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衝力說
  衝力說是六世紀亞歷山大裏亞的一個學者約翰·斐勞波諾斯(john philoponos)提出的。他否認天體由神靈推動的自然觀。他認為上帝創世之初就賦予天體一種「衝力」。這是一種不隨時間流逝的動力,這種動力可以維持物體永遠運動下去。因此,運動的物體一般並不需要經常有個推動者和它接觸。
  中世紀時,衝力說通過穆斯林教徒再傳回歐洲。十四世紀,牛津大學的唯名論者奧卡姆的威廉開始對當時占統治地位的亞裏士多德的力學進行批判。他同意斐羅波諾斯的設想,說上帝可能開頭給予天體一種不隨時間消逝的衝力,因此不需要假定有各種各樣的天神天使推動天球。他完全否定托馬斯·阿奎那提出的關於上帝存在的第一條證明,即天體運動需要一個原動者。他根據磁棒可以使一塊鐵動起來而不需要直接接觸的事實提出,一個運動的物體不一定需要另一個物體的持續地接觸作用。
  在牛津大學衝力的討論參與者主要還有沃爾特·伯利(walter burley)、理察·許撒斯(richard suiceth)和沃爾特·海地斯伯利(walter heytesbury),不過這種學說很快就失勢,到了十五世紀時,牛津的學者大多數都講授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了。
  但是衝力說在巴黎大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巴黎大學的校長懟け壤鐧保╦ean buridan)和阿爾伯特都是衝力學說的堅定支持者。巴黎衝力說學派的最大代表者是尼古拉·奧裏斯姆(nicolas oresme),他創立了一種用圖解表現速度的方法。他用一條地平綫代表運動物體所走的距離,再在地平綫盡頭畫一根和地平綫垂直的綫,代表物體在這已知點的速度。把垂直綫的上端聯接起來,就形成一個幾何圖形,是長方形就表明是均勻運動,是三角形就表明是不均勻運動,是麯綫就表明是不規則的或「不均勻地不均勻的」運動。
  衝力說事實上到了十五世紀時已經有點變質了,不過衝力說在十六世紀初葉還有人講授。這個學說的衰退是從英幹姆的馬昔裏(marsile of ingham)開始的。他設想衝力就象熱一樣。物體離開運動來源的最遠部分,衝力最弱,就象一根棍子離開熱源最遠的一頭最冷一樣,物體離開其推動者後,衝力就平均分佈到全身的各個部分,就象棍子離開火之後,熱就平均分佈出去一樣,最後衝力逐漸衰退,就象棍子的熱散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