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 成語 > 分崩離析
目錄
分崩離析 Disintegrate
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國傢或集團分裂瓦解

解釋: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傢或集團分裂瓦解。

資料來源: 先秦·孔子《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例子: 戰爭使全國~的局面變成了比較團结的局面。(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

謎語:

No. 2
  形容集團、國傢等分裂瓦解。
fēn bēng lí xī fēn bēng lí xī
  四分五裂,形容國傢、集團等分裂瓦解
No. 4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論語·季氏》
No. 5
  形容國傢、集團或組織分裂瓦解。《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後漢書·鄧禹傳》:“四方分崩離析,形埶可見。” 宋 司馬光 《保業》:“臣竊觀自 周 室東遷以來,王政不行,諸侯並僭,分崩離析,不可勝記。凡五百有五十年而合於 秦 。”《痛史》第十七回:“此時正是國傢分崩離析之際,豈可聽其閑居!” 孫中山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此派之擬議,以為今日 中國 之大患,在於無法,苟能藉憲法以謀統一,則分崩離析之局,庶可收拾。”
No. 6
  分崩離析 ( fēn bēng lí xī )
  解 釋 分:分裂;崩:倒塌;離:解體;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傢或集團組織四分五裂,支離破碎,不堪收拾。
  出 處 先秦·孔子《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國傢或集團分裂瓦解
  示 例 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苟能藉憲法以謀統一,則~之局,庶可收拾。”
  近義詞 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反義詞 堅如磐石、堅不可摧
  燈 謎 棚
  故 事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墻了。”
  典 故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並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嚮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製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為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傢,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傢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傢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傢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
  “蕭墻”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墻”,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成語詞典
  成語名稱 分崩離析 漢語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成語釋義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傢或集團分裂瓦解。 成語出處 《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使用例句 戰爭使全國分崩離析的局面變成了比較團结的局面。
  ★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
英文解釋
  1. n.:  break up,  come apart,  fall to pieces
  2. v.:   disintegrate and decompose,   lose unity
法文解釋
  1.   être en pleine désagrégation, se désagréger, se disloquer
近義詞
土崩瓦解, 不得人心, 衆叛親離, 親痛仇快, 舟中敵國
反義詞
傢喻戶曉, 並肩工作, 和衷共濟, 團结一致, 路人皆知, 門到戶說, 深入人心, 挨傢逐戶, 挨傢挨戶, 挨傢按戶, 挨門逐戶, 挨門挨戶
包含詞
邦分崩離析不久就分崩離析了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