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鳳頭雨燕
目錄
鳳頭雨燕(treeswifts)
  屬名 “hemiprocne”,這一詞源於希臘語“hemi progne”,意為“半燕子”。在許多方面,鳳頭雨燕都更接近於燕子而非雨燕,如後趾不能翻轉,用以緊握棲木,棲於枝頭時成直立姿勢;尾分叉很深,在有些種類中可占到尾長的70%,這一比例遠高於任何雨燕種類,而這種與燕子相近的特徵也有助於提高鳳頭雨燕在覓食時的機動性。不過,在築巢以及翅膀結構方面,則與雨燕更為相似。
形態與功能
  雄鳥上體呈藍灰色,並染有緑色。頭部具有羽冠。下體、頦部、喉部和兩側為慄色。胸部為灰藍色,腹部為白色,尾下覆羽為白色。雌鳥與雄鳥相似,但頦部和喉部不為慄色。
  具有密切親緣關係的灰腰雨燕和鳳頭雨燕外形非常相似,兩個種類的雌雄鳥頭頂均有一個2.5-3釐米長的冠,棲木時通常成直立姿勢。兩者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上體着黑色的程度和尾羽的長度方面。與灰腰雨燕不同的是,鳳頭雨燕的尾羽遠遠高過它們的鐮狀翅膀收攏時翅尖所處的位置。
  小須鳳頭雨燕和須鳳頭雨燕的冠都不明顯,但臉部斑紋醒目,在眼眶的上下方各有一條惹眼的白色條紋。小須鳳頭雨燕與其他三個種類的棲息地偏好不一樣,而且體型明顯偏小。也許正因如此,它的覓食手段與其他種類截然不同:作為真正的森林種類,這種鳥在森林樹蔭層追捕飛蟲。相反,其他三個較大種類明顯鐘情於森林邊緣帶的棲息地,對連綿的樹蔭層則常常像對空曠地那樣敬而遠之。
群居行為
  從真正意義上講,沒有一種鳳頭雨燕是候鳥;而另一方面,卻衹有小須鳳頭雨燕為嚴格意義上的定棲性種類,終年生活在營巢領域內。其他種類在繁殖期間具領域性,而在過鼕季節更多地表現為群居性,有記錄表明,曾有多達50衹個體同棲於一棵樹上。
  各個種類的繁殖期都很長。大量證據表明,它們在早春或初夏有一次繁殖高峰,或者在繁殖期內出現兩次高峰。和雨燕一樣,雙親合作築巢。巢為一種微型結構,壁如薄紙,附於細樹枝一側。巢長寬僅有2.5釐米,剛好容下一枚卵,為安全起見,親鳥會用唾液將卵與巢粘固起來。由於巢通常築於樹蔭層邊緣衹有筆桿粗的光禿禿的細枝上,因此親鳥可以從各個方面飛到營巢的棲木上。而纖細的棲木可以使它們在夜行性掠食者(如蛇)爬上枝頭時及時得到預警信號。巢非常不起眼,以致鳳頭雨燕在孵卵時看起來似乎衹是棲在樹枝上。事實上,由於巢小,它們棲於枝頭時常常將巢置於兩腿之間。雌雄鳥輪流孵卵,但雌鳥孵卵的時間為雄鳥的兩至三倍。雛鳥孵化後很快也棲於樹頭(因為巢小)。食物以食團的形式由親鳥回吐至雛鳥嘴中。
檔案
  鳳頭雨燕
  目:雨燕目
  科:鳳頭雨燕
  鳳頭雨燕屬4種:灰腰雨燕(hemiprocne longipennis)、鳳頭雨燕(h. coronata)、須鳳頭雨燕(h. mystacea)、小須鳳頭雨燕(h. comata)。
  分佈:在國外分佈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所羅門群島等南亞和東南亞的熱帶地區,我國僅分佈于云南滄源、景洪、勐養、勐侖等地,此外也有人曾在臺灣海峽和山東沿海航行時見到過它。
  棲息地:從落葉稀樹林至常青林,主要棲息於林緣、次生林、果園、公園等有樹木的較為開闊的地區。
  棲息:晚上多成群棲息在一起,有時也單個分別棲息。
  覓食:能在飛行時捕食,但它們在空中飛翔的時間明顯地較其他雨燕為少,捕食行為也和其他雨燕不太相同。它不是在空中不停地飛翔覓食,而是經常停息在樹冠的頂枝上,當有昆蟲等食物在附近空間出現時,再起飛捕捉。
  體型:體長17-33釐米,體重70-120剋。
  體羽:主要為淺灰色或褐色,頭兩側有白色條紋,頭頂具冠。
  鳴聲:嘁嘁喳喳的尖叫聲,尤其是回巢過夜棲息時。鳴囀一般響於雨燕。
  巢:它的巢極為細小而精巧,直徑一般僅有2.5—5釐米,形狀為杯狀或袋狀,主要由碎樹皮、細小羽毛和涎液等膠結而成,結構甚為緊密和結實,並牢牢地固定在樹枝上。巢的顔色為黑色,帶有少許灰色和污白色斑點,外表和樹枝顔色甚為相似,從下面看好像樹枝上突出的小包。
  卵:窩卵數一枚,重6-10剋。顔色為淡灰色或灰白色,有時沾有藍色,形狀為長卵圓形。
  雛鳥:為晚成鳥,需要親鳥的精心飼喂才能長大。
  飲食:飛蟲,包括臭蟲、甲蟲和小型蒼蠅。
  保護狀況:目前無受脅種類,但因森林砍伐而導致的棲息地縮減使這些種類特別是小須鳳頭雨燕很容易面臨危險。
  活動:喜集成小群活動。頻繁地在開闊地和森林的上空成圈飛翔,有時也在河流等水面的上空飛翔。
鳳頭雨燕(Treeswifts)
  亦稱樹雨燕(tree swift)。
  雨燕目(Apodiformes)鳳頭雨燕科(Hemiprocnidae)的3、4種森林鳥類。分佈於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到所羅門群島。叉尾,足發達,能有力地抓住棲木,這不同於雨燕目所有其他種類(如蜂鳥)。大體上與其近親雨燕相似,翅尖長,嘴寬而小。衹是鳳頭雨燕額前部有直立的羽狀冠,黑臉的邊緣有長的白毛。單獨或結小群取食,多於光綫弱時從樹頂捕食昆蟲。巢小,扁杯形,置於高樹枝上,由唾液黏合枝條和羽毛而成。每巢産一卵。伏窩的親鳥交叉地停落在樹枝上遮護巢和卵。印度鳳頭雨燕(Hemiprocne longipennis)為廣布種,東至西裏伯斯(Celebes)。長約20公分(8吋),背部淺藍灰色,翅和尾深褐色,頰微紅。東南亞的須鳳頭雨燕(H. mystacea)29公分長,大部分黑色。
  屬名 “Hemiprocne”,這一詞源於希臘語“hemi progne”,意為“半燕子”。在許多方面,鳳頭雨燕都更接近於燕子而非雨燕,如後趾不能翻轉,用以緊握棲木,棲於枝頭時成直立姿勢;尾分叉很深,在有些種類中可占到尾長的70%,這一比例遠高於任何雨燕種類,而這種與燕子相近的特徵也有助於提高鳳頭雨燕在覓食時的機動性。不過,在築巢以及翅膀結構方面,則與雨燕更為相似。
包含詞
鳳頭雨燕科鳳頭雨燕屬鳳頭雨燕(treeswi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