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地理學教育 : 農業 : 建築 > 冷害
目錄
No. 1
  因氣溫降低,某些植物體遭受破壞或死亡。如有些品種的甘薯在9°C時,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冷害
No. 2
  指冷言冷語給人感情上的傷害。 郭沫若 《我的作詩的經過》:“我自己是受慣了冷害的人,大約冷的免疫性是已經有了的,雖然時而仍不免其觳束;而對於享有大名的人對於年青人的冷言、冷語,尤其感覺着不平。”
No. 3
  由於氣溫降低,使某些植物體遭受的破壞或死亡。
No. 4
  冷害
  chilling damage
  農業氣象災害的一種,即作物在生長季節內,因溫度降到生育所能忍受的低限以下而受害。某些作物受害後形態上無明顯癥狀,不易發現,俗稱“啞巴災”。冷害發生時的日平均溫度都在0℃以上,有時甚至可達20℃左右,因作物及其所處的發育期而異。同一種冷害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稱謂。如水稻抽穗開花期的冷害發生在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稱秋季低溫害,俗稱“翹穗頭”;發生在廣東、廣西地區時因值寒露節氣,故稱寒露風。
  冷害的發生範圍在世界上分佈很廣,緯度和海拔越高,越易發生。日本北部有較高的發生機率,70年代有嚴重冷害的共達6年,1980年的冷害使288.6萬公頃的農田面積受害。此外,在澳大利亞、朝鮮、美國、加拿大、尼泊爾、印度和秘魯等國,冷害也常有發生。中國的冷害以東北地區較為嚴重,長江流域主要發生在春秋季,雲貴高原主要發生在8、9月份。
  類型 按發生時的天氣特點,可分3種類型:①濕冷型。低溫伴隨陰雨,日照少,相對濕度大而氣溫日較差小。②幹冷型。冷空氣入侵後,天氣晴朗,相對濕度小而氣溫日較差大。③霜冷型。前期低溫與來得特早的秋霜凍相結合所致。按對作物為害的特點,則可分為:①延遲型。較長時期的低溫削弱植株生理活性,引起作物生育期顯著延遲,在生長季節內不能正常成熟,導致減産。②障礙型。作物在生殖生長階段,主要是孕穗期和抽穗開花期遇短時間低溫,生殖器官的生理機能被破壞,造成空殼減産。③混合型。由上述兩類冷害相結合而成,比單一型為害更嚴重。
  危害 冷害對作物生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①削弱光合作用。如各種作物均以24℃時的光合作用強度為100%,則在12℃條件下大豆的光合作用強度為85%,水稻為81%,高粱為74%,玉米為62%。低溫使光合作用強度降低15~38%。②減少養分吸收。低溫減少根係對養分的吸收能力,以24℃條件下對養分的吸收為100%,在12℃條件下水稻對銨態氮的吸收為50%,磷為44%,鉀為42%;大豆對銨態氮的吸收為87%,磷為55%,鉀為70%,均顯著減少。③影響養分的運轉。低溫能妨礙光合産物和礦物質營養嚮生長器官輸送,使作物正在生長的器官因養分不足而瘦小、退化或死亡。在幼穗伸長期,低溫使莖稈嚮穗部的養分輸送受阻,花藥組織不能嚮花粉正常輸送碳水化合物,從而妨礙花粉的充實和花藥的正常開裂、散粉。在灌漿過程中,低溫不僅因減弱光合作用而使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減少,而且阻礙光合産物嚮穗部的輸導。
  防禦措施 主要有:①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適合的作物品種和播栽期,以便在低溫敏感期避開有害低溫。②根據冷害預報調整作物佈局和品種比例。如中國南方稻區根據春秋溫度條件調整雙季稻種植面積和早晚熟品種的搭配,北方根據生長季節的熱量條件安排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大秋作物的種植比例,冷害年擴大耐寒作物和早熟品種的面積等。③調節農田小氣候。利用塑料薄膜溫床育苗移栽,既可剋服春季低溫危害,又能使作物提早成熟,避開秋季低溫。在低溫來臨之前,灌水或噴灑保墒劑等常可改善近地層溫度狀況。④培育作物的耐寒早熟品種。⑤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田間管理等。
No. 5
  寒冷和凍害的總稱
概述
  冷害(chilling damage)是農業氣象災害的一種,即作物在生長季節內,因溫度降到生育所能忍受的低限以下而受害。某些作物受害後形態上無明顯癥狀,不易發現,俗稱“啞巴災”。冷害發生時的日平均溫度都在0℃以上,有時甚至可達20℃左右,因作物及其所處的發育期而異。同一種冷害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稱謂。如水稻抽穗開花期的冷害發生在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稱秋季低溫害,俗稱“翹穗頭”;發生在廣東、廣西地區時因值寒露節氣,故稱寒露風。
分佈
  冷害的發生範圍在世界上分佈很廣,緯度和海拔越高,越易發生。日本北部有較高的發生機率,70年代有嚴重冷害的共達6年,1980年的冷害使288.6萬公頃的農田面積受害。此外,在澳大利亞、朝鮮、美國、加拿大、尼泊爾、印度和秘魯等國,冷害也常有發生。中國的冷害以東北地區較為嚴重,長江流域主要發生在春秋季,雲貴高原主要發生在8、9月份。
類型
  按發生時的天氣特點,可分3種類型:①濕冷型。低溫伴隨陰雨,日照少,相對濕度大而氣溫日較差小。②幹冷型。冷空氣入侵後,天氣晴朗,相對濕度小而氣溫日較差大。③霜冷型。前期低溫與來得特早的秋霜凍相結合所致。
  按對作物危害的特點,則可分為:①延遲型冷害。較長時期的低溫削弱植株生理活性,引起作物生育期顯著延遲,在生長季節內不能正常成熟,導致減産。②障礙型冷害。作物在生殖生長階段,主要是孕穗期和抽穗開花期遇短時間低溫,生殖器官的生理機能被破壞,影響孕穗和受粉,造成空殼減産。③混合型冷害。由上述兩類冷害相結合而成,比單一型為害更嚴重。
  按成因一般可分為輻射冷害、平流冷害和蒸發冷害三種。
  1、輻射冷害在我國北方的晚春和初秋比較常見,往往在無風晴朗的夜晚出現。當太陽下山後,白天被土壤和植被等吸收的熱量通過大氣的傳導,逐漸嚮上空輻射散失;再加上無風無雲,熱量散失無所阻擋,就更加速了近地面空氣的冷卻與下沉。到黎明前數小時,能使作物周圍的氣溫下降到0度以下,甚至使低窪地區降至-4度至-8度。
  2、平流冷害由於起因於兩極地區冷氣團的入侵,所以常在春秋兩季發生,並且有時可以連續幾晝夜。加之它受地形和雲量的影響較小,涉及面也比較廣。輻射冷害和平流冷害常同時發生,引起地面氣溫急劇下降,危害嚴重。
  3、蒸發冷害則多發生在雨後,每當受到幹冷空氣侵襲時,植物表面水分會很快蒸發,致使因失熱而受凍。
危害
  冷害對作物生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①削弱光合作用。如各種作物均以24℃時的光合作用強度為100%,則在12℃條件下大豆的光合作用強度為85%,水稻為81%,高粱為74%,玉米為62%。低溫使光合作用強度降低15~38%。②減少養分吸收。低溫減少根係對養分的吸收能力,以24℃條件下對養分的吸收為100%,在12℃條件下水稻對銨態氮的吸收為50%,磷為44%,鉀為42%;大豆對銨態氮的吸收為87%,磷為55%,鉀為70%,均顯著減少。③影響養分的運轉。低溫能妨礙光合産物和礦物質營養嚮生長器官輸送,使作物正在生長的器官因養分不足而瘦小、退化或死亡。在幼穗伸長期,低溫使莖稈嚮穗部的養分輸送受阻,花藥組織不能嚮花粉正常輸送碳水化合物,從而妨礙花粉的充實和花藥的正常開裂、散粉。在灌漿過程中,低溫不僅因減弱光合作用而使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減少,而且阻礙光合産物嚮穗部的輸導。
防禦措施
  主要有:①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適合的作物品種和播栽期,以便在低溫敏感期避開有害低溫。②根據冷害預報調整作物佈局和品種比例。如中國南方稻區根據春秋溫度條件調整雙季稻種植面積和早晚熟品種的搭配,北方根據生長季節的熱量條件安排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大秋作物的種植比例,冷害年擴大耐寒作物和早熟品種的面積等。③調節農田小氣候。利用塑料薄膜溫床育苗移栽,既可剋服春季低溫危害,又能使作物提早成熟,避開秋季低溫。在低溫來臨之前,灌水或噴灑保墒劑等常可改善近地層溫度狀況。④培育作物的耐寒早熟品種。⑤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田間管理等。
我國常見冷害
  主要有:①東北地區一年一熟喜溫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各種類型的冷害均可能出現,往往造成糧食大幅度減産;②華南雙季稻,因春季“倒春寒”造成早稻爛秧,秋季“寒露風”造成晚稻空粒。華北一季稻也有因“倒春寒”引起秧田死苗。華中的麥茬稻在開花期遇低溫,空粒增多,稻穗不下垂,俗稱“翹穗頭”;③橡膠樹受冷害,在華南多表現為破皮流膠,枝葉枯萎,以至全株死亡;在雲南多表現為“爛腳”,樹幹基部黴爛一圈而死亡。冷害的嚴重程度,取决於低溫強度和持續時間、天氣陰晴、風力大小、作物品種和發育期等。
對冷害敏感的果蔬
  果蔬種類 冷害臨界溫度(℃) 冷害癥狀
  蘋果(某些品種) 2~3 內部褐變、褐心、濕裂,表皮軟化,呈燙傷狀
  油梨 4.5~13 果皮呈灰褐色
  香蕉(緑熟或成熟) 11.5~13 完熟時果色暗緑,中央胎座硬化
  番石榴 4.5 果肉受損、腐爛
  芒果 10~13 果皮呈灰色,燙傷狀失色,不能正常完熟
  菠蘿 7~10 完熟時果色暗緑,果肉呈水漬狀
  番木瓜 7 果皮凹陷,果肉呈水漬狀,不能正常完熟,無香味
  柑橘 3 果皮凹陷,出現褐色斑
  蔓越橘 2 質地呈橡皮狀,果肉紅色
  葡萄柚 10 果皮凹陷,呈燙傷狀,褐變
  檸檬 11~13 果皮凹陷,有紅褐色斑點,膜狀污斑
  萊檬 7~9 表皮凹陷,時間稍長轉褐色
  油橄欖 7 內部褐變
  石刁柏 0~2 顔色暗淡,呈灰緑色,頂端柔軟
  茄子 7 表面呈燙傷狀,出現交鏈孢菌病斑,種子變黑
  黃瓜 7 果皮凹陷,水漬狀斑點,腐爛
  西瓜 4.5 果皮凹陷,散發臭味
  硬皮甜瓜 2~5 果皮凹陷,果皮腐爛
  蜜露甜瓜 7~10 果皮呈紅褐色,失色,果皮腐爛,不能正常成熟
  秋葵 7 失色,成片呈水漬狀
  甜椒 7 果皮凹陷,花萼上出現輪紋病斑,種子變黑
  馬鈴薯 3 內部褐變,稍甜
  番茄(成熟的) 7~10 水漬狀,軟化,腐爛
  (緑熟) 10~12 完熟時果色不佳,輪紋病斑
  西葫蘆、南瓜 10 腐爛,出現輪紋病斑
  甘薯 13 腐爛,表面凹陷,內部變色,煮熟後硬心
百科辭典
  lenghai
  冷害
  chilling damage
  農業氣象災害的一種,即作物在生長季節內,因溫度降到生育所能忍受的低限以下而受害。某些作物受害後形態上無明顯癥狀,不易發現,俗稱“啞巴災”。冷害發生時的日平均溫度都在0℃以上,有時甚至可達20℃左右,因作物及其所處的發育期而異。同一種冷害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稱謂。如水稻抽穗開花期的冷害發生在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稱秋季低溫害,俗稱“翹穗頭”;發生在廣東、廣西地區時因值寒露節氣,故稱寒露風。
  冷害的發生範圍在世界上分佈很廣,緯度和海拔越高,越易發生。日本北部有較高的發生機率,70年代有嚴重冷害的共達6年,1980年的冷害使288.6萬公頃的農田面積受害。此外,在澳大利亞、朝鮮、美國、加拿大、尼泊爾、印度和秘魯等國,冷害也常有發生。中國的冷害以東北地區較為嚴重,長江流域主要發生在春秋季,雲貴高原主要發生在8、9月份。
  類型 按發生時的天氣特點,可分3種類型:①濕冷型。低溫伴隨陰雨,日照少,相對濕度大而氣溫日較差小。②幹冷型。冷空氣入侵後,天氣晴朗,相對濕度小而氣溫日較差大。③霜冷型。前期低溫與來得特早的秋霜凍相結合所致。按對作物為害的特點,則可分為:①延遲型。較長時期的低溫削弱植株生理活性,引起作物生育期顯著延遲,在生長季節內不能正常成熟,導致減産。②障礙型。作物在生殖生長階段,主要是孕穗期和抽穗開花期遇短時間低溫,生殖器官的生理機能被破壞,造成空殼減産。③混合型。由上述兩類冷害相結合而成,比單一型為害更嚴重。
  危害 冷害對作物生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①削弱光合作用。如各種作物均以24℃時的光合作用強度為100%,則在12℃條件下大豆的光合作用強度為85%,水稻為81%,高粱為74%,玉米為62%。低溫使光合作用強度降低15~38%。②減少養分吸收。低溫減少根係對養分的吸收能力,以24℃條件下對養分的吸收為100%,在12℃條件下水稻對銨態氮的吸收為50%,磷為44%,鉀為42%;大豆對銨態氮的吸收為87%,磷為55%,鉀為70%,均顯著減少。③影響養分的運轉。低溫能妨礙光合産物和礦物質營養嚮生長器官輸送,使作物正在生長的器官因養分不足而瘦小、退化或死亡。在幼穗伸長期,低溫使莖稈嚮穗部的養分輸送受阻,花藥組織不能嚮花粉正常輸送碳水化合物,從而妨礙花粉的充實和花藥的正常開裂、散粉。在灌漿過程中,低溫不僅因減弱光合作用而使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減少,而且阻礙光合産物嚮穗部的輸導。
  防禦措施 主要有:①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確定適合的作物品種和播栽期,以便在低溫敏感期避開有害低溫。②根據冷害預報調整作物佈局和品種比例。如中國南方稻區根據春秋溫度條件調整雙季稻種植面積和早晚熟品種的搭配,北方根據生長季節的熱量條件安排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大秋作物的種植比例,冷害年擴大耐寒作物和早熟品種的面積等。③調節農田小氣候。利用塑料薄膜溫床育苗移栽,既可剋服春季低溫危害,又能使作物提早成熟,避開秋季低溫。在低溫來臨之前,灌水或噴灑保墒劑等常可改善近地層溫度狀況。④培育作物的耐寒早熟品種。⑤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田間管理等。
  (張養纔)
英文解釋
  1. :  cold weather damage
  2. n.:  cold inj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