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杜甫 Du Fu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 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
|
詩人: 陸遊 Lu You
歲月難禁節物催,天涯回首意悲哀。 十年人嚮三巴老,一夜陽從九地來。 上馬出門愁斂版,還傢留客強傳杯。 探春漫道江梅早,盤裏酥花也鬥開。 |
|
詩人: 陸遊 Lu You
老遇陽生海上村,川雲漠漠雨昏昏。 鄰傢祭徹初分胙,賀客泥深不到門。 萬卷縱橫忘歲月,百年行止村乾坤。 明朝晴霽猶堪出,南陌東阡共一樽。 |
|
詩人: 文天祥 Wen Tianxiang
書云今日事,夢破曉鳴鐘。 傢禍三生劫,年愁兩度鼕。 江山乏小草,霜雪見孤鬆。 春色蒙泉裏,煙蕪幾萬重。 |
|
請鑒賞:
|
|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這一天太陽經過鼕至點,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參看〖節氣 〗、〖二十四節氣 〗。 |
|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後。這一天太陽經過鼕至點,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逸周書·時訓》:“鼕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呂氏春秋·有始》:“鼕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命曰玄明。”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鼕至》:“十一月鼕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纍假藉,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明 王鏊 《震澤長語·象緯》:“鼕至之日,一陽自地而升。” |
|
鼕至(winter solstice) |
鼕至節節氣 Winter Solstice gas steadily |
鼕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鼕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鼕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綫,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鼕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鼕至又稱為鼕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裏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歷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一或二十二兩日。
鼕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因為鼕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鼕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綫(又稱為鼕至綫)上,使得臺灣處於鼕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鼕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嚮北回歸綫轉移,臺灣也由鼕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鼕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鼕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認為到了鼕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傢過鼕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鼕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傢,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鼕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鼕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後,纔把正月和鼕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鼕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鼕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纔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鼕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麽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纔對。
另外民間有以鼕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鼕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鼕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鼕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鼕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鼕至黑,過年疏;鼕至疏,過年黑”(意思是:鼕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麽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鼕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我國古代將鼕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麯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鼕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鼕至一般在公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國古代對鼕至很重視,鼕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鼕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鼕至的習俗。《漢書》中說:“鼕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鼕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鼕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鼕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鼕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闢卦為地雷復卦,稱為鼕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各地在鼕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鼕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鼕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
鼕至節由來 Origin of the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
鼕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鼕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鼕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鼕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鼕至為“鼕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鼕”,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鼕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絶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鼕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嚮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鼕至這天過節慶賀。 |
鼕至節傳說 Legend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
傳說之一:過去老北京有“鼕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鼕至這一天,在鼕至這天傢傢戶戶吃餛飩。
傳說之二:鼕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鼕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絶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鼕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鼕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傳說之三:在江南水鄉,有鼕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纔,作惡多端,死於鼕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鼕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
鼕至節風俗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Customs |
鼕至國人歷來很重視。鼕至日也稱“鼕節”,由來已久,明清兩代皇帝例行在鼕至日舉行祭天大典,即“鼕至郊天”,儀式非常隆重。是日,百官紛紛嚮皇帝進賀表,互相投送名刺祝賀。民間,大多要在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區流行一句俗語:“鼕至餃子臘八粥。”餃子的形狀像元寶,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吉祥意思。也有說“鼕至餛飩臘八粥”的,據說吃肉餛飩能保住元氣,抵禦嚴寒。而在高寒地區,則流行鼕至日吃肉,有道是“鼕至不吃肉,凍掉腳指頭”,因此,不管窮傢富戶,這一日都要煮肉吃,並以肉食饋贈親友,也是為了禦寒和養生。所以鼕至成為大人孩子們企盼的節日。
滿族人則藉鼕至日消災祈福,一般於鼕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傢親戚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磨刀殺豬,開始祭拜“祖宗桿子”,儀式並不繁瑣,有原始圖騰崇拜的痕跡。通常在大門的東南角矗立一高旗桿,頂端為葫蘆形,稍下放一方形筐,內盛碎豬腸和豬腔骨拌的米飯,用以祭祀烏鴉,據說烏鴉是滿族古老氏族的圖騰。祭祀完畢,親朋圍坐共吃俗稱“神餘”的“白肉”以此求得祖宗的保佑和神靈的庇護。
不僅如此,圍繞着鼕至還衍生出很多有趣的習俗,有的甚至流傳至今。
在傳統的農歷中,從鼕至這天開始數九,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鈎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飈”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鼕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纔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顔色根據當天的天氣决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緑;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顔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緻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民間還流行“九九歌”,這首歌由於地域不同,風俗不同,便産生了不同的版本。北京地區廣泛傳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堤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在內蒙古的邊遠鄉村裏,則唱成:“一九二九呀門叫狗,三九四九凍死狗,五九六九消井口,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而在河北的蔚縣地區則流傳“一九二九呀門叫狗,三九四九凍破碌碡,五九六九開門大走,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這些微妙的變化,反映了不同地區的不同氣候條件和生活習俗。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數九以後,三九四九天氣最冷,此後日漸變暖,寒氣漸消,溫暖的春天一步步走近。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有的老人常常在鼕至數九時念叨:“數九是數暖呢!”年輕人往往不理解,其實從節氣上講,鼕至的到來,標志着陰冷的寒氣達到極盛,氣候的發展也遵循辯證規律,盛極而衰,溫暖的陽氣已經開始悄悄萌芽,三九四九的極冷是鼕天最後的淫威,此後鼕天便逐漸地嚮春天繳械,你看,九九還沒數完,河已開,雁歸來,春天正嚮人們頻頻招手呢。
話雖這麽說,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儘管鼕天步入尾聲、春天指日可待,然而距離春天畢竟還有一段時日,於是入九以後,人們更註重的是消寒和養生。民間往往在逢九日飲酒消寒,席間慣擺九碟九碗,為了體面成桌者用“花九件”席,取九九消寒之意。中老年人往往在這個時候進行飲食調養,為的是度過嚴鼕和來年少生疾病。因為,鼕季人的免疫機能下降,容易患病,適當進補對恢復體力和提高抗病能力有積極作用,體弱的人不妨試着喝點山藥羊肉湯等,可以提高禦寒能力。當然,適當的運動也是必不可少的。
鼕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鼕至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綫,赤道以北的地區白晝最短,夜最長,並以這一天為分水嶺,白天逐漸增長,黑夜逐漸變短,直至第二年的夏至。這一規律周而復始,歲月就在這種變化中悄悄流逝。
北方習俗
鼕至,是山西民間在農歷十一月的重要節日,俗稱“鼕”節。
殷周時期,規定鼕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鼕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歷。但鼕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鼕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現在的鼕至節,仍然保留着許多歷史的遺跡。從鼕至之日起,即進入了數九寒天。民間保留有塗畫“九九消寒圖”的習俗,形式多種多樣。
有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盡而九九出,稱為九九消寒圖。
有的是橫十畫、堅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有畫幾個中空的格子,選好幾個字,每字必須是幾劃。每日寫一筆,最後成為一句話,如“亭前屋後看勁柏峰骨”等語,稱為九九消寒句。
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各傢具體采用什麽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鼕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註》說:“漢有綉鴛鴦履,昭帝令鼕至日上舅姑。”曹植《鼕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綉。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綉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綉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着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着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鼕至節,晉北地區的男孩子習慣玩打崗遊戲。各持一塊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規定的成套動作,依次序擲擊瞄打。打倒對方所立的崗時,繼續往下進行。失敗後即與對方交換擲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為贏。女孩子們則習慣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種各樣。人人們往往也要湊熱鬧參加玩耍。
鼕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鼕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鼕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鼕至節與東傢結算工錢,準備回傢。東傢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鼕至節設宴共飲。
南方習俗
鼕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傢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鼕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鼕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傢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鼕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鼕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鼕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竈"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傢裏有孕婦的話,鼕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鼕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衹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鼕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湯圓也是鼕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鼕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鼕至吃湯圓又叫“鼕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鼕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傢傢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鼕至天。” “圓”意味着“團圓”“圓滿”。鼕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鼕節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傢人起床後,都要吃一碗“鼕節丸”,潮汕有“鼕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傢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裏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鼕節夜,囉囉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鼕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鼕至過後,纔逐漸變短。昔時潮汕城鄉在鼕至日還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備三牲祭祖和掃墓的習俗,鼕至掃墓叫“過鼕紙”。人去世未滿三年,後代掃墓應在清明節“過春紙”,以後纔“過鼕紙”。鼕至掃墓,因為鼕天少雨,陽光充足,在山野舉行祭祖較為方便,也藉此郊遊,起娛樂身心作用。
鼕至節,全省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傳說鼕至節吃了餃子不凍耳朵。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鼕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南方有些地區鼕至吃湯圓,據說是從赤豆糯米飯發展而來的。
四川地區鼕至吃餃子(抄手)。
廣西地區鼕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個空心的,把肉放進去,蒸熟。
【蘇州鼕至大如年】
蘇州人有“鼕至大如年”的稱叫,即特別重視此節。節前,親朋各以食物相饋贈,提筐檐盒,充斥道路,謂之鼕至盤。節前一夜,俗呼鼕至夜,全家團聚吃鼕至夜飯。凡出嫁婦女必須回轉夫傢,倘留在娘傢,不利親人,會窮得“十衹飯籮九衹空”。南瓜不可放在傢裏過夜,必須放在露天屋面上,否則將遭災殃。夜飯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須回鍋燒,否則吃了會記憶力差。夜飯菜餚特別豐盛,富裕人傢起碼八盆一暖鍋,外加全雞、整鴨、大青魚,還有紅燜蹄膀。傢人有外出的,也照樣放一副碗筷。各種菜都有吉祥名稱,蛋餃稱“元寶”,肉圓稱“團圓”,綫粉稱“金鏈條”,雞稱“樸樸騰”,魚稱“吃有餘”,黃豆芽稱“如意菜”,青菜稱“安樂菜”,一如除夕年夜飯之俗。飯內放黃豆,稱“元寶飯”,飯碗內預先放兩衹熱荸薺,吃飯時夾出來,稱“掘元寶”。夜飯時喝一種用草藥釀製的酒和糖漿調製的極低度數的鼕釀酒,小兒婦女均可飲。至於窮人傢,繳租還帳之後,所剩無幾,就衹好“有錢的吃一夜,沒錢的凍一夜”。
鼕至晨起,吃鼕至團(圓子或南瓜團子)。這一天開始起九,叫連鼕起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盡。另外,俗以鼕至前後逢雨雪,主年夜晴。若鼕至天晴,則年末多雨雪,道路泥濘。故有“幹淨鼕至邋遢年,邋遢鼕至幹淨年”之說。
要搞清為何唯獨蘇州“鼕至大如年”,首先就要搞清鼕至節氣的來歷:綿綿幾千年,我國一直是處於農耕社會,而為了適應農耕文明,我們的老祖先一嚮很重視四季氣象和節令變化。3000多年前,夏商時期的《尚書·堯典》中就已經有關於鼕至的記載,當時稱之為“短日”。而到了周朝初年,在我國形成的24節氣中,便正式有了鼕至一說,並見諸《汲塚周書·時訓解》。對於鼕至,現在很多人按字面意思理解,以為鼕至鼕至,就是從這一天起,鼕天來了,而事實上,它的本意並不是鼕天到了,而是“鼕天太陽活動至南方的極點”,“至”,是“極點”的意思,故又稱為“日南至”。
提起蘇州盛行的“鼕至大如年”的說法,時間的確不短,應該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明《嘉靖·姑蘇志》曰“尤重鼕至,三日罷市,一如元旦”,清《吳郡歲華紀麗》中也記載:“郡人最重鼕至節”,可以說當時就有了民間的“鼕至大如年”的說法。在我國傳統中,對於一年四季,我們一嚮有春耕、夏耘、秋收、鼕藏的說法。而所謂鼕藏,就是秋忙以後的休息日,就是慶祝豐收的節令。蘇州山溫水軟,一嚮就是國傢的糧倉,宋朝以來流行的“蘇湖熟,天下足”,應該不僅是因為國傢對我們蘇州作為糧食大後方的重視,更表現為蘇州老百姓對農業、水利的重視。而提起我們蘇州的祖先,衆所周知,自商末泰伯奔吳以來,其帶來的不僅是人口的遷徙,更有因為居民遷徙而帶來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吳地的居民,有不少是周朝的一部分後裔。蘇州是個文化底藴十分濃厚的地方,它有着很強的傳承文明的能力,而對於民俗,自然也得到了最好的傳承:按周歷計算,一年的開始是以農歷十一月為正月的,由此看來,我們蘇州人沿襲周以來的習俗,特別重視鼕至也就不足為怪了。《清嘉錄》引蔡雲《吳俞欠》曰“鼕肥年瘦生分別,尚襲姬傢建子春”。唐朝人亦有以鼕至為一年新的開始的說法,當時稱鼕至前一天晚上為“除夜”。 |
鼕至吃餃子 Winter Solstice dumplings |
每年農歷鼕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鼕至到,傢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鼕至捨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傢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鼕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鼕至那天捨“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衹“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鼕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鼕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
|
鼕至是嚴鼕季節,人們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經過數千年發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節令美食傳統,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為鼕至節令食品。而伴隨着鼕至食俗,還有很多民間傳說。
較為普遍的有鼕至吃餛飩的風俗,此俗由來已久。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戰亂,安享太平。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鼕至這一天,所以後來在鼕至這天傢傢戶戶吃餛飩。在南宋時,臨安人也在鼕至吃餛飩,也包含着對異族的憎恨和對太平的嚮往。
河南人在鼕至有吃餃子的風俗,稱為吃“捏凍耳朵”。這也有傳說: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原為醫官,告老還鄉時適是大雪紛飛的鼕天。他看見南陽的鄉親受凍餓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於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驅寒矯耳湯”施捨給鄉親吃。鄉親們服食後,凍爛的耳朵治好了。後來,每逢鼕至人們便模仿做這種“捏凍耳朵”吃,說是鼕至吃了餃子不凍人。
鼕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鼕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而且混身發熱,頭上冒汗,於是稱贊鼕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熱,鼕天吃了確能暖身壯陽。從此在民間形成了鼕至吃狗肉的習俗。鼕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狗肉羊肉都有壯陽補體的功效,在鼕至至大寒的節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補益身體,以求來年精神抖擻身強體壯。
在江南水鄉,則有鼕至之夜吃赤豆粥的習俗。這也緣於古代傳說,南方的部族首領共工的兒子不成纔,作惡多端,死於鼕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因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們就在鼕至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後來這種赤豆粥也稱為“鼕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紅棗、核桃肉等,補益身體。
吃湯圓也是鼕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用糯米粉製成,內包用赤豆製成的豆沙,加上芝麻暈油等,這種圓形的甜品,也許原來也有與赤豆粥相同的起源?但後來逐漸引伸到“團圓”“圓滿”,閤家同吃表達人們對家庭幸福的祝願。古人有詩云:“傢傢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鼕至天。”可見鼕至吃湯圓的風氣之盛。 |
鼕至詩歌 Winter Solstice Poetry |
與鼕至有着密切關係的是在北京流傳了幾百年的《九九歌》。從鼕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鼕天就過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鼕至陽生春又來。
刺綉五紋添弱綫,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鼕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邯鄲鼕至夜
(唐)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鼕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傢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
鼕至祝福短信 Winter Solstice Blessing SMS |
明日鼕至,裝滿一車幸福讓平安開道,拋棄一切煩惱讓快樂與你擁抱,存儲所有溫暖將寒冷趕跑,釋放一生真情讓幸福永遠對你微笑!
鼕至這天,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加上這天是陽氣初萌而鼕盡春回的日子,所以稱之為”鼕至”。願我的朋友雖然天氣寒冷但心裏永遠蕩滿着暖意!
老師,你還記得我嗎?我是那個經常給您添麻煩的孩子。鼕至了,我祝您全家幸福,萬事順意。
老去襟懷常瀋落,病來須鬢轉蒼浪。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於砌下霜。三峽南賓城最遠,一年鼕至夜偏長。今宵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再美的日子如果沒人牽挂也是種遺憾。也許祝福衹是一種形式,但卻能給心靈帶來溫馨,所以我花了十分錢發條信息給您,祝鼕至快樂!
鼕至送你一車幸福,讓平安開道,拋棄一切煩惱,快樂與你擁抱,釋放一生真情,讓幸福永遠對你微笑。
鼕至送你一碗平安如意湯圓,用真情煮水,以祝福調味,讓你吃出一天好運氣,一年好福氣。
知你工作辛苦送上我的祝福;懂你上班疲憊送上我的安慰;但願我的祝福趕走你的辛苦;希望我的安慰消去你的疲憊。鼕至到了,希望你以後開心每一天!
關懷不是今天才開始,祝福也不是今天就結束,我把最誠摯的心,最多的關懷和最深的祝福送給你,輕輕的告訴你,今天是鼕至別忘記吃餃子!
鼕至吃餃子,一個餃子一顆心。吃韭菜餡餃子,願你青春常駐;吃蘿蔔餡餃子,願你健康長壽;吃蘑菇餡餃子,願你錢袋漸鼓;吃三鮮餡餃子,願你家庭和睦。
今天是鼕至,我送你一碗特製餃子:平安皮兒裹着如意餡兒,用愛心煮熟,吃一個快樂,吃一個幸福,吃三個健康,吃一碗發財,喝湯順利!!
今天鼕至,別忘記吃餃子,若忘記了。後果嚴重:一不漂亮了,二沒法帶眼鏡了,三沒法聽甜言蜜語了……吃餃子可防止耳朵被凍掉。
這條短信,收到就行;要是在忙,不回也行;我祝福你,知道就行;今天是的你,順心就行;記得復我,偶爾就行;看完之後笑就行。鼕至快樂!
鼕至祝福短信願摘下彩色的花,扣上思念許下祝福,願平安繞你身旁 喜悅與你同行,讓好運永相隨……
知你工作辛苦送上我的祝福;懂你上班疲憊送上我的安慰;但願我的祝福趕走你的辛苦;希望我的安慰消去你的疲憊。鼕至到了,希望你以後開心每一天!
當涼意與秋雨結伴;當黃葉與晨露相依;當冷月共霞光一色;當大雁也打點南歸,我的祝福伴隨着鼕至的到來飄然而至:天氣涼了,請記得添加衣裳!
漫天的雪花是飛舞的音符,以思念譜成樂章,用祝福奏出期盼,帶給你歡樂,祝鼕至團圓,溫暖溢滿整個鼕天!
明日鼕至,裝滿一車幸福讓平安開道,拋棄一切煩惱讓快樂與你擁抱,存儲所有溫暖將寒冷趕跑,釋放一生真情讓幸福永遠對你微笑!
鼕至這天,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加上這天是陽氣初萌而鼕盡春回的日子,所以稱之為”鼕至”。願我的朋友雖然天氣寒冷但心裏永遠蕩滿着暖意! |
電影《鼕至》 Movie "Winter Solstice" |
中文片名:《鼕至》
英文片名:《the coldest day》
導演:謝東
領銜主演:許亞軍飾學志
秦海璐飾小白菜
鬍靖釩飾新美
〖影片簡介〗
庭院美化師jim winters是個沉默的工匠,一個喜歡生活有條不絮,說話輕柔的人。然而,他的家庭偏偏與之相反,大兒子gabe正在在計劃逃往佛羅裏達,放棄與女朋友間任何穩固未來的嘗試。小兒子pete蜷縮在憤怒、流蕩和失望的個人世界中。jim艱難地註視着孩子們作出的選擇,把它看成是痛苦地妥協.直到他遇到了新鄰居molly,jim找到了處理自己生活和家庭未來的方法。 |
|
——北京的鼕至
劉長溫
鼕至是24個節氣之一,古人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鼕至。《禮記·月令》載:“是月也,日短至。”
每年仲鼕之月的鼕至日,這一天日晝在一年四季中最短,所以又將“鼕至”稱為“短至”。而鼕至後,白晝從最短的一天逐漸加長,故鼕至又稱為“長至”。由於有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最早在春秋時代古人通過土圭觀測太陽定出了這第一個節氣——鼕至。《史記·律出》:“氣始於鼕至,周而復生。”《易經》上也有“鼕至陽生”之說。古人認為過了鼕至白晝長了,陽氣回升,是個吉日。唐代詩人杜甫就曾用“天時人事日相催,鼕至陽生春又來”的名句,詩詠鼕至這個節。《清嘉錄》中還有“鼕至大如年”的說法。
按照史書記載,在周朝十一月裏的“鼕至”節,比後人夏歷的歲首“過年”還受重視。周朝在鼕至時就曾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的盛典之禮俗。鼕至時,天子要在城外荒郊處邊樂舞表演,邊進行拜天大禮,以祈求上天的恩賜和保佑。
到漢代時鼕至被列為“鼕節”。《後漢書》中載:“鼕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絶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官府要放假七天,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鼕”。《四民月令》雲,鼕至要“進酒餚,及渴賀君師耆老,如元旦。”這一天民間百姓也有賀鼕習俗,此日要穿新衣,備辦飲食佳餚,外出的傢人要回傢過鼕節,以示年終有所歸宿,全家和諧團圓。
賀鼕之俗至唐宋明清時更為熱鬧,據南宋周密寫的《武林舊事》載:“朝廷大朝會,慶祝排當,並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鼕,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於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謂之像過年。”
在明清時期,宮廷王府及民間鼕至日更盛行祭天、祭神、祭祖之俗。自明永樂年間在北京城南修建天壇後,明清歷代皇帝在每年鼕至日都要親自率衆大臣去天壇內的“圜丘壇”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大典,謂之“鼕至郊天”。鼕至祀天大典被稱為“國之大典”,祀典時要在圜丘壇上層北面設圓形藍緞幄帳,供奉“皇天上帝”的神位和黃帝列祖列宗配位,由皇帝率衆大臣在古樂演奏的九麯樂章中,進行“迎帝神”、“奠玉帛”等九道禮序的祭天典儀,以求皇天的庇護,國泰民安。老北京時清代的滿族官宦人傢,也延續着原在關外長白山時的祭神祭祖的民族風俗,不論是宮廷還是王府內的祭祀,都仍具有濃郁的滿族特色,乾隆年間還頒布過《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規範,鼕至時宮廷及王府的祭祀,都要依據此典。鼕至日時紫禁城裏的坤寧宮,王府裏的傢廟或神殿祭祀時,要面嚮神祖畫像叩拜,然後要祭祀殿外的“祖宗桿子”或神龕,不忘祖先恩德,並祈福迎祥。
鼕至節與衆多節日一樣也有很多食俗。俗話說:“鼕令進補,明年打虎”。由於正值隆鼕時節,鼕至吃的食品,以進補為主,有順陽助陽的象徵意義,以食取暖,以食治病,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節令美食。如鼕至要吃餃子餛飩,吃湯圓、年糕、赤豆粥,吃鼕至肉(羊肉、狗肉、臘肉)、鼕至團等,這些食俗也都有很多民間傳說和由來。
鼕至吃餃子餛飩,盛行於寒冷地域。餃子與餛飩均是由帶餡的“湯餅”逐漸演變而來的古老美食,雖然南北各地製法各異稱謂不同,但都極受喜愛。鼕至吃餃子傳說,與漢代醫聖張仲景有關。
相傳祖籍河南南陽的張仲景曾在湖南長沙為官,告老還鄉時正值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的隆鼕,看見鄉親們饑寒交迫衣不遮體,因嚴寒不少人把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就與弟子在鼕至這天搭起醫棚為鄉親們醫病。他支起鍋竈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中藥材熬煮成名叫“祛寒嬌耳湯”的湯劑,把羊肉藥材等物撈出切碎,用白麵皮包製成像小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送給求醫的鄉親們服食。當每人一大碗嬌耳和湯入肚後,身體暖和了,兩耳也發熱了,吃幾次後凍傷的耳朵治好了。因這天正值鼕至節,所以後來人們都傳承在鼕至時吃這像耳朵似的扁食——餃子,並有“鼕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流傳於世。
餛飩,原寫做“混沌”,傳說也很多。鼕至吃餛飩最早流行於南宋時,朝廷民間都盛行。相傳宋高宗趙構很愛吃禦廚給製作的餛飩,因有一次沒把餛飩煮熟有人要送廚師去大理寺治罪,但由於這廚師會做餛飩,趙構皇帝就赦免於治罪。後來,餛飩製法傳嚮民間,街市上餛飩店肆衆多,餛飩花形餡料各異,有幾十餘品種,當時謂之“百味餛飩”。
鼕至節時各傢百姓都包餛飩,先祭祖然後全家吃餛飩。至明清民國時期,餛飩也成為北京民間百姓鼕至必食之食物,並有“鼕至餛飩夏至面”的俗語。那時就像過除夕夜一樣,在鼕至前的夜晚各傢要準備次日鼕至節的祭禮用的食品,忙着包餛飩和蒸年糕等,其情景似除夕守歲,故稱之為“鼕至夜”。
北京的街市上,除了店鋪,還有不少沿街串巷挑擔賣餛飩的小販。老北京製售餛飩最著名的店鋪,清代有“緻美齋”,而後又有“餛飩侯”,其多種細餡獨特調料的美味餛飩很受文人墨客、戲麯名伶和學子們的歡迎。每逢鼕至日時,更是門庭若市,食客盈門。清人楊靜亭的《都門紀略》書中有詞贊曰:“包得餛飩味勝長,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鼕至日時,吃一頓熱乎乎的美味餛飩,成為舊京時百姓傢裏很不錯的佳餚小吃。
鼕至的一些食俗,還與鼕至起的“數九”民俗有關。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鍋”、“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飲食習俗。據《王府生活實錄》所載,每逢鼕至入九後,皇宮王府內盛行吃以羊肉為主的珍饈火鍋,“凡是數九的頭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鍋,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鍋,就是說,九九當中要吃十次火鍋,十次火鍋十種不同的內容,頭一次吃火鍋照例是涮羊肉……”
這種吃鼕至肉火鍋之俗,在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間也很盛行,很多富傢子弟、文人雅士學子們,自鼕至日起常去著名老字號飯莊“八大春”、“八大堂”及東來順、又一順等去消寒飲酒吃涮肉火鍋。也有些人每逢九日相約九人一同飲酒吃肉,舊京時稱為“九九酒肉”。席間要擺九碟九碗,成桌酒宴時要用“花九件”(餐具)入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舊時稱“消寒會”,故鼕至又有“消寒節”之稱。
鼕至數九後,因天寒地凍,除一些按月定期開放的廟會外,街市上再沒有熱鬧的“花會”、“社火”等表演,大人孩子們多縮在四合院大雜院裏,圈爐取暖,數着“九九”盼着春暖之日早日到來。自明清時起,一些文人墨客根據“數九”之俗,逐漸編製出很多“文墨遊戲”,如現今南北各地仍傳唱的“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凍死豬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寒盡,春暖花開。”
舊京時百姓傢墻上常貼“九九消寒圖”,上面畫着白梅花一枝,上有梅花81朵,從鼕至起由少兒們用紅筆每天塗一朵,待都塗遍九九寒天已盡。明劉侗的《帝京景物錄》中雲:“日鼕至,畫素梅一枝,為瓣(朵)八十又一,日梁一瓣(朵)則春深矣。”相傳這種消寒圖最初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畫出來的。此外,還有用筆描寫九個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81天寫81筆的“九九消寒句”以及在八十一個格中從鼕至起每日塗格,格塗滿則寒消,謂之“九九消寒表”,有口訣是:“上陰下晴雪中心,左風右雨兩分清,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耕作勤。”相傳此訣是識天文知氣象的神機軍師劉伯溫所云。
另外,鼕至日有“觀兆測年”之俗,農諺有“鼕至三九則冰堅”、“鼕至有霜年有雪”、“鼕至多風寒冷年豐”等,農傢觀天象氣候變化,以預知來年的好光景。喜歡學武術的少年,要在鼕至這天拜師學藝,古時稱為“看鼕”之俗。 |
漫話鼕至 Talk on the winter solstice |
洪萬利
每年陽歷12月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70°(鼕至點)時,日南至,稱為鼕至。鼕至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節氣,三代歷法以鼕至為歲首,舉國大祭。
據史料記載:“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史記·夏本紀》)正月“初昏鬥柄縣(懸)在下”。(《夏小正》)“昔自在古,歷建正作於孟春……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史記·歷書》)“古黃帝、夏、殷、周、魯鼕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鬥星也。”(《後漢書·律歷中》)這樣,“建正”就是初昏(傍晚七點鐘)鬥柄垂直下指之時,為鼕至。由於歲差運動,小熊座α星是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取代了天竜座α星成為現在北極星的,時間與“夏正以正月”相符。北極星古稱北辰、勾陳,古人有以氏名星的習俗。案《說文》極,渠力切;辰,植鄰切;句,九遇切;陳,申聲;申,失人切;人,如鄰切。上古時氏族首領常以“子”(即裏切)為名號,可知極、辰、勾陳與子為同名異寫。古代歲終大祭有“祖臘”、“大蠟”(亦作“大臘”)和“臘”等祭名,“祖臘”為被切字“子”的反切字,“大蠟”或“大臘”則為被切字“嫡”(都歷切)的反切字,“臘”為簡稱。古代歲終祭天、祭地、祭神、祭人其核心還是祭祀仙去的先祖,故以為祭名。甲骨文“鼕”與“終”通,讀“終”聲時,“鼕至”(脂利切)即是“祖臘”;讀“鼕”聲時,“鼕至”則為“大蠟”。天竜座α星曾是四千年前的北極星,似得名於“大臘”。一萬四千年前,織女星位於北天極,那時正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農業和傢禽飼養初步萌芽,織女星似得名於神農。
《史記·歷書》有“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之說,通常以為夏歷一年是十二個月。一些史料證明,夏歷一年分十個月(或稱十個時段)。“彝族十月歷法……用虎、兔、竜……鼠、牛等十二屬相輪回紀日。它把十二屬相經三次輪回即三十六日,作為一個‘時節’或‘時段’,三十次輪回即十個‘時段’共三百六十日為一年,每十個時段終結之後,另加五至六日為‘過年日’。”(劉堯漢(彝)著《中國文明源頭新探》彝族原稱“夷族”。該族稱源於氏族稱,所以彝族十月歷法源遠流長,是我國古代歷法的活化石。這種歷法在漢族中也有不少遺存,如鼕至之後開始“數九”,俗稱“交九”,這是一個月為三十六天的佐證;舊歷正月初五有“破五”習俗是“餘五至六日為過年日”的佐證;舊歷十一月稱“鼕月”,十二月稱“臘月”,這是由古祭名“大蠟”和“大臘”以及“鼕至”拆分而成的佐證。除了彝族十月歷法之外,傈僳族在1950年以前也行用一年分為十個季節月的自然歷。《夏小正》說,正月“初昏鬥柄縣在下”;六月“初昏鬥柄正在上”;五月“時有養(長)日”;十月“時有養夜”。根據北斗七星在傍晚時的位置可以看出,“初昏鬥柄縣在下”是鼕至,“初昏鬥柄正在上”是夏至,二至之間半年是五個月;從長日到長夜為半個回歸年也是五個月;每個月是36天。《詩·小雅》中有《十月之交》,“交”為兩腿拼攏兩掌在胸前合十行拱手之禮,表示過去的一年結束,大祭迎新。案《說文》,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諸良切;交,交脛也,古爻切;脛,壬聲;壬,如林切。則“交脛”是被切字“子”的反切字,可知“餃子”也得名於先祖名號用以祭祖。
夏代十月星歷源於上古時的十月太陽歷。《山海經·海外東經》說:“湯𠔌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東經》又說:“湯𠔌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遠古時人們將一年分作十個月並認為是由十個太陽輪流值月。成都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有一株青銅神樹,枝杈上有九衹太陽鳥,正是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值月,可作物證。《山海經·大荒東經》中還列出了日月所出的六座山,不難看出,日出位置在最南邊一座山時為日南至即鼕至,在南數第一與第二座山之間時為正月,在第二與第三座山之間時為二月……在第五與第六座山之間時為五月,到第六座山即最北邊一座山時為夏至,日出位置由北嚮南返回時,依次為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和十月,到最南邊一座山時重新回到鼕至,一年結束,歲終大祭。 |
電視劇《鼕至》 TV drama "Winter Solstice" |
片長:30集
題材類型:懸疑推理片
導演:管虎
主要演員:
陳道明飾-陳一平 丁勇岱飾-蔣 寒
陳瑾飾-戴 嘉張子建飾-戴 葳
劉斌飾-劉傢善李成儒飾-薛 非
孔琳飾-瀋 囡劉敏濤飾-鬱青青
製作公司:
北京金英馬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
故事梗概:
這是兩個男人之間的暗戰。齊州銀行和平區支行櫃臺會計陳一平,妻子戴嘉和十二歲的女兒幼幼有一個不怎麽富裕但是還算美滿的三口之傢。而身為北京市局刑警處長的蔣寒比較起來生活可謂差強人意:雖然工作業績突出,但是婚姻生活很不幸福。一個是平凡的銀行小職員,一個是警察,他們的生活本是兩條永不會相交的平行綫。可是一場較量卻在不知不覺中展開了……
一宗看似平淡的銀行庫款失竊案這兩位主人公的命運連在了一起。為了盡快確定嫌犯,警方决定藉助先進的心理測試技術,陳一平作為當事人之一接收了實驗……
案件的推進並不順利,調查結果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綫索,齊州市局請求北京支援調查工作。好奇心吸引着蔣寒來到齊州。他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破解這個看似沒有絲毫頭緒的案件。
經過幾件錯綜交叉的相關事件,薛非已經漸漸進入了蔣寒的調查視綫。蔣寒通過蛛絲馬跡確信薛非身上一定隱藏着其他重大綫索!與此同時,在一個極其偶然的一分鐘裏,陳一平發現了薛非的一個天大的秘密……正當刑警支隊决定沿着這條綫索繼續調查時,卻接到一個急促的報案電話:薛非在傢中自殺身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案情趨於復雜化。在並沒有其他佐證的情況下,蔣寒憑敏銳的判斷力主深入調查薛非的死因;而聽到這個消息後陳一平感慨萬分。他準備幹脆辭職,徹底脫離銀行這個是非之地。
也許是命運之神故意開的一個殘忍的玩笑,就在陳一平遞交辭職報告的第二天,一封神秘的郵件像一枚重磅炸彈重又將他擊得粉身碎骨——一張神秘的電腦軟盤。面對這張軟盤,何去何從,陳一平面臨着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擇……
對薛非之死展開的全面調查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蔣寒明確感覺到似乎已經明朗的案情背後隱隱潛伏着一個巨大的危機。他沒有錯,事實上,陳一平已經嚮黑暗勢力邁出了第一步……
已經完全沒有退路的陳一平那天夜裏的日記上衹寫下了這麽寥寥數字:2002年12月20日,鼕至。
幾經周折張老嚮終於被捕歸案,在幕後主使庫款盜竊以及謀殺薛飛的黑手也浮出了水面,辛苦了近一月的專案組成員眉開眼笑……可是當他們正準備起獲贓款的時候纔明白:其實,一切纔剛剛開始…… |
鼕至(Winter Solstice) Winter Solstice (Winter Solstice) |
鼕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漢族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鼕至節的習俗。鼕至俗稱“鼕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鼕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鼕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鼕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鼕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鼕至”。鼕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鼕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綫,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鼕至很重視,鼕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鼕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鼕至的習俗。《漢書》中說:“鼕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鼕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鼕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鼕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鼕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鼕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鼕至米團、鼕至長綫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鼕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鼕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鼕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鼕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綫,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鼕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鼕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恪遵憲度抄本》說:“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鼕至。‘至’者,極也。”可見我們的古人對此早有認識。
鼕至又稱為鼕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裏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歷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因為鼕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鼕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綫(又稱為鼕至綫)上,使得臺灣處於鼕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鼕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嚮北回歸綫轉移,臺灣也由鼕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鼕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鼕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認為到了鼕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傢過鼕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鼕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傢,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鼕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鼕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後,纔把正月和鼕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鼕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鼕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纔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鼕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麽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纔對。
另外民間有以鼕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鼕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鼕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鼕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鼕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鼕至黑,過年疏;鼕至疏,過年黑”(意思是:鼕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麽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鼕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我國古代將鼕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麯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鼕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鼕至一般在公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國古代對鼕至很重視,鼕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鼕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鼕至的習俗。《漢書》中說:“鼕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鼕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鼕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鼕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鼕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闢卦為地雷復卦,稱為鼕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各地在鼕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鼕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鼕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鼕至由來
鼕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鼕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鼕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鼕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鼕至為“鼕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鼕”,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鼕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絶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鼕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嚮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鼕至這天過節慶賀。
鼕至傳說
一、過去老北京有“鼕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鼕至這一天,在鼕至這天傢傢戶戶吃餛飩。
二、鼕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鼕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絶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鼕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鼕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三、在江南水鄉,有鼕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鼕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鼕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四、鼕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歷鼕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鼕至到,傢傢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鼕至捨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傢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鼕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鼕至那天捨“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衹“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鼕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鼕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鼕至習俗
鼕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鼕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鼕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嚮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鼕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於鼕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傢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桿子”(係兩、三丈高的旗桿,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鬥”,鬥下懸旗,代表祖先)。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餘”。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遊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鼕祭。老北京人嚮無此舉。
鼕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鼕至日食之。”實際上“濕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衹流傳所謂“鼕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九九消寒圖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鈎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鼕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纔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顔色根據當天的天氣决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緑;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顔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緻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鼕至團
亦稱“鼕至丸”。漢族鼕至節食品。流行於南方地區。每年鼕至日(陽歷12月2日前後(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蔔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鼕至團”,並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
西施浣紗蘇州人過鼕至——吃混沌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鼕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鼕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鼕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鼕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衹釀造一次的鼕釀酒,桂花香鬱、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鼕至不喝鼕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傢,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着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産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鼕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竈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蔔團,十一月鼕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鼕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禦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鼕至節的應景美食。
“鼕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鼕至這天起也開始啓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傢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鼕至裏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衹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羊肉粉湯 寧夏:鼕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鼕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鼕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傢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鬆山上的紫蘑菇洗淨、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幹後放薑、蔥、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醬油;肉爛以後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緑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緑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鼕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着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蔔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絶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福建:“鼕至暝”搓丸
“鼕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鼕至一首兒歌。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鼕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鼕至暝”“搓丸子”和鼕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鼕至前一夜,莆俗叫“鼕至暝”。這天傍晚,傢傢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嶽”(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嶽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一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一副(十雙)和生薑、板糖各一塊,一傢人洗手面,傢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傢中添丁,傢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顔,天真活潑。大傢一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後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鼕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衹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後會長得醜。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竈公”竈前過夜。
鼕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裏,和生薑、板糖(薑、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後,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一傢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嘩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鼕至早,一傢人帶着“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鼕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傢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潮汕鼕至習俗
鼕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鼕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鼕至為北半球鼕季開始。”鼕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鼕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傢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傢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着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貼在自傢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為什麽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傢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傢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穀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後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裏的五穀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嚮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傢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鼕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鼕至,謂之“過春紙”和“過鼕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纔可以行“過鼕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鼕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鼕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鼕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王琳乾先生的《汕頭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鼕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决,如果到鼕至尚未處决,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决,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於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於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鼕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紹興鼕至習俗
鼕至是紹興民間一年中的大節,諺稱“鼕至大如年”。在古代,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的。《嘉泰會稽志》稱其節“大略如正旦而差簡”,且諸多事情皆以鼕至為起點。農歷推算清明,即以鼕至後106天為準,謂“鼕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鼕至起算為頭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記季節變化。民間更有“鼕至月初,石板冰酥,鼕至月中,赤裸過鼕,鼕至月底,賣牛買被”,“鼕前不結冰,鼕後凍煞人”及“晴鼕至爛年邊,雨鼕至晴過年”之諺,以鼕至遲早、晴雨占一鼕寒暖與年邊幹濕。是日,民間必傢傢團聚宴飲,一如除夕吃年夜飯之俗。
紹興民間鼕至傢傢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傢廟裏去祭祖,謂“做鼕至”。一般於鼕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鼕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稱“送寒衣”。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俗稱“鼕至酒”,既懷念亡者,又聯絡感情。紹興、新昌等縣的習俗,多於是日去墳頭加泥、除草、修基,以為此日動土大吉,否則可能會橫遭不測之禍。
鼕至又稱“長至”,一年中,此日夜晚為時最長,故民間有“睏覺要睏鼕至夜”之說,謂鼕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夢天天。
舊時,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紹興人愛在鼕至日前後將一年中的吃飯米預先舂好,謂之“鼕舂米”,一來因為過了鼕至,再個把月時間就“着春”了,傢事將興,人人須忙於備耕,無暇再去舂米;二來因為春氣一動,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鼕令時的堅實,鼕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減少糧食的損耗。
紹興人傢中釀酒,一般都愛在鼕至前下缸,稱為“鼕釀酒”,釀成後香氣撲鼻,特別誘人,加之此時的水還屬鼕水,所釀之酒易於保藏,不會變質。此時還可以用特種技法釀成“酒窩酒”、“蜜殷勤”以饗老人,或作禮品饋贈親友。
餛飩 鼕至夜,紹興民間還有“生火熜”習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內,謂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來年傢事興旺發達。
舊時越中,無論男子婦女,在鼕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餛飩吃吃;而在夏至,則挨傢挨戶都要吃一頓麵條,謂之“鼕至餛飩夏至面”。此俗流傳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卻各有說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餛飩形團而就節;夏至食面,則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雖然後者可用壽慶吃面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但畢竟無見於記載。晚清紹興學者範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鼕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是日,紹興民間忌諱甚多,忌說不吉利之語,忌吵駡滋事,忌打碎盤碗;婦女不歸寧,出嫁婦女務必於是日回夫傢,不得在娘傢過夜;不許打駡孩子,即使是最頑皮的學生,鼕至日也可免受責罰,先生衹能舉着戒尺警告說:“帳,給你記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鼕節不回傢無祖”
中國天氣網每年農歷十一月中旬,約當公歷11月22日(或前、後一天),是鼕至節,又稱鼕節。鼕至為24個節氣之一,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鼕至為“鼕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為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
鼕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糍。蘇州人過鼕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鼕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鼕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鼕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鼕節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傢傢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贊嘆不已,在搓鼕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泉俗有“鼕節不回傢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傢過節謁祖。鼕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閤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傢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鼕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志. 風俗志》對鼕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鼕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𠔌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鼕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傢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衹有鼕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鼕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鼕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於是日前後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鼕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鼕節,上鼕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學上規定鼕至為北半球鼕季的開始,鼕節過後,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閑季節,稱“上鼕天”。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産上多忙於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入苦坑”。但農閑不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鼕至百日六是清明。”鼕至過後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準備農耕之事。此外,還有“幹鼕節,濕年兜”。“鼕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鼕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鼕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鼕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等等。
泉州部分山區的風俗是鼕至掃墓
清明是衆所周知的掃墓時節,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區部分地方並不是清明掃墓的,而是在鼕至。這一風俗究竟流傳了多久,這裏有什麽樣的謎團呢?
安溪長坑:為避農忙
安溪縣博物館黃炯然先生說,安溪大部分人傢,都是在清明掃墓,與泉州大多地方無異,倒是安溪長坑較為特殊,是在鼕至掃墓。而且在長坑還有一奇特的風俗,若有人過世,先擡去山上,稱為“寄山”,當天不哭,而要選一天日子纔哭的。
經過文博工作人員調查,長坑鼕至掃墓原因很簡單——避開春耕大忙時。
長坑原來的老書記王新春說,清明時節,長坑霧氣很重,土地濕潤,常是陰雨連綿,加上地僻山高,山路不好走,又逢春耕大忙,遂改清明祭掃為鼕至祭掃,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至於這一習俗從何時開始,早已無從考證。
臺灣鼕至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着鼕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鼕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傢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鼕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計算公式
鼕至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鼕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鼕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鼕至養生
鼕季吃蘿蔔賽過小人參
蘿蔔中含有蛋白質、糖、維生素A、維生素C、尼剋酸,以及無素鈣、磷、鐵等。蘿蔔內含有的糖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對人體消化功能大有裨益。原因是糖化酵素能分解食物中的澱粉、脂肪等成分,使之為人體反充分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澱粉、脂肪等成分,使之為人體所充公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辣味,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強食欲、幫助消化,蘿蔔的這種功能使它贏得了“小人參”的美稱。
蘿蔔除了是人們喜歡食用的大衆化蔬菜外,其藥用叢價值更令人颳目相看。
蘿蔔味甘辛、性涼,有下氣定喘、止咳化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和清熱解毒的功效。患有急慢性氣管炎或咳嗽痰多氣喘者,用白蘿蔔洗淨切片或絲,加飴糖腌後食用,有降氣化痰平喘的作用。嘔吐時,可將蘿蔔搗碎,加密水煎煮,細細咽嚼,有和胃、止吐、消食作用。
蘿蔔還有較好的抗癌作用。這是因為蘿蔔內含有纖維木質素,能提高巨噬細菌、異物以及壞死細胞的功能,從而加強人體抗癌的能力。這種抗癌作用以生食蘿蔔為最好。另外,蘿蔔含有的糖化酵素還能分解緻癌物亞硝胺,起防癌作用。生蘿蔔汁有緩慢的降壓作用。生蘿蔔汁加蜂蜜可作為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患者很好的輔助食療品。
鼕至起居宜忌
鼕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鼕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鼕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衹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纔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鼕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髒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心腦血管病是嚴重威脅中老年生命的疾病,其中冠心病連同中風、腫瘤,成為當今世界上的三大死因。中醫學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寒冷的氣溫作用於機體時,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淤血阻滯,從而為心腦血管病的發作和加劇提供了條件。現代醫學也認為,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導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失調,使細小動脈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時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凝時間縮短,血流速度緩慢,容易引起血液淤滯或血管梗塞,從而誘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危重病癥。鼕季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較其他季節為高,原因就在於此。
因此,在寒鼕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註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4.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5.隨時觀察和註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製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嚴鼕時節還要註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癥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鼕季,老人的居室應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鼕季進補有四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鼕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裏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緻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二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傢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1是氣虛癥,常見癥候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氣虛當益氣,此癥可選用人參蜂王漿、補中益氣丸、西洋參、黃芪、黨參、山藥等。
2是血虛癥,常見癥候有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血虛當補血,此癥可選用補血露、十全大補丸、歸脾丸、當歸、阿膠、竜眼肉等。
3是陰虛癥,常見癥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幹、幹咳少痰、眼目幹澀、舌紅少苔等。陰虛當滋陰,此癥可選用大補陰丸、參杞蜂王漿、六味地黃丸、銀耳、鱉甲、麥鼕、沙參、黑芝麻等藥物。
4是陽虛癥,常見癥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陽虛當壯陽,此癥常可選用金匱腎氣丸、鹿茸口服液、龜齡膏、鹿茸、紫河車、蛤蚧、鼕蟲夏草、杜仲等藥物。服用補藥還須註意脾胃運化功能,如脾胃虛弱、胃納呆滯、胸脘滿悶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藥物,如陳皮、砂仁、木香、神麯、𠔌芽之類,以健脾助運。
三忌慕名進補。雞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裏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因為雞湯中這一特有的營養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幾種病人就不宜喝雞湯:
膽道疾病患者膽囊炎和膽結石癥經常發作者,不宜多喝雞湯。因雞湯內脂肪的消化需要膽汁參與,喝雞湯後會刺激膽囊收縮,易引起膽囊炎發作。胃酸過多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潰瘍、胃酸過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雞湯。
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內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質,患有急性腎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癥的患者,由於其肝腎對蛋白質分解物不能及時處理,喝多了雞湯會引起高氮質血癥,加重病情。
四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鼕令進補”中醫膏方
俗語說“三九補一鼕,來年無病痛”,鼕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古人認為,鼕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鼕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鼕天進補能更好的發揮藥物的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鼕令進補”適應人群:
1. 體質虛弱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心髒病、風濕等)的老人
2. 公司文員、中高級管理人員等長期處於高壓下的亞健康人群
3. 因外科手術、産後以及大病、重病後的虛弱人群
4. 月經不調、手腳冰涼的女性
5. 癌癥康復期的病人
進補前中醫體檢不可少:
鼕令進補不可盲目,應該遵循“虛啥補啥,對癥用藥”的原則,否則不但達不到進補的目的,還可能事與願違!一般來說,需要進補的人,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幾種類型,因此最好至正規醫療機構檢查自己是屬於哪種體質。
中醫體檢,是專業醫師通過對患者“望聞問切”,加上經“中醫經絡診測儀”檢測的體質報告,從而指導您對癥用藥、科學進補!
鼕令進補首選中醫膏方
補膏,又稱膏方,是將藥物濃濃地煎湯,再加入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膠質藥物,共同煎熬成膏狀,根據需要,可加入冰糖或飴糖等調味。膏方一般在鼕至前一周至立春前服用。
服用時,放在杯中以開水衝服,一天兩次,十分方便,一般需連續服用五十天。配製補膏最好請醫生根據患者體質與所患疾病,進行處方,如同量體裁衣一樣,製成完全適合於患者的特點的補膏。膏藥配置需要一周時間,因此打算在今年鼕至進補的人群要提前做好準備,以免延誤最佳進補時機。
鼕日正確食用蔬菜
很多人認為鼕天是養人的季節,物美質豐,蔬菜就在其中之列。聰明的“煮婦”也會給傢人獻上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蔬菜佳餚。
鬍蘿蔔:鬍蘿蔔玉米豬骨湯是喜歡喝湯的佛山人的傢常湯,因為鬍蘿蔔的營養豐富,而且它不怕高溫,在高溫下煮,其營養價值也不會受到損壞。所以鬍蘿蔔煲靚湯,其鮮美可口的湯汁不知道鎖住多少“湯王”的胃口。
另外,鬍蘿蔔也可以切條炒菜,或者剁碎作為包子餡和餃子餡。因為鬍蘿蔔在高溫下營養價值不會流失,所以很多食客都選用煎鮮肉鬍蘿蔔包子或者餃子,香脆的外皮,甜美的餡料,吃了不會油膩。
番茄:多數人認為吃番茄好處多,甚至對這種可以抗癌的食物情有獨鐘,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番茄怎麽吃最能保住它的營養價值以及特有的功效。
有些市民將番茄洗淨後直接食用,有些市民則將番茄切成片撒上白糖食用,其實,這種生吃並不一定能夠將番茄本身的價值都體現出來,而有飲食專傢推薦,番茄中有一種物質叫番茄素,和蛋白質結合後周圍被纖維素包裹,生吃是很難吃到番茄素的,最好的辦法是將番茄煮熟後再食用,比如說,番茄炒蛋、番茄蛋湯等都是不錯的搭配。
蒜頭:在佛山人的筵席上頻頻可見蒜頭的身影,如蒜茸炒生菜、蒜茸炒菜心、蒜茸炒油麥菜、蒜茸配海鮮等等,雖然蒜頭看似簡單,實際上吃起來還頗為講究。
將蒜頭切成片狀,讓氧氣充分接觸蒜的表面,這樣的蒜片除了有殺菌的作用外,據稱還可以幫助抗癌。
鼕季合理進補水果
俗話說得好“三九補一鼕,來年無病痛”,寒冷的鼕天給自己適合的進補是十分必要的,除了飲食的進補還有從吃水果來補。在這個鼕天把自己的生理機能調整到最好,同時也能吃出一份健康吃出一份美麗來。鼕天寒冷乾燥,使人覺得鼻、咽部乾燥和皮膚乾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點水果不僅能滋陰養肺、潤喉去燥,還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
梨:吃秋梨解“秋燥”――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中水分減少,此時人們易出現咽幹鼻燥、唇幹口渴、咳嗽無痰、皮膚幹澀等″秋燥″現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對秋燥癥有其獨特的療效。
梨是鼕季水果中的首選,它含蘋果酸、檸檬酸、葡萄糖、果糖、鈣、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梨有潤喉生津、潤肺止咳、滋養腸胃等功能,最適宜於鼕春季節發熱和有內熱的病人食用。尤其對緩解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幹喉痛、大便燥結等癥較為適宜。除此以外,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高血壓患者,如果有頭暈目眩、心悸耳鳴者,經常吃梨,可減輕癥狀。梨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素,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但是,因為梨性寒冷,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及産後血虛的人,不可多食。
適合的量:一天吃1個梨是營養最易被吸收的。
適合時段:飯後2-3個小時是最適合的。
吃法:可以洗淨直接吃,或者用冰糖和梨切成塊煮冰糖梨水可以潤肺止渴,還可以榨梨汁喝。
獼猴桃:早晨吃獼猴桃治便秘——秋鼕季是便秘的多發季節。中醫認為,這個時節乾燥的氣候容易在人體內誘發燥邪,耗傷人體津液,便秘就是這一現象的主要體現。臨床上總是建議得了便秘的人采取食療的方法,不僅效果好,而且沒有副作用。多吃水果就是食療中最有效的一種。
獼猴桃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水果,被譽為“水果之王”。它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異亮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等十多種氨基酸,以及豐富的礦物質,包括豐富的鈣、磷、鐵,還含有鬍蘿蔔素和多種維生素。獼猴桃對保持人體健康,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多食用獼猴桃可以預防老年骨質疏鬆,抑製膽固醇的沉積,從而防治動脈硬化,還可改善心肌功能,防治心髒病等,也能對抗癌起到一點兒作用。多食用獼猴桃,還能阻止體內産生過多的過氧化物,防止老年斑的形成,延緩人體衰老。鼕天常吃獼猴桃可以調節人體機能,增強抵抗力,補充人體需要的營養。
適合的量:1-2個是能被人體充分吸收的量。
適合時段:不能空腹吃,飯前飯後1-3個小時吃都比較合適。
吃法:可去皮後直接食用;也可在獼猴桃汁中加適量水、白糖和香蕉丁、蘋果丁一起煮沸後,用水調澱粉勾芡食用。
甘蔗:鼕季吃水果首選甘蔗和梨——入鼕後,很多人常感到皮膚乾燥、頭暈嗜睡,反應能力降低,這時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潤喉去燥的水果,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那麽,鼕季吃什麽水果好呢?鼕天帶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
甘蔗是含水分很高的水果,它的水分含量占甘蔗的84%,在乾燥的鼕天補充水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甘蔗的含鐵量在衆多水果中可是名列前茅的。它擁有滋補清熱的作用,作為清涼的補劑,對於治療低血糖,大便幹結,小便不利,心煩口渴,反胃嘔吐,肺燥引發的咳嗽氣喘等病癥有一定的療效。不過,由於甘蔗性寒,脾胃虛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適合的量:甘蔗的量是最需要控製的。
適合時段:睡覺前不宜吃糖分太多的水果。
吃法:除了削皮直接吃外還可以切成20~30釐米的段,放入鍋裏煮十來分鐘後撈起趁熱削皮吃,這樣會更甜。
柚子:柚子香味讓女性年輕6歲——每位女性都希望自己年輕漂亮,很多人甚至采用各種辦法來讓自己青春常駐。雖然年齡的增長任何人無法改變,但一些適當的方法確實可以讓別人覺得你更年輕!——身上有適當的柚子香味就是一個不錯的妙招哦!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女性身上如果飄着柚子味的香水,男性會覺得你比實際上年輕6歲呢。
柚子是秋季成熟的水果,因為它皮厚耐藏,等到這樣寒冷的鼕季來吃是理想的選擇,柚子有“天然水果罐頭”之稱。它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以及鈣、磷、鎂、鈉等人體必需的元素,這是其他水果所難以比擬的。除了營養價值高,還具有健胃、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能促進食欲、治消化不良等癥,理氣散結。可促進傷口愈合,對敗血病等有良好的輔助療效。鼕季容易上火,柚子可以降火氣、抑製口腔潰瘍。
適合的量:一個人一天吃100-200剋的柚子,是比較容易被人體所吸收的。
適合時段:柚子味微酸因此不適宜空腹食用,飯前1個小時吃可促進食欲。
吃法:鮮柚留皮去核,配以正北杏、貝母、未經漂染雪耳各50剋,加數瓶蜜糖,燉後食用。
鼕至詩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鼕至陽生春又來。
刺綉五紋添弱綫,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鼕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邯鄲鼕至夜思傢(唐)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鼕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傢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 |
|
名稱:鼕至
外文名稱:The Coldest Day
類型:劇情
片長:102分鐘
地區:中國
對白:漢語普通話
時間:2003年
色彩: 彩色
主創人員
導演:謝東
編劇:謝東
演員名單
鬍靖釩
秦海璐
許亞軍
幕後製作
本片是青年導演謝東的導演處女作。謝東在此前作為張藝謀的第一副導演長達七年,參與了《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幸福時光》等影片的製作。此片雖然是他的導演處女作,但他本人卻已經是電影界的一名“老兵”。該片是首部真正意義上的高清數字電影,在視覺創作方面很有特點,用高清晰度數碼攝像機拍攝後,經過計算機抽色,再轉印膠片,使影像色調幾乎接近黑白片,這種低溫色調強烈渲染出了作品所要傳達的清冷凝重的氣氛,特別是使中國北方鼕天的城郊風景更加打動人心,帶給觀衆一種發自內心的孤寂寥落感受。 |
|
鼕至海報片名:鼕至
英文片名:Winter Solstice
外文片名:En uzun gece .....Turkey (Turkish title)
影片類型:劇情
片長:89 分鐘 / 阿根廷:92 分鐘/ 美國:93 分鐘 /美國:95 分鐘
國傢/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Rated R for language.
日期:上映2004年
演職員表
導演:Josh Sternfeld
編劇:Josh Sternfeld
演員:
安東尼·拉帕格利亞 Anthony LaPaglia .....Jim Winters
亞倫·斯坦福 Aaron Stanford .....Gabe Winters
馬剋·韋伯 Mark Webber .....Pete Winters
阿麗森·詹尼 Allison Janney .....Molly Ripkin
朗·裏維斯頓 Ron Livingston .....Mr. Bricker
米歇爾·莫娜漢 Michelle Monaghan .....Stacey
Brendan Sexton III .....Robbie
Ebon Moss-Bachrach .....Steve
Tim Dowlin .....Friend #2
Lars Engstrom .....Andrew
Jason Fuchs .....Bob
Paul Iacono .....Jr.
馬特·郎 Matt Long .....(scenes deleted)
Kel O'Neill
Rocco Rosanio .....Pete's Friend #1
Thomas Sadoski
Dana Segal .....Math teacher
Louis Centanni .....Ice Cream Patron (uncredited)
製作人:
Doug Bernheim .....producer
Marco Henry
安東尼·拉帕格利亞 Anthony LaPaglia .....executive producer
John Limotte .....producer
George Paaswell .....co-producer
Jodi Peikoff .....executive producer
Amanda Slater .....associate producer
劇情簡介
庭院美化師Jim Winters是個沉默的工匠,一個喜歡生活有條不絮、說話輕柔的人。然而,他的家庭偏偏與之相反:大兒子Gabe正在在計劃逃往佛羅裏達,放棄與女朋友間任何穩固未來的嘗試;小兒子Pete蜷縮在憤怒、流蕩和失望的個人世界中。Jim艱難地註視着孩子們作出的選擇,把它看成是痛苦的妥協,直到他遇到了新鄰居Molly,Jim找到了處理自己生活和家庭未來的方法。 |
鼕至(Winter Solstice) Winter Solstice (Winter Solstice) |
鼕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漢族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鼕至節的習俗。鼕至俗稱“鼕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鼕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鼕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鼕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鼕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鼕至”。鼕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鼕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綫,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鼕至很重視,鼕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鼕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鼕至的習俗。《漢書》中說:“鼕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鼕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鼕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鼕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鼕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鼕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鼕至米團、鼕至長綫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鼕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鼕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鼕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鼕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綫,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鼕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鼕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恪遵憲度抄本》說:“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鼕至。‘至’者,極也。”可見我們的古人對此早有認識。
鼕至又稱為鼕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裏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歷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因為鼕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鼕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綫(又稱為鼕至綫)上,使得臺灣處於鼕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鼕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嚮北回歸綫轉移,臺灣也由鼕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鼕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鼕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認為到了鼕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傢過鼕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鼕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傢,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鼕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鼕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後,纔把正月和鼕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鼕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鼕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纔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鼕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麽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纔對。
另外民間有以鼕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鼕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鼕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鼕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鼕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鼕至黑,過年疏;鼕至疏,過年黑”(意思是:鼕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麽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鼕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我國古代將鼕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麯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鼕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鼕至一般在公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國古代對鼕至很重視,鼕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鼕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鼕至的習俗。《漢書》中說:“鼕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鼕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鼕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鼕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鼕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闢卦為地雷復卦,稱為鼕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各地在鼕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鼕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鼕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鼕至由來
鼕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鼕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鼕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鼕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鼕至為“鼕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鼕”,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鼕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絶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鼕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嚮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鼕至這天過節慶賀。
鼕至傳說
一、過去老北京有“鼕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鼕至這一天,在鼕至這天傢傢戶戶吃餛飩。
二、鼕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鼕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絶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鼕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鼕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三、在江南水鄉,有鼕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鼕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鼕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四、鼕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歷鼕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鼕至到,傢傢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鼕至捨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傢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鼕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鼕至那天捨“”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衹“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鼕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鼕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鼕至習俗
鼕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鼕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鼕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嚮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鼕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於鼕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傢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桿子”(係兩、三丈高的旗桿,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鬥”,鬥下懸旗,代表祖先)。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餘”。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遊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鼕祭。老北京人嚮無此舉。
鼕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鼕至日食之。”實際上“濕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衹流傳所謂“鼕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九九消寒圖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鈎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鼕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纔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顔色根據當天的天氣决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緑;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顔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緻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鼕至團
亦稱“鼕至丸”。漢族鼕至節食品。流行於南方地區。每年鼕至日(陽歷12月2日前後(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蔔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鼕至團”,並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
西施浣紗蘇州人過鼕至——吃混沌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鼕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鼕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鼕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鼕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衹釀造一次的鼕釀酒,桂花香鬱、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鼕至不喝鼕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傢,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着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産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鼕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竈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蔔團,十一月鼕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鼕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禦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鼕至節的應景美食。
“鼕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鼕至這天起也開始啓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傢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鼕至裏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衹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羊肉粉湯 寧夏:鼕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鼕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鼕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傢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鬆山上的紫蘑菇洗淨、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幹後放薑、蔥、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醬油;肉爛以後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緑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緑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鼕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着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蔔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絶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福建:“鼕至暝”搓丸
“鼕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鼕至一首兒歌。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鼕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鼕至暝”“搓丸子”和鼕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鼕至前一夜,莆俗叫“鼕至暝”。這天傍晚,傢傢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嶽”(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嶽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一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一副(十雙)和生薑、板糖各一塊,一傢人洗手面,傢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傢中添丁,傢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顔,天真活潑。大傢一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後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鼕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衹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後會長得醜。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竈公”竈前過夜。
鼕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裏,和生薑、板糖(薑、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後,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一傢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嘩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鼕至早,一傢人帶着“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鼕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傢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潮汕鼕至習俗
鼕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鼕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辭海》載:“天文學上規定鼕至為北半球鼕季開始。”鼕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鼕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傢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傢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着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貼在自傢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為什麽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傢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傢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穀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後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裏的五穀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嚮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傢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鼕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鼕至,謂之“過春紙”和“過鼕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纔可以行“過鼕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鼕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鼕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鼕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王琳乾先生的《汕頭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鼕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决,如果到鼕至尚未處决,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决,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於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於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鼕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紹興鼕至習俗
鼕至是紹興民間一年中的大節,諺稱“鼕至大如年”。在古代,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的。《嘉泰會稽志》稱其節“大略如正旦而差簡”,且諸多事情皆以鼕至為起點。農歷推算清明,即以鼕至後106天為準,謂“鼕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鼕至起算為頭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記季節變化。民間更有“鼕至月初,石板冰酥,鼕至月中,赤裸過鼕,鼕至月底,賣牛買被”,“鼕前不結冰,鼕後凍煞人”及“晴鼕至爛年邊,雨鼕至晴過年”之諺,以鼕至遲早、晴雨占一鼕寒暖與年邊幹濕。是日,民間必傢傢團聚宴飲,一如除夕吃年夜飯之俗。
紹興民間鼕至傢傢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傢廟裏去祭祖,謂“做鼕至”。一般於鼕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鼕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稱“送寒衣”。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俗稱“鼕至酒”,既懷念亡者,又聯絡感情。紹興、新昌等縣的習俗,多於是日去墳頭加泥、除草、修基,以為此日動土大吉,否則可能會橫遭不測之禍。
鼕至又稱“長至”,一年中,此日夜晚為時最長,故民間有“睏覺要睏鼕至夜”之說,謂鼕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夢天天。
舊時,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紹興人愛在鼕至日前後將一年中的吃飯米預先舂好,謂之“鼕舂米”,一來因為過了鼕至,再個把月時間就“着春”了,傢事將興,人人須忙於備耕,無暇再去舂米;二來因為春氣一動,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鼕令時的堅實,鼕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減少糧食的損耗。
紹興人傢中釀酒,一般都愛在鼕至前下缸,稱為“鼕釀酒”,釀成後香氣撲鼻,特別誘人,加之此時的水還屬鼕水,所釀之酒易於保藏,不會變質。此時還可以用特種技法釀成“酒窩酒”、“蜜殷勤”以饗老人,或作禮品饋贈親友。
餛飩 鼕至夜,紹興民間還有“生火熜”習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內,謂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來年傢事興旺發達。
舊時越中,無論男子婦女,在鼕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餛飩吃吃;而在夏至,則挨傢挨戶都要吃一頓麵條,謂之“鼕至餛飩夏至面”。此俗流傳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卻各有說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餛飩形團而就節;夏至食面,則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雖然後者可用壽慶吃面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但畢竟無見於記載。晚清紹興學者範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鼕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是日,紹興民間忌諱甚多,忌說不吉利之語,忌吵駡滋事,忌打碎盤碗;婦女不歸寧,出嫁婦女務必於是日回夫傢,不得在娘傢過夜;不許打駡孩子,即使是最頑皮的學生,鼕至日也可免受責罰,先生衹能舉着戒尺警告說:“帳,給你記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鼕節不回傢無祖”
中國天氣網每年農歷十一月中旬,約當公歷11月22日(或前、後一天),是鼕至節,又稱鼕節。鼕至為24個節氣之一,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鼕至為“鼕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為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
鼕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糍。蘇州人過鼕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鼕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鼕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鼕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鼕節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傢傢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贊嘆不已,在搓鼕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泉俗有“鼕節不回傢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傢過節謁祖。鼕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閤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傢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鼕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志. 風俗志》對鼕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鼕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𠔌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鼕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傢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衹有鼕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鼕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鼕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於是日前後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鼕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鼕節,上鼕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學上規定鼕至為北半球鼕季的開始,鼕節過後,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閑季節,稱“上鼕天”。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産上多忙於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入苦坑”。但農閑不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鼕至百日六是清明。”鼕至過後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準備農耕之事。此外,還有“幹鼕節,濕年兜”。“鼕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鼕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鼕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鼕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等等。
泉州部分山區的風俗是鼕至掃墓
清明是衆所周知的掃墓時節,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區部分地方並不是清明掃墓的,而是在鼕至。這一風俗究竟流傳了多久,這裏有什麽樣的謎團呢?
安溪長坑:為避農忙
安溪縣博物館黃炯然先生說,安溪大部分人傢,都是在清明掃墓,與泉州大多地方無異,倒是安溪長坑較為特殊,是在鼕至掃墓。而且在長坑還有一奇特的風俗,若有人過世,先擡去山上,稱為“寄山”,當天不哭,而要選一天日子纔哭的。
經過文博工作人員調查,長坑鼕至掃墓原因很簡單——避開春耕大忙時。
長坑原來的老書記王新春說,清明時節,長坑霧氣很重,土地濕潤,常是陰雨連綿,加上地僻山高,山路不好走,又逢春耕大忙,遂改清明祭掃為鼕至祭掃,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至於這一習俗從何時開始,早已無從考證。
臺灣鼕至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着鼕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鼕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傢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鼕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計算公式
鼕至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鼕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鼕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鼕至養生
鼕季吃蘿蔔賽過小人參
蘿蔔中含有蛋白質、糖、維生素A、維生素C、尼剋酸,以及無素鈣、磷、鐵等。蘿蔔內含有的糖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對人體消化功能大有裨益。原因是糖化酵素能分解食物中的澱粉、脂肪等成分,使之為人體反充分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澱粉、脂肪等成分,使之為人體所充公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辣味,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強食欲、幫助消化,蘿蔔的這種功能使它贏得了“小人參”的美稱。
蘿蔔除了是人們喜歡食用的大衆化蔬菜外,其藥用叢價值更令人颳目相看。
蘿蔔味甘辛、性涼,有下氣定喘、止咳化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和清熱解毒的功效。患有急慢性氣管炎或咳嗽痰多氣喘者,用白蘿蔔洗淨切片或絲,加飴糖腌後食用,有降氣化痰平喘的作用。嘔吐時,可將蘿蔔搗碎,加密水煎煮,細細咽嚼,有和胃、止吐、消食作用。
蘿蔔還有較好的抗癌作用。這是因為蘿蔔內含有纖維木質素,能提高巨噬細菌、異物以及壞死細胞的功能,從而加強人體抗癌的能力。這種抗癌作用以生食蘿蔔為最好。另外,蘿蔔含有的糖化酵素還能分解緻癌物亞硝胺,起防癌作用。生蘿蔔汁有緩慢的降壓作用。生蘿蔔汁加蜂蜜可作為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患者很好的輔助食療品。
鼕至起居宜忌
鼕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鼕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鼕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衹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纔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鼕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髒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心腦血管病是嚴重威脅中老年生命的疾病,其中冠心病連同中風、腫瘤,成為當今世界上的三大死因。中醫學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寒冷的氣溫作用於機體時,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淤血阻滯,從而為心腦血管病的發作和加劇提供了條件。現代醫學也認為,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導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失調,使細小動脈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時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凝時間縮短,血流速度緩慢,容易引起血液淤滯或血管梗塞,從而誘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危重病癥。鼕季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較其他季節為高,原因就在於此。
因此,在寒鼕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註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4.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5.隨時觀察和註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製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嚴鼕時節還要註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癥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鼕季,老人的居室應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鼕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鼕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
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這裏須要註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鼕令,西北地區於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鼕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鼕,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𠔌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着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鼕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鼕季進補有四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鼕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裏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緻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二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傢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1是氣虛癥,常見癥候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氣虛當益氣,此癥可選用人參蜂王漿、補中益氣丸、西洋參、黃芪、黨參、山藥等。
2是血虛癥,常見癥候有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血虛當補血,此癥可選用補血露、十全大補丸、歸脾丸、當歸、阿膠、竜眼肉等。
3是陰虛癥,常見癥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幹、幹咳少痰、眼目幹澀、舌紅少苔等。陰虛當滋陰,此癥可選用大補陰丸、參杞蜂王漿、六味地黃丸、銀耳、鱉甲、麥鼕、沙參、黑芝麻等藥物。
4是陽虛癥,常見癥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陽虛當壯陽,此癥常可選用金匱腎氣丸、鹿茸口服液、龜齡膏、鹿茸、紫河車、蛤蚧、鼕蟲夏草、杜仲等藥物。服用補藥還須註意脾胃運化功能,如脾胃虛弱、胃納呆滯、胸脘滿悶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藥物,如陳皮、砂仁、木香、神麯、𠔌芽之類,以健脾助運。
三忌慕名進補。雞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裏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因為雞湯中這一特有的營養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幾種病人就不宜喝雞湯:
膽道疾病患者膽囊炎和膽結石癥經常發作者,不宜多喝雞湯。因雞湯內脂肪的消化需要膽汁參與,喝雞湯後會刺激膽囊收縮,易引起膽囊炎發作。胃酸過多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潰瘍、胃酸過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雞湯。
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內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質,患有急性腎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癥的患者,由於其肝腎對蛋白質分解物不能及時處理,喝多了雞湯會引起高氮質血癥,加重病情。
四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鼕令進補”中醫膏方
俗語說“三九補一鼕,來年無病痛”,鼕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古人認為,鼕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鼕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鼕天進補能更好的發揮藥物的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鼕令進補”適應人群:
1. 體質虛弱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心髒病、風濕等)的老人
2. 公司文員、中高級管理人員等長期處於高壓下的亞健康人群
3. 因外科手術、産後以及大病、重病後的虛弱人群
4. 月經不調、手腳冰涼的女性
5. 癌癥康復期的病人
進補前中醫體檢不可少:
鼕令進補不可盲目,應該遵循“虛啥補啥,對癥用藥”的原則,否則不但達不到進補的目的,還可能事與願違!一般來說,需要進補的人,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幾種類型,因此最好至正規醫療機構檢查自己是屬於哪種體質。
中醫體檢,是專業醫師通過對患者“望聞問切”,加上經“中醫經絡診測儀”檢測的體質報告,從而指導您對癥用藥、科學進補!
鼕令進補首選中醫膏方
補膏,又稱膏方,是將藥物濃濃地煎湯,再加入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膠質藥物,共同煎熬成膏狀,根據需要,可加入冰糖或飴糖等調味。膏方一般在鼕至前一周至立春前服用。
服用時,放在杯中以開水衝服,一天兩次,十分方便,一般需連續服用五十天。配製補膏最好請醫生根據患者體質與所患疾病,進行處方,如同量體裁衣一樣,製成完全適合於患者的特點的補膏。膏藥配置需要一周時間,因此打算在今年鼕至進補的人群要提前做好準備,以免延誤最佳進補時機。
鼕日正確食用蔬菜
很多人認為鼕天是養人的季節,物美質豐,蔬菜就在其中之列。聰明的“煮婦”也會給傢人獻上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蔬菜佳餚。
鬍蘿蔔:鬍蘿蔔玉米豬骨湯是喜歡喝湯的佛山人的傢常湯,因為鬍蘿蔔的營養豐富,而且它不怕高溫,在高溫下煮,其營養價值也不會受到損壞。所以鬍蘿蔔煲靚湯,其鮮美可口的湯汁不知道鎖住多少“湯王”的胃口。
另外,鬍蘿蔔也可以切條炒菜,或者剁碎作為包子餡和餃子餡。因為鬍蘿蔔在高溫下營養價值不會流失,所以很多食客都選用煎鮮肉鬍蘿蔔包子或者餃子,香脆的外皮,甜美的餡料,吃了不會油膩。
番茄:多數人認為吃番茄好處多,甚至對這種可以抗癌的食物情有獨鐘,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番茄怎麽吃最能保住它的營養價值以及特有的功效。
有些市民將番茄洗淨後直接食用,有些市民則將番茄切成片撒上白糖食用,其實,這種生吃並不一定能夠將番茄本身的價值都體現出來,而有飲食專傢推薦,番茄中有一種物質叫番茄素,和蛋白質結合後周圍被纖維素包裹,生吃是很難吃到番茄素的,最好的辦法是將番茄煮熟後再食用,比如說,番茄炒蛋、番茄蛋湯等都是不錯的搭配。
蒜頭:在佛山人的筵席上頻頻可見蒜頭的身影,如蒜茸炒生菜、蒜茸炒菜心、蒜茸炒油麥菜、蒜茸配海鮮等等,雖然蒜頭看似簡單,實際上吃起來還頗為講究。
將蒜頭切成片狀,讓氧氣充分接觸蒜的表面,這樣的蒜片除了有殺菌的作用外,據稱還可以幫助抗癌。
鼕季合理進補水果
俗話說得好“三九補一鼕,來年無病痛”,寒冷的鼕天給自己適合的進補是十分必要的,除了飲食的進補還有從吃水果來補。在這個鼕天把自己的生理機能調整到最好,同時也能吃出一份健康吃出一份美麗來。鼕天寒冷乾燥,使人覺得鼻、咽部乾燥和皮膚乾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點水果不僅能滋陰養肺、潤喉去燥,還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
梨:吃秋梨解“秋燥”――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中水分減少,此時人們易出現咽幹鼻燥、唇幹口渴、咳嗽無痰、皮膚幹澀等″秋燥″現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對秋燥癥有其獨特的療效。
梨是鼕季水果中的首選,它含蘋果酸、檸檬酸、葡萄糖、果糖、鈣、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梨有潤喉生津、潤肺止咳、滋養腸胃等功能,最適宜於鼕春季節發熱和有內熱的病人食用。尤其對緩解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幹喉痛、大便燥結等癥較為適宜。除此以外,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高血壓患者,如果有頭暈目眩、心悸耳鳴者,經常吃梨,可減輕癥狀。梨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素,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但是,因為梨性寒冷,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及産後血虛的人,不可多食。
適合的量:一天吃1個梨是營養最易被吸收的。
適合時段:飯後2-3個小時是最適合的。
吃法:可以洗淨直接吃,或者用冰糖和梨切成塊煮冰糖梨水可以潤肺止渴,還可以榨梨汁喝。
獼猴桃:早晨吃獼猴桃治便秘——秋鼕季是便秘的多發季節。中醫認為,這個時節乾燥的氣候容易在人體內誘發燥邪,耗傷人體津液,便秘就是這一現象的主要體現。臨床上總是建議得了便秘的人采取食療的方法,不僅效果好,而且沒有副作用。多吃水果就是食療中最有效的一種。
獼猴桃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水果,被譽為“水果之王”。它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異亮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等十多種氨基酸,以及豐富的礦物質,包括豐富的鈣、磷、鐵,還含有鬍蘿蔔素和多種維生素。獼猴桃對保持人體健康,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多食用獼猴桃可以預防老年骨質疏鬆,抑製膽固醇的沉積,從而防治動脈硬化,還可改善心肌功能,防治心髒病等,也能對抗癌起到一點兒作用。多食用獼猴桃,還能阻止體內産生過多的過氧化物,防止老年斑的形成,延緩人體衰老。鼕天常吃獼猴桃可以調節人體機能,增強抵抗力,補充人體需要的營養。
適合的量:1-2個是能被人體充分吸收的量。
適合時段:不能空腹吃,飯前飯後1-3個小時吃都比較合適。
吃法:可去皮後直接食用;也可在獼猴桃汁中加適量水、白糖和香蕉丁、蘋果丁一起煮沸後,用水調澱粉勾芡食用。
甘蔗:鼕季吃水果首選甘蔗和梨——入鼕後,很多人常感到皮膚乾燥、頭暈嗜睡,反應能力降低,這時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潤喉去燥的水果,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那麽,鼕季吃什麽水果好呢?鼕天帶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
甘蔗是含水分很高的水果,它的水分含量占甘蔗的84%,在乾燥的鼕天補充水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甘蔗的含鐵量在衆多水果中可是名列前茅的。它擁有滋補清熱的作用,作為清涼的補劑,對於治療低血糖,大便幹結,小便不利,心煩口渴,反胃嘔吐,肺燥引發的咳嗽氣喘等病癥有一定的療效。不過,由於甘蔗性寒,脾胃虛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適合的量:甘蔗的量是最需要控製的。
適合時段:睡覺前不宜吃糖分太多的水果。
吃法:除了削皮直接吃外還可以切成20~30釐米的段,放入鍋裏煮十來分鐘後撈起趁熱削皮吃,這樣會更甜。
柚子:柚子香味讓女性年輕6歲——每位女性都希望自己年輕漂亮,很多人甚至采用各種辦法來讓自己青春常駐。雖然年齡的增長任何人無法改變,但一些適當的方法確實可以讓別人覺得你更年輕!——身上有適當的柚子香味就是一個不錯的妙招哦!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女性身上如果飄着柚子味的香水,男性會覺得你比實際上年輕6歲呢。
柚子是秋季成熟的水果,因為它皮厚耐藏,等到這樣寒冷的鼕季來吃是理想的選擇,柚子有“天然水果罐頭”之稱。它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以及鈣、磷、鎂、鈉等人體必需的元素,這是其他水果所難以比擬的。除了營養價值高,還具有健胃、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能促進食欲、治消化不良等癥,理氣散結。可促進傷口愈合,對敗血病等有良好的輔助療效。鼕季容易上火,柚子可以降火氣、抑製口腔潰瘍。
適合的量:一個人一天吃100-200剋的柚子,是比較容易被人體所吸收的。
適合時段:柚子味微酸因此不適宜空腹食用,飯前1個小時吃可促進食欲。
吃法:鮮柚留皮去核,配以正北杏、貝母、未經漂染雪耳各50剋,加數瓶蜜糖,燉後食用。
鼕至詩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鼕至陽生春又來。
刺綉五紋添弱綫,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鼕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邯鄲鼕至夜思傢(唐)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鼕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傢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 |
|
鼕至海報片名:鼕至
英文片名:Winter Solstice
外文片名:En uzun gece .....Turkey (Turkish title)
影片類型:劇情
片長:89 分鐘 / 阿根廷:92 分鐘/ 美國:93 分鐘 /美國:95 分鐘
國傢/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Rated R for language.
日期:上映2004年
演職員表
導演:Josh Sternfeld
編劇:Josh Sternfeld
演員:
安東尼·拉帕格利亞 Anthony LaPaglia .....Jim Winters
亞倫·斯坦福 Aaron Stanford .....Gabe Winters
馬剋·韋伯 Mark Webber .....Pete Winters
阿麗森·詹尼 Allison Janney .....Molly Ripkin
朗·裏維斯頓 Ron Livingston .....Mr. Bricker
米歇爾·莫娜漢 Michelle Monaghan .....Stacey
Brendan Sexton III .....Robbie
Ebon Moss-Bachrach .....Steve
Tim Dowlin .....Friend #2
Lars Engstrom .....Andrew
Jason Fuchs .....Bob
Paul Iacono .....Jr.
馬特·郎 Matt Long .....(scenes deleted)
Kel O'Neill
Rocco Rosanio .....Pete's Friend #1
Thomas Sadoski
Dana Segal .....Math teacher
Louis Centanni .....Ice Cream Patron (uncredited)
製作人:
Doug Bernheim .....producer
Marco Henry
安東尼·拉帕格利亞 Anthony LaPaglia .....executive producer
John Limotte .....producer
George Paaswell .....co-producer
Jodi Peikoff .....executive producer
Amanda Slater .....associate producer
劇情簡介
庭院美化師Jim Winters是個沉默的工匠,一個喜歡生活有條不絮、說話輕柔的人。然而,他的家庭偏偏與之相反:大兒子Gabe正在在計劃逃往佛羅裏達,放棄與女朋友間任何穩固未來的嘗試;小兒子Pete蜷縮在憤怒、流蕩和失望的個人世界中。Jim艱難地註視着孩子們作出的選擇,把它看成是痛苦的妥協,直到他遇到了新鄰居Molly,Jim找到了處理自己生活和家庭未來的方法。
詩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鼕至陽生春又來。
刺綉五紋添弱綫,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鼕至】 鼕至,則一陽初生,履長之始。是日持齋修道,即能緻福也。 |
|
- : December solstice
- n.: midwinter, winter solstice, the Winter Solstice
|
|
- n. solstice d'hiver
|
|
習俗 | 傳統文化 | 繪畫 | 民俗 | 漢族 | 食品 | 風俗 | 禮儀 | 飲食 | 過鼕 | 福建 | 小吃 | 河南 | 餃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