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人物 : 中國倫理學 > 劉伯溫
目錄
劉伯溫 Liu Bowen  

人物簡介 Biography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漢族,字伯溫,謚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於江浙行省處州府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今南田山武陽村於1948年劃歸溫州文成縣)。元末明初軍事傢、政治傢、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盡力保持國傢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傢經典、諸子百傢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傢門楣,振興劉氏傢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製。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鬱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涌,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衆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竜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纔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嚮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决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製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嚮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决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準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勳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勳,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乡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傢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鬍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占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嚮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鬍惟庸升任右丞相。鬍惟庸乃是天下第一大姦臣,可與秦檜相提並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劉伯溫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護送回傢,不久在傢憂憤而死,終年65歲。
  劉伯溫在南京時,鬍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藥,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藥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鬍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後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鬱離子》10捲和《誠意伯文集》20捲。其中。代表作《鬱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鬍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鬍惟庸果然垮臺。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傢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悲劇性結局——《明朝那些事兒》 Tragic ending - "Ming those things"
刘伯温 悲剧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
  劉伯溫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鬥中占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姦臣鬍惟庸所害。
  劉基,號伯溫,足智多謀,思維縝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奪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謀士,朱元璋曾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然而,明朝開國後,劉基衹被封了個次一等的爵位――誠意伯。雖然他執法如山,並且在與淮西派首領李善長的爭鬥中占了上風,最終卻被李善長的心腹、姦臣鬍惟庸所害。而在這一切的背後,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運,直至生命的終結。
  1、淮西派與浙東派拉開爭鬥序幕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後,製定了一係列旨在恢復生産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時,朝廷內部的矛盾又激烈起來,大臣分成兩派,以地域為區分,開始了新的爭鬥。
  這些所謂派別,實際上就是老鄉會,大傢都說一樣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鄉會就是淮西集團,會長本來應該是朱元璋,但考慮到他還兼任皇帝一職,所以當時是由李善長代理。這一集團人多勢衆,主要成員有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還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說這些人是朱元璋起傢的班底。當時的人們見面都以會說淮西話為榮。
  李善長何許人也,為什麽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負責後勤和政務,如果把劉基比作張良,那麽李善長就是蕭何。他一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馬後的勞頓,後勤工作不好搞,勞心勞力又不討好。朱元璋是個明白人,所以在建國後,便以李善長為第一功臣,任命他為丞相。
  李善長這個人的特點是外表寬厚,卻心胸狹窄,誰敢和他過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對方。
  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磨。淮西集團很快遇到了對手,那就是浙東集團,首領就是劉基。
  兩個集團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開始了鬥爭,朱元璋似乎很有興趣,他準備看一場好戲。
  2、劉基處死李彬,與李善長結怨
   李善長被朱元璋引為第一功臣,於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韓國公,這是很了不得的,因為當時朱元璋一共衹封了六個公爵,其他五個人分別是徐達、常茂(常遇春兒子、李文忠、馮勝、鄧愈,他們都是血裏火裏拼殺出來的一代名將,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長排位居然還在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裏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劉基也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卻衹被封誠意伯(伯爵。耐人尋味的是,他的俸祿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衹有240石,而李善長是4000石,多出劉基十幾倍。
  劉基運籌帷幄,决勝千裏,在許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什麽衹得到這樣的待遇?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麽難以解釋。朱元璋是一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李善長是他的老鄉,而且多年來衹在幕後工作,從不搶風頭,埋頭幹活,這樣一個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對的,劉基是一個外鄉人,更重要的是,劉基對事情的判斷常常比他還要準確!
  從竜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他還是想到了。換了你是皇帝,會容許這樣的一個人在身邊嗎?而且這些决策並非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策,搞陰謀政變十分有用,外加劉基厚黑學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時不時就會想起他勸自己不要去救韓林兒這件事。誰知他將來會不會對自己也來這麽一手。
  不殺他已經不錯了,難道還想要封賞嗎?
  劉基一生聰明,但也疏忽了這一點。這也就决定了他在這場鬥爭中很難成為勝利者。
  洪武元年,雙方第一次交鋒。當時的監察機構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臺,劉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說,他是言官的首領,此時的優勢在劉基一邊。
  引發矛盾的導火綫是一個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長的親信,他由於犯法被劉基抓了起來,查清罪行後,劉基决定要殺掉他。此時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長連忙去找劉基說情,劉基卻軟硬不吃,還將這件事嚮朱元璋報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處死李彬。不巧,這份回覆恰巧落在了李善長手裏,他不敢隱瞞,但也怒不可遏。為了救自己的親信一命,他想了一個藉口,他相信衹要講出這個藉口,劉基是不會拒絶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劉基,對他說:“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時不應妄殺人吧。”
  李善長可謂老姦巨猾,他明知劉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為藉口,如劉基堅持要殺李彬,大可將天不下雨的責任推到劉基的身上,當時又沒有天氣預報,鬼知道什麽時候下雨。
  然而劉基的回答是:“殺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這樣被殺掉了。李善長被激怒了,他開始準備自己的第一次反擊。
  劉基敢說這樣的話,應該說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確實懂得天文氣象,可問題在於即使是今天的天氣預報也有不準的時候。
  這一次劉基的運氣不好,過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來,李善長積聚已久的能量爆發了出來,他煽動很多人攻擊劉基。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並沒有難為劉基。但劉基自己知道,這裏是呆不下去了,於是在當年八月,他請假回了老傢。
  臨走前,正值當時朱元璋頭腦發熱,想把首都建在老傢安徽鳳陽,同時還積極準備遠征北元。劉基給了朱元璋最後的建議,建都鳳陽是絶對不行的,而北元還有很強的實力,輕易出兵是不妥當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又對了。應該說,當時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劉基的,他對劉基的兒子說過,現在滿朝文武都結黨,衹有劉基不和他們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會虧待他的。
  朱元璋這次可真是被劉基給蒙了,劉基並不是什麽善男信女,他在臨走之前已經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楊憲。楊憲是劉基的死黨,他得到了劉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準備對淮西集團的反攻。
  3、鬍惟庸從幕後走到臺前
  這位楊憲也不簡單,他韜光養晦,扶植高見賢等人,並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斷收集李善長的黑材料,並經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報告,說李善長無纔無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楊憲說這些話的目的何在,開始並未為之所動,對李善長依然十分信任,但時間長了,他也慢慢對李善長有了看法,對李善長多有指責。十一月,他召回了劉基,並委以重任。淮西集團全面被打壓,浙東集團開始占上風。
  浙東集團眼看就要成為勝利者,李善長十分憂慮,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團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親自上陣,與淮西集團公開叫板;他左思右想,為何不學學劉基呢?找一個代言人,但這個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製。於是他看中了鬍惟庸,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選擇最終讓他踏上了不歸之路。
  鬍惟庸是李善長的老鄉,他很早就追隨朱元璋,卻一直不得意,總是幹些知縣之類的小官。但他確是個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長的首肯後,他成了淮西集團新的領袖。這場鬥爭最終將在他手中結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東集團春風得意、準備一鼓作氣打敗淮西的時候,事情又發生了變化。由於劉基言語過於直接,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溝通技巧,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他的壞話,朱元璋對這個足智多謀的第一謀臣也起了疑心,於是就有了後來那次决定劉基命運的談話。
  4、朱元璋與劉伯溫談話玄機四伏
   這一天,朱元璋單獨找劉基談話。雙方以拉傢常開始了談話,就在氣氛漸趨融洽時,朱元璋突然變換了臉色,以嚴肅的口氣問劉基,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丞相?
  劉基十分警覺,馬上說道:“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的臉色這纔好看了點,他接着問:“你覺得楊憲如何?”
  這又是一個陷阱,朱元璋明知楊憲是劉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來試探劉基。
  劉基現在纔明白,這是一次異常兇險的談話,如果稍有不慎,就會人頭落地!他馬上回答:“楊憲有丞相的才能,但沒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驗還遠遠沒有結束,朱元璋接着問:“汪廣洋如何?”
  這是第二個陷阱,汪廣洋並不是淮西集團的成員,朱元璋懷疑他和劉基勾結,所以第二個提出他。
  劉基見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淺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劉基一眼,這是個精明的人啊!
  他說出了第三個人選:“鬍惟庸如何?”
  劉基鬆了口氣,說出了他一生中最準確的判斷:“鬍惟庸現在是一頭小牛,但將來他一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說完這句話,劉基知道考驗已經過去了,但他錯了,下一個問題纔是致命的。
  朱元璋終於亮出了殺着,他用意味深長的口氣說道:“我的相位衹有先生能擔當了。”
  大凡在極度緊張後,人們的思想會放鬆下來,劉基也不例外,他終於犯了一次錯誤,這次錯誤卻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並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皇上慢慢挑選吧。”
  這句話說得非常不合適,自居丞相之才不說,還說出所謂嫉惡如仇的話,如劉基所說,誰是惡呢?
  劉基的昏勁還沒有過去,又加上了一句話:“現在的這些人,在我看來並沒有合適的。”朱元璋就此與劉基决裂。
  5、第一謀士之死誰之罪?
   至此之後,劉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雖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堅持在朝中為官,為浙東集團撐臺。但朱元璋不是那麽好打發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給劉基,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你年紀這麽老了,應該在傢陪老婆孩子,何苦在這裏陪着我呢。”
  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魷魚,走人吧。劉基衹好回到了鄉下。
  這時,浙東集團的另一幹將楊憲失去了劉基的幫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擠,本人也性命不保,被鬍惟庸找個藉口殺掉了。在這場鬥爭中,淮西集團最終大獲全勝。
  劉基明白,自己失敗了,他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好好在傢養老,度此一生。可是在這場鬥爭中,失敗的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鬍惟庸成了丞相,他沒有放過劉基,指使手下狀告劉基,此時劉基已經沒有官位,還能告他什麽呢?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實在是至理名言。劉基的罪狀是占據了一塊有王氣的地。所謂王氣實在是個說不清的東西,說有就有,說沒有也沒有,衹看你的目的是什麽。
  於是朱元璋再次下詔處罰劉基,官都沒了,還罰什麽呢?朱元璋有辦法,他扣除了劉基的退休金。
  劉基陷入了絶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發揮了作用,他沒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這實在是很絶的一招,他明白,鬍惟庸對付他的根本原因在於朱元璋,衹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讓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證。
  但這次,他又錯了。
  洪武八年正月,劉基生病了,朱元璋派鬍惟庸(註意這點探視劉基,鬍惟庸隨身的醫生給劉基開了藥方。劉基吃了藥後,病情越來越重,過了不久就死去了。
  關於劉基的死因,後來鬍惟庸案發後,醫生供認是鬍惟庸授意他毒死劉基的。這也成為了鬍惟庸的罪狀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鬍惟庸和劉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卻派他去探望劉基。而劉基這樣有影響的人,鬍惟庸是不敢隨便動手的,不然也不會讓劉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遙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許。無論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無疑問,劉基之死朱元璋是負有責任的。
  劉基一生足智多謀,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對形勢判斷準確,思維縝密,能預測事情的發展方向。雖然他本人並非真如民間傳說那樣,有呼風喚雨的本事,但從他的判斷和預測能力來看,料事如神並非過分的評語。他和諸葛亮一樣,已經作為智慧的象徵被老百姓所銘記。
  鬍惟庸勝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幫助下打敗了浙東集團,除掉了天下第一謀士劉基。現在他大權在握,李善長也要給他幾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後的勝利者嗎?歷史的回答是否定的。
從軍詩送則明南徵 Poems to send the army imposed Gongming S.
  誠意伯劉基 伯溫
  清晨絶長江 日夕次海濱
  北風吹斾旌 軍功速若神
  令嚴戎馬間 九陌無驚塵
  伐鼔震溟嘺 掦帆役鮫人
  鯨鱗京觀築 鰐醢華筳新
  喈喈布榖鳴 祁祁農交春
  去子還故鄉 悲喜集裏隣
  荷插啓比礫 再荷天地仁
  撫綏屬有望 世世為堯民
  註:呂山高氏宗本藏
  劉基贈太學同知高則明 字誠
傳說 Legend
刘伯温 传说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竜王,但竜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竜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徵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藉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竜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歷史上衹是一個官癮很大的儒生———
  劉基,字伯溫。現在許多書籍說他才智卓絶、料事如神,深富文韜武略,在歷次的主要戰役中出奇謀、劃妙策,協助朱元璋靖平宇內各股叛亂勢力,並於軍政、財務等各方面為新王朝建立了完備的制度,開創了明初的第一個盛世。說什麽“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那麽,歷史上的劉伯溫真有如此偉大?近日,作傢佟平撰文指出,歷史上的劉伯溫既不是什麽有傑出軍事才能的謀略傢,也不是什麽成功的大政治傢,甚至連高潔的隱士都算不上,他衹是一個官癮很大的儒生而已。
  “劉基之功,不亞於漢初之張良。”劉伯溫真是天才軍師嗎?
  大多數書籍提到劉伯溫的軍事才能時都說,他“神采飛逸,性格剛毅,抱負不凡,朱元璋一見大喜過望,拜劉伯溫為軍師,朱元璋能掃平元末群雄,一統天下,劉基之功,不亞於漢初之張良。”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劉伯溫共寫過兩本與軍事有關的書。一本是《百戰奇略》,一本是《時務十八策》。可是這兩本書不但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被引用的記錄,現在甚至連具體的內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見是兩本沒有什麽價值的書。
  從劉伯溫的實際從軍記錄來看,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當軍事參謀,鎮壓農民起義;一部分是投奔農民起義軍朱元璋,做起義軍的參謀。
  從他總共合計在元朝官府三四年的從軍經歷來看,他並沒有表現出什麽出色的軍事才華。
  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隨軍參謀,其中還有半年多是回傢守孝,實際上從軍的時間勉強接近兩年,也衹是朱元璋衆多隨軍參謀之一,甚至衹是一個沒有任何官銜的普通參謀之一。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徵時已經不需要他隨軍,而這時朱元璋的仗還遠沒有打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劉伯溫這個軍事參謀其實對朱元璋來說,幾乎是可有可無的。
  一些書籍都把朱元璋首先消滅陳友諒,然後再消滅張士誠,說成是劉伯溫製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計。甚至還將這一大計等同於諸葛亮的隆中對。
  佟平認為,這純粹是穿鑿附會、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
  這場大戰發生在1363年,劉伯溫是1360年初就在朱手下當軍事參謀,到這時已經當了三年,可是當陳友諒打上門來的時候,朱元璋纔匆忙趕造戰船來迎戰,哪裏有什麽先打陳友諒的“平定天下大計”的影子?更加可怕的是,在這場大戰中,朱元璋曾被敵軍團團包圍在一條指揮船上,如果不是部下將官韓成與朱元璋換穿袍服,假冒朱元璋跳水自殺騙過敵軍,朱元璋很可能在這場大戰中被殺。如果劉伯溫真是一名出色的軍師,能如此讓主帥涉險嗎?
  這場大戰的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奪得天下的大勢,如果劉伯溫真是這場戰爭的主要功臣,而不衹是一名普通的隨軍參謀,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能不想到劉伯溫嗎?可是在朱元璋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單中原來根本就沒有劉伯溫的名字,直到封賞完畢後的二十天,纔補封了兩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後一名排到了劉伯溫
  佟平認為,朱元璋之所以補封劉伯溫一個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軍事貢獻,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籌備登基、修建南京城、擔當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復科舉等“建國”方面的成績,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着朱元璋十年、這時他也已經六十歲了,所以纔象徵性地封了他一個爵位。
  漫畫/冷潔
  劉伯溫是漢代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的隱士,這種觀點是否站得住腳?
  劉伯溫的功成身退和多次辭官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亮點,尤其是明清兩朝的崇尚儒傢思想的文人們,更是刻意把劉伯溫打扮成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的隱士,這是否站得住腳?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衹要略微分析一下劉伯溫每次辭官和每次“辭而不甘”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每一次辭官都幾乎與做隱士沒有什麽關係。
  劉伯溫第一次辭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縣長之後,嫌官職太小、沒有提升的機會,又與同僚關係不好纔辭官的。1349年,第二次辭官是由於他越界舉報其他官員受到上司責問不得不辭官。儘管有過兩次辭官的經歷,卻還是看不開,1352年一旦有朋友推薦他去做“平亂”的官,他立刻毫不猶豫地就答應去做了。
  劉伯溫1358年第三次辭官,是因為一度被升為五品,又被降為七品,還被剝奪了參與軍事的資格,纔憤而辭官的。也幸虧有此辭官,纔後來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
  劉伯溫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雖然劉也屬於朱的開國元勳之一,卻沒有想到衹被象徵性地補充封在了最末一位,這對於官欲很強的劉伯溫來說恐怕是深感失落的吧。正是這種失落感,再加上當時已經六十歲,眼見着繼續下去也沒有指望得到更大的升遷,於是想試一試辭官這一招,看看朱元璋會不會因此而特別輓留他而給他加官,遺憾的是朱皇帝立刻就毫不在意地讓他回傢了。
  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明朝廷為什麽這時會想到去神化他呢?
  1514年,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明朝廷卻突然加贈劉伯溫太師銜,謚文成。說他“慷慨有志,剛毅多謀,學為帝師,纔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為什麽明朝皇帝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突然想到贈封他?
  佟平認為,可能有下列幾個因素:
  其一,跟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許多人被朱元璋殺掉了,所以纔輪到了劉伯溫。據史傢統計,1370年所封功臣37人中,在朱元璋去世前或父或子被殺、被充軍、被除爵的達到了31人,其中還不包括被暗害死的。既然這些人已經被朱元璋定為壞人,在神化朱元璋的時候自然就不能再用這些人來做陪襯了,這樣就將原本排在40名之後的劉伯溫一下提到了“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位置了。
  其二,劉伯溫在朱元璋手下擔當的是太史令,這個官職除了編製歷書等,還負責觀察天象,同時兼管起草文書、策命、記史事、編史書、國傢典籍、祭祀等。通過劉伯溫來預測朱元璋是“真命天子”更加具有欺騙性。
  其三,劉伯溫寫了許多文章,這樣方便在文人中宣傳推廣。
  其四,劉伯溫在朱元璋的開國元勳中學歷最高,是前朝的進士,讓前朝的進士為沒有正規上過學的朱元璋當老師,面子上好看,而且劉伯溫比朱元璋大將近20歲。
  其五,劉伯溫是有文才又有從軍經歷的人,適合神化成能文能武的人。
英文解釋
  1. :  Liu Bowen
相關詞
文學劉基古文納諫著作百科全書明代生活技藝
旅遊蘇州建築園林39.883712朱元璋炮打慶功樓周易
奇門遁甲九宮格鬱離子寓言鐵冠數
包含詞
劉伯溫墓劉伯溫兵法帝師劉伯溫
劉伯溫求雨劉伯溫傳奇劉伯溫與阿秀
劉伯溫的傳說劉伯溫與哪吒城神機妙算劉伯溫
劉伯溫建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