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劉焯 】(544-610) 隋天文學家。字士元。信都昌亭(今屬河北)人。劉獻之的三傳弟子,傳其毛詩學。又受《禮》於熊安生。與劉炫齊名,時稱“二劉”。曾奉敕與劉炫考定洛陽石經,在辯論時責難群儒,因受謗免職。煬帝即位,又被徵用。精通天文,首先利用內插法來計算日月視運動速度的不均勻性,提出在歷法中應廢除“平氣”,改用“定氣”。所撰有《皇極歷》,見《隋書·經籍志》;又撰《五經述議》等,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尚書劉氏義疏》一捲。 劉焯 (zhuo)(544-610),字士元,隋朝經學家、天文學家,信都縣(今冀州市)人。劉焯 自幼聰慧,並與河間劉炫友善,兩人一起嚮信都郡劉軌思學習《詩經》,嚮廣平郭懋(mao)常學《左傳》,嚮阜城熊安生學《儀禮》,後又在武強的大儒劉智海傢苦讀十年,遂成知名學者,出任州博士,同劉炫並稱“二劉”。
隋文帝開皇年間,劉焯 中舉秀纔,射策甲科,拜為員外將軍,與著作郎王劭一起修定國史,並參議律歷。他曾與諸國子共論古今滯義,常有高論,衆人皆佩服其學識淵博。開皇六年,洛陽“石經”運抵京師,文字多處磨損,極難辯認。隋文帝便詔劉焯 、劉炫等人考證,他們經過努力,一一辯清。在國子監舉行的一次經學辯論中,他與劉炫力挫諸儒,因此受到忌恨和誹謗,被革職還鄉。後隋文帝派劉焯 到蜀王楊熹府下做事,他不肯去。楊熹得知,將劉焯 發配到邊遠充軍。楊熹的蜀王封號被廢後,劉焯 纔重新得到起用,在朝中做了雲騎尉。劉焯 秉性耿直,為官期間經常抨擊時政,終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罷職回鄉。自此他遊學授徒於閭裏,致力於教育和著述,其間天下名儒有了疑問、學子求學,常千裏慕名而至。隋煬帝即位後,他又重被起用,任太學博士。劉焯 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去世。
劉焯 的著述有《稽極》十捲、《歷書》十捲、《五經述議》等書,後散失。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尚書劉氏義疏》1捲。唐魏徵《隋書》“儒林”中介紹劉焯 時說:“論者以為數百年以來,博學通儒,無能出其右者。”現代歷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第三册中寫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衹有劉焯 、劉炫二人。”
劉焯 精通天文學,他發現隋朝的歷法多存謬誤,多次建議修改。公元600年,他創《皇極歷》,首次考慮到太陽視運動的不均性,創立“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公式”來計算日、月、五星的運行速度。推日行盈縮,黃道月道損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現的地點和時間,這都比以前諸歷精密。“定朔法”、“定氣法”也是他的創見。《皇極歷》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點在黃道上西移一度的歲差,與現行數值非常接近。由於劉焯 所著歷書與當時權威人士——太史令張胄玄的天文、歷數觀點多有不同,故嘔血而成的《皇極歷》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該書提供的天文歷法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歷史證實劉焯 研究天文學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時李淳風就是依據《皇極歷》造出了《麟德歷》,被推為古代名歷之一。 Liu Zhuo
劉焯
中國隋朝天文學家。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省冀縣一帶)人。生於東魏孝靜帝武定二年,卒於隋煬帝大業六年。曾任太學博士等職,但常以教書著述為生。劉焯 的主要貢獻是在歷法方面。隋文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他寫成名著《皇極歷》,因受到煬帝寵臣太史令袁充和員外散騎侍郎領太史令張胄玄的排斥,這部歷法得不到行用。《皇極歷》有很多革新,其中最主要的是為瞭解决日、月不均勻運動問題而創立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公式推算日食所在、食之起訖、食分多少,以及應食不食、不應食而食等。在這些方面《皇極歷》比過去的歷法準確。所用歲差(見歲差和章動)的數值也有較大的改進。
(陳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