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第二大孔廟
鳳慶文廟位於鳳慶縣城,是祭祀中國傳統文化偉大先驅,儒傢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紀念性建築,整個建築占地約12000平方米,由鳴鳳閣、崇勝殿、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竜門石坊、泮池等組成,佈局合理,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及歷史研究價值,是鳳慶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省現存第二大孔廟。
文廟始建於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原址在城南虎山東麓,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遷建於府署之西,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遷,建於縣城西文廟街,俗你黌學,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結束全部工程,歷時300餘年。整個建築群佈局到工藝都頗有觀賞和研究價值,是鳳慶文化發展的象徵。
鳴鳳閣又名魁星閣,在縣城最高點,三層,高16米,邊寬11米,六角攢尖頂,底層正方形,是文廟建築群最為顯目的組成部分。
大成殿,磚土木結構建築,重檐歇山頂,高約12米,面闊18.3米,縱深13米,五開間、四面出廈,由18棵埋徑50多釐米大柱支撐。透雕格門,屋頂有花欄,花欄中置有山塔,兩端各有大竜一條,竜口朝寶塔,形成二竜搶寶或二竜戲珠。上下兩層8個屋角各有瓦獅一尊。上層四周為走廊,中間空心,正堂供有神龕為孔夫子牌位。下層屋檐下懸挂“斯文在茲”橫匾,上層屋檐下有“聖集大成”四個大字。
大成門,磚木結構,高5米,面積13.8平方米,縱深7.5米,三開間。
欞星門,磚木鬥拱結構,三間四拄一字排列,每根柱腳有兩塊大三角石固定。距欞星門9.7米處建有竜門石坊連接泮池。
石坊,柱為中間高兩邊低,四根方石柱並立,有三大碑,四小碑,二浮雕。碑書“竜門”、“金聲玉振”、“江漢秋陽”等字,鎸有修建年代及修建姓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