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冠斑犀鳥
目錄
物種信息
  中文學名: 冠斑犀鳥
  中文目名: 犀鳥目
  中文科名: 犀鳥科
  中文屬名: 斑犀鳥屬
  同物異名: bucero coronatus boddaert, 1783,
  中文俗名: 花角[詹鳥]
  拉丁文目名: bucerotiformes
  拉丁文科名: bucerotidae
  拉丁文屬名: anthracoceros
  拉丁文種名: albirostr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shaw et nodder, 1790-1831
  英文俗名: oriental pied hornbill
形態
  大形鳥類。體長74一78釐米。嘴上具有大的單峰盔突,顔色為臘黃色或象牙白色。盔突的內部為海綿狀結構,很輕。盔突背面由基部到先端有一塊顯著的黑色斑,盔突的兩側也各有一塊黑色斑,從中部斜嚮喙的先端。盔突上的黑色斑塊的大小和顔色的深淺,隨着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幼鳥盔突上的黑斑極不明顯,僅為灰黑色的陰影,隨着年齡的增加,黑斑也逐漸明顯和擴大。另外雄鳥盔突上的黑斑比雌鳥要大得多,從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處,而雌鳥在盔突的背面幾乎沒有黑斑。雄鳥的頭部、頸部、背部、包括兩翅和尾羽為黑色。頭部、背部和兩翅具有緑色的金屬光澤,尤其是翅膀上更為顯著,翅膀的邊緣為白色並雜有黑色。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在翅膀上形成顯著的白色翅斑。外側尾羽上具有寬闊的白色端斑。頦部、喉部、上胸部和腋羽為黑色,其餘下體為白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基本相似,但體形稍小。眼睛大而美麗,虹膜為紅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膚雄鳥為黑色或為紫藍色,雌鳥為白色或肉白色。喉側的裸露斑塊為肉色;跗蹠和趾鉛黑色。
  虹膜-深褐;眼周裸皮及喉囊-白色;嘴及盔突-黃色/白色,下顎基部及盔突前部具黑色點斑;腳-黑色。
  叫聲:持續不斷的刺耳嘎嘎叫聲,如ayak?yak?yak?yak?yak。
分佈
  冠斑犀鳥在國外分佈於印度、緬甸、孟加拉國、泰國、中南半島和馬來西亞等地,在我國分佈于云南西南部、南部西雙版納,以及廣西扶綏、大新、崇左、寧明、隆安、竜州、靖西等地。
習性
  冠斑犀鳥為留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常緑闊葉林中。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多在樹上棲息和活動,有時也到地面上覓食。叫聲為“嘎剋、嘎剋、嘎剋”,非常洪亮。飛翔時頭部和頸部嚮前伸直,兩翅平展,很象一架飛機,所以俗稱“飛機鳥”。它主要以榕樹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蝸牛、蠕蟲、昆蟲、鼠類和蛇等。吃食的時候,常常先將食物拋在空中,然後用嘴準確無誤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獸骨等食物殘渣,則從胃中反吐出來。
繁殖
  繁殖期為4一6月。營巢於懸崖絶壁上的石洞、石縫或者樹洞的底部,有的巢可以連續幾年使用。石洞距離地面的高度為60米左右,洞口的直徑為60釐米左右,巢中鋪墊有松樹葉、雜草、羽毛等。巢的直徑為27釐米,深度為13釐米。每窩産卵2一3枚。由雌鳥在洞口封閉的巢中孵卵。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因素
  棲息地破壞:主要原因是自六十年代以來熱帶雨林大量被砍伐,致使其棲息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目前僅在自然保護區內有一定數量。
  在現實生活中,冠斑犀鳥奇特的封閉式繁殖習性雖然能夠保證雌鳥和雛鳥不被天敵襲擊,但在人類的不法行為面前,卻顯得無能為力,甚至會帶來更大的災難。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出外覓食的雄鳥慘遭偷獵者捕殺,雌鳥和雛鳥由於得不到食物供給,象“玉砍”一樣被活活餓死在洞中。因此,必須堅决地鏟除偷獵,以及盜伐林木、污染環境等現象,才能使它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生活,繁衍生息。
愛情鳥傳說
  由於冠斑犀鳥奇特的繁殖習性,産地的傣族同胞都叫它“愛情鳥”,還流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據說在很早以前,原始森林中住着一對青年夫妻,男的叫岩歌,女的叫玉坎。岩歌是傣旅的好獵手,玉坎是有名的美人。他們新婚燕而,情意纏綿。為了自己外出打獵的時候,不使玉坎遭到壞人的傷害,岩歌每次外出時都把竹樓的樓梯抽到樓上去,然後從外邊把門窗封好,給玉坎留下足夠的食物,讓她一個人在傢中織筒裙、編竹席,一直等到他打獵歸來。
  但是,有一次發生了意外。岩歌在打獵的時候在山中迷了路,過了整整20多天後纔回到傢中,而玉坎卻早已餓死了。岩歌悲痛欲絶,放聲大哭,然後用白布把玉坎的屍體和自己裹在一塊,將竹樓點燃起熊熊的大火。從此以後,這對恩愛夫妻就變成了兩衹冠斑犀鳥,仍然保持着火熱而純真的愛情和獨特的生活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