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 鳳城
目錄
京都的美稱 Kyoto's reputation
  京都的美稱。 唐 沉佺期 《奉和立春遊苑迎春》:“歌吹銜恩歸路晚,棲烏半下鳳城來。” 唐 杜甫 《夜》詩:“步簷倚杖看牛鬥,銀漢遙應接鳳城。” 仇兆鰲 註引 趙次公 曰:“ 秦穆公 女吹簫,鳳降其城,因號 丹鳳城 。其後言京城曰鳳城。” 清 龔自珍 《行香子》詞:“在鳳城西,垂楊畔,落花間。” 郭沫若 《潮集·十年建國增徽識》:“鳳城西翼見巍峨,高唱人民解放歌。”
區域概況
  鳳城市位於遼東半島東部,地近黃海北岸,東經123°32′-124°32′、北緯40°02′-41°06′。北鄰本溪滿族自治縣,南與丹東市振安區和東港市接壤,東靠寬甸滿族自治縣,西與遼陽縣、岫岩滿族自治縣毗連。南距丹東市區60千米,北距瀋陽217千米,為轄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513平方公裏,戶籍總人口近58萬人(2004年),全市共有滿、漢、蒙、回、朝等24個民族,滿族人口占75.1﹪。全市轄3個經濟管理區、17個鎮和1個蒙古族鎮,201個行政村。近年來,鳳城市先後被確定為全國商品牛生産基地、絨山羊生産基地、板慄生産基地、國傢糧食自給工程建設市、國傢對外開放縣(市)。
自然資源
  鳳城的自然概貌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全市耕地總面積93萬畝,人均耕地1.6畝;林地60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72.7﹪,居全省縣(市)級第二位,森林覆蓋率71.2﹪。境內有愛河、大洋河、草河等大小河流270多條。水資源總量33.64億立方米/年,人均占有量5831立方米,占遼寧省地表水資源的5.5﹪。可利用水總量20.9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9.16億立方米,地下水1.74億立方米。水質為純碳酸鈣優質飲用水,是釀造業和輕工業理想用水。地下水熱已發現5處,其中東湯溫泉最高水溫達78度,水中含有28種元素,對關節炎、皮膚病等多種疾病療效顯著。鳳城境內山多林密,野生資源繁多,擁有高等植物81科404屬998(其中野生果就有13科20屬52)、哺乳動物14科28種、鳥類39科162種。有人參、細辛、天麻、竜膽草等中藥材620種;木耳、榛蘑等食用菌幾十種;蕨菜、大葉芹、刺竜芽數十種野菜和板慄、核桃等幹鮮果,有天女木蘭、娃娃魚等珍稀動植物。礦産資源豐富,現已發現煤、鐵、金、銅、硼等金屬、非金屬礦藏59種,其中之一砂金和脈金儲量較大,分佈面廣,開採已有200多年的歷史,1989年被列為全國黃金生産重點産區之一;硼礦儲量占全國固體硼礦總儲量的63﹪,劉傢河翁泉溝硼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紅柱石儲量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丹東緑”“鳳凰緑”等大理石産品被東南亞國傢譽為“理石之冠”(毛主席紀念堂的部分裝飾就選用了“丹東緑”大理石)。花崗岩板材有十多個品種,已打入國際市場。
旅遊資源
  鳳城歷史悠久,名勝古跡衆多,旅遊資源豐富。國傢級風景名勝區的鳳凰山,具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廬山之幽靜,黃山之奇觀,峨眉之秀美”。除鳳凰山外,鳳城市境內還有玉竜湖、浦石河原始森林、大梨樹花果山、賽馬溶洞群、愛河鴿子洞、東湯溫泉和古遺址、古城堡等旅遊資源。
交通狀況
  鳳城市交通發達便捷。境內有瀋丹鐵路、鳳上鐵路、瀋丹公路、瀋丹高速公路貫穿。鐵路總長195公裏,有大小停車站23個;公路幹綫11條,總長1258公裏,與各鎮區聯絡成網。鳳城距丹東機場78公裏,距丹東港63公裏,距浪頭港70公裏,距大東港90公裏
鳳城歷史
  長白山綿亙至黃海北岸,突兀一山,即鳳凰山。山下有城,名曰鳳城鳳城歷史遠久,早在 2 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活(在今通遠堡鎮發現有人類生活痕跡的山洞),出土文物清清楚楚地記錄、見證了這些歷史,古城遺址、文物考證之全,在東北地區罕見。公元前 128 年(漢武帝元朝元年)設武次縣,隸屬遼東郡管轄。武次城位於大堡蒙古族鎮大堡村北山村民組古城址處(一說位於鳳山管理區利民村劉傢堡子古城址處)。公元 9 年(王莽建國元年)王莽改武次縣為桓次縣。公元 404 年(東晉安帝元興三年)中國東北古代少數民族高句麗割據遼東,設烏城(又作居城)州。烏城建在鳳凰山上,即鳳凰山山城。遼朝設立竜原府、竜原縣,府、縣同駐竜原城(鳳城古城址)。竜原府轄????州、穆州、賀州 3 州和竜原縣、會農縣。 1011 年,遼聖宗到竜原城視察,以“其城要害”,撤銷竜原府、竜原縣,設立開州、開遠縣,州、縣同駐開遠城(鳳城古城址)。 1014 年,遼聖宗把雙州、韓州 1000 多戶遷到開州,撤銷開州,設立開封府,開封府轄開遠縣。 1018 年開封府更名開州。明朝屬定遼都衛(駐遼陽)管轄,後明朝將定遼右衛從遼陽遷於鳳凰堡。1644 年,(清世祖順治元年)設鳳凰城城守官(正三品,軍政合一機構,相當於市地級建製),轄地面積 2.9 萬平方公裏,人口 10 萬人。 1687 年(清聖祖康熙 26 年)設鳳凰城城守尉,轄黃、白、紅、藍 8 個旗署,隸屬奉天將軍。 1876 年(清德宗光緒 2 年)設立鳳凰直隸廳,轄岫岩州、安東縣、寬甸縣。 1877 年(光緒 3 年),於鳳凰城設立分巡奉天東邊兵備道(簡稱東邊道),管轄鳳凰直隸廳、興京廳、岫岩州、安東縣、寬甸縣、通化縣、桓仁縣2廳1州4縣。1914 年(民國 3 年)統一全國縣名,因與湖南省鳳凰縣同名,中華民國政府批準改為鳳城縣。1985 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鳳城縣,設立鳳城滿族自治縣。1994 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鳳城滿族自治縣,設立鳳城市。
傳說
  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簫引鳳,鳳凰降於京城,故稱丹鳳城。後稱京都為鳳城
  [歷史續]
  鳳城地區儒學教育始於 10 世紀遼朝,設私塾館,金、元、明、清各朝沿襲。 1687年清朝撥派關內滿洲、蒙古、漢軍旗到鳳凰城駐防,設私塾館十幾處教授八旗子弟,私塾興起。1780 年李文德考中舉人,為鳳城有記載以來第一位舉子, 1853 年薑佳 · 慶文考中進士,為鳳城有記載以來第一位進士。1876 年東邊兵備道員陳本植集資在鳳城建文廟祭祀孔子推動儒學教育。 1877 年建啓鳳書院為地方科舉預備場所,接收安東、寬甸等地童生入學。至 1895 年鳳城儒學教育體係趨於完善,有書院一處,私塾館 200 處,童生四五千人。 1780—1897年鳳城地區考中進士 3 人,舉人 23 人。 1914 年奉天省籌建省立第一師範(五年製本科),原定校址在安東,經鳳城士紳建議並出址、出資設在鳳城,為東北地區首所本科學校。民國之初,鳳城辦學成績卓著,獲大總統“嘉禾”奬章。鳳城一中前身是啓鳳書院,至今已有129年歷史。 1951 年校長王奉璋因治學和抗美援朝有功,在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上,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接見, 1962 年被確定為省重點中學,1982 年被確定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 2003 年被確定為省示範性高中。 1964 年郭沫若為學校題寫校匾。這所高中為國傢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東方紅小學創辦於 1908 年,以“小學作文循序訓練”成果名聞全國。該校校長包全傑被國傢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國模範教師”。文藝創作佳作不斷,有全國著名小說傢、詩人、畫傢、麯藝作傢於德纔、林和平、王金力、方明貴、孫秀華、孫世偉、陳學良等,滿族舞蹈創作、表演多次榮獲國傢大奬。鳳城市是體育強市, 1953 年縣田徑隊獲遼寧省運動會團隊第一名,男籃獲第 2 名, 50 年代末期到 60 年代中期鳳城體育比賽成績名列遼寧省和丹東市前茅, 1976 年 6 月國傢體委在鳳城召開北方 13 個省、市、自治區學校體育現場會, 1979 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體育全面發展和提高,群衆體育普及,運動成績迅速提高, 1991 年經國傢體委認定達到全國體育先進縣標準。挖掘整理滿族體育項目 6 個,其中珍珠球列為全國滿族體育比賽項目,珍珠球女隊獲全國第一名。是遼寧籃球之鄉,東方紅小學男籃獲全國冠軍。於文革創亞洲鐵餅紀錄,王麗萍獲 26 屆奧運會競走冠軍,唐賓獲北京奧運會賽艇女子四人雙槳冠軍。
著名人物
  柯炳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國際農業政策理事會榮譽理事,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
  林群:中科院院士,數學家,以“林群迭代”聞名於世,曾與陳景潤一同共事。 
  鮑江兮:人民好幹部。
  叢德滋:中共特別黨員,張學良機要秘書,《解放日報》總編輯。
  鄧鐵梅:革命烈士,東北民衆自衛軍司令。
  黃顯聲:中共特別黨員,被譽為“血肉長城”第一人。
  李春潤:革命烈士、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劉瀾波:國傢電力部部長,被譽為“黨內開明人士”。
  苗可秀:中國少年鐵血軍司令。
  閻生堂:中國少年鐵血軍第一路指揮,革命烈士。
  黃 中:國傢體委副主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副主任,中國奧委會副主席,中國足協主席,中國武協主席。
  劉多荃:曾任張學良衛隊司令,“西安事變”任“捉蔣”指揮。
  鮑化南:辛亥革命志士,同盟會會員。
  楊明書:全國著名教育傢,創辦省農村實驗中學。
  白春禮: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92 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國傢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包全傑:全國知名小學教育傢“全國模範教師”。
  馮振飛:全國優秀校長,全國十傑中小學教師。
  毛豐美:全國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麗萍: 26 屆奧運會競走冠軍。
  唐 賓:北京奧運會賽艇女子四人雙槳冠軍。
  蔡運升:1917 年任濱江道尹,1928年根據其弟之托,將周恩來由雙城站送抵滿洲裏,使周恩來甩掉警察順利抵達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
  馬竜潭:張作霖結拜大哥,東邊鎮守使,陸軍中將,九一八事變後,堅不就任漢姦職。
  民國將軍縣:曾有12位鳳城籍人士被授予國民革命軍將軍。
歷史事件
  新開嶺戰役: 1946 年 10 月,東北民主聯軍第 4 縱隊在新開嶺,愛陽邊門一綫全殲國民黨號稱千裏駒的第 25 師,在東北戰場上首創集中優勢兵力全殲國民黨一個整師的範例,受到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的通會嘉奬,為著名的“新開嶺戰役”據此在鳳又拍攝電影《逆風千裏》。
行政區劃
  鳳城市轄3個街道、18個鎮:鳳凰城街道、鳳山街道、草河街道、寶山鎮、白旗鎮、沙裏寨鎮、紅旗鎮、藍旗鎮、邊門鎮、大堡鎮、東湯鎮、石城鎮、大興鎮、愛陽鎮、賽馬鎮、弟兄山鎮、雞冠山鎮、劉傢河鎮、通遠堡鎮、四門子鎮、青城子鎮。
  鳳城潮州
  鳳城潮州潮州別稱為鳳城,盡人皆知。但為什麽要這麽稱呼?什麽時候開始有這個稱呼呢?康熙《潮州府志·城池》謂:“明洪武三年(1370)指揮俞良輔闢其西南,築砌以石,改門為七,謂之鳳城。”言之鑿鑿地把潮州別稱鳳城的“專利”歸於明初的俞良輔。後來的府志、縣志皆沿其說,幾成不刊之論。不過,這個結論其實並不確切。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雲:“[潮州]潮陽、義安、鳳城、鰐渚、揭陽、海陽。”引號內之地名皆為潮州之古稱或別稱,其中已包括“鳳城”。而祝穆《方輿勝覽》捲三十六[潮州·事要]亦說:“郡名:潮陽、古瀛、鳳城(以鳳凰山得名)、金城(以是州舊屬於金氏)、鰐渚(以鰐魚名)。”更把潮州別稱鳳城的原因說得清清楚楚。
  王象之撰《輿地紀勝》之年代難以確定,而《方輿勝覽》作者自序稱該書成於宋理宗“嘉熙己亥(三年,1239年)仲鼕”,可見,僅憑此書記載,潮州別稱鳳城的時間,起碼要比俞良輔修潮城早出131年。
  《方輿勝覽》[形勝]還說:“……鳳凰山,在海陽縣,昔有爰居(按,《爾雅·釋鳥》郝懿行疏:‘〈爰居〉似鳳凰')來集,因名之。”查北宋王存《元豐九域志》捲九[潮州·古跡]中,已列有“越王走馬埒、古義招縣、鳳凰山……”諸名目。元豐是宋神宗年號,起止在1078-1084年。其時鳳凰山已被視為“古跡”,可知其得名甚早。既然鳳城是“以鳳凰山得名”,那麽元豐年間潮州城自然可稱為鳳城。如果這個推論能夠成立的話,稱鳳城的上限時間又可前推155年。潮州在宋代已別稱鳳城,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旁證:
  《永樂大典·5345》引黃補《博陵傢塾賦》:“鳳城,越東之佳地也;林君,鳳城之偉人也。”黃補是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在潮州還寫過一首《韓木》詩,他把“越(粵)東佳地”潮州稱為鳳城,是身歷其境者之口吻,比起足跡未至潮州的王象之、祝穆的記述,更加親切、確鑿。
  《方輿勝覽·潮州》[四六](即輯錄的駢偶文)中有句曰:“演綸鰲禁,剖竹鳳城。”《永樂大典》在引錄時註明是出自《李公甫回張潮州啓》。按,李公甫是官至中書捨人、寶章閣待製李劉的字;張潮州指嘉定元年(1208)住潮州知州的張鎬。上引八個字的二句話,卻有三個典故:演綸,謂起草誥命;鰲禁,是對翰林院的美稱(鰲山是傳說中的仙居。翰苑在禁城內,地位清貴,入翰苑有如登仙);剖竹,謂受到委任(古代授官封爵,以竹符為信,剖分為二,一給本人,一留朝廷)。譯為白話,意為:翰苑中的官員為皇帝起草了誥命,你於是接受委任狀來到潮州。題目有“張潮州”,正文用“鳳城”,其間的對應關係,不容置疑。
  《永樂大典》還引錄了龔茂良《代潮州林守謝宰執》書:“魚佩虎符,香自凝於燕寢;鳳城竜首,患何有於鰐溪?”潮州林守,是宋孝宗隆興二年 (1164)知潮州軍州事林元忠,時龔茂良任提點廣東刑獄,兩人都是福建興化人,龔遂幫新任州官的老鄉代寫一封答謝宰相的書信。上述對句中的魚佩虎符,指官員出入宮殿時懸挂於腰綬上的金屬信物。原作虎形,唐高祖為避先祖李虎的名諱改成魚形,後來成為定製。天子有六寢,燕寢是可供起居與聽政的正寢,因有別於朝見百官的正殿,亦稱寢殿。下半句的“竜首”有二層含義:一指山(漢代蕭何曾擇竜首山建未央宮);一指狀元,亦泛指進士考試的“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鄉賢王大寶在建炎二年高中榜眼,應在竜首之列)。瞭解了典實,二個駢句的意思便顯豁了:“您宰相大人經常出入皇上的寢殿,連腰間的符佩也凝聚着宮中的禦香;我治下的鳳城已是人傑地靈,溪流中哪裏還有鰐魚為患?”標題點明“潮州林守”,正文標出“鳳城”,與上一例有異麯同工之妙。
行政區劃
  鳳城市轄3個街道、18個鎮:鳳凰城街道、鳳山街道、草河街道、寶山鎮、白旗鎮、沙裏寨鎮、紅旗鎮、藍旗鎮、邊門鎮、大堡鎮、東湯鎮、石城鎮、大興鎮、愛陽鎮、賽馬鎮、弟兄山鎮、雞冠山鎮、劉傢河鎮、通遠堡鎮、四門子鎮、青城子鎮。
  鳳城潮州
  鳳城潮州潮州別稱為鳳城,盡人皆知。但為什麽要這麽稱呼?什麽時候開始有這個稱呼呢?康熙《潮州府志·城池》謂:“明洪武三年(1370)指揮俞良輔闢其西南,築砌以石,改門為七,謂之鳳城。”言之鑿鑿地把潮州別稱鳳城的“專利”歸於明初的俞良輔。後來的府志、縣志皆沿其說,幾成不刊之論。不過,這個結論其實並不確切。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雲:“[潮州]潮陽、義安、鳳城、鰐渚、揭陽、海陽。”引號內之地名皆為潮州之古稱或別稱,其中已包括“鳳城”。而祝穆《方輿勝覽》捲三十六[潮州·事要]亦說:“郡名:潮陽、古瀛、鳳城(以鳳凰山得名)、金城(以是州舊屬於金氏)、鰐渚(以鰐魚名)。”更把潮州別稱鳳城的原因說得清清楚楚。
  王象之撰《輿地紀勝》之年代難以確定,而《方輿勝覽》作者自序稱該書成於宋理宗“嘉熙己亥(三年,1239年)仲鼕”,可見,僅憑此書記載,潮州別稱鳳城的時間,起碼要比俞良輔修潮城早出131年。
  《方輿勝覽》[形勝]還說:“……鳳凰山,在海陽縣,昔有爰居(按,《爾雅·釋鳥》郝懿行疏:‘〈爰居〉似鳳凰')來集,因名之。”查北宋王存《元豐九域志》捲九[潮州·古跡]中,已列有“越王走馬埒、古義招縣、鳳凰山……”諸名目。元豐是宋神宗年號,起止在1078-1084年。其時鳳凰山已被視為“古跡”,可知其得名甚早。既然鳳城是“以鳳凰山得名”,那麽元豐年間潮州城自然可稱為鳳城。如果這個推論能夠成立的話,稱鳳城的上限時間又可前推155年。潮州在宋代已別稱鳳城,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旁證:
  《永樂大典·5345》引黃補《博陵傢塾賦》:“鳳城,越東之佳地也;林君,鳳城之偉人也。”黃補是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在潮州還寫過一首《韓木》詩,他把“越(粵)東佳地”潮州稱為鳳城,是身歷其境者之口吻,比起足跡未至潮州的王象之、祝穆的記述,更加親切、確鑿。
  《方輿勝覽·潮州》[四六](即輯錄的駢偶文)中有句曰:“演綸鰲禁,剖竹鳳城。”《永樂大典》在引錄時註明是出自《李公甫回張潮州啓》。按,李公甫是官至中書捨人、寶章閣待製李劉的字;張潮州指嘉定元年(1208)住潮州知州的張鎬。上引八個字的二句話,卻有三個典故:演綸,謂起草誥命;鰲禁,是對翰林院的美稱(鰲山是傳說中的仙居。翰苑在禁城內,地位清貴,入翰苑有如登仙);剖竹,謂受到委任(古代授官封爵,以竹符為信,剖分為二,一給本人,一留朝廷)。譯為白話,意為:翰苑中的官員為皇帝起草了誥命,你於是接受委任狀來到潮州。題目有“張潮州”,正文用“鳳城”,其間的對應關係,不容置疑。
  《永樂大典》還引錄了龔茂良《代潮州林守謝宰執》書:“魚佩虎符,香自凝於燕寢;鳳城竜首,患何有於鰐溪?”潮州林守,是宋孝宗隆興二年 (1164)知潮州軍州事林元忠,時龔茂良任提點廣東刑獄,兩人都是福建興化人,龔遂幫新任州官的老鄉代寫一封答謝宰相的書信。上述對句中的魚佩虎符,指官員出入宮殿時懸挂於腰綬上的金屬信物。原作虎形,唐高祖為避先祖李虎的名諱改成魚形,後來成為定製。天子有六寢,燕寢是可供起居與聽政的正寢,因有別於朝見百官的正殿,亦稱寢殿。下半句的“竜首”有二層含義:一指山(漢代蕭何曾擇竜首山建未央宮);一指狀元,亦泛指進士考試的“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鄉賢王大寶在建炎二年高中榜眼,應在竜首之列)。瞭解了典實,二個駢句的意思便顯豁了:“您宰相大人經常出入皇上的寢殿,連腰間的符佩也凝聚着宮中的禦香;我治下的鳳城已是人傑地靈,溪流中哪裏還有鰐魚為患?”標題點明“潮州林守”,正文標出“鳳城”,與上一例有異麯同工之妙。
  鳳城
  屬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其中的一個鎮
  鳳城鎮下轄村:
  南關村坪頭村蓀莊村宋莊村西關村鳴鳳村東關村下川村窯頭村小窯頭村嶽莊村陽高泉村北頭村趙莊村酒莊村山頭村北安陽村南安陽村嶺後村官道村後則腰村石傢莊村漢上村白溝村東進村上會村下會村張村水村中李村下李村上芹村下芹村南芹村圪堆村莊溝村臥莊村荊底村坡底村楊傢村張峰村院掌村上王村尹莊村留昌村灣村衛傢凹村延莊村土澗村王坪村壁頭村茹傢莊村南底村牛抵虎莊村梁溝村磚窯溝村貫溝村
近義詞
鳳城
鳳城社區
鳳城, 鳳城
鳳城街道
相關詞
順德作傢黨員教育學校中學小城鎮丹東
高中遺跡人物更多結果...
包含詞
鳳城市鳳城鄉鳳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