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臺名。 漢 劉嚮 《列仙傳·蕭史》:“ 蕭史 者, 秦穆公 時人也。善吹簫,能緻孔雀白鶴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公為作 鳳臺 ,夫婦止其上。” 南朝 宋 鮑照 《升天行》:“ 鳳臺 無還駕,簫管有遺聲。” 唐 黃滔 《催妝》詩:“吹簫不是神仙麯,爭引 秦 娥下 鳳臺 。” 元 楊維楨 《小遊仙》詩之十二:“ 嬴 傢樓頭縹緲女,底用 蕭郎 鳳臺 。” |
泛指華美的樓臺 Refers to beautiful balcony |
泛指華美的樓臺。 南朝 陳 張正見 《門有車馬客行》:“舞袖飄金𠔌,歌聲遶鳳臺。” 清 邵粹夫 《京華雜感》詩:“中宵獨坐看銀漢,王氣蔥蔥起鳳臺。” |
|
屬地:安徽省淮南市
郵編:232100
區號:0554
牌照:皖D
方言:中原官話(信蚌片)
鳳臺縣位於淮河中遊,淮北平原南緣,地處北緯32度至33度,東經116度至117度之間,古稱州來,又謂下蔡,《清一統志》有這樣的記載:“縣有鳳凰臺,相傳曾有鳳凰至,因名鳳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置縣,沿革至今。鳳臺臨淮河,轄西淝河,縣域呈東南、西北斜形,南北長50公裏,東西寬約42公裏,總面積1100平方公裏,耕地面積86萬畝,水面16萬畝,人口70萬,其中鄉村人口60萬。全縣轄城關鎮、大山鎮、新集鎮、嶽張集鎮、朱馬店鎮、顧橋鎮、劉集鄉、楊村鄉、桂集鄉、城北鄉、尚塘鄉、李衝回族鄉、關店鄉、古店鄉、丁集鄉、大興集鄉、錢廟鄉,共17個鄉鎮,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77個村民委員會。居民以漢族為主,間居回、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土傢、羌等20多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有7300餘人。改革開放以來,鳳臺縣社會和經濟面貌均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變化,近年來先後獲得全國水利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平原緑化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四五”普法先進縣等榮譽;是全國中部百強縣、安徽經濟“十強縣”和安徽財政收入“第一縣”,被譽為“淮上明珠”、“皖北江南”。 |
|
淮河鳥瞰 鳳臺縣在大地構造上屆淮河臺徹,長期受下降運動控製,地面大部分被第四係覆蓋,僅淮河南岸大山和鳳臺林場以及縣城西部劉集一帶,出露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層。構造形跡則以斷裂構造為主,且多隱伏於第四係之下。縣境內地勢自西北嚮東南傾斜,地面自然比降為1/7000至1/10000。鳳臺縣地勢平坦,多為平原地區,地質狀況良好,大部分地區在海拔25米以下。縣城東南部為低山丘陵地帶,在南和東南鄙,距縣城7至25公裏處,是剝蝕構造帶,主要在大山鎮的淮磷、後鬍、蘆塘、局瀋、投子集等行政村以及李衝回族鄉和劉集鄉境內,猶如島形突出地面。
鳳臺縣地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無霜期216天,平均氣溫15.1℃。境內地下水源豐富,地表徑流密佈,焦崗湖、城北湖、花傢湖、姬溝湖等分佈其間,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過,通長江達江浙。境內有淮河千裏之軀中唯一一段淮水西流的奇觀、淮河三峽中的第一峽:充滿神話且盛産淮王魚的黑竜潭。 |
|
鳳臺 鳳臺早在禹貢屬徐揚二州之境。
周代,屬青揚二州之境。
春秋戰國時,春秋時楚滅州來國,為淮北楚之州來城。周簡王2年(公元前584年)8月,吳入州來,周景王7年(公元前538年)楚然城州來,周景王16(公元前529年)吳來州來,季札封延陵後轄州來城,故叫延州來,周敬王27年(公元前493年)鼕11月吳將蔡昭候由河南新蔡遷於州來,逐改名為下蔡。戰國時,楚惠王滅蔡,蔡候齊亡,下蔡仍屬楚地。
秦代,秦滅楚後統一中國,實行郡縣製時置下蔡縣,屬泗水郡九江郡,西楚時項羽立九江國,下蔡屬九江國。
漢代,漢初高帝5年(公元前202年)立淮南國下蔡屬淮南國。元狩元年(公元前128年淮南國廢改為九江郡,下蔡沛郡。後漢俱屬九江郡。
三國時,屬魏國的淮南郡。
晉代,普初下蔡屬淮南郡,普未南北分襲,縣地邊兩境束去元常,又在縣境內設置了很多城。南北朝時,下蔡屬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85年)置下蔡郡。
隋代,開皇初郡廢,下蔡屬汝陰郡。
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於縣置渦州,八年(公元629年)州廢,下蔡為穎州(今阜陽)汝陰郡。
五代十國,下蔡屬穎州(今阜陽),南唐,後周因之。周世宗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改剋壽州(今壽縣),降為防禦州,世宗以縣難以攻剋,逐將壽州移治於下蔡,並恢復其軍為忠正軍,原壽州為壽春縣(今壽縣)。
宋代,北宋屬淮南西路,壽州文和六年升為府,壽春府,下蔡為府治,南宋,與金劃淮水中流為;界,為金之壽州,壽春為宋壽州,幫有“南北壽州”。
元代,下蔡縣隸屬安豐路。
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壽春縣安豐縣,下蔡縣廢,並入壽州。在下蔡置鎮設巡柃司。
清代,壽州屬鳳陽府。雍正10年(公元1732年)兩總督尹繼善呈奏清廷批準,與壽州分設一縣,添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分疆而理,因縣北有鳳凰山而得鳳臺縣名。於雍正11年正式分置,與壽州同城治理(縣衙設在今壽縣城東北角)。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鼕移縣治於下蔡,下蔡遂改名為鳳臺,隸屬鳳陽府管轄。
中華民國,民國初,廢州府,本縣直隸安徽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屬淮泗道(道尹駐鳳陽)。民國十七年八月,廢道,直隸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十月,劃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屬淮南專員公署。
1949年1月12日,鳳臺縣解放,劃屬阜陽專員公署。
1977年1月20日,劃屬淮南市管轄。 |
|
西城河夜景 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經過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經濟體製改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推進,為經濟和社會發展註入了生機和活力,綜合縣力、社會生産力和人民生活都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自2002年起,連續7年躋身於安徽省經濟“十強縣”的行列中。2005年全年完成國內生産總值66.63億,財政收入8.34億。在全省縣級宏觀經濟效益考核中,動態經濟指數排名第七位;宏觀經濟效益排序全省第四;全部財政收入全省第一;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全省第23位;在崗職工工資總額全省第一。2006年1-11月份,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03627萬元,與上年同期增長18.3%;纍计引資項目92個,實現到位資金92488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0.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587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4%;完成財政收入10143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9%,率先在全省實現縣級財政收入突破十億元。2007年生産總值96.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7億元,固定資産投資54.6億元,財政收入13.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96元。2008年鳳臺縣緊緊圍繞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縣和在全省率先躋身全國經濟百強縣的目標,大力實施“工業立縣、農業穩縣、招商強縣、商貿活縣、民營富縣、科教興縣”六大戰略,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使財政收入突破16億元,達16.8億元,較2007年增長27.5%。
鳳臺農業基礎好,素有“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美譽。小麥種植面積達60萬畝,産量超過18000萬公斤、水稻種植面積近50萬畝,産量達25000萬公斤、玉米、油菜、大豆、花生 及各種雜糧應有盡産。全縣有水面16.6萬畝,畜牧水産發展迅速,秦川牛、瘦肉型豬、長毛兔、淮王魚、鱖魚、河蟹、對蝦、甲魚等名高優畜牧水産品初具規模,並已遠銷海內外。
紡織車間 工業門類齊全,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近年來,通過兼併、重組、改製、拍賣等多種方式,對傳統工業進行大規模地改造,煥發出勃勃生機,形成煤炭、化工、機械、造船、鑄造、食品、釀造、糧食加工等達20多種門類、1000多種産品的新型工業化體係。
鳳臺經濟開發區是築巢引鳳的平臺。這個開發區創辦於2003年,是經省政府和國傢發改委批準的省級開發區,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裏,其中一期5.5平方公裏。中國重汽、蕪湖瑞江重汽集團等一批汽車産業相繼在鳳臺經濟開發區興業,使之成為皖北重要的汽車貿易集散地。兗礦集團、南京膠帶廠、安徽縱橫膠業為竜頭的礦山機械製造産業園規模初具。以安徽勝芝遠通光電有限公司和浙江新宏基電器為竜頭的電子電器産業園彰顯活力,繪出壯美的發展遠景。截至2009年上半年,鳳臺經濟開發區共引進企業58傢,其中工業企業48傢,汽車銷售企業10傢,投資總額近16億元。2009年3月,項目總投資5億元人民幣的海蠃集團440萬噸水泥粉磨站也已落戶鳳臺,這將為鳳臺縣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優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進程中,鳳臺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鳳臺人民將按照“低門檻、高回報、你發財、我發展”的開放政策,以真誠、優質、高效的服務熱忱歡迎國內外各界人士來我縣旅遊觀光、考察洽談業務,投資興辦各種企業和基礎設施,以促進共同發展。 |
|
顧北煤礦 鳳臺藴藏着豐富的礦産資源,現已探明有煤、磷礦石、石灰石、紫砂土、耐火土等多種礦藏,尤以煤的儲量為最,可開採量達120億噸;磷礦儲藏量為180萬噸;紫砂石境內儲藏量為70萬噸;高嶺土境內儲藏量為3000萬噸。境內已建成新集、張集、丁集、顧橋等煤礦,“亞洲第一大礦”——顧橋大型煤礦也已建設完成並投入開採;鳳臺電廠建設如火如荼。鳳臺已成為安徽“火力三峽”的重要基地和全國深井採煤第一大縣。
淮河大橋 鳳臺縣交通便捷,淮河水上交通發達,淮阜鐵路橫貫境內東西,鳳臺、桂集、張集三站鑲嵌其間,距京九綫上重站阜陽站僅百公裏。四條省道穿境而過,且有合徐高速公路、合阜高速公路可利用。距合肥駱崗機場百余公裏,蚌埠機場幾十公裏。 |
|
花鼓燈 鳳臺縣堅持文化與經濟比翼起飛,詮釋出縣城發展的新內涵。鳳臺是全國花鼓燈藝術之鄉,花鼓燈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安徽花鼓燈藝術研究基地與“安徽省陳氏花鼓燈流派生態村”也已落戶鳳臺。粗獷而細膩的鳳臺花鼓燈藝術,被譽為“東方芭蕾”,不僅跳紅大江南北,而且多次出國演出,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由花鼓燈衍生出來的全國稀有劇種一一推劇,同樣深受沿淮人民的喜愛。鳳臺成功舉辦了第七屆安徽花鼓燈會暨首屆淮河花鼓燈文化節,鳳臺花鼓燈專場作為安徽省“慶元旦文藝專場演出”在省城隆重推出,首開安徽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整場調演一個縣節目之先河。2007年,第六屆中國舞蹈荷花奬“大地之舞杯”民族民間舞大賽上,鳳臺花鼓燈藝術團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縣級參賽團體,以《瞧,這幫鼓架子》的精彩表演捧走安徽歷史上參加“荷花奬”角逐以來最高奬項銀奬,並獲得唯一一個觀衆最喜愛的舞蹈作品奬“大地之舞奬”。2009年7月,鳳臺縣實驗小學的學生們表演的《好一群小蘭花》,作為安徽省唯一的節目參加由中國文聯、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婦聯主辦的全國首屆“新農村少兒舞蹈展演”,共同迎接祖國60華誕,獲得“特別貢獻奬”。同月,縣起點幼兒園的孩子們表演的《俺也要跳花鼓燈》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少兒舞蹈的最高賽事——第五屆“小荷風采”少兒舞蹈展演,並獲得最高奬“小荷之星”金奬。
鳳臺一中鳳臺縣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出臺一係列優惠政策,促進民辦教育發展。截至2009年4月底,縣內有公辦中學9所、小學3所、幼兒園1所;民辦普通高中達3所、初級中學5所、小學5所、幼兒園23所,非學歷教育的培訓機構增加到4所。民辦教育為全縣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增添了活力。境內的鳳臺一中始建於1945年,是一所安徽省示範高中。多年來,學校以科學的管理,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在本地區享有較高聲望,成為教育戰綫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茅仙古洞鳳臺歷史上人才輩出,戰國時少年上卿甘羅、三國大將周泰等歷史名人即生於此地。淮南王劉安在這裏招八公煉靈丹、聚賢才著書立說,一部《淮南子》留傳千古,一箋豆腐方惠及後人。境內有較為豐富的旅遊資源:茅仙古洞,西漢道傢古剎清天觀與現代碑刻交相輝映;硤山口,兩峰相峙, 一水中流,被譽為長淮第一峽,壁立千仞、淵深百丈的黑竜潭與之帶水相連;植物活化石千年銀杏樹、戰國名將廉頗墓聞名遐邇;這裏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八公山下,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就産於此;此外還有清代慰農亭、趙匡胤的馬扒泉、劉金定的梳妝臺等名勝。 |
|
鳳臺縣 鳳臺居委會, 鳳臺社區 鳳臺鄉 鳳臺村 |
|
淮南 | 地理 | 毛集 | 安徽 | 地名 | 教育 | 學校 | 地方 | 中學 | 革命 | 名人 | 計算機 | 學生會 | 鳳臺一中 | 教師 | 校長 | 軍人 | 安徽人 | 精忠中學 | 鳳臺縣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