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地行星 : 物理學類 : 天文 > 冥王星
目錄
míng wáng xīng míng wáng xīng
  太陽係中最遠的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5.6×10 9 公裏。它環繞太陽公轉的恆星周期是248.4年。1978年美國發現冥王星有一顆衛星,直徑約為800公裏,距離冥王星約19000多公裏,從而得出冥王星的直徑約為2400公裏
No. 2
  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的次序計為第九顆。繞太陽公轉周期約為248年。表面溫度約為-220°C,是太陽係中最小的行星,有一顆衛星繞它運轉。
No. 3
  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的次序計為第九顆行星。1930年由美國湯博根據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的計算發現。與太陽平均距離59億千米。直徑2300千米,平均密度08/釐米3,質量143×1025剋。公轉周期約248年,自轉周期6387天。表面溫度在-220°c以下。表面可能有一層固態甲烷冰。有一顆衛星。
概況:
  冥王星曾是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2007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舉行大會投票决定,不再將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將其列入“矮行星”)。
發現
  羅馬神話中,冥王星(希臘人稱冥界的首領為hades哈迪斯)是冥界的首領。這顆行星得到這個名字(而不采納其他的建議)是由於他離太陽太遠以致於一直沉默在無盡的黑暗之中,湊巧的是冥王星(pluto)開頭的兩字母是發現者percival lowell是縮寫。 冥王星是在1930年由於一個幸運的巧合而被發現的。一個後來被發現錯誤的計算“斷言”:基於天王星與海王星的運行研究,在海王星後還有一顆行星。美國 亞利桑那州的lowell天文臺的clyde w. tombaugh由於不知道這個計算錯誤,對太陽係進行了一次非常仔細的觀察,然而正因為這樣,發現了冥王星。 發現了冥王星後,人們很快發現冥王星太小及與其它行星運行軌道有差異。對未知行星(planet x)的研究還在繼續,但沒發現任何東西。如果采用了旅行者2號飛船計算出的海王星的質量,那麽另一個質量差異就消失了,也就不會有第十顆行星了。 冥王星是唯一一顆還沒有太空飛行器訪問過的行星。甚至連哈勃太空望遠鏡也衹能觀察到它表面上的大致容貌。 很幸運,冥王星有一顆衛星,冥衛一。也是靠着好運氣,它才能被發現。這是在1978年,它在嚮着太陽係內運行時,剛好運行到軌道的邊緣時被發現的。所以可能通過冥衛一觀察許多冥王星的運行,反之亦然。通過精密計算什麽物體什麽部分在什麽時候被覆蓋,以及觀察光亮麯綫,天文學家能夠繪出兩個半球光亮區域與黑暗區域的大致地圖。冥王星的半徑還不很清楚,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數值1137千米被認為有±8的誤差,幾乎近1%。 儘管冥王星和冥衛一的總質量知道得很清楚(這可以通過對冥衛一運行軌道的周期及半徑精確測量和開普勒第三定律而確定),但是冥王星和冥衛一分別的質量卻很難確定。這是因為要分別求出質量,必須測得更為精確的有關冥王星與冥衛一係統運行時的質心才能確定測量出,但是它們太小而且離我們實在太遠,甚至哈勃太空望遠鏡對此也無能為力。這兩顆星質量比可能在0.084到0.157之間。更多的觀察正在進行,但是要得到真正精密的數據,衹有送一艘太空飛行器去那裏。 冥王星是太陽係中第二個反差極大的天體(次於土衛八)。探索這些差異的起因是計劃中的冥王星特快計劃中首要目標之一。 冥王星的軌道十分地反常,有時候比海王星離太陽更近(從1979年1月開始持續到1999年2月)。 冥王星與海王星的共同運動比為3:2,即冥王星的公轉周期剛好是海王星的1.5倍。它的軌道交角也遠離於其他行星。因此儘管冥王星的軌道好像要穿越海王星的軌道,實際上並沒有。所以他們永遠也不會碰撞(這裏有十分細緻的解釋)。 就像天王星那樣,冥王星的赤道面與軌道面幾乎成直角。 冥王星的表面溫度知道很不很清楚,但大概在35到45k(-238到-228℃)之間。 冥王星的成份還不知道,但它的密度(大約2/立方釐米)表示:冥王星可能像海衛一一樣是由70%岩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的。地表上光亮的部分可能覆蓋着一些固體氮以及少量的固體甲烷和一氧化碳,冥王星表面的黑暗部分的組成還不知道但可能是一些基本的有機物質或是由宇宙射綫引發的光化學反應。 有關冥王星的大氣層的情況知道得還很少,但可能主要由氮和少量的一氧化碳及甲烷組成。大氣極其稀薄,地面壓強衹有少量微帕。冥王星的大氣層可能衹有在冥王星靠近近日點時纔是氣體;在其餘的冥王星的年份中,大氣層的氣體凝結成固體。靠近近日點時一部分的大氣可能散逸到宇宙中去,甚至可能被吸引到冥衛一上去。冥王星特快任務的計劃人想在大氣滑凝固時到達冥王星冥王星和海衛一的不尋常的運行軌道以及相似的體積使人們感到在它們倆之間存在着某種歷史性的關係。有人曾認為冥王星過去是海王星的一顆衛星,但是現在認為並不是這樣。一個更為普遍的學說認為海衛一原本與冥王星一樣,自由地運行在環繞太陽的獨立軌道上,後來被海王星吸引過去了。海衛一,冥王星和冥衛一可能是一大類相似物體中還存在的成員,其他一些都被排斥進了oort奧爾特雲(kuiper柯伊伯帶外的物質)。冥衛一可能是像地球與月球一樣,是冥王星與另外一個天體碰撞的産物。 冥王星可以被非專業望遠鏡觀察到,但是這是不容易的。mike harvey的行星天象圖可以顯示最近冥王星在天空中的方位(以及其他行星),但是還得靠更為細緻的天象圖以及幾個月的仔細觀察才能真正地找到冥王星。由行星程序如“燦爛星河”可以繪製準確的天象圖。 2006年8月24日,該行星經布拉格會議討論,從九大行星行列中排除,正式降格為矮行星。
關於冥王星的行星資格的爭論
  冥王星剛被發現之時,它的體積被認為有地球的數倍之大。很快,冥王星也作為太陽係第九大行星被寫入教科書。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天文觀測儀器的不斷升級,人們越來越發現當時的估計是一個重大“失誤”,因為它的體積要遠遠小於當初的估計。此外,冥王星(pluto)的行星身份也一直以來成了天文學家們爭論的焦點,這也是因為一直以來對行星沒有一個具體清楚的定義。尤其,自1992年首次發現“柯伊伯帶”(kuiper belt)以來,更多關於天文發現加劇了人們其行星資格的爭論。
新發現重新引發爭論
  自從70多年前被發現的那天起,冥王星便與“爭議”二字聯繫在了一起,一是由於其發現的過程是基於一個錯誤的理論;二是由於當初將其質量估算錯了,誤將其納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衹有2300公裏,比月球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以後也就將錯就錯了。冥王星是目前太陽係中最遠的行星,其軌道最扁,以致最近20年間冥王星離太陽比海王星還近。從發現它到現在,人們衹看到它在軌道上走了不到1/4圈,因此過去對其知之甚少。冥王星的質量遠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衛星世界中它也衹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溫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絶大多數物質衹能是固態或液態,即其冰幔特別厚,衹有氫、氦、氖可能保持氣態,如果上面有大氣的話也衹能由這三種元素組成。
  進入21世紀,天文望遠鏡技術的改進,使人們能夠進一步對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有更深瞭解。2002年,被命名為50000 quaoar(誇歐爾)的小行星被發現,這個新發現的小行星的直徑(1280公裏)要長於冥王星的直徑的一半。2004年,被命名為90377 sedna(塞德娜)的小行星的最大直徑也達到了1800公裏,而冥王星的直徑也衹不過2320公裏。
  2005年7月9日,又一顆新發現的的海王星外天體被宣佈正式命名為厄裏斯(eris)。根據厄裏斯的亮度和反照率推斷,它要比冥王星略大。這是1846年發現海王星之後太陽係中所發現的最大天體。儘管當初並沒有官方的共識,它的發現者和衆多媒體起初都將之稱為“第十大行星”。也有天文學家認為厄裏斯的發現為重新考慮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供了有力佐證。
  就連冥王星的顯著特徵——它的衛星和大氣,也並不是獨一無二的,海王星外天體帶中的一些小行星也有自己的衛星。而且厄裏斯的天體光譜分析也顯示它和冥王星有着相似的地表,此外厄裏斯也有一個較大的衛星戴絲諾米婭(dysnomia)。
  有些“科學家”私自將冥王星歸為"矮行星"。2006年8月。他們通過了這一觀點。
  2006年1月“新地平綫”號發射,預計2015年到達冥王星進行觀測。
  九大行星中離太陽最遠、質量最小的要算冥王星了。它在遠離太陽59億千米的寒冷陰暗的太空中蹣跚前行,這情形和羅馬神話中住在陰森森的地下宮殿裏的冥王普魯托非常相似。因此,人們稱其為普魯托(pluto),在天文學中是普魯托英文名字前兩個字母,又是對冥王星發現有推動之功的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 (percival lowell)姓名的縮寫。
  冥王星是最晚發現的一顆行星,和天王星、海王星的發現相比,冥王星的發現可算得 上“好事多磨”。冥王星的亮度很弱,衹有15等,即使在大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上,它和普通的恆星也沒有什麽差別,要想在幾十萬顆星星中找到它,真好比是大海撈針。
  在尋找冥王星的工作中,天文愛好者出身的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詳細計算了這顆未知行星的位置,用望遠鏡仔細尋找,付出了十幾年的心血。直到1916年11月16日,他突然去世。
  1925年,洛韋爾的兄弟捐獻了一架口徑32.5釐米的大視場照相望遠鏡,性能非常好,為繼續搜尋新行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1929年,洛韋爾天文臺臺長邀請湯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加入未知行星的搜索行列。他們一個一個天區地搜索,拍攝了大量底片,並對每張底片進行細心地檢查,工作艱苦、乏味。 1930年1月21日,湯博終於在雙子星座的底片中發現了這顆新行星。
參數
  周期: 90465日
  軌道偏心率: 0.256
  軌道傾角: 17.1°
  冥地距離: 5900000000km
  公轉軌道半長徑:離太陽平均距離5,913,520,000千米(39.5天文單位)
  直徑:2274千米
  質量:1.27*10^22千克 (0.0024地球質量)
奇特的軌道
  冥王星在發現之初曾被認為是一顆位於海王星軌道外的行星,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並非完全如此。譬如,在1979年1月21日~1999年3月14日這段時間,冥王星就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陽。這是由於冥王星軌道的偏心率、軌道面對黃道面的傾角都比其它行星大。冥王星在近日點附近時比海王星離太陽還近,這時海王星成了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每隔一段時間,冥王星和海王星會彼此接近,在黃道投影圖上兩顆行星的軌道交叉。但不必擔心它們會碰撞,因為它們的軌道平面並不重合,即使在交叉點附近,它們之間的距離仍然是很大的。它們會像運行於立體交叉公路上的車輛一樣,各自飛馳而過。
衛星的發現
  1978年7月,美國海軍天文臺的剋裏斯蒂在研究冥王星的照片時,偶然發現冥王星小小的圓面略有拉長。他把1970年以來所有的冥王星照片都找出來,結果發現這一現象是有規律地出現的,於是他斷定冥王星有一顆衛星。由於冥王星離我們實在太遠了,以致在大望遠鏡裏也不能把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分開。這好比氣象站的風速計,一根橫桿連着兩個圓球,在疾風中旋轉。從遠處看去,兩個圓球融成一體,衹能察覺出它時圓時扁的變化。冥王星的衛星被命名為查竜(charon)。在希臘神話中查竜是普魯托的一個役卒,專在冥海上渡亡靈。查竜的公轉周期與冥王星的自轉周期一樣,都是6.39日。
冥王星直徑有多大
  由於冥王星太暗太小,發現後很長時間不能確定它的大小。最早估計它的直徑是6600千米,1949年改為10000千米。1950年,柯伊伯用新建的5米望遠鏡將其修正為6000千米,1965年又用冥王星掩暗星的方法定出直徑的上限為5500千米。1977年發現冥王星表面是冰凍的甲烷,按其反照率測算,冥王星的直徑縮小到2700米。1980年用夏威夷莫納剋亞山上的3.6米紅外望遠鏡測出的冥王星直徑在2600~4000千米之間,查竜直徑為2000千米。近年一些天文學家觀測指出,冥王星的直徑約為2400千米,比月球(3475千米)還小,而查竜直徑為1180千米,它與冥王星直徑之比是2:1,是九大行星中行星與衛星直徑之比最大的。所以,有人說冥王星和它的衛星更像一個雙行星係統。
未知數最多的行星
  冥王星發現至今衹有60多年,再加上又小又遠,是目前大行星中面目最為模糊的一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是太陽係航天探測的黃金時代,九大行星中已有8顆被行星際探測器近探過,衹有冥王星是航天器未涉足的死角。在各種天文書刊中給出的行星參數表上,冥王星這一欄留下的空白最多,即使被列出數據,有不少也被打上問號,表示不準確。
  除了一大串未知數外,人們對冥王星的身份也有懷疑。冥王星的直徑、質量是行星中最小的,密度為每立方釐米1.8~2.1剋,反照率為50%~60%,這同外行星的幾顆大衛星很相似。冥衛星究竟是行星還是衛星?或是一顆大的小行星?然而,不管它是什麽,作為太陽係遙遠邊界上的一個天體,它的神秘感對天文學家有很大的吸引力。相信不久的將來,隨着探測技術的發展,冥王星將成為行星天文學的熱門課題。
有冥外行星嗎?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時,土星是太陽係的邊界,後來隨着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發現,太陽係邊界一次次外延。然而從理論上說,太陽係的範圍應比現在的九大行星的範圍大幹百倍,甚至上萬倍。太陽係中是否還存在冥外行星?對此,天文學家做了十分浩繁和艱苦的工作。湯博在發現冥王星後的14年裏,一直在用發現冥王星的方法尋找冥外行星。他用閃視比較儀仔細檢查了362對底片(這些底片所覆蓋的面積大約為全天的70%),從每張底片中尋找可能存在的新行星。他發現了大量新天體,卻沒有冥外行星。科學家認為冥外行星如果存在,勢必會使飛近它的探測器受到攝動,其影響足可以在探測器的運行軌道中反映出來。然而旅行者號探測器在飛越過海王星和冥王星軌道之後,運行正常,沒有提供一點點證明未知天體存在的蛛絲馬跡。到底有沒有冥外行星,目前還是一個待解之謎 。
  冥王星在占星術裏的意義
  冥王星在星盤中也屬於“超個人行星”。大約二面四十六年繞行黃道宮一周,約十四年至三十二年行一宮。冥王星是顆男性的、陽性的星。代表毀滅驅力或改革驅力,融合,暗中發展的事物,生殖、再生與墮落。它的本質是可塑造的、綜合的。其性質是陰性的,陰暗的,濕冷的。在人物方面則代表獨裁者、聖哲、心靈學者、大魔頭等。
  冥王星的圖騰符號象徵是第一個符號來自pl,以紀念percival lowell於西元一九三o年發展冥王星。或代表物質的十字架上頂着新月,其上懸着代表永無止境的圓圈。海王星的外圍就是冥王星,它守護着天蝎座,旺勢星尚未確定,在金牛座是失勢,落陷星尚未確定。屬於冥王星的字决是“變形”。它的影響如:掌管下界隱然看不見的一切事物,也影響個人傳統觀念,包括人類未知的世界,隱蔽的自我或潛意識中的自我、記得的事物、宇宙間精神的力量、創造的潛力、原始的欲望和衝動等。黑暗又堅持的冥王星,支配着觀念、重複出現的印象,如印刷類的復製過程等。冥王星在星盤中的宮位,冥王星在星盤中的相位是你在生命中感到最復雜的領域,也是你必須獨力解决的領域。
  冥王星對身體也有相對感應的部位,如排泄及新陳代謝係統、腦下垂體、畸形生長如疣、腫瘤、胎記、黑痣等。所代表的疾病如難解的疾病、排泄器官疾病、性病、生殖腺問題、細胞組合、再生機能及免疫係統障礙、性衝動、兇殘獸性。
  冥王星正面特徵有:堅决認真的、精力旺盛的、心靈的、有治療功用的、熱情的、神秘的、足智多謀的、強有力的、有勇氣的、隱秘的。而負面特徵如:緊張的、無情的、變化的、重生的、性欲的、貪婪的、侵略的、固執的、不善交際的、不合作的、強製的、懷恨的、諷刺的、極端的、妒嫉的、強迫的、操縱的。
  “新視野”完成機動後直奔冥王星
  在對飛行路綫略加調整之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新視野”探測器正在直奔遙遠的冥王星係統的核心地帶。美國東部夏令時9月25日下午4時04分,該探測器上的推力器點火工作了15分鐘37秒,用不到1公斤的燃料使速度改變了2.37米/秒。這次機動由設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新視野任務操作中心監控進行,是該探測器自2006年1月發射以來進行的第四次軌道修正,也是它今年2月加速飛過木星係統後的首次軌道修正。
  任務團隊將對這次機動的數據進行評估,以便確定“新視野”在2015年7月與冥王星交會之前是否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機動。如不做這次機動,“新視野”將會在距冥王星約50萬公裏的地方飛過。機動的成功使得該探測器的飛行方向落在冥王星各顆衛星的軌道範圍以內。
  今後幾個月,“新視野”項目各團隊將面臨一段繁忙的工作。它們將完成該探測器飛往冥王星途中要進行的首次“年檢”。由於剛做完軌道修正機動和其它工作,首次年度檢測要比隨後的各次耗時略長一些。
  在過去的5周裏,項目團隊採集了多普勒跟蹤數據,以為軌道修正機動提供支持,並檢查了探測器的各分係統。檢測工作還將包括對幾臺科學儀器和分係統進行最終調試。
  但據最新報道稱,冥王星很有可能重新歸為"大行星"。
  1978年冥王星的一顆衛星被發現,天文界纔將其直徑確認為2270公裏。原來,冥王星是個“小個子”,衹有月亮質量的1/3。
  而且,冥王星的軌道偏心率大,軌道傾角大,其公轉軌道與其他八大行星似同心圓的旋轉路徑明顯不同,甚至能深入海王星軌道以內。不僅如此,它的物質成分類似彗核,既不像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四顆“類木行星”,也不能歸入另外四大行星組成的“類地行星”。“小弟”在“九大行星傢族”裏,顯得越來越“不合群”。
  冥王星正式從九大行星中除名
  北京時間24日晚上9點20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投票5號决議,部分通過新的行星定義,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將其列入“矮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放棄將冥王星之外的太陽係八大行星稱為“經典行星”的說法,從而確認太陽係衹有8顆行星,冥王星被降級為入“矮行星”。此前盛傳的第一種方案中提出了太陽係另外增加3顆二級行星的計劃流産。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衹有2300公裏,比月球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成為不變的真理
  "科學家"大行星的"定義":
  一是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二是行星的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須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狀呈圓球。一般來說,行星直徑必須在800公裏以上,質量必須在50億億噸以上
  "科學家"與偽科學人士一般都這樣認為,而一般科學家則堅决反對這一原則性的錯誤。因為這一"定義"無法自圓其說。
概況:
  冥王星是是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而不是偽科學人士所謂"矮行星".太陽係中比冥王星大的衛星(月球、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土衛六和海衛一)。 公轉軌道:離太陽平均距離5,913,520,000千米(39.5天文單位) 直徑:2274千米 質量:1.27*10^22千克 羅馬神話中,冥王星(希臘人稱冥界的首領為hades哈迪斯)是冥界的首領。這顆行星得到這個名字(而不采納其他的建議)是由於他離太陽太遠以致於一直沉默在無盡的黑暗之中,湊巧的是冥王星(pluto)開頭的兩字母是發現者percival lowell是縮寫。 冥王星是在1930年由於一個幸運的巧合而被發現的。一個後來被發現錯誤的計算“斷言”:基於天王星與海王星的運行研究,在海王星後還有一顆行星。美國亞利桑那州的lowell天文臺的clyde w. tombaugh由於不知道這個計算錯誤,對太陽係進行了一次非常仔細的觀察,然而正因為這樣,發現了冥王星。 發現了冥王星後,人們很快發現冥王星太小及與其它行星運行軌道有差異。對未知行星(planet x)的研究還在繼續,但沒發現任何東西。如果采用了旅行者2號飛船計算出的海王星的質量,那麽另一個質量差異就消失了,也就不會有第十顆行星了。 冥王星是唯一一顆還沒有太空飛行器訪問過的行星。甚至連哈勃太空望遠鏡也衹能觀察到它表面上的大致容貌。 很幸運,冥王星有一顆衛星,冥衛一。也是靠着好運氣,它才能被發現。這是在1978年,它在嚮着太陽係內運行時,剛好運行到軌道的邊緣時被發現的。所以可能通過冥衛一觀察許多冥王星的運行,反之亦然。通過精密計算什麽物體什麽部分在什麽時候被覆蓋,以及觀察光亮麯綫,天文學家能夠繪出兩個半球光亮區域與黑暗區域的大致地圖。冥王星的半徑還不很清楚,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數值1137千米被認為有±8的誤差,幾乎近1%。 儘管冥王星和冥衛一的總質量知道得很清楚(這可以通過對冥衛一運行軌道的周期及半徑精確測量和開普勒第三定律而確定),但是冥王星和冥衛一分別的質量卻很難確定。這是因為要分別求出質量,必須測得更為精確的有關冥王星與冥衛一係統運行時的質心才能確定測量出,但是它們太小而且離我們實在太遠,甚至哈勃太空望遠鏡對此也無能為力。這兩顆星質量比可能在0.084到0.157之間。更多的觀察正在進行,但是要得到真正精密的數據,衹有送一艘太空飛行器去那裏。 冥王星是太陽係中第二個反差極大的天體(次於土衛八)。探索這些差異的起因是計劃中的冥王星特快計劃中首要目標之一。 冥王星的軌道十分地反常,有時候比海王星離太陽更近(從1979年1月開始持續到1999年2月)。 冥王星與海王星的共同運動比為3:2,即冥王星的公轉周期剛好是海王星的1.5倍。它的軌道交角也遠離於其他行星。因此儘管冥王星的軌道好像要穿越海王星的軌道,實際上並沒有。所以他們永遠也不會碰撞(這裏有十分細緻的解釋)。 就像天王星那樣,冥王星的赤道面與軌道面幾乎成直角。 冥王星的表面溫度知道很不很清楚,但大概在35到45k(-238到-228℃)之間。 冥王星的成份還不知道,但它的密度(大約2/立方釐米)表示:冥王星可能像海衛一一樣是由70%岩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的。地表上光亮的部分可能覆蓋着一些固體氮以及少量的固體甲烷和一氧化碳,冥王星表面的黑暗部分的組成還不知道但可能是一些基本的有機物質或是由宇宙射綫引發的光化學反應。 有關冥王星的大氣層的情況知道得還很少,但可能主要由氮和少量的一氧化碳及甲烷組成。大氣極其稀薄,地面壓強衹有少量微帕。冥王星的大氣層可能衹有在冥王星靠近近日點時纔是氣體;在其餘的冥王星的年份中,大氣層的氣體凝結成固體。靠近近日點時一部分的大氣可能散逸到宇宙中去,甚至可能被吸引到冥衛一上去。冥王星特快任務的計劃人想在大氣滑凝固時到達冥王星冥王星和海衛一的不尋常的運行軌道以及相似的體積使人們感到在它們倆之間存在着某種歷史性的關係。有人曾認為冥王星過去是海王星的一顆衛星,但是現在認為並不是這樣。一個更為普遍的學說認為海衛一原本與冥王星一樣,自由地運行在環繞太陽的獨立軌道上,後來被海王星吸引過去了。海衛一,冥王星和冥衛一可能是一大類相似物體中還存在的成員,其他一些都被排斥進了oort奧爾特雲(kuiper柯伊伯帶外的物質)。冥衛一可能是像地球與月球一樣,是冥王星與另外一個天體碰撞的産物。 冥王星可以被非專業望遠鏡觀察到,但是這是不容易的。mike harvey的行星天象圖可以顯示最近冥王星在天空中的方位(以及其他行星),但是還得靠更為細緻的天象圖以及幾個月的仔細觀察才能真正地找到冥王星。由行星程序如“燦爛星河”可以繪製準確的天象圖。 2006年8月24日,該行星經布拉格會議討論,從九大行星行列中排除,正式降格為矮行星。
新發現重新引發爭論
  自從70多年前被發現的那天起,冥王星便與“爭議”二字聯繫在了一起,一是由於其發現的過程是基於一個錯誤的理論;二是由於當初將其質量估算錯了,誤將其納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衹有2300公裏,比月球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以後也就將錯就錯了。冥王星是目前太陽係中最遠的行星,其軌道最扁,以致最近20年間冥王星離太陽比海王星還近。從發現它到現在,人們衹看到它在軌道上走了不到1/4圈,因此過去對其知之甚少。冥王星的質量遠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衛星世界中它也衹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溫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絶大多數物質衹能是固態或液態,即其冰幔特別厚,衹有氫、氦、氖可能保持氣態,如果上面有大氣的話也衹能由這三種元素組成。
  進入21世紀,天文望遠鏡技術的改進,使人們能夠進一步對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有更深瞭解。2002年,被命名為50000 quaoar(誇歐爾)的小行星被發現,這個新發現的小行星的直徑(1280公裏)要長於冥王星的直徑的一半。2004年,被命名為90377 sedna(塞德娜)的小行星的最大直徑也達到了1800公裏,而冥王星的直徑也衹不過2320公裏。
  2005年7月9日,又一顆新發現的的海王星外天體被宣佈正式命名為厄裏斯(eris)。根據厄裏斯的亮度和反照率推斷,它要比冥王星略大。這是1846年發現海王星之後太陽係中所發現的最大天體。儘管當初並沒有官方的共識,它的發現者和衆多媒體起初都將之稱為“第十大行星”。也有天文學家認為厄裏斯的發現為重新考慮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供了有力佐證。
  就連冥王星的顯著特徵——它的衛星和大氣,也並不是獨一無二的,海王星外天體帶中的一些小行星也有自己的衛星。而且厄裏斯的天體光譜分析也顯示它和冥王星有着相似的地表,此外厄裏斯也有一個較大的衛星戴絲諾米婭(dysnomia)。
  有些“科學家”私自將冥王星歸為"矮行星"。2006年8月。他們通過了這一觀點。
  2006年1月“新地平綫”號發射,預計2015年到達冥王星進行觀測。
  九大行星中離太陽最遠、質量最小的要算冥王星了。它在遠離太陽59億千米的寒冷陰暗的太空中蹣跚前行,這情形和羅馬神話中住在陰森森的地下宮殿裏的冥王普魯托非常相似。因此,人們稱其為普魯托(pluto),在天文學中是普魯托英文名字前兩個字母,又是對冥王星發現有推動之功的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 (percival lowell)姓名的縮寫。
  冥王星是最晚發現的一顆行星,和天王星、海王星的發現相比,冥王星的發現可算得 上“好事多磨”。冥王星的亮度很弱,衹有15等,即使在大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上,它和普通的恆星也沒有什麽差別,要想在幾十萬顆星星中找到它,真好比是大海撈針。
  在尋找冥王星的工作中,天文愛好者出身的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詳細計算了這顆未知行星的位置,用望遠鏡仔細尋找,付出了十幾年的心血。直到1916年11月16日,他突然去世。
  1925年,洛韋爾的兄弟捐獻了一架口徑32.5釐米的大視場照相望遠鏡,性能非常好,為繼續搜尋新行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1929年,洛韋爾天文臺臺長邀請湯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加入未知行星的搜索行列。他們一個一個天區地搜索,拍攝了大量底片,並對每張底片進行細心地檢查,工作艱苦、乏味。 1930年1月21日,湯博終於在雙子星座的底片中發現了這顆新行星。
  質量: 0.0024地球質量
  半徑: 1350千米
  周期: 90465日
  軌道半長徑: 39.87天文單位
  軌道偏心率: 0.256
  軌道傾角: 17.1°
  冥地距離: 5900000000km
名詞解釋
  冥王星近景照(哈勃太空望遠鏡)【詞彙】冥王星
  【註音】míng wáng xīng
  【釋義】曾經是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但後來被降格為矮行星。(太陽係九大行星也變為太陽係八大行星。)按距離太陽的次序計為第九顆行星。1930年由美國湯博根據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的計算發現。與太陽平均距離59億千米。直徑2300千米,平均密度08/釐米3,質量143×1025剋。公轉周期約248年,自轉周期6387天。表面溫度在-220°c以下。表面可能有一層固態甲烷冰。有一顆衛星。
  【示例】當代·殷謙《天廷秘傳》:“初五,有玉京宮宇群顯,霓霞障天,雲幡盛甚。霎間,爆發星變生巨火,自成一星,在天極星中央,其狀宛若明鏡,燦燦灼亮,天鬥美其名曰金烏。初六,天極星外九星顯,乃金、木、水、火、土、地球、海王、天王、冥王八星,各星之距乃二十一萬光年,可謂日月似合璧,九星如連珠。”(殷謙·《天廷秘傳》第一回)
概述
  冥王星,或被稱為134340號小行星,是太陽係中第十二大的圍繞太陽旋轉的天體。它於1930年1月被發現,並以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路托(Pluto)命名(希臘神話中的哈迪斯),中文意譯為冥王星。起初,它被認為是太陽係中的一顆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第五號决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dwarf planet)。這一决定當時在天文學界引發了軒然大波。而在2008年6月,國際天文學會再將冥王星做為子分類類冥矮行星(Plutoid)的原型。
基本數據
  軌道參數
  冥王星平均半徑 5.91352×10^9 km(39.956天文單位)
  偏心率 0.24901
  公轉周期 248年197天5.5小時
  會合周期 366.74天
  平均軌道速度 4.7490 km/s
  軌道傾角 17.1449°
  衛星數量 3
  近日點 4,436,824,613 千米(29.658 340 67 天文單位)
  遠日點 7,375,927,931 千米(49.305 032 87 天文單位)
  物理特性
  赤道直徑 2344 千米
  表面積 1700萬 平方千米
  質量 1.290×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1.1 g/cm^3
  表面重力加速度 0.6 米/秒^2
  自轉周期 6天9小時17.6分
  軸傾角 119.61°
  星體反照率 0.30
  逃逸速度 1.22 km/s
  表面溫度
  最低 一般 最高
  33K 44K 55K
  大氣參數
  氣壓 0 - 0.01 kPa
  氮 90%
  甲烷 10%
發現
  發現者 剋萊德·湯博
  發現時間 1930年
  早期探索
  冥王星是最晚發現的一顆行星,和天王星、海王星的發現相比,冥王星的發現可算得 上“好事多磨”。冥王星的亮度很弱,衹有15等,即使在大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上,它和普通的恆星也沒有什麽差別,要想在幾十萬顆星星中找到它,真好比是大海撈針。 冥王星了在遠離太陽59億千米的寒冷陰暗的太空中蹣跚前行,這情形和羅馬神話中住在陰森森的地下宮殿裏的冥王普魯托非常相似。因此,人們稱其為普魯托(Pluto),在天文學中是普魯托英文名字前兩個字母,又是對冥王星發現有推動之功的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 (Percival Lowell)姓名的縮寫。
  在尋找冥王星的工作中,天文愛好者出身的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詳細計算了這顆未知行星的位置,用望遠鏡仔細尋找,付出了十幾年的心血。直到1916年11月16日,他突然去世。 1925年,洛韋爾的兄弟捐獻了一架口徑32.5釐米的大視場照相望遠鏡,性能非常好,為繼續搜尋新行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在1919年,天文學家休姆遜曾以攝影方法紀錄到冥王星,但其中一張照片中的冥王星像在污點上,在另一張相片中冥王星則靠在明亮的恆星附近,結果沒有被發現。
  最終發現
  1929年,洛韋爾天文臺臺長邀請湯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加入未知行星的搜索行列。他們一個一個天區地搜索,拍攝了大量底片,並對每張底片進行細心地檢查,工作艱苦、乏味。 1930年1月21日,湯博終於在雙子星座的底片中發現了這顆新行星。 冥王星是在1930年由於一個幸運的巧合而被發現的。一個後來被發現錯誤的計算“斷言”:基於天王星與海王星的運行研究,在海王星後還有一顆行星。美國 亞利桑那州的Lowell天文臺的Clyde W. Tombaugh由於不知道這個計算錯誤,對太陽係進行了一次非常仔細的觀察,然而正因為這樣,發現了冥王星。 發現它後,人們很快發現冥王星太小及與其它行星運行軌道有差異。對未知行星(Planet X)的研究還在繼續,但沒發現任何東西。如果采用了旅行者2號飛船計算出的海王星的質量,那麽另一個質量差異就消失了,也就不會有第十顆行星了。
  冥王星和它的衛星
  衛星的發現
  冥王星現有三顆已知的天然衛星。冥王星是唯一一顆還沒有太空飛行器訪問過的行星。甚至連哈勃太空望遠鏡也衹能觀察到它表面上的大致容貌。 很幸運,冥王星有一顆衛星,冥衛一。也是靠着好運氣,它才能被發現。這是在1978年,1978年7月,美國海軍天文臺的剋裏斯蒂在研究冥王星的照片時,偶然發現冥王星小小的圓面略有拉長。他把1970年以來所有的冥王星照片都找出來,結果發現這一現象是有規律地出現的,於是他斷定冥王星有一顆衛星。由於冥王星離我們實在太遠了,以致在大望遠鏡裏也不能把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分開。這好比氣象站的風速計,一根橫桿連着兩個圓球,在疾風中旋轉。從遠處看去,兩個圓球融成一體,衹能察覺出它時圓時扁的變化。冥王星的衛星被命名為卡戎(Charon)。在希臘神話中卡戎是普魯托的一個役卒,專在冥海上渡亡靈。卡戎的公轉周期與冥王星的自轉周期一樣,都是6.39日。 它在嚮着太陽係內運行時,剛好運行到軌道的邊緣時被發現的。所以可能通過冥衛一觀察許多冥王星的運行,反之亦然。通過精密計算什麽物體什麽部分在什麽時候被覆蓋,以及觀察光亮麯綫,天文學家能夠繪出兩個半球光亮區域與黑暗區域的大致地圖。
  2005年5月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S/2005 P1及S/2005 P2兩顆冥王星的新衛星,並於翌年6月底的國際天文學合會會議上命名為Nix(尼剋斯)與Hydra(許德拉)。
相關研究
  冥王星是太陽係中第二個反差極大的天體(次於土衛八)。探索這些差異的起因是計劃中的冥王星特快計劃中首要目標之一。 冥王星的軌道十分地反常,有時候比海王星離太陽更近(從1979年1月開始持續到1999年2月)。冥王星與海王星的共同運動比為3:2,即冥王星的公轉周期剛好是海王星的1.5倍。它的軌道交角也遠離於其他行星。因此儘管冥王星的軌道好像要穿越海王星的軌道,實際上並沒有。所以他們永遠也不會碰撞(這裏有十分細緻的解釋)。 就像天王星那樣,冥王星的赤道面與軌道面幾乎成直角。 冥王星的表面溫度知道很不很清楚,但大概在35到45K(-238到-228℃)之間。
  冥王星的成份還不知道,但它的密度(大約2/立方釐米)表示:冥王星可能像海衛一樣是由70%岩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的。地表上光亮的部分可能覆蓋着一些固體氮以及少量的固體甲烷和一氧化碳,冥王星表面的黑暗部分的組成還不知道但可能是一些基本的有機物質或是由宇宙射綫引發的光化學反應。 有關冥王星的大氣層的情況知道得還很少,但可能主要由氮和少量的一氧化碳及甲烷組成。大氣極其稀薄,地面壓強衹有少量微帕。冥王星的大氣層可能衹有在冥王星靠近近日點時纔是氣體;在其餘的冥王星的年份中,大氣層的氣體凝結成固體。靠近近日點時一部分的大氣可能散逸到宇宙中去,甚至可能被吸引到冥衛一上去。冥王星特快任務的計劃人想在大氣滑凝固時到達冥王星
  冥王星和海衛一的不尋常的運行軌道以及相似的體積使人們感到在它們倆之間存在着某種歷史性的關係。有人曾認為冥王星過去是海王星的一顆衛星,但是現在認為並不是這樣。一個更為普遍的學說認為海衛一原本與冥王星一樣,自由地運行在環繞太陽的獨立軌道上,後來被海王星吸引過去了。海衛一,冥王星和冥衛一可能是一大類相似物體中還存在的成員,其他一些都被排斥進了Oort奧爾特雲(Kuiper柯伊伯帶外的物質)。冥衛一可能是像地球與月球一樣,是冥王星與另外一個天體碰撞的産物。 冥王星可以被非專業望遠鏡觀察到,但是這是不容易的。Mike Harvey的行星天象圖可以顯示最近冥王星在天空中的方位(以及其他行星),但是還得靠更為細緻的天象圖以及幾個月的仔細觀察才能真正地找到冥王星。由行星程序如“燦爛星河”可以繪製準確的天象圖。
  冥王星的表面溫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絶大多數物質衹能是固態或液態,即其冰幔特別厚,衹有氫、氦、氖可能保持氣態,如果上面有大氣的話也衹能由這三種元素組成。
  漫長的公轉
  冥王星是目前太陽係中最遠的行星,其軌道最扁,以致最近20年間冥王星離太陽比海王星還近。從發現它到現在,人們衹看到它在軌道上走了不到1/4圈,因此過去對其知之甚少。冥王星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59億公裏,是地球與太陽平均距離的40倍。而且,它環繞太陽運行的速度衹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因而要花上248個地球年才能圍繞行太陽一圈。冥王星於1989年9月5日通過近日點(下次為2237年9月16日)、並將於2114年2月19日過遠日點(上次為1866年6月6日)。
  冥王星的軌道是一個非常扁的橢圓,在遠日點約有74億公裏;近日點也有44億公裏。另外,軌道偏心率較大,使冥王星有時比海王星離太陽還要略近一些(例如在1989年~1999年2月9日),但冥王星不會因軌道與海王星相交而與之碰撞,因為冥王星的軌道和海王星軌道相比是傾斜的,冥王星近日點時的位置在海王星軌道“上方”,距離海王星軌道3.78億公裏以上。
  奇特的軌道
  冥王星在發現之初曾被認為是一顆位於海王星軌道外的行星,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並非完全如此。譬如,在1979年1月21日~1999年3月14日這段時間,冥王星就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陽。這是由於冥王星軌道的偏心率、軌道面對黃道面的傾角都比其它行星大。冥王星在近日點附近時比海王星離太陽還近,這時海王星成了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每隔一段時間,冥王星和海王星會彼此接近,在黃道投影圖上兩顆行星的軌道交叉。但不必擔心它們會碰撞,因為它們的軌道平面並不重合,
  冥王星直徑有多大
  由於冥王星太暗太小,發現後很長時間不能確定它的大小。最早估計它的直徑是6600千米,1949年改為10000千米。1950年,柯伊伯用新建的5米望遠鏡將其修正為6000千米,1965年又用冥王星掩暗星的方法定出直徑的上限為5500千米。1977年發現冥王星表面是冰凍的甲烷,按其反照率測算,冥王星的直徑縮小到2700千米。1980年用夏威夷莫納剋亞山上的3.6米紅外望遠鏡測出的冥王星直徑在2600~4000千米之間,查竜直徑為2000千米。近年一些天文學家觀測指出,冥王星的直徑約為2400千米,比月球(3475千米)還小,而查竜直徑為1180千米,它與冥王星直徑之比是2:1,是九大行星中行星與衛星直徑之比最大的。所以,有人說冥王星和它的衛星更像一個雙行星係統。 即使在交叉點附近,它們之間的距離仍然是很大的。它們會像運行於立體交叉公路上的車輛一樣,各自飛馳而過。
  冥王星的半徑還不很清楚,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數值1137千米被認為有±8的誤差,幾乎近1%。 儘管冥王星和冥衛一的總質量知道得很清楚(這可以通過對冥衛一運行軌道的周期及半徑精確測量和開普勒第三定律而確定),但是冥王星和冥衛一分別的質量卻很難確定。這是因為要分別求出質量,必須測得更為精確的有關冥王星與冥衛一係統運行時的質心才能確定測量出,但是它們太小而且離我們實在太遠,甚至哈勃太空望遠鏡對此也無能為力。這兩顆星質量比可能在0.084到0.157之間。更多的觀察正在進行,但是要得到真正精密的數據,衹有送一艘太空飛行器去那裏。
  未知數最多的行星
  冥王星發現至今衹有60多年,再加上又小又遠,是目前大行星中面目最為模糊的一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是太陽係航天探測的黃金時代,九大行星中已有8顆被行星際探測器近探過,衹有冥王星是航天器未涉足的死角。在各種天文書刊中給出的行星參數表上,冥王星這一欄留下的空白最多,即使被列出數據,有不少也被打上問號,表示不準確。
  除了一大串未知數外,人們對冥王星的身份也有懷疑。冥王星的直徑、質量是行星中最小的,密度為每立方釐米1.8~2.1剋,反照率為50%~60%,這同外行星的幾顆大衛星很相似。冥衛星究竟是行星還是衛星?或是一顆大的小行星?然而,不管它是什麽,作為太陽係遙遠邊界上的一個天體,它的神秘感對天文學家有很大的吸引力。相信不久的將來,隨着探測技術的發展,冥王星將成為行星天文學的熱門課題。
命名
  來源
  冥王星在遠離太陽59億千米的寒冷陰暗的太空中蹣跚前行,這情形和羅馬神話中住在陰森森的地下宮殿裏的冥王普魯托非常相似。因此,人們稱其為普魯托(Pluto),在天文學中是普魯托英文名字前兩個字母,又是對冥王星發現有推動之功的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 (Percival Lowell)姓名的縮寫。
  東亞各國
  在該星體被發現之後,日本人野尻抱影於1930年以意譯建議命名“冥王星”,東亞多個使用漢字的國傢大抵也以冥王星來命名:
  中國於1933年采用“冥王星
  日本於1930年、東京天文臺當初使用“プルートー”(“Pluto”的音譯),至1943年采納漢字名稱“冥王星”。
  越南則使用“閻王星”(Diêm V??ng Tinh, 漢喃: Sao Diêm V??ng)作漢字名。使用國語字來書寫漢越詞産生了一些有關詞彙的來源混淆問題,因為漢語及漢越語同時存在大量的異義同音字。例如“明”與“冥”均書寫成為“minh”,所以“minh”這一字既可解作“明亮”,亦可解作“陰暗”兩個相反的意思。(雖然‘冥’一字已經甚少使用)可能正因為這個原因,冥王星的越南語寫法並非如其他同屬漢字文化圈的國傢一樣作“Minh V??ng Tinh”(冥王星),而是基於佛教和印度教的神“閻王”而改稱“Diêm V??ng Tinh”(閻王星)
降格矮行星
  備受爭議
  自從70多年前被發現的那天起,冥王星便與“爭議”二字聯繫在了一起,一是由於其發現的過程是基於一個錯誤的理論;二是由於當初將其質量估算錯了,誤將其納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衹有2300公裏,比月球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以後也就將錯就錯了。冥王星的質量遠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衛星世界中它也衹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
  冥王星剛被發現之時,它的體積被認為有地球的數倍之大。很快,冥王星也作為太陽係第九大行星被寫入教科書。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天文觀測儀器的不斷升級,人們越來越發現當時的估計是一個重大“失誤”,因為它的體積要遠遠小於當初的估計。此外,冥王星(pluto)的行星身份也一直以來成了天文學家們爭論的焦點,這也是因為一直以來對行星沒有一個具體清楚的定義。尤其,自1992年首次發現“柯伊伯帶”(Kuiper Belt)以來,更多關於天文發現加劇了人們其行星資格的爭論。
  國際天文聯合會大會2006年8月24日投票决定,不再將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看作行星,而將其列入“矮行星”。把冥王星除名的理由是:新的行星定義要求行星軌道附近不能有明顯的“鄰居”。冥王星的軌道與海王星重疊,根據新的定義衹能算是一個矮行星。此說由於遭到反對,且存在科學性的錯誤,故不成立,在此不多做贅述。
  2005年7月9日,又一顆新發現的的海王星外天體被宣佈正式命名為厄裏斯(Eris)。根據厄裏斯的亮度和反照率推斷,它要比冥王星略大。這是1846年發現海王星之後太陽係中所發現的最大天體。儘管當初並沒有官方的共識,它的發現者和衆多媒體起初都將之稱為“第十大行星”。也有天文學家認為厄裏斯的發現為重新考慮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供了有力佐證。
  就連冥王星的顯著特徵——它的衛星和大氣,也並不是獨一無二的,海王星外天體帶中的一些小行星也有自己的衛星。而且厄裏斯的天體光譜分析也顯示它和冥王星有着相似的地表,此外厄裏斯也有一個較大的衛星戴絲諾米婭(Dysnomia)。
  有些“科學家”私自將冥王星歸為"矮行星"。2006年8月。他們通過了這一觀點。
  出局
  2006年8月,在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天文聯合會第26屆大會上,來自各國天文界的權威代表經過投票表决後通過聯合會决議,將原來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列入矮行星之列。這意味着太陽係將衹有八顆行星。
  按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一個天體要被稱為行星,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圍繞太陽公轉、質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變成球體,並且能夠清除其公轉軌道周圍的其他物體。同時滿足上述三個條件的衹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90年以前被發現的。而同樣具有足夠質量、成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恰好符合這一定義,並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是一顆“矮行星”。圍繞太陽運轉,形狀不規則,也不能清除公轉軌道周圍物體的天體統稱為“太陽係小天體”。衆多太陽係小天體主要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估計有50000多顆,現在已發現7000多顆。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太陽係有九大行星。其實,冥王星自從70多年前被發現的那天起就頗受“爭議”。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估錯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但是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衹有2300千米,比月球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了。然而冥王星是一個異類。它個頭太小,軌道太扁,有時竟跑到海王星軌道的內側,而且軌道平面相對於地球軌道平面有很大的傾斜,而不像其他行星軌道基本上與地球軌道位於同一平面上。這些特徵使其行星地位相當不穩定。此外還有3顆類似冥王星的天體一直未得到“行星”地位。一顆是1801年發現的處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原來稱作“小行星帶”中的“𠔌神星”,球形,直徑1020千米。一顆是1978年發現的“卡戎”,球形,直徑約1200千米,看似冥王星的衛星,但冥王星的質量大約衹有卡戎的10倍,它們是圍繞共同質量中心彼此環繞的。另一顆是2003年發現的2003UB313(昵稱“奇娜”),比冥王星軌道還遠,體積還大,直徑2400千米,一度號稱“第十大行星”。如果冥王星繼續坐在第九大行星的交椅上,上述這些行星的“名分”如何處理,以後再發現這類天體又如何處理,都成了天文學家的難題。是否要給冥王星“正名”成為此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焦點,為此,天文學家給出了各種草案,最後進行了行星定義的表决投票,最終使冥王星從九大行星中出局,並與𠔌神星、卡戎、2003UB313一道被認為是“矮行星”。
  紛紜又起
  2009年 3月9日 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决定恢復冥王星的行星資格。時至今日,許多業餘天文愛好者仍在他們的望遠鏡上綁上黑紗,以紀念這一“黑暗時刻”。日前,美國伊利諾伊州通過一個决定展現了這個州的“特質”:該州認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完全由一幫“傻瓜”組成,决定從今年3月13日起恢復冥王星的行星資格。 事實上,伊利諾伊州已將3月13日定為該州的“冥王星日”。伊利諾伊州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决定,一是因為冥王星的發現者、業餘天文學家剋萊德·湯博(Clyde Tombaugh)出生於伊利諾伊州,二是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做出將冥王星降級的决定時,其實衹有4%的成員投票。
近期探索
  美國國傢航空暨太空總署在2006年1月17日發射無人探測船“新地平綫號”,預計2015年到達冥王星進行觀測。對冥王星及柯伊伯帶進行探索任務。
  在製定這探索計劃與發射探測器當時,冥王星是太陽係中唯一一個尚未有人造行星探測器到訪的行星,但有點諷刺的是當探測器經過漫長的旅行成功到達目的地前,冥王星已於2006年8月24日被列入為矮行星。當然,冥王星的等級劃分並不會真的影響到探索任務本身。
希臘神話中的冥王星(Pluto)
  在希臘神話中,冥王星(希臘文:哈得斯Hades)是地底世界(冥界)之神。哈得斯是宙斯的哥哥,在戰勝父親剋洛斯後,負責掌管下界冥土,成為冥王。他的羅馬名字是普路同(Pluto),九大行星中最小最外的冥王星。他是地獄和死人的統治者,審判死人給予懲罰。他的妻子是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在巡視大地時搶回來的妻子。哈得斯同時是掌管財富的神,掌管地下埋藏的黃金寶石。
網絡意義
  網上將不和衆人太相似的人稱為在冥王星
  形容信息閉塞,對新事物或者常識長久不知曉,如“樓主,冥王星了”
天文百科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離太陽最遠的一顆,也是最小的一顆,直徑衹有2300千米左右。冥王星的亮度很弱,用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觀測,冥王星也僅僅像一粒小米。冥王星沿着很扁的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在它上面過一年,等於在地球上過了248.5年。從1930年被發現至1990年,它在軌道上衹走了不到1/4圈,它是公轉最慢,周期最長的行星了。由於冥王星軌道很扁,所以當它走到近日點時,可以跑到海王星軌道裏面,這時比海王星離太陽還近。冥王星和海王星一樣也是側嚮自轉。它離太陽比地球離太陽遠38倍半,所以接受的太陽光和熱要少得多,估計太陽光照到的表面溫度為-223°C,背面可低到-253°C,這麽低的溫度下,除氫、氦、氖可能是氣體外,其他絶大部分物質都已凝結為固態或液態。
  小小的冥王星卻有一顆大衛星,冥衛“卡戎”的直徑被定為1200千米,為冥王星直徑的52,如此之大的衛星與行星直徑之比,在太陽係裏卻是“衹此一傢”。在大望遠鏡裏,冥王星呈淡黃色。它有亮度的變化,周期6天多,變化幅度0.22等。這是因為它表面反射太陽光不均勻(有人認為其表面是個髒雪球),同時又具有6天多的自轉周期。
  冥王星曾經被認為是一顆太陽係之外的行星,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並非如此。例如,在1979年1月21日-1999年3月14日這段時間,冥王星比海王星更接近太陽,這是,海王星成了太陽係中最外的一顆行星了。每隔一段時間,冥王星和海王星會彼此接近,在黃道投影上兩顆行星的軌道交叉。冥王星發現至今,衹有60多年,再加上它又小又遠,是目前大行星中面目最模糊的一個。20世紀70、80年代,許多的探測器涉足過其他的8個行星,惟有冥王星是一個“死角”。許多的資料上不是空白就是帶有問號的數據。
百科辭典
  mingwangxing
  冥王星
  Pluto
    太陽係九大行星中同太陽的平均距離最遠的、也是最小的一顆行星。在天文學中用符號 □表示。冥王星有一個衛星(見冥王星衛星)。
    發現 1846年發現海王星後,許多人猜測它的軌道外面可能還會有行星。不少人仿效勒威耶和J.C.亞當斯的方法,想從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攝動去推算海王星外的未知行星,其中洛韋爾和W.H.皮剋林詳細算出這個未知行星的位置,經過許多年尋找,直到1930年初纔被湯博發現。天文界對這一發現有很大爭議。除了冥王星實際軌道與預測的有差距外,亮度也比預測的暗得多,看不出視圓面,它的質量太小,對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不會引起足夠大的攝動。因此有人認為,這一發現不能看作是計算的功勞,而是偶然的巧合。
    公轉和自轉 冥王星軌道的偏心率、軌道面對黃道面的傾角都比其他行星大。冥王星在近日點(距太陽29.8天文單位)附近時,比海王星離太陽還近,這時海王星成了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冥王星繞太陽的公轉周期約為248年,從發現至今衹走了1/5圈。冥王星、海王星和天王星的公轉周期存在近通約性,在大約500年中,冥王星公轉2圈,海王星公轉3圈,天王星公轉6圈。每隔一定時間它們就會彼此接近。雖然在黃道投影圖上冥王星軌道與海王星軌道交叉,但由於這兩個軌道平面並不相合,所以即使在交叉點附近它們之間的距離還是很大的。冥王星發現後不久,就發覺它的亮度有些變化,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不能進行準確的測量。到了五十年代,用光電方法測出它的亮度有 6天多的周期性變化。1971~1973年又做了更準確的測量,得出亮度變幅為0.22個星等,變化周期為6天9小時17分。這種亮度變化可用它表面反射太陽光不均勻和自轉來解釋。根據冥王星衛星的資料估算出冥王星自轉軸與公轉軸交角大於60°,因而是側嚮自轉,與天王星相似。
     冥王星照片(箭頭所指為冥王星)投影在黃道面上的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軌道示意圖
    物理狀況 過去根據冥王星對天王星和海王星軌道的攝動來推算冥王星質量,結果很不準確。1971年以前所定的質量值是0.8地球質量,1971年重定為0.11地球質量,直到1978年發現冥王星衛星後,纔準確定出冥王星的質量值為0.0024地球質量(1.43×10□剋),這不僅比水星質量小,甚至比月球質量還小,但仍比小行星的質量大。
    冥王星的視角徑太小,其綫直徑至今仍未定準。最早定出直徑為6,400公裏,1950年柯伊伯重定為5,000~6,000公裏, 後來從它掩恆星的觀測定出直徑不會大於5,800公裏,根據亮度和距離估計出直徑下限為2,000公裏。目前公認值是2,400~2,900公裏,常采用2,700公裏。
    根據冥王星的質量和直徑可以算出平均密度。采用1971年以前數據算出密度超過35/釐米□,比其他行星的密度大十多倍,這顯然是難以接受的。用1971年的質量值得出的密度仍大於5.8/釐米□,因而有人把冥王星劃歸近太陽的類地行星一類,但這與它遠離太陽的位置很不相稱。用1978年最新質量值算出的密度約為1.5/釐米□,這與天王星、海王星的密度相近,因此,可把這三顆行星歸成一類──遠日行星,它們應當有相似的化學組成和性質。
    冥王星離太陽太遠,接受的太陽輻射少,估計其日照表面的溫度為50K左右,背面為20K左右。在如此低溫下,絶大部分物質已凝結為固態或液態,衹有氫、氦、氖還可能是氣態。因此,冥王星如果有大氣的話,也是極稀薄的、透明的。冥王星光譜的特徵與太陽相同,略紅,並有甲烷的特徵譜綫,表明冥王星表面可能有一層甲烷冰。
    起源 由於冥王星軌道偏心率和傾角都大,自轉周期長,而且近日距又小於海
英文解釋
  1. n.:  Pluto,  the planet ninth in order and furthest from the sun,  the planet Pluto
法文解釋
  1. n.  Pluton
相關詞
天文太陽係衛星柯伊伯帶小行星海王星宇宙自然學
自然宇宙星係天體哈勃太空望遠鏡5月15日5月18日小行星帶
土星光環恐竜滅亡科學家天文學家太空地球
包含詞
冥王星日類冥王星
冥王星人冥王星之旅
冥王星衛星冥王星早餐
再見冥王星冥王星行動
飛嚮冥王星的人冥王星直徑有多大
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冥王星今日可能要“降級”
再見,冥王星“冥王星”行動
冥王星今日可能要降級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星河戰隊之冥王星戰役冥王星--從大行星到矮行星
太陽係生命最後的緑洲:冥王星國際研究小組發現冥王星大氣層14年來劇烈膨脹
冥王星與其它各行星有什麽不同法國“冥王星”地對地戰術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