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切木爾切剋墓葬周圍地勢平坦,地表為荒漠戈壁。墓葬分佈面積大,延續時間較長。其分為兩種葬法。一種為單棺葬,墓前有一個面東而立的石雕人像;另一種是雙棺葬,墓場一周有石墻圍護,石墻多為一米左右的稍事加工的條石,這些條石垂直埋入土中,下埋六、七十釐米,地表僅露出三、四十釐米。石墻一圈長寬十數米不等,在正中左右對稱地埋葬着兩個石棺。石人都是就地取材鑿雕而成,有半身像,有整身像,大都不足一米高。大致分做四個歷史時期的産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塞人文化,而多數是唐代突厥人活動的遺跡。切木爾切剋墓葬是阿爾泰草原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2001年“切木爾切剋石人及石棺墓葬群”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專傢破解新疆怪石"草原石人"之謎
上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在阿勒泰地區荒原深處發現一大片古墓葬群,在這座被稱為“切木爾切剋”墓葬群前,人們看到有5尊石人立於墓的東面,都是由黑色岩石雕成,石人的臉廓和眼睛都呈圓形,面頰上還刻有三角狀飾紋。
專傢們一共在此挖掘了30多座墓葬,在出土文物裏,有一類陶罐引起了他們的註意,這種陶罐呈橄欖形,上面雕刻着水波樣的弧綫紋,他們認為陶罐屬於一種叫“卡拉蘇剋文化”的範疇,卡拉蘇剋文化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而突厥人生活於隋唐時代,它們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石人當然就不可能是突厥人的遺存。那麽在3000多年以前,是誰在黑石頭上留下了自己的雕像呢?
在中國早期古籍《莊子·逍遙遊》當中,有一極北之國被稱為“窮發國”,同時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中說,阿爾泰山下居住着一種“禿頭人”,“禿頭”、“窮發”很可能就是指某個民族不留發辮的習俗,而這些石人的典型特點,就是圓形頭頂上沒有任何發飾。希羅多德的著作中還說:禿頭人長着“獅子鼻和巨大的下齶”,這種蒙古人種的臉型恰恰和這些石人身上的表現相吻合。
更有意思的是,希羅多德說禿頭人在山中看守着黃金,而阿爾泰山蒙語的意思就是“金山”。當然,中外古籍對新疆青銅時期居民的稱謂多種多樣,把新疆早期石人都歸結為所謂“禿頭人”的遺留物,是否過於簡單?
先秦史料中的塞人也曾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塞人和禿頭人之間又有何關?
在新疆天山深處,有一個叫康傢石門子的地方,石門子崖壁上有一幅面積達100多平方米的岩畫,據考證這是一幅世間罕見的生殖崇拜岩畫,而它的創作者正是3000多年前在此遊牧的塞人。岩畫上的人物大都體態修長、高鼻深目,這似乎說明塞人和禿頭人並不是一個民族,這一點在早期石人身上會有所反映嗎?
在布爾津縣文管所裏收藏着兩根奇特的小型石人,它們是在3000年前的古墓葬裏作為陪葬品出現的。其實無論是墓地石人,還是隨葬石人,都具有靈魂保護的含義,它的根源就是對石頭本身的崇拜,認為石頭具有通靈的作用,所以一般石人身後的墓葬也是用石碓壘砌而成。
在這些石碓的周圍,還可以看到半隱半現的散石,其實它們是圍繞着石碓的同心圓,圓圈和石碓由放射狀的綫條連接,它們構成的圖形衹有站在至高點才能看得清楚。一種觀點認為,立有石人的墓葬並不僅僅是死者的墳墓,可能還是部落的祭祀場所。
和石人類似,雕刻鹿形圖案的石頭被稱為“鹿石”。
鹿石上的鹿群具有抽象化美感,更為奇特的是,所有鹿嘴都被拉成了細長的鳥喙,這種鹿身鳥喙的造型似乎為神靈安上了翅膀。學術界認為,雖然鹿石和石人有並存的年代,但相對來說,鹿石要早於石人出現,而且很可能就是石人的前身。
有一種被稱為非典型的鹿石,因為石柱上衹有一些抽象符號,這些符號分為三個部分,上面是三道斜綫,中間是一條小圓圈,下面是一把劍。有專傢這樣解釋,斜綫意味着五官或者人臉,小圓圈則是脖子上的項鏈,而劍代表的部位正是下半身,這三部分代表的恰好是一個抽象的人體。石人什麽時候消失的?突厥石人是最後的終結者嗎?
學術界較一致的看法是,突厥石人之後,石人文化開始急速衰退,隨着伊斯蘭教在草原地帶廣泛傳播,石人便徹底消失了,因為伊斯蘭教是無偶像崇拜,刻畫人形已被禁止,這個時間大約在公元11世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