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僧衆生活 : 財經 > 出傢
目錄
No. 1
  離傢到寺廟或庵堂裏為僧尼。
chū jiā chū jiā
  棄捨俗傢去做僧尼或道士
No. 3
  離開家庭。 漢 王符 《潛夫論·贊學》:“是故無 董 景 之才、 倪 匡 之志,而欲強捐身出傢曠日師門者,必無幾矣。” 晉 幹寶 《搜神記》捲十七:“ 季 與同輩旅宿 廬山 下,各相問出傢幾時。” 明 劉基 《門有車馬客行》:“居傢倚骨肉,出傢倚交親。” 鬱達夫 《登杭州南高峰》詩:“病肺年來慣出傢,老竜井上煮桑芽。”
No. 4
  到寺廟道觀裏去做僧尼或道士。《南史·齊紀上》:“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傢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為精捨,並嚴斷之。” 宋 趙令畤 《侯鯖錄》捲一:“ 漢明帝 聽 陽城侯 劉峻 等出傢,僧之始也; 濟陽 婦女 阿潘 等出傢,尼之始也。”《水滸傳》第四回:“今有這個表弟姓 魯 ,是 關西 軍漢出身,因見塵世艱辛,情願棄俗出傢。” 魯迅 《三閑集·柔石作<二月>小引》:“﹝ 釋迦牟尼 ﹞從夜半醒來,目睹宮女們睡態之醜,於是慨然出傢,而 霍善斯坦因 以為是醉飽後的嘔吐。”
No. 5
  指出傢之人。 宋 朱弁 《北人以鬆皮為菜》詩:“吾老似出傢,晚悟愧根鈍。”參見“ 出傢求道 ”。
No. 6
  出傢:離開家庭到廟宇裏去做道士或僧尼。
  以下為佛教出傢的說法:
  出傢(一)
  先德有言:出傢者,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夫將以武功定禍亂,相以文學興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將相之手,而曰出傢非其所能,然則出傢豈細故哉?今剃發染衣,便謂出傢。噫!是不過出兩片大門之傢也,非出三界火宅①之傢也。出三界傢而後名為大丈夫也;猶未也,與三界衆生同出三界,而後名為大丈夫也。古尊宿②歌雲:最勝兒,出傢好,出傢兩字人知少。最勝兒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傢兩字者少也。
  【註釋】
  ①三界火宅: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火宅,喻衆生在三界中過生活,猶如住在火宅裏一般,備受熬煎。《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②尊宿:“德高曰尊,耆年曰宿。”即德尊年高者。
  【譯文】
  古德說:“出傢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將軍宰相所能做得到的。”我們知道,將軍可以憑武功平定賊寇的禍亂,宰相可以憑文才學識治理政務,使國傢太平。凡天下的大事,全都掌握在將相手裏,然而先德卻說出傢不是他們所能做得到的,可知出傢並不是一種簡單容易的事。現今有些人,衹要剃了頭髮,披上一領壞色衣,便說是出傢了。唉!這衹不過是出有兩扇大門的傢,並不是出三界火宅的傢啊!能夠出離三界的傢,纔可以稱為大丈夫;但還未完全夠格,要與三界衆生同出三界,然後纔真正可稱為大丈夫。古尊宿有一歌,詞中說:“最勝兒,出傢好!出傢二字人知少,”最勝兒,就是指大丈夫。但要做大丈夫不容易,這就難怪能理解“出傢”二字含意的人少啊!
  出傢(二)
  人初出傢,雖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為因緣名利所染,遂復營宮室①,飾衣服,置田産,畜徒衆,多積金帛②,勤作傢緣,與俗無異。經稱一人出傢,波旬怖懼③。今若此,波旬可以酌酒相慶矣!好心出傢④者,快須着眼看破。曾見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來,被數十個信心男女歸依供養,遂埋沒⑤一生,況其大者乎!古謂必須重離煩惱之傢,再割塵勞之網,是出傢以後之出傢也。出前之傢易,出後之傢難。予為此曉夜惶悚⑥。
  【註釋】
  ①宮室:古時房屋的通稱。《易·係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外。”
  ②金帛:指財物。
  ③一人出傢,波旬怖懼:波旬,惡魔名。譯者為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名殺者。又譯惡者,能成就惡法,懷惡意故。《智度論》曰:“當出傢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大涅盤”。
  ④好心出傢:《行事鈔》雲:“真誠出傢者,怖四怨之多苦,厭三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捨五欲之深著。良由虛妄之俗可棄,真實之道應歸,是宜開廓遠意,除蕩鄙懷,不吝身財,護持正法。”不為名利所牽,不為王力所逼,不為邪求活命,不為避懶偷安,不為負逃債難,惟為生死,為菩提,正信出傢,是名好心出傢
  ⑤埋沒:隱而不顯。如徐陵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云:“可惜明珠乃受淤泥埋沒。”
  ⑥惶悚:恐懼不安。
  【譯文】 通常人在初出傢的時候,雖所立的志嚮有大小的不同,然而沒有不懷着一片好心的。可是時間久了,一旦受着名利等種種因緣所誘惑,便又重新開始營造房屋,講究衣服,置買田産,畜養徒衆,多積財物,勤作傢務,與世俗的人無別。經說;“一人出傢,波旬怖懼。”如果像這樣的出傢人,波旬不但不怖懼,而且還會歡喜得互相酌酒慶賀呢!好心出傢的人們啊,請趕快醒悟,把一切世緣盡情看破!
  曾見一位住在深山中的苦行僧,一出山來,被數十位信衆男女歸依供養,便荒廢了一生的道業,何況其他更大的障緣呢?古人說:“重離煩惱之傢,再割塵勞之網。”這是說出傢以後的又一次出傢。出前一次的傢容易,但要出後一次的傢,那就難了。我為此而日夜恐懼不安。 每天都有人問出傢,可有幾個人真正能發起堅决出傢的心,去做一個人天導師的僧寶呢/?
  簡單說一句話,文憑不重要,(真的不曉得有些人從哪裏聽來要本科學歷的,道聽途說,沒有根據,當然認得字還是起碼的,否則很多佛經都讀不下來嘛),你有沒錢也不重要,是否結過婚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就是你的發心,就是你為什麽要出傢的問題,想清楚了,真正感受到出傢的好了,就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如果真要出傢,是誰也障礙不了你的,不是父母妻子放不下你,不讓你去出傢,而是你自己放不下世俗的恩愛,沒有勇氣做一個捨傢離欲辭親割愛的出傢人.能否出傢,有沒有佛緣,全在你的一念之間.
  要出傢,並非一件小事,印光法師曾舉出兩個條件:第一要發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天分,才能荷擔如來傢業,做衆生的人天導師.出傢是大丈夫事情,非王侯將相所能為也,"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出傢乃是一件非常鄭重地事情,而且在佛教徒看來,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贊嘆的事情,出傢不是要逃避什麽挫折或者世間男女情感一時想不開,他應該是佛法的傳播人,是佛陀的使者,他是人天的導師,佛法能夠在世界上流傳下來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傢人僧寶的千辛萬苦的努力,要有一顆"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不為自己求安樂,衹願衆生得離苦"的大菩提心,古人說:“出傢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將相所能為也!”要想出傢,先要看看自己出傢的發心,是否具有出離心,認識到了輪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離三界六道,更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即願意救度一切苦難衆生的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麽出傢以後,有着這種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業,相反地,衹是一段時間的挫折或者情感問題,或者願意清靜幾天,那麽貿然出傢,而沒有一個堅定的信仰支持的話,出傢生活也不會太平坦的。
  如果一個人他徹底證悟了空性思想,對於他來說,確實在傢修行和出傢修行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區別.但是,有幾個人是真正證悟了空性,還是衹是學了"佛在心中"或者"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口頭禪呢?如果一個在傢人憑空認為自己可以和出傢人的功德相提並論,那衹能說他是驕慢!!!佛陀在太多經典裏面都宣說了出傢的功德要比在傢功德大很多,如果一個在傢人卻還以為自己能和僧寶平起平坐,連佛陀的智慧都不相信的話,那又何談學佛呢?學自己好了啊.
  不管怎麽說,能現在發起一念想要出傢修行的心,都是非常值得贊嘆和隨喜的,不用說已經真實出傢,即使發出傢心嚮往靜處,其功德亦難以計量,《難陀出傢經》雲:“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於一大劫中,布施兒女,所獲功德,不如發出傢心嚮寂靜地邁一步所獲功德。”不用說自身出傢,即使勸人出傢、支持別人出傢所獲功德亦是無量。《出傢功德經》雲:“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傢,功德無量。”不用說終生出傢,即使一日一夜出傢其功德也難以思議。《本緣經》雲:“以一日一夜出傢故,二十劫不墮三惡道。”《僧祗律》雲:“以一日一夜出傢修梵行者,離三百六十三萬六千歲三塗苦。”《萬善同歸集》中永明延壽大師雲:“乃至醉中剃發,戲裏披衣,一曏時間,當期道果,何況割慈捨愛,具足正因,成菩薩僧,福何邊際。”
  合十祝願吉祥,阿彌陀佛.
  依據如來的正法規(dhamma)與律(vinaya)欲受戒出傢的人,除了要擁有虔誠恭敬且正確的信念之外,尚須具備
  以下的條件:
  1.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體檢證明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 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如愛滋病,多種皮膚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3. 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如:破産、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4. 沒有違犯國傢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警方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5. 年齡不小過7歲,不大於60歲。
  6. 精神健全。(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癥、精神分裂癥、羊癲癥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癥。)
  7. 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傢。)
  8. 要求出傢者,須本人自願,信仰虔誠,愛國守法(包括無法律糾紛),父母許可,寺院對要求出傢者,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傢條件,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驗階段要做的事情:背誦五堂功課、學習沙彌律儀、學佛教基礎知),可以拜一個比丘,女性則拜比丘尼為剃度師,定期在佛前舉行剃度儀式,即剃去須發,以僧裝更換世俗服裝,去俗姓,改姓釋,並由師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與法號。並按規定發給度牒。然後經過短期修學,求受十戒,這就成為沙彌或沙彌尼。沙彌是根據古代印度語音譯的,意義是“息惡行善”者。取得了沙彌或沙彌尼的資格,即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補者。(全國漢傳佛教實行度牒僧籍制度的辦法)
  (三)
  出傢人求個內心豁達,任世間風雲變幻,我自巋然不動。超脫生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曰:我心既我佛。在傢亦可出傢
  (四)
  在這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社會,有幾人能擺脫世俗的紛擾?
  大千世界,紫陌紅塵,看得穿的未必逃得出,逃出了的未必看得破!!無奈,無奈。
  出傢吧 尋求內心的一片寧靜
百科辭典
  chujia
  出傢
    見僧伽制度。
    
佛教百科
  【出傢】出離煩惱之傢,亦即出離在傢的生活,去修沙門的淨行。
佛教百科
  【出傢】 (術語)梵名波吠你野,A^ran!yaka出離在傢之生活,修沙門之淨行也。維摩經弟子品曰:“我聽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傢。”同方便品曰:“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傢。”釋氏要覽上曰:“毗婆沙論雲:傢者是煩惱因緣,夫出傢者為滅垢纍,故宜遠離也。”梵語雜名曰:“出傢,波吠你耶。”
英文解釋
  1. :  pravrajana,  cloister
  2. n.:  monasticism,  renunciation,  pravrajana; cloister,  take the habit,  enter into [be in] religion,  forsake the world,  leave home and become a monk or nun
  3. v.:  (in Buddhism) to leave home and become a monk or nun
法文解釋
  1. v.  se faire bonze (bonzessse)
相關詞
天才銘記神童贛州人詩人湖北寺院修行
佛學歷史人物妃子尼姑遼代
包含詞
出傢人出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