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凱裏學院投訴電話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一、歷史沿革
凱裏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901年在鎮遠建立的“明德中西學堂”,其高等教育歷史則應從黔東南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大學——黔東南大學算起。黔東南大學於1958年8月成立,1959年8月改建為黔東南師範專科學校。1961年7月,黔東南師範專科學校改建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學教師進修學校,同年9月搬遷至凱裏,與貴州省凱裏民族師範學校(1956年秋建校,後改稱貴州省凱裏師範學校)合併辦學。1975年12月—1977年間,在貴州省凱裏師範學校同時設立貴州省黔東南“五·七”師範大學。1977年,在貴州省凱裏師範學校基礎上舉辦貴陽師範學院凱裏大專班。1978年4月,在貴陽師範學院凱裏大專班的基礎上成立黔東南民族師範專科學校,1993年6月更名為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2年5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由黔東南州人民政府與貴州師範大學合作舉辦貴州師範大學凱裏學院,與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實行“一校兩牌”,開展普通本科教育。2006年2月,經國傢教育部批準,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改建為本科層次的凱裏學院。學院辦學歷史悠久,特色鮮明,成績顯著。
二、辦學現狀
凱裏學院是黔東南州目前唯一的公辦全日製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學院占地面積1407畝(93.8萬平方米),生均面積192.8平方米。校捨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面積7.23萬平方米,生均14.9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2.78萬平方米。緑地面積占校園面積的65%;體育場地有標準田徑運動場1個,籃(排)球場10個,簡易室內體育場2個;還有計算機網絡中心機房、多媒體教室、語音室、英語節目調頻臺、音樂排練廳、美術展覽廳、苗侗文化藝術館、生物博物館等教學科研設施。
現有教職工415人,其中專任教師291人。在專任教師中,有教授12人,副高職稱129人;;具有碩士研究生學位教師45人,在讀博士4人,在讀碩士42人;兼職特聘教授1人,兼職教授72人,外籍文教專傢3人;省管專傢1人,省社科規劃專傢候選人7人,全國、全省優秀教師9人,曾憲梓教育基金獲得者5人,全國文聯和省文聯“德藝雙馨”會員2人。
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730萬元(單臺件800元以上),6416臺(件),生均值5317元。建有千兆校園網,教學用計算機749臺,每百名學生擁有15.4臺;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座位數737個,每百名學生擁有15.1個;有6個省級評估合格的基礎課實驗室(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計算機基礎、語言、計算機中心)。
圖書館捨面積7226平方米,館藏圖書53.9萬册,生均圖書105.4册;期刊近1000種,電子文獻藏量3000張,電子閱覽室107座;有先進的圖書網絡自動檢索、藉閱係統。
學院現設12個係和5個教學部(中心),專業設置有6個本科專業,28個專科專業及民族預科,另外漢語言文學、英語、思想政治教育、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技術7個專業與貴州師大聯合招收本科生。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法學、工學、管理學6個學科。校級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苗侗方向)”、“馬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和12門校級重點課程和精品課程建設進展順利。目前正在與華中師大文學院開展合作建設學科教學和科研基地。另建有附屬中學和36所中學教育實習基地。
近10年來,全院教職工發表論文纍计2100多篇,其中核心、重要和權威期刊論文130多篇;獨著、主編和參撰出版各類著作70多部;參與國傢級課題2項,主持和參與省級課題3項,主持廳級課題8項;獲省級科研成果奬二等奬2項、三等奬5項,省級教學成果奬一等奬1項、二等奬4項、三等奬1項,州級科研成果奬一等奬9項、二等奬4項、三等奬4項。
學院立足黔東南,服務基礎教育。現有在校生4866人,另有成教生2467人,外國留學生4人。學院歷來註重人才培養,始終堅持“以德育為首位,以教學為中心,以後勤為保障”的管理模式,註重“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形成了“嚴格要求、嚴密管理、嚴謹治學”的良好校風。1978年以來,在歷屆畢業生中僅州內就有200餘人被評為全國、全省、全州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有些畢業生走上了重要的領導崗位和業務崗位,大多數畢業生已成為黔東南地區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
學院先後多次被評為國傢、省、州先進單位,其中1993年被國傢語委、國傢教委評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優秀學校”,2003年11月,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作為辦學特色和辦學優勢被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選入簡報刊出(第55期),2004年4月被省語委評為貴州省語言文字工作示範學校;1994年教務處被國傢教委評為“全國普通高校先進教務處”;1997年、2001、2004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評為“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1998年黨委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黨組評為“全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等,2001年7月被貴州省委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2002年圖書館通過省級評估;2002年物理、化學、計算機中心三個基礎課教學實驗室通過省級評估;2004年基礎生物學實驗室、計算機實驗室、語言教學實驗室通過省級評估;2004年6月通過省教育廳全省師專教學工作檢查,是通過合格評估的第一傢;2005年11月通過省教育廳的兩課教學評估。1978年以來為國傢和自治州基礎教育和經濟建設培養了12000餘名合格師資和建設人才,同時還先後接收了來自美、英、澳等國留學生來校學習漢語和苗侗文化。學院已成為黔東南州在“科教興州”和西部大開發戰略格局中十分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為全州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2010年學院發展戰略規劃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三個面嚮”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學工作始終作為學院的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強化學院管理,加強科學研究,不斷提高辦學質量、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努力把凱裏學院建成在中國西部地區有一定影響和辦學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
辦學定位:即地方性、民族性、師範性,多科型、教學型、開放型。“三性三型”的辦學定位,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潮流的必然反映,是地方高等院校本質屬性和辦學特殊規律的必然要求,是學院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辦學基本理念:以觀念更新為先導,以高素質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素質教育為方向,以教學為中心,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以辦學條件改善為基礎,以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保證。
發展目標:經過五年的努力,把凱裏學院辦成全面合格且有一定辦學特色的本科學院,使之成為貴州省特別是黔東南州重要的人才培養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信息集散中心,為創辦一所在西部地區辦學特色鮮明、知名度和美譽度較高的地方綜合型大學打下堅實基礎。
發展重點:教師隊伍建設、學科建設、辦學條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發展階段:2006年為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切實轉變教育思想,進一步完善辦學思路,優化辦學資源配置,啓動實施合格本科學院建設工程,為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起好步、開好頭;2007至2009年為擴張階段,主要任務是按照本科院校的辦學條件標準和要求,進一步強化本科辦學觀念,加強師資隊伍、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提高管理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打造辦學特色,學院各方面工作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2010年為調整階段,主要任務是更加致力於內涵發展,實現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統一,強化辦學特色,實現由專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實質性轉變,建成全面合格的地方本科學院,基本形成“立足黔東南、面嚮全省、輻射周邊、服務地方”的發展格局,為學院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發展對策:為了實現發展戰略目標,擬重點實施以“教師工程”為核心的學院建設“八大工程”:一是以擴充數量、改善結構、提升水平為主要內容的“教師工程”;二是以完善內部良性運行機製、提高學院管理水平為主要內容的“管理工程”;三是以打造辦學特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保證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為主要內容的“質量工程”;四是以完成新校區建設、加強校捨建設、改善校園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提高校園文化品位和格調為主要內容的“場所工程”;五是以添置和更新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管好和用好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為主要內容的“設備工程”;六是以擴充紙介圖書和電子圖書、強化圖書館服務功能為主要內容的“圖書工程”;七是以創建節約型學校為目標,實現增收與節支、投入與産出相統一為主要內容的“節約工程”;八是以塑造學院良好形象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內外部公共關係工作為主要內容的“公關工程”。 | | 一、歷史沿革
凱裏學院位於凱裏經濟開發區開元大道旁,其歷史可追溯到1901年在鎮遠建立的“明德中西學堂”,其高等教育歷史則應從黔東南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大學——黔東南大學算起。黔東南大學於1958年8月成立, 1959年8月改建為黔東南師範專科學校。 1961年7月,黔東南師範專科學校改建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學教師進修學校,同年9月搬遷至凱裏,與貴州省凱裏民族師範學校(1956年秋建校,後改稱貴州省凱裏師範學校)合併辦學。1975年12月—1977年間,在貴州省凱裏師範學校同時設立貴州省黔東南“五·七”師範大學。1977年,在貴州省凱裏師範學校基礎上舉辦貴陽師範學院凱裏大專班。1978年4月,在貴陽師範學院凱裏大專班的基礎上成立黔東南民族師範專科學校,1993年6月更名為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2002年5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由黔東南州人民政府與貴州師範大學合作舉辦貴州師範大學凱裏學院,與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實行“一校兩牌”,開展普通本科教育。2006年2月,經國傢教育部批準, 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改建為本科層次的凱裏學院。
二、辦學現狀
學院現有教職工540人,其中專任教師415人;有正高職稱37人、副高職稱134人,研究生(博士、碩士)學歷123人,另有在讀博士12人,在讀碩士47人,省管專傢4人,兼職教授72人,外籍文教專傢3人。設有12個教學分院,一個馬列教研部,開設22個本科專業、18個專科專業和少數民族本科預科、一個五年製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班。面嚮全國1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同時招收外國留學生,有全日製在校生6842人,外國留學生15人。學校占地面積1675畝,校捨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3000餘萬元,圖書館藏書57萬册。
截止2008年,學院先後出版專著36部(獨立完成28部,合著8部),主編或參編教材、教學參考書50部(獨著16部,合著34部),科普讀物、文史資料等15部。承擔或參加國傢、廳級的課題44項,校級課題169項。發表學術論文2680餘篇,其中被國際權威檢索係統收錄21篇(SCI收入11篇,EI收入7篇,CSSCI收錄3篇,CA收錄2篇),在國傢權威刊物發表論文10篇,重要刊物、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77篇。
學院先後獲地廳級以上科研、教學成果奬勵33項,其中貴州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2個;二等奬3個;三等奬11個;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18個,二等奬9個,三等奬2個。
三、辦學理念
凱裏學院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三個面嚮”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把發展作為治校的第一要務,按照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同志關於“凱裏學院要為保護、傳承、弘揚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作出積極貢獻”的重要講話的要求,形成“辦特色之校,育特質之才”的辦學思路,強化本科意識,加強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着力打造培育特色,形成了原生態民族文化教育與研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與研究、教師職業技能教育與研究等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堅持了“地方性、民族性、師範性,應用型、教學型、開放型”的辦學定位,為地方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服務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學院從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的需求、高等教育大衆化的要求出發,堅持“以德育為首位,以教學為中心,以後勤為保障”的管理模式,註重“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形成了“嚴格要求、嚴密管理、嚴謹治學”的良好校風。在歷屆畢業生中,僅州內就有200餘人被評為全國、全省、全州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有些畢業生走上了重要的領導崗位和業務崗位,大多數畢業生已成為黔東南地區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學院立足於黔東南地域的獨特性,緊緊圍繞特質人才“思想敏銳、情操高尚、知識豐富、吃苦耐勞、心身健康、多才多藝”六個方面特徵,通過有特色的教育教學活動,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鮮明個性和特色、符合社會需要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不斷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四、學院特色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院堅持依托黔東南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在挖掘、傳承和弘揚苗侗文化藝術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較完善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教育體係。開設了《苗族語言文學》、《黔東南民族文化旅遊》等課程,《蘆笙藝術欣賞與表演》、《侗歌藝術欣賞與實踐》等納入了全校公選課體係,出版和發表了一批有較大影響的苗侗文化藝術學術研究成果,獲省部級成果奬9項,州級成果奬3項,其中“構建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課程體係的實踐和探索”獲貴州省教育廳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此外,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課程叢書——《黔東南州情教程》、《苗侗文化概論》、《黔東南民族民間音樂》、《黔東南苗族法製史》、《黔東南民族民間體育》、《黔東南方言導論》、《苗族民間詩歌》、《黔東南民族民間工藝美術》、《貴州民族服飾與蠟染藝術》等已出版。
學院把原生態民族文化的教學滲透專業教育和延伸第二課堂。苗族民間音樂、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蘆笙、反排木鼓舞等進入到各種大學生社團等第二課堂,如大學生民族研究協會、大學生蘆笙隊、大學生侗歌隊、大學生舞蹈隊、大學生科技協會、大學生民族旅遊協會等,我院承擔了一項省教育廳教改項目,把苗族反排木鼓舞改編為“反排木鼓健身操”,即將在全院大學生中推廣。
學院搭建了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課程的科研支撐體係,着力建設了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貴州原生態民族文化研究中心、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中心、苗侗文化藝術研究中心、苗侗文學研究中心、黔東南民族地區外語教育研究中心、黔東南生物資源研究中心、黔東南民族民間美術研究所、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民族地區旅遊研究所等一批民族學科研究機構;建有“苗侗文化藝術博物館”,作為全國唯一的專業性學術期刊——《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已獲省新聞出版局批準,計劃於今年10月出版創刊號;《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等8個原生態民族文化院級研究重大招標院級課題已立項;産生了一批從事民族文化教學和研究的知名學者,國務院津貼專傢、省管專傢和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
凱裏學院遵循“立德樹人、自強奮進”的校訓,堅持“地方性、民族性、師範性,應用型、教學型、開放型”的辦學定位,堅持實施以“教授培養工程”、“博士培養工程”和“人才引進工程”為主要內容的“人才工程”,大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着力打造特色學科,狠抓原生態民族文化的教育與研究,把黔東南作為教學的大課堂、科研的大基地、實踐的大舞臺,致力於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 | ●建設背景 根據我州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創辦凱裏學院勢在必行。現有老校區用地面積(占地面積僅有268畝)不能滿足我校教學發展需要,州委州政府决定在凱裏經濟開發區選址建設新校區。2003年和2004年州委州政府把新校區規劃和啓動新校區建設分別列為當年“十二件實事”。
● 學校區位 新校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清水江畔,位於凱裏經濟開發區東部,南臨4號大道及凱裏經濟開發區的商業區,北依320國道綫,距凱裏市城區9公裏。
● 建設規模 新校區按在校生6000至10000人的規模規劃,規劃用地面積2374畝(含風景林和實驗農場用地),校捨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
● 規劃理念 一是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合理開發,永續利用;二是堅持以人為本;三是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新校區的規劃方案,立足學校近遠期發展思路,充分利用新校區的自然地形特點,集中體現科技規劃、人文規劃、環保規劃和諧統一的內涵,既有現代建築風格,又有民族建築韻律。
● 實施方案 (一)投資估算:總投資4.7億元;(二)建設期限:5年(2004—2008年):(三)資金來源:(1)州政府投入3.5億元(其中含州政府從2003—2007年每年給師專的貸款貼息200萬元,共1000萬元)。(2)社會化引資1億元修建公寓、食堂及後勤服務設施。(3)學校從自籌資金中每年投入400萬元,五年(2004—2008年)共計2000萬元。分期完成: 一期工程 用三年(2004—2006年)完成。投資2.45億元(含社會引資6000萬元),實施項目:徵地1000畝、修建性詳規設計、平基、排洪溝、1號和2號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3號和4號教學樓、一期主幹道、緑化及水電設施、運動場、一期學生公寓和學生食堂、行政樓等。二期工程 用2年(2007—2008年)完成。投資2.05億元(含社會引資4000萬元),實施項目:徵地1000餘畝、體育館、藝術樓、苗侗藝術館、會堂、科研樓、二期學生公寓和學生食堂、二期主幹道、緑化及水電設施、校園美化工程等。
● 近期目標 ⑴徵地1400畝;⑵規劃及設計;⑶平基、排洪溝;⑷修建1、2號教學(16000M2)、實驗樓(14400M2)、圖書館(20300M2)、3號、4號教學樓(16000M2);學生公寓(20000M2)、學生食堂(4000M2);⑸修建田徑運動場一個,籃球場12個;⑹一期給排水工程、供電設施係統、道路等。
● 進展情況 已完成 : ⑴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⑵ 徵地1051畝,預備徵地428畝;⑶一期平基工程;⑷排洪溝一期工程修建(360米),3號路路坯修建;⑸學術交流中心建設(4000M2);⑹1號教學樓工程(已進入裝修階段,計劃2005年年底竣工)、2號教學樓工程(主體工程基本完成,計劃2006年6月竣工)修建;⑺實驗樓工程(基礎工程在進行中,計劃2006年12月竣工)。 啓動 :⑴圖書館工程;⑵學生公寓工程;⑶學生食堂工程。
● 規劃設計單位 由合肥工業大學設計研究院負責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