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恐竜名稱: 準噶爾翼竜
拉丁文名: seungaipterus
恐竜體長: 體長0.9米,兩翼展開達2.5米
恐竜體重: 不詳
恐竜食物: 魚
生存年代: 白堊紀早期
生存地點: 新疆烏爾禾
辨認要决:不詳
恐竜種類: 翼竜類
來
中國新疆境內於1963年發現的準噶爾翼竜,體長0.9米,兩翼展開達2.5米。
簡 介
準噶爾翼竜兩翼張開達2米餘,尾短小。是一種處於進化中間型的翼竜。頭很大,頭骨狹長,頭頂有一個冠狀脊。吻部長而尖,像現在的食魚鳥類。嘴裏長着錐形的牙齒,但都集中在頰部,前端無齒。這是一種體型較大的翼竜,兩翼展開寬達4米,身後留有一條短小的尾巴。當時準噶解剖學盆地還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附近植物茂盛,生活着衆多淡水動物,準噶爾翼竜就在水域上空盤旋,尋找喜歡吃的魚蝦。 |
|
|
|
1. 年代(地質紀):白堊紀早期
2. 生活區域(今國傢、洲):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浙江
3. 氣候:濕潤
4. 植物: 鬆柏、蘇鐵、銀杏、真蕨及有節類組成主要植物群
5. 動物: 鸚鵡嘴竜 |
|
1. 身高:待研究
2. 身長: 體長0.9米,兩翼展開達2.5米
3. 體重:待研究
4. 骨骼: 骨胳中空,頭骨上的很多骨片已愈合口內牙齒數目少,頜前部已無牙。上顎鰐14-15牙齒,下顎鰐11-12個牙齒,但顎前部無牙。第四腕骨與第四指骨特長。具有聯合脊椎及眼前孔上棱或具有上枕骨嵴
5. 頭:頭骨上的很多骨片已愈合。眼發達,頭頂有一個冠狀脊,它的頭上有一個罕見的脊,這個脊的功能還無人知曉,吻部長而尖,像現在的食魚鳥類。
6. 頸:待研究
7. 軀幹: 這是一種體型較大的翼竜,兩翼展開寬達4米,身後留有一條短小的尾巴。
8. 腿:待研究
9. 爪:待研究
10. 腳:待研究
11. 尾: 尾短小
12. 皮毛:待研究 |
|
1. 食物(植物、肉):以魚為主
2. 寢居方式(群居、獨居): 生活於湖邊,
3. 行走方式(步幅、速度): 準噶爾翼竜也是靠皮膜形成的翅膀飛行的
4. 遷徙方式、過程:
5. 飲食習慣: 當時準噶解剖學盆地還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附近植物茂盛,生活着衆多淡水動物,準噶爾翼竜就在水域上空盤旋,尋找喜歡吃的魚蝦。
6. 生殖繁衍:待研究
7. 進攻、禦敵手段: |
|
準噶爾翼竜屬飛竜類。身體結構適於飛行。骨胳中空,頭骨上的很多骨片已愈合。眼發達。口內牙齒數目少,頜前部已無牙。兩翼展開時長達2米多,尾短小。生活於湖邊,以魚類為食。生存於白聖紀早期。化石發現於我國新疆烏爾禾地區。
準葛爾翼竜是中國白堊紀的翼竜,這種中等大小的會飛的爬行動物體長接近3米。它的頭上有一個罕見的脊,這個脊的功能還無人知曉。
中國新疆境內於1963年發現的準噶爾翼竜,體長0.9米,兩翼展開達2.5米。
準噶爾翼竜兩翼張開達2米餘,尾短小。是一種處於進化中間型的翼竜。頭很大,頭骨狹長,頭頂有一個冠狀脊。吻部長而尖,像現在的食魚鳥類。嘴裏長着錐形的牙齒,但都集中在頰部,前端無齒。這是一種體型較大的翼竜,兩翼展開寬達4米,身後留有一條短小的尾巴。當時準噶解剖學盆地還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附近植物茂盛,生活着衆多淡水動物,準噶爾翼竜就在水域上空盤旋,尋找喜歡吃的魚蝦。
Dsungaripterus Young( 準噶爾翼竜)這是發現於新疆烏爾禾下白堊統上部的完整飛竜類化石。體較大,兩翼長可達3.5米。體長約0.9米。頭骨長,前端窄而尖銳。頭骨上中棱發育。鼻孔與眼孔連通成大孔。上顎鰐14-15牙齒,下顎鰐11-12個牙齒,但顎前部無牙。第四腕骨與第四指骨特長。
準噶爾翼竜3米翼展,沿口鼻部和長而窄的上下頜長着一個不同尋常的骨質冠狀物,冠狀物嚮上彎麯在頂部形成一個尖。這樣的嘴看上去有點像昆蟲的尾鋏,但薄得像紙一樣。直到現在人們還不知道準噶爾翼竜的上下頜是怎麽工作的。像所有其它的翼竜一樣,準噶爾翼竜也是靠皮膜形成的翅膀飛行的。它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亞洲。
準噶爾盆地最著名的恐竜是準噶爾翼竜(Seungaipterus),這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生活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翼竜突出的特徵是前肢演化成了兩翼,在新疆發現的準噶爾翼竜,體長0.9米,兩翼展開達2.5米。前肢的第一、二、三指已退化,第四指變得長而粗,沒有爪,光滑無毛多褶皺的翼膜將四指與身體相連,成為飛行的翅膀,所以外形更像蝙蝠而不是鳥類。它的胸骨很寬,有鳥一樣的竜骨,肢骨中空,減輕的重量,適於飛翔。準噶爾翼竜的發現,糾正了翼竜衹生活於海邊的偏見,在爬行動物研究方面頗有價值。
準噶爾翼竜類:就目前所知,這類翼竜僅發現於我國的新疆和浙江。它的顯著特點是生活在白堊紀,個體較大,具有聯合脊椎及眼前孔上棱或具有上枕骨嵴的類型。在新疆發現的魏氏準噶爾翼竜是生活在一億多年以前的白堊紀早期的翼竜。這種翼竜的特點是:頭的前部窄而尖,頭上有一個波浪狀的中棱,上下頜的前端都嚮上彎麯,且末端較尖,它的嘴部有角質的鞘狀套,牙齒較尖,稍微嚮後彎,這是對捕魚生活的適應。它的第一二三指都已退化成小勺狀,唯獨第四指很長,休息時可以把軀體懸挂在樹枝或岩石上。它的背部脊椎聯在一起形成聯合背椎,有利於飛行。這種翼竜兩翼展開時可達3.5米甚至更寬。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共發現三個這種翼竜的完整頭骨以及三十多個個體的化石。 |
|
1964年7月 ,新疆石油管理局科學研究所(今勘探開發研究院的前身)地層古生物考察隊的6位同志到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剋拉瑪依市北偏東100公裏處的烏爾禾地區工作。同年7月18日 ,在烏爾禾東南方向約15公裏的露頭區進行下白堊統上帶岩組的地層觀測。這一帶屬於徑木間剖面吐𠔌魯群(KI),是由灰緑色砂岩、礫岩和褐色泥岩及莎泥質岩組成的高低錯落的山脊和山丘,除風化的復土和礫石覆蓋外,很少有植物生長。當魏景明同志沿着一條雨水衝刷的小溝前進時,發現了一塊白色中空的翼竜肢骨化石。繼續往前走,又發現了兩塊大小不同的肢骨化石。經過仔細觀察,最後發現的一塊肢骨化石上粘附有灰緑色泥質沙岩和部分褐色沙質泥岩,從風化和滾靡程度判斷,肢骨化石從埋藏層掉落時間不久,原埋層的距離也不很遠。經過繼續嚮前追尋,終於找到了化石埋藏的層位,是厚約2米的灰緑色泥質砂岩夾有褐色砂質泥岩的透鏡體 ,這層沙岩擋住了小衝溝的繼續發展。
魏景明同志仔細地除去砂岩表層的復土,用鎬頭進行大面積的挖掘,又發現了幾根雜亂堆積的翼竜肢骨。他招呼在另一處進行挖掘的楊進中同志過來,兩個人興奮地一起挖掘。當砂岩體快挖掉一半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翼竜的頭骨、上下顎骨以及開始退化的牙齒,在頭骨旁掘出了部分脊椎骨,這些足以勾劃出一個完整的翼竜形象。繼續深挖,在翼竜化石層下部的鈣質砂岩中挖掘到較多的淡水蚌殼化石。
在烏爾禾挖掘出的翼竜化石除具在翼竜類共同特點以外,頭骨後上方具有冠狀突起,顎骨嚮前伸出,牙齒開始退化,後肢骨衹剩下4指,幾乎無尾 ,展開的翼間距離約3米,是一種中等大小的翼竜。據研究 ,準噶爾翼竜生活在距今約9千萬年到1億年之間,它的祖先可能是侏羅紀的喙嘴竜,它又是晚白堊世無齒翼竜的先驅。它的發現,不僅填補了早白堊世翼竜演化發展的地史空白段,而且對全球翼竜動物群的演化生態及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由於這種古生物化石在我國還是第一次發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楊鐘健教授定名為“魏氏準噶爾翼竜”。
這架翼竜化石一直在北京供專傢進行整理和科學研究 ,1992年4月10日由北京運回新疆,陳列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內的新疆石油地質陳列館內。 |
|
- lat.: Dsungaripterus
|
|
|
|
準噶爾翼竜屬 | 準噶爾翼竜科 | 準噶爾翼竜超科 | 魏氏準噶爾翼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