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傢人物,鄭國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傢”部分錄有《列子》八捲,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來看,可能是晉人所作,是東晉人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成的,晉張湛註釋並作序。 《列子》又名《衝虛經》,是道傢重要典籍。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於事。其中有我們較為熟悉的“愚公移山”、“亡呋(fū)者”、“歧路亡羊”等。 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 三年不出,為其妻爨, 食豕如食人,於事無與親。 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 紛而封哉,一以是終 《列子》裏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說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 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衹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麯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說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思想 列子的學說,劉嚮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傢。道傢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爾雅.釋詁》邢昺《疏》引《屍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說:“子列子貴虛”。《戰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 何貴?’曰:‘貴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面有饑色,卻拒絶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修道 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相傳他曾嚮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而友伯昏無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禦風而行。《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遊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呂氏春秋》說:“子列子貴虛”。他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列子窮而面有饑色,但拒絶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 ”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亡!”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思想上崇尚虛無飄渺,生前被稱作“有道之士”。古書中有他卸風而行的記載,這是他瀟灑的一面。然而現實中的列子則時常處於睏頓之中。《莊子》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 但他窮得非常有骨氣。當鄭國大官員派人給他送來糧食時,他堅决地辭而不受。 列子的來歷:列子也稱列禦寇,或稱列圄寇,是戰國時早期道傢代表人物之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述列子是鄭國人,他居住在鄭國四十年,無人知其是何人。《漢書》作者認為他生活的年代早於莊子,因此《莊子》書中記載了很多關於他的傳說 。 修道: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相傳他曾嚮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而友伯昏無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禦風而行。《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遊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呂氏春秋》說:“子列子貴虛 ”。他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列子窮而面有饑色,但拒絶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 ”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亡!”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著作與成仙:列子著書有舊本二十篇,多寓言。劉嚮去其重複,存者八篇,號曰道傢。道傢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務崇不兢,合於六經元號列子書曰衝虛至德真經。唐玄宗天寶年間詔封為“衝虛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號為衝虛觀妙真君。 《列子》相傳戰國時鄭人列禦寇所作。原書已亡佚,現在流傳的本子是東晉張註的。這部分的內容豐富復雜,有消極無為、個人享樂的觀點,也有包含樸素唯物論和辨證的觀點。書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人有亡者》、《杞人憂天》、《齊人攫金》等。 |
|
作者: 列子 Lie Zi 列子著作為《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參加編寫),有舊本二十篇,西漢劉嚮、劉歆父子去其重複,存者八篇,《漢書.捲三十.藝文志第十》有“劉嚮說......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句,應該是劉嚮、劉歆父子,或同時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時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幾十種,書前大多存有劉嚮所撰的《序》或張湛(東晉時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內容相差不遠,有大量寓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書中旨意大致歸同於老、莊。今人楊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釋》,徵引了歷代主要註疏,又附錄了《張湛事跡輯略》及劉嚮、張湛盧重玄、陳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孫、葉大慶、陳三立、梁啓超、馬敘倫、武義內雄、楊伯峻等的考校辨偽文字。
冥紙灰認為列子成書大體經歷三個階段:1、列子稍後,門人據其活動與言論編撰而成,不止八篇。2、漢人在此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漢書.藝文志》上著錄的八篇之數。3、張湛據其先人藏書,及在戰亂後收集到殘捲,“參校有無,始得完備”。並依照《漢書.藝文志》所記八篇,編撰成今本《列子》。由於在編撰過程中,為疏通文字,連綴篇章,必然加進張湛本人的一些思想與他編的一些內容,所以,今本《列子》雜進一些魏晉人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歷三時而成書的《列子》,雜就難免了,說見張清華先生《道經精華.列子.前言》。 |
|
即列禦寇,相傳為先秦早期道傢。 |
|
指衆士子。 |
|
即戰國時鄭人列禦寇。古有列子能禦風之說。又為中國道教典籍之一。傳為戰國時人列禦寇著。《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由晉人張湛編成。書中抄錄一些先秦材料,但從思想內容看是反映魏晉思潮的作品。此書真偽歷代名傢均有辨證 |
|
方言。軍隊行進的行列。 沙汀 《記賀竜》三三:“接着我就擠進列子,跟隊伍出發了。” 葉紫 《行軍散記》一:“我們中間,有兩個,他們不由分說地跳出列子,將槍扔給了要好的同伴們。” |
|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傢,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傢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裏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傢”部分錄有《列子》八捲。《列子》又名《衝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傢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捲,早佚。今本《列子》八捲,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傢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搏個好士之名,於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谢,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在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對妻子說:子陽並不真的瞭解我,聽了別人的話纔送糧給我。以後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衆多被株連致死,禦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禦風之術,能夠禦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遊八荒。莊子《逍遙遊》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他駕風行到哪裏,哪裏就枯木逢春,重現生機。飄然飛行,逍遙自在,其輕鬆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為衝虛真人,其書為衝虛真經。 |
|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遊》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禦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絶的輕功。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不過《戰國策》、《屍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而這些書可都是正兒八經的書,不像《莊子》那樣喜歡亂編故事。所以列子應該實有其人。列子的學說,劉嚮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傢。道傢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爾雅.釋詁》邢昺《疏》引《屍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說:“子列子貴虛”。《戰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面有饑色,卻拒絶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諱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裏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說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衹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麯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說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
|
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相傳他曾嚮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而友伯昏無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禦風而行。《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遊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呂氏春秋》說:“子列子貴虛”。他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列子窮而面有饑色,但拒絶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 ”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亡!”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
|
列子著作為《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參加編寫),有舊本二十篇,西漢劉嚮、劉歆父子去其重複,存者八篇,《漢書.捲三十.藝文志第十》有“劉嚮說......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句,應該是劉嚮、劉歆父子,或同時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時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幾十種,書前大多存有劉嚮所撰的《序》或張湛(東晉時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內容相差不遠,有大量寓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書中旨意大致歸同於老、莊。今人楊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釋》,徵引了歷代主要註疏,又附錄了《張湛事跡輯略》及劉嚮、張湛盧重玄、陳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孫、葉大慶、陳三立、梁啓超、馬敘倫、武義內雄、楊伯峻等的考校辨偽文字。
冥紙灰認為列子成書大體經歷三個階段:1、列子稍後,門人據其活動與言論編撰而成,不止八篇。2、漢人在此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漢書.藝文志》上著錄的八篇之數。3、張湛據其先人藏書,及在戰亂後收集到殘捲,“參校有無,始得完備”。並依照《漢書.藝文志》所記八篇,編撰成今本《列子》。由於在編撰過程中,為疏通文字,連綴篇章,必然加進張湛本人的一些思想與他編的一些內容,所以,今本《列子》雜進一些魏晉人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歷三時而成書的《列子》,雜就難免了,說見張清華先生《道經精華.列子.前言》。
子列子窮
【原文】
子列子窮(1),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曰(2):“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3)。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5),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6),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譯文】
列子生活貧睏,面容常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禦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傢卻是如此貧睏,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後,列子進到屋裏,列子的妻子埋怨他並且拍着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饑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纔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裏註定要忍饑挨餓嗎!”列子笑着對他說:“鄭相子陽並不是親自瞭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於我時必定仍會憑藉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願接他贈與的原因。”後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
列子名言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
|
列子死後,葬在了家乡鄭州。在鄭州市東30裏的莆田村,村東南有一座小型墓塚及墓碑,傳為列子墓。列子墓前有潮列子墓河,後有丘陵,四周棗林叢叢,附近有列子祠。創建年代無考,據碑文記載,祠曾一度被改為佛寺,明萬歷八年(1580年)監察御使蘇民望巡視河南過圃田時,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鄭州事許汝升重建祠堂,並立《重修列子祠記》碑石。
祠堂原有硬山房大殿、捲棚、左右廂、過廳、門樓15間,呈長方形院落,庭前屋後,點綴有幾株青緑刺槐。大殿頂鑲鴟吻、寶瓶,望瓦有圓形圖飾,楣木、雀替有“天馬奔日”、“獅滾綉球”及花卉浮刻。廳前立有明碑一座和清碑三座。大殿1966年被毀,石碑推倒埋入地下。現僅存山門、廊房等硬山式建築,為學生教室。 |
|
列子生前禦風而行逍遙遊,終得成仙升天,給後人留下了八卦禦風臺。八卦禦風臺在鄭州東二十裏鋪南高崗上,為一八角形高臺,上繪八卦圖,旁有列子塑像。那裏山高林密,雲纏霧繞,風吹樹響,站在禦風臺前,望着列子爺像,真能感覺到幾分神風仙氣。故鄭州人將此景色謂之“卦臺仙景”,列入鄭州八景。後人來瞻列子祠,遊禦風臺,佩服先賢的高風亮節,羨慕列子的禦風而行,不由慷慨贊嘆,吟詩題詠。
宋皇佑年間鄭州知州宋癢的《過列子觀》:“兩作朱墦守,重登羽客宮。故墟墻捨壞,塵案酎杯空。款戶殊無屨,乘衣尚有風。軒遊曾駐蹕,高意掩崆峒。”歌頌了列子的高貴品質:清代鄭州人侯爾梅的《登禦風臺》:“昔讀泠然句,今登列子臺。閬風春草緑,姑射野花開。仙子何時返,牧童去復來。乘風素有志,恨朱徒崔嵬。”清光緒二十年鄭州學正朱炎昭的《卦臺仙景》:“矯矯仙纔總自豪,禦風一去其徒勞。先天卦嚮龜文衍,拔地臺因鶴駕高。粵想羲陵雲黯黯,遠臨汴水影滔滔。著書豔說虛荒事,應與漆園史共褒。”寫景言情,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
|
- n.: Lie Zi, a book in philosophy written by Lieh Yu-ku of the Zhou Dynasty, some time right after, Confucius, considered as a Taoist classic
|
|
列寇, 列禦寇, 圄寇, 國寇 衝虛經 |
|
個人主義 | 哲學 | 孔子 | 典故 | 寓言 | 文言文 | 歷史年份 | 中華古文 | 圖書 | 道傢 | 國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