館陶公主,適駙馬都尉韓光。韓光坐與淮陽王延謀反誅。
  劉禮劉,母不詳,十七年封淯陽公主,適陽安侯長樂少府郭璜。郭璜坐與竇憲謀反誅。
  劉綬, 母不詳,二十一年封酈邑公主,適新陽侯世子陰豐。豐害主,誅死。
近義詞
劉秀
漢光武帝, 文叔, 光武皇帝
相關詞
皇帝東漢漢朝光武帝濟南商河縣歷史年號
漢光武帝中國歷史佛教百科名將和柳亞子先生嚴子陵嚴光汪遵
唐詩子陵灘河南南陽帝鄉陪都南都地名
棗陽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