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凍頂烏竜茶俗稱凍頂茶,是臺灣知名度極高的茶,凍頂烏竜茶是臺灣包種茶的一種,所謂“包種茶”,其名源於福建安溪,當地茶店售茶均用兩張方形毛邊紙盛放,內外相襯,放入茶葉4兩,包成長方形四方包,包外蓋有茶行的嘜頭,然後按包出售,稱之為“包種”。臺灣包種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亦稱“清香烏竜茶”。包種茶按外形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條形包種茶,以“文山包種茶”為代表;另一類是半球形包種茶,以“凍頂烏竜茶”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美譽。原産地在臺灣南投縣的鹿𠔌鄉,主要是以青心烏竜為原料製成的半發酵茶。傳統上,其發酵程度在30%左右。製茶過程獨特之處在於:烘幹後,需再重複以布包成球狀揉捻茶葉,使茶成半發酵半球狀,稱為「布揉製茶」或「熱團揉」。傳統凍頂烏竜茶帶明顯焙火味,近年亦有輕培火製茶。此外,亦有「陳年炭焙茶」,是每年反復拿出來高溫慢烘焙,而製出甘醇後韻十足的茶。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鹿𠔌地區茶農在災後重建中研發出「凍頂貴妃茶」。鹿𠔌鄉農會每年舉辦茶葉比賽,評選出特等(冠軍茶)、頭等、二等、三等、優良茶(五朵梅、四朵梅、三朵梅、二朵梅、一朵梅)等品級。采摘青心烏竜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晾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團揉、復烘、再焙火製成。色澤墨緑油潤,湯色黃緑,滋味甘醇濃厚。 |
|
凍頂烏竜茶,産於臺灣省南投縣鳳凰山支脈凍頂山一帶。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居於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山上種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為“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竜茶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生長茂盛。 主要種植區鹿𠔌鄉,年均氣溫22℃,年降水量2200毫米,空氣濕度較大,終年雲霧籠罩。茶園為棕色高粘性土壤,雜有風化細軟石,排、儲水條件良好。每年采摘於4~5月和11~12月間,標準為一芽二葉,色澤蒼緑,湯色呈金黃帶緑,具有花香甘甜滋味。 |
|
從茶園所處的自然環境來看,即是鼕季也並無嚴寒相侵,雪凍冰封,那麽為何名凍頂呢?據說是因凍頂山迷霧多雨,山路崎嶇難行,上山的人都要綳緊腳趾,臺灣俗稱“凍腳尖”,才能上得去,這即是凍頂山名之由來,茶亦因山而名。 |
|
一說是1855年(清朝鹹豐年間),鹿𠔌「林鳳池」赴福建應試,高中舉人,還鄉時,自武夷山帶回36株青心烏竜茶苗,其中12株由「林三顯」種在「麒麟潭」邊的「凍頂山」上而來。最早是凍頂山一帶茶農,以畒裝茶販售,又有「凍頂畒裝烏竜茶」之稱。
一說是世居鹿𠔌鄉「彰雅村」「凍頂巷」的蘇姓傢族,其先祖於清朝康熙年間自中國大陸移民臺灣,自乾隆年間已往「凍頂山」開墾種茶。 |
|
凍頂産茶歷史悠久,據《臺灣通史》稱:臺灣産茶,其來已久,舊志稱水沙連(今南投縣埔裏、日月潭、水裏、竹山等地)社茶,色如鬆羅,能避瘴祛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凍頂為佳,惟所出無多。又據傳說,清鹹豐五年(1855年),南投鹿𠔌鄉村民林鳳池,往福建考試讀書,還鄉時帶回武夷烏竜茶苗36株種於凍頂山等地,逐漸發展成當今的凍頂茶園。 |
|
1.茶葉成半球狀,色澤墨緑,邊緣隱隱金黃色。
2.衝泡後,茶湯金黃,偏琥珀色,帶熟果香或濃花香,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十足,帶明顯焙火韻味。
3.茶葉展開,外觀有青蛙皮般灰白點,葉間捲麯成蝦球狀,葉片中間淡緑色,葉底邊緣鑲紅邊,稱為「緑葉紅鑲邊」或「青蒂、緑腹、紅鑲邊」。 |
|
凍頂茶一年四季均可采摘,春茶采期從3月下旬至5月下旬;夏茶5月下旬至8月下旬;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下旬;鼕茶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采摘未開展的一芽二、三葉嫩梢。采摘時間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2時最佳,采後立即送工廠加工。其製作過程分初製與精製兩大工序。初製中以做青為主要程序。做青經輕度發酵,將采下的茶菁在陽光下暴曬20~30分鐘,使茶菁軟化,水分適度蒸發,以利於揉捻時保護茶芽完整。萎凋時應經常翻動,使茶菁充分吸氧産生發酵作用,待發酵到産生清香味時,即進行高溫殺青。隨即進行整形,使條狀定型為半球狀,再經過風選機將粗、細、片完全分開,分別送入烘焙機高溫烘焙,以減少茶葉中的咖啡因含量。 |
|
凍頂烏竜茶成品外形呈半球型彎麯狀,色澤墨緑,有天然的清香氣。衝泡時茶葉自然衝頂壺蓋,湯色呈柳橙黃,味醇厚甘潤,發散桂花清香,後韻回甘味強,飲後杯底不留殘渣。其茶品質,以春茶最好,香高味濃,色豔;秋茶次之;夏茶品質較差。
凍頂烏竜茶是臺灣所産烏竜茶的一種,臺灣生産的烏竜茶依據發酵程度(做青程度)的不同有輕度發酵茶(約20%)、中度發酵茶(約40%)和重度發酵茶(約70%)之分。輕度發酵茶似緑茶,具有清香;重度發酵茶似紅茶,具有甜香;中度發酵茶清香較濃烈。凍頂烏竜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主産於臺灣省南投縣鹿𠔌鄉的凍頂山。
凍頂産茶歷史悠久,據《臺灣通史》稱:臺灣産茶,其來已久,舊志稱水沙連(今南投縣埔裏、日月潭、水裏、竹山等地)社茶,色如鬆羅,能避瘴祛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凍頂為佳,惟所出無多。又據傳說,清鹹豐五年(1855年),南投鹿𠔌鄉村民林鳳池,往福建考試讀書,還鄉時帶回武夷烏竜茶苗36株種於凍頂山等地,逐漸發展成當今的凍頂茶園。
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居於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山上種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為“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竜茶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生長茂盛。
凍頂烏竜茶是臺灣包種茶的一種,所謂“包種茶”,其名源於福建安溪,當地茶店售茶均用兩張方形毛邊紙盛放,內外相襯,放入茶葉4兩,包成長方形四方包,包外蓋有茶行的嘜頭,然後按包出售,稱之為“包種”。臺灣包種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亦稱“清香烏竜茶”。包種茶按外形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條形包種茶,以“文山包種茶”為代表;另一類是半球形包種茶,以“凍頂烏竜茶”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美譽。
凍頂烏竜茶的采製工藝十分講究,采摘青心烏竜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涼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復的團揉(包揉)、復烘、再焙火而製成。
凍頂烏竜茶的品質特點為:外形捲麯呈半球形,色澤墨緑油潤,衝泡後湯色黃緑明亮,香氣高,有花香略帶焦糖香,滋味甘醇濃厚,耐衝泡。凍頂烏竜茶品質優異,歷來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暢銷臺灣、港澳、東南亞等地,近年來中國內地一些茶藝館也時髦飲用凍頂烏竜茶。 |
|
臺灣的種茶、製茶技術是隨着大陸人口嚮臺灣的遷移帶上寶島的,據野史相傳,是清道光年間的舉人林鳳池從福建帶回武夷烏竜植於凍頂山,臺灣的茶業纔得以發展,也有了自己的名茶——凍頂烏竜。該茶在臺灣極負盛名,廣受歡迎。 |
|
凍頂烏竜屬於輕度半發酵茶。凍頂為山名,烏竜為品種名。凍頂茶品質優異,在臺灣茶市場上居於領先地位。其上品外觀緊結彎麯,呈條索狀,色澤墨緑鮮豔,並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幹茶具有強烈的芳香;衝泡後,湯色略呈橙黃色,有明顯清香,近似桂花香,茶湯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潤,韻味強。葉底邊緣有紅邊,葉中部呈淡緑色。
凍頂烏竜茶采製工藝十分講究,鮮葉為青心烏竜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復團揉(包揉)、復烘、焙火而製成。有人形容說,喝凍頂茶的感覺很妙,愈品愈有味。 |
|
凍頂烏竜茶成品外形呈半球型彎麯狀,色澤墨緑,有天然的清香氣。衝泡時茶葉自然衝頂壺蓋,湯色呈柳橙黃,味醇厚甘潤,發散桂花清香,後韻回甘味強,飲後杯底不留殘渣。其茶品質,以春茶最好,香高味濃,色豔;秋茶次之;夏茶品質較差。
凍頂烏竜茶是臺灣所産烏竜茶的一種,臺灣生産的烏竜茶依據發酵程度(做青程度)的不同有輕度發酵茶(約20%)、中度發酵茶(約40%)和重度發酵茶(約70%)之分。輕度發酵茶似緑茶,具有清香;重度發酵茶似紅茶,具有甜香;中度發酵茶清香較濃烈。凍頂烏竜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主産於臺灣省南投縣鹿𠔌鄉的凍頂山。
凍頂産茶歷史悠久,據《臺灣通史》稱:臺灣産茶,其來已久,舊志稱水沙連(今南投縣埔裏、日月潭、水裏、竹山等地)社茶,色如鬆羅,能避瘴祛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凍頂為佳,惟所出無多。又據傳說,清鹹豐五年(1855年),南投鹿𠔌鄉村民林鳳池,往福建考試讀書,還鄉時帶回武夷烏竜茶苗36株種於凍頂山等地,逐漸發展成當今的凍頂茶園。
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居於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山上種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為“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竜茶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生長茂盛。
凍頂烏竜茶是臺灣包種茶的一種,所謂“包種茶”,其名源於福建安溪,當地茶店售茶均用兩張方形毛邊紙盛放,內外相襯,放入茶葉4兩,包成長方形四方包,包外蓋有茶行的嘜頭,然後按包出售,稱之為“包種”。臺灣包種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亦稱“清香烏竜茶”。包種茶按外形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條形包種茶,以“文山包種茶”為代表;另一類是半球形包種茶,以“凍頂烏竜茶”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美譽。
凍頂烏竜茶的采製工藝十分講究,采摘青心烏竜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涼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復的團揉(包揉)、復烘、再焙火而製成。
凍頂烏竜茶的品質特點為:外形捲麯呈半球形,色澤墨緑油潤,衝泡後湯色黃緑明亮,香氣高,有花香略帶焦糖香,滋味甘醇濃厚,耐衝泡。凍頂烏竜茶品質優異,歷來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暢銷臺灣、港澳、東南亞等地,近年來中國內地一些茶藝館也時髦飲用凍頂烏竜茶。
凍頂烏竜茶的功效
(一)烏竜茶和緑茶是由同一種茶樹所生産出來的。最大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經過發酵這個過程。因為茶葉中的兒茶素會隨着發酵溫度的升高而相互結合,致使茶的顔色變深,但因此茶的澀味也會減少。這種兒茶素相互結合所形成的成分就是烏竜茶的多酚類。多酚類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兒茶素,都能夠影響各種酵素在我們體內的活性化。茶葉中所含有的兒茶素大約有一半會轉化為烏竜茶的多酚類。因此,在兒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和烏竜茶多酚類的雙重作用之下,烏竜茶就顯現出緑茶所沒有的各種功效了。
烏竜茶的功效如下:
1、預防蛀牙:
飯後一杯茶除了能生津止剋、口氣清爽之外,烏竜茶還有預防蛀牙的功效。蛀牙形成的原因是由於細菌侵入牙齒組織,而且在組織內産生引起蛀牙的酵素,這種酵素和食物中所含有的糖分起作用,産生蛀蝕牙齒的物質。這種可以蛀蝕牙齒的物質與細菌附着在牙齒上即形成齒垢,纍積之後就會發生蛀牙現象。
烏竜茶中含有的多酚類具有能夠抑製齒垢酵素産生的功效,所以吃飯之後飲用一杯烏竜茶,可以防止齒垢和蛀牙的發生。科學家經過長期的實驗證明,讓白鼠食用含有多酚類的飼料,會減少蛀牙發生的機率,飯後如果沒有時間刷牙,為了預防蛀牙飲用一杯烏竜茶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2、消除危害美容與健康的活性氧:
活性氧是由於紫外綫、抽煙、食品添加劑、壓力等因素而在體內産生的物質。它通過將體內的脂肪改變成過氧化脂肪,從而引起生活習慣病的産生,阻礙身體健康。同時,活性氧還會造成肌膚老化、産生皺紋等一係列有礙於美容的問題。
在人體內有一種能夠成功分解活性氧的酵素SOD,這種酵素是保持建康和美容養顔不可或缺的物質。而烏竜茶的多酚類具有和SOD同樣的功能,並且可以促進提高SOD消除活性氧的功能。
我們都知道肌膚的生長需要維他命C,如果産生活性氧的話,維他命C會被消耗殆盡。而烏竜茶多酚類的抗氧化作用因為能夠消除活性氧,進而抑製維他命C的消耗,所以可以保持肌膚細緻美白。加上烏竜茶本身有含有維他命C的成分,對美白肌膚來說可謂是一舉兩得。維他命C大約在2-3小時內會隨尿液排出體外,因此,隨時飲用烏竜茶既可以美白又可以確保補充維他命C。
3、每天喝1公升烏竜茶能改善皮膚過敏:
有調查表明:皮膚病患者中因患過敏性皮炎的人數居多,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皮炎發生的原因還並不明確。然而烏竜茶卻有抑製病情發展的功效。通過在白鼠身上製造皮膚發炎癥狀的實驗證明,證實烏竜茶對白老鼠身上的皮炎具有抑製的效果。
在國外曾有一位專傢通過對121個患有過敏性皮炎的成年病人為臨床試驗對象發現,他們都是用現有的類固醇和抗過敏藥物的方法治療,但還是無法改善病情,直到後來加上每天飲用400ml的濃縮烏竜茶後,在經過一個月後,其中78個(占64%)的病人的癥狀出現明顯的改善。
4、飲用烏竜茶能瘦身: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飲用烏竜茶能夠"溶解脂肪"的說法。尤其是吃太多油膩食物後,飲烏竜茶能夠分解油脂,那麽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人的脂肪細胞中,未被消耗的能量,被當作中性脂肪來儲存,以便運動時作為能源使用。這個時候,中性脂肪在類蛋白脂肪酶等酵素作用下,被分解成必要的能源來使用。飲用烏竜茶可以提升類蛋白脂肪酶的功能。也就是說,並非烏竜茶本身能溶解脂肪,而是它可以提高分解脂肪的酵素,所以飲用烏竜茶後,脂肪代謝量也相對地提高了,從而起到了減肥瘦身的功效。
有專傢曾以單純性的成年人肥胖者共102人進行實驗飲用烏竜茶,分上午、下午兩次飲用300cc的烏竜茶,一天計600cc,持續6周。其間不采用其他減肥或食物療法。結果沒有發現體重明顯降低,但他們的腰圍、腹部皮下脂肪、血液中性脂肪、血液膽固醇總量最後都出現了明顯變小的趨勢,而這種功效正是來自於烏竜茶內含有多酚類的緣故。
5、抗腫瘤、預防老化功效:
烏竜茶具有促進分解血液中脂肪的功效,也能降低膽固醇的含量。國外一份1994年的烏竜茶功效實驗報告指出,烏竜茶針對高血脂病和高血壓病患者有相當好的療效。特別是68位參與試驗的高雪壓病患者中,通過一個階段的測試後,由75%的人血壓值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此外,烏竜茶也有抗腫瘤、提高淋巴細胞及NK細胞的活化作用,以及加強免疫功能、預防老化等作用。專傢已經發現烏竜茶多酚類還有吸着體內異物並使其一起排出體外的功效。
對於烏竜茶如此多的驚人功效,專傢指出:能夠産生功效的份量是每天大約飲用1公升的烏竜茶,如果無法達到1公升這個份量時,應該衝泡較濃的烏竜茶飲用,才能攝取足夠的多酚類。另外,還要註意,一天一次性的飲用大量的烏竜茶是不科學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一天分數次飲用烏竜茶,這樣纔可能是烏竜茶內的多酚類被人體充分吸收。還有,應該養成飯後喝一杯烏竜茶的習慣。
品飲烏竜茶有三忌:一是空腹不能飲,否則就會感到饑腸轆轆,甚至會頭暈眼花,翻肚欲吐,人們說這是“茶醉”。·二是睡前不能飲,否則會使人難以入睡。三是冷茶不能飲,烏竜茶冷後性寒,對胃不利。這三忌對初飲烏竜茶的人尤為重要。因為烏竜茶所含茶多酚及咖啡鹼較其他茶多,這三忌是根據民間飲茶的體會,總結出來的。 |
|
(一)泡茶選取的水質
根據試驗,用各種水質泡茶審評結果,山泉水泡茶最好,因經由山林下面砂岩層過濾出來泉水,其含礦物質和氯化物很少,此種軟水泡茶,清澈甘醇。一般的水質鹺性重,會促使茶多酚類物質氧化,湯色變暗,失去鮮醇的香味。如果水中含鐵離子過多,甚至茶湯變黑,失去飲茶效果。其實山泉水取得不易,若采用自來水再經過濾,靜置一段時間或稍延長煮沸,使氯氣消失,可符合實用。
(二)茶葉衝泡方法
有了優質茶葉和良好水質,還需精美茶具與正確的泡茶方法,才能相得益彰,泡出好茶。如果沏茶不得其宜,就難創造幽雅的品茶氣氛。就泡茶之水質、茶具、茶葉用量和衝泡時間介紹如下:
茶葉衝泡方法,對茶湯品質有影響。根據試驗,與茶湯風味有關的胺基酸,在60℃的水中就能浸泡出來,而維生素C,於70℃以上就會受到破壞。高級緑茶葉質細嫩,每次茶葉用量較少。如果沸騰開水産即衝泡,容光煥發易將茶葉泡熟,失去清爽風味,且會損失大部分維生素C,因此最好將沸騰開水稍置片刻,等水溫降到70-80℃,纔予衝泡。但衝泡烏竜茶、包種茶或普洱茶,由於葉片較粗大,每次茶葉用量較多,茶葉投入量約茶壺容量之1/3-2/3左右,則須現沸現泡,才能把茶中有效成份浸泡出來,使得茶味濃厚、甘醇,增加茶湯品質。
茶具宜小,不宜大。茶具太大不僅浪費茶葉,而且由於衝泡開水多,載熱量大,容易燙熟茶葉,影響茶湯的氣味。茶壺的容量以200CC,茶杯容量以150CC為宜。茶具的質地,以瓷器、陶器最好,玻璃次之,金屬茶具再次之。
每杯茶茶葉用量,一般放3-5公剋,高級茶稍少,烏竜茶要求滋味濃厚,可多放茶葉。衝泡時間視開水溫度、茶葉老嫩和用茶量多少而定。一般衝入開水二、三分鐘後即可飲用。如水溫較高,茶葉較嫩或用茶量較多,衝頭一道可隨泡即倒出茶湯,第二道衝泡後半分鐘傾倒,以後每道可適當延長,茶中剩餘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浸泡出來。如果水溫不高,茶葉較粗老或用茶量較少,衝泡時間酌予延長,但不能浸泡過久,否則湯色變暗,香氣散失,有悶味而且部份有效成份被破壞,無用成份被浸出,會增加苦澀味或其他不良氣味,茶湯品味降低。
茶葉品質各有不同,其衝泡方法也有差異。要衝泡一壺好茶,必須瞭解茶葉特性,而且須配合其他因素,如茶葉品質、水質、泡茶器具,泡茶技巧等。
1、凍頂烏竜茶之衝泡
( 1)蓋碗泡茶法
茶具為茶盤、茶巾、煮水器、蓋杯、茶杯、茶船、渣匙、茶盅等。
① 看幹茶:先審察幹茶的形狀與色澤,以瞭解茶葉品質特性。
② 燙茶具:以沸水衝泡洗茶碗、茶具以符衛生。
③ 放置茶葉:參酌茶葉特性,放置茶壺容量1/3的茶葉。
④ 衝泡:以沸水衝入壺中,衝滿即刻蓋好,衝泡開水溫度以95-100℃為宜,可以多次衝泡以供長時間品飲。
⑤ 衝茶碗:將熱水衝入杯內,用杯蓋輕撥泡沫,將杯蓋上泡沫衝掉蓋上杯蓋。
⑥ 衝泡時間:衝泡時間由短而長,第一次短而後逐次增長。泡茶之時間長短不同,茶湯中可溶物的量與質亦是不同,因此衝泡茶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茶湯品質。
⑦ 溫杯:將茶杯先用沸水衝淨燙溫,以助長香味兼重衛生。
⑧ 傾倒茶湯:將衝泡出來之茶湯,先傾入茶海,使其濃度勻一,茶末沉澱,然後均勻註入茶杯供飲。
⑨ 品茶:凍頂烏竜茶具有明顯的花香近似桂花香,特有香氣清純持久,芳香甘醇,生津解渴,提神醒腦,滋味特別甘醇。
蓋碗茶之好處:a.碗口較大,便於衝泡茶葉。碗底圓小,註入開水茶葉碩碗底翻滾,易泡出茶味。b.碗蓋使香氣凝集,揭開碗蓋,茶香四溢並用蓋趕浮葉,不使沾唇,便於品飲。c.茶船可免端茶燙手,若碗裏溢出茶水,流入茶船,便函於端茶敬客。
(2)宜興茶壺泡茶法
茶具為茶盤、茶巾、煮水器、茶壺(宜興縣出産陶製小茶壺)、茶杯、茶船、渣匙、茶盅、聞香杯等。
① 燙茶具:以沸水衝泡茶壺,茶具以待衛生。
② 放置茶葉:用茶荷將茶葉取出適量放入壺中。
③ 衝泡:衝入開水,並使泡沫溢出,隨即加蓋,並將茶湯倒入茶船之中;再次衝入開水。
④ 衝壺:即刻從壺蓋上衝澆開水使茶壺裏外保溫,藉以充分浸出滋味發揮香氣。
⑤ 衝泡時間:衝泡時間由短而長,第一次短而後逐次增長。泡茶之時間長短不同,茶湯中可溶物的量與質亦是不同,因此衝泡茶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茶湯品質。
⑥ 傾倒茶湯:將茶倒入茶盅,然後倒入聞香杯,隨即將聞香杯置於鼻前吸氣數次,聞其香味。其目的為了品嚐"杯底留香","溫香"、"次香",愈是好茶,留香愈久,香氣愈富變化。所以,也衹有上等好茶纔經得起這個考驗。
⑦ 品茶:先聞其香,次觀水色,進而察其味,及至喉韻之感覺,細細品嚐。金萱烏竜茶,是精心研製出的特級調味茶,清香持久、生津解渴、兼具奶香味,滋味特別清香。
宜興紫砂茶壺為豐姿多彩,壺型和裝飾多端,十分雅緻,富有藝術魅力,在國內外備受歡迎,尤其廣東、閩南泡工夫茶所用小壺,概屬宜興茶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