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學名: 鳳頭蜂鷹
中文目名: 鸛形目
中文科名: 鷹科
中文屬名: 蜂鷹屬
同物異名: falco ptilorhynchus (sic) temminck, 1821,
中文俗名: 八角鷹 雕頭鷹 烏溫圖-和日木其 蜜鷹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 accipitridae
拉丁文亞科名: accipitrinae
拉丁文屬名: pernis
拉丁文種名: ptilorhynch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1821)
英文俗名: oriental honey-buzzard |
|
全長約65釐米。頭頂後方有短冠羽,眼先、頰和喉部的羽毛呈鱗片狀,眼先羽片短小而致密。羽色的個體變異較大,一般眼先灰褐,頭頂至後頸黑褐色,背和肩羽暗棕褐色;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並具雲霧狀帶形橫斑;尾羽成平尾型;翼初級飛羽內翈具白斑。頰、喉淡棕色;顎紋黑色伸至下喉部呈領狀花斑;下體餘部成鳥棕黃色。虹膜金黃色。嘴黑色。腳黃色。 |
|
中國國內在東北小興安嶺、丹東、朝陽等地繁殖;為四川南充、峨眉,雲南騰衝、麗江及西雙版納夏候鳥或旅鳥;遷徙時見於新疆喀什、河北、山東煙臺、青島、江蘇、福建、青海西寧、雲南、貴州金沙、廣西、廣東等地;為臺灣、海南罕見鼕候鳥。國外分佈於西伯利亞、朝鮮、日本、印度、斯裏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和爪哇等地。
國內主要分佈省份:北京 河北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竜江 江西 山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貴州 雲南 陝西 青海 寧夏 新疆 臺灣 香港
國內分佈在以下保護區:大明山 竜虎山 岑王老山 大王嶺水源林 吊羅山 尖峰嶺 董寨鳥類 涼水 長白山 大豐麋鹿 大豐麋鹿 雙臺河口 瓦屋山 衡水湖濕地和鳥類 黃河三角洲 額濟納鬍楊林
國內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北塔山 長白山 大別山 賀蘭山 賀蘭山 小興安嶺 小興安嶺 阿爾泰山山地 阿爾泰山山地 塔河上遊平原 塔河上遊平原 阿爾泰 |
|
棲息於森林地帶,多見單個在林緣活動。飛行具特色,振翼幾次後便作長時間滑翔,兩翼平伸翺翔高空。有偷襲蜜蜂及黃蜂巢的怪習。嗜食蜂蜜、蜂蛹,也捕食小型鼠類和小型爬行類及昆蟲等。常單獨活動於森林邊緣,到村莊農田、果園等處覓食。特別愛吃蜜蜂、鬍蜂,也吃蜂蜜、蜂蠟及其它昆蟲,有時還捕食鼠、蛙、蛇等小型動物。一般在高大的喬木上搭窩,有時也利用蒼鷹的舊巢。
叫聲:響亮悅耳的高音四音節叫聲wee-wey-uho或weehey-weehey。 |
|
每年5—6月産卵。卵呈灰黃色而帶紅褐色斑點,每窩2—3枚。孵卵期32天左右,育雛期則為40—45天。 |
|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
|
棲息地破壞:森林砍伐致使營巢場所受到一定的破壞,是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
過度捕獵:遷徙期的亂捕濫獵是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 |
|
- lat.: pernis ptilorhyn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