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俗稱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的音樂,因為軍隊中常用而得名~隊。 古代軍中用的音樂。《後漢書·禮儀志中》“ 高祖 定 秦 之月,元年歲首也” 李賢 註引 漢 蔡邕 《禮樂志》:“其短簫、鐃歌,軍樂 也。” 唐 韋應物 《軍中鼕燕》詩:“茲邦實大藩,伐鼓軍樂 陳。”《遼史·樂志》:“鼓吹樂,一曰短簫鐃歌樂,自 漢 有之謂之軍樂 ……橫吹亦軍樂 。” 現代軍樂 ,指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的音樂。因軍中常用而得名。 清 秋瑾 《警告我同胞》:“每到一個停車場,都有男女老幼,奏軍樂 的、舉國旗的迎送。”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走在他前面的是新藥商業四十個資方人員組成的軍樂 ,吹着銅號,打着洋鼓,昂首闊步地走着。” 通俗的稱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的音樂,因為這類型的音樂在軍隊中常用,故稱軍樂 。 全國軍樂 藝術盛典是由中國大衆音樂協會批準並與中國音協打擊樂學會、中國音樂傢協會單簧管學會、中關村學院軍樂 藝術分院、瀋陽軍樂 學校等單位共同主辦,由北京金百靈藝術團、北京中關村學院等單位共同承辦,着眼全面提高廣大青少年思想素質和專業水平的規範化係列活動。其宗旨是:為廣大青年少提供一個展示和提高的優質平臺。具體做法是:結合黨、國傢和軍隊等重大節慶或有重大意義的項目活動,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組織廣大青少年進行“展示交流、專傢輔導、參觀遊覽、實習演出”係列活動,推出一批批好苗子和優秀藝術人才,滿足地方和部隊文化生活的需求。
軍樂 是由銅管樂、木管樂、打擊樂組成的,以集體合奏為主要表演形式(還有重奏、齊奏和獨奏),氣勢恢弘壯觀,樂麯渾厚流暢,給人以強烈感染和鼓舞的一種高雅音樂藝術。現在,開展全國軍樂 藝術盛典活動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也已成熟。軍樂 藝術在歐洲各國和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許多國傢每年舉辦軍樂 藝術節或軍樂 藝術盛典活動,英國愛丁堡軍樂 節已舉辦50多年。我國的軍樂 藝術已有百餘年歷史。從國慶大典規模化的軍樂 演奏到天安門升國旗例行儀式的軍樂 演奏,從城鎮文藝舞臺的演出到各種節慶和禮儀活動,從農民樂隊到學校的校樂隊,軍樂 已到處可見。黑竜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軍樂 藝術教育更是異軍突起,近幾年政府投資幾百萬元,購置萬餘支樂件,培訓百餘名教師,在中小學普及軍樂 藝術教育和開展演奏活動,對於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活躍社會文化生活,都收到了顯著效果。湖南省不僅創辦了打擊樂學校,還興辦十幾處打擊樂培訓中心,參加學習的青少年近千名,熱情之高,發展之快,出人意料。蓬勃興起的軍樂 藝術教育和各種各樣的軍樂 藝術活動,雖然興起時間不長,但發展趨勢十分喜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專業的軍樂 藝術團隊上千支,半專業團隊萬餘支,全國青少年學習銅管樂、木管樂、打擊樂的人數已達數十萬人,每年參加考級的有幾萬人。
近些年來,軍樂 藝術作為新學科已正式納入國傢院校的中等和高等學歷教育。十年前,在我國誕生了第一所軍樂 學校——瀋陽軍樂 學校,隨後在北京、雲南、山東、黑竜江、湖南等地相繼成立了多所軍樂 中等專業學校,2004年又在北京創辦納入國傢招生計劃的軍樂 藝術大專班。十年來,軍樂 藝術教育為地方和部隊培養了一大批藝術人才,已經成為豐富節慶禮儀活動、豐富群衆性文化活動、豐富國際文化交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一支新軍。研究大衆軍樂 藝術和軍樂 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提高,充分發揮軍樂 藝術在文化領域中不可代替的獨特作用,對於培養藝術人才、促進文化建設、建立和諧社會,都有着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
全國軍樂 藝術盛典將每年舉辦一次,由各地分選區和全國總選區分步組織實施。第二屆全國軍樂 藝術盛典將於2008年3月啓動,10月結束(詳情見方案)。按照“高標準、高品位、高效果”的原則,使之成為廣大青少年早日成纔的廣阔舞臺,成為普及和提高軍樂 藝術教育的良好課堂,成為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又一新渠道。 圓號
廣泛使用於軍樂 隊中的中音銅管樂器,又名法國號。細長的圓錐形管身捲成圓形,號嘴為漏鬥形。現代最常用的是F調圓號,軍樂 隊中常用降E調。較流行的還有F和降B雙調圓號。這種圓號設有一個由左手拇指控製的降B附管的閥鍵,按下可從F調轉入降B調。
圓號起源於原始號角。古羅馬號角科爾努盧爾(古代S形銅號)都是現代圓號的遠祖,這些號角通常是在作戰,狩獵和儀典中使用。圓號聲音柔和,豐滿,和銅管、木管、弦樂器的聲音都能融合。為了變換音色和音量,在演奏中常用阻塞音和弱音器,阻塞音和弱音器使用後音量減小,弱奏時音色溫柔,暗淡,有遠距離效果,強奏時則發出粗獷破裂般音質。
小號
最初以獸角、海蠃等作號,供傳訊、祭祀、驅鬼、治病時用,為能吹出兩個以上的泛音,將管身加長。隨着工藝的發達,以金屬管代之,開始為直筒式,後因演奏需要,將管身進一步加長,能演奏更多的泛音。由於管身太長,攜帶很不方便,遂將管身製成‘S’形。最後彎麯成扁環形似軍號形狀,稱之為自然小號。以後,為能奏出半音階,曾作過多次嘗試。有的在管身上開孔,稱‘康納多’;有的在管身與號嘴連接處製成滑管,可自由伸縮以改變音高,稱‘滑管小號’。巴赫在《康塔諾》一麯中曾使用過這種小號。有的在小號管身上臨時插上所需調的彎管,所以也被稱為‘接管小號’,還有一種在管壁上開孔的‘鍵孔小號’。海頓及J.N.鬍梅爾的小號協奏麯均為鍵孔小號而作。1788年,C.剋拉格特發明半音階小號,將D調和E調的兩支號管用一活瓣(閥鍵的前身)連在一個號嘴管上,以便轉調,1815年由H.施特爾策爾和F.布呂默爾發明閥鍵,先製成兩閥鍵小號,後增加至三閥鍵。這樣,小號能演奏出完整的半音階。以後又經不斷改進,纔使小號具有良好性能。
小號除在軍樂 隊中擔任和聲襯托加強樂隊的氣勢和音量外,也擔任獨奏,它既能吹奏輝煌壯麗的樂句也能演奏抒情優美的麯調,被稱為最具有陽剛之氣的銅管樂器。
短號
短號的前身是郵號。它和軍號一樣,無閥鍵,衹能吹出幾個有限泛音,是舊時郵車衛兵作訊號用的樂器,在歐洲常製成圓圈形,負於肩上吹奏。
短號是軍樂 隊中的高音樂器,在法國,尤其受到偏愛,它在吹奏上較小號靈活,象單簧管、長笛等樂器一樣可以演奏快速華麗的樂句,使用梨形弱音器可以奏出遙遠的回聲效果。
長號
15世紀的一種自然小號裝上伸縮管發展而成的。從15世紀後期繪畫中,可以看出它已具備現代長號的全部特徵。文藝復興時期的長號叫薩剋布特,管位和喇叭口都比現代長號小,管壁較厚音色柔和,一直沿用到17世紀,這種長號在16世紀的軍樂 隊中采用。
現代軍樂 隊常用的長號有下列四種:
一、降B調次中音長號:這是長號中最常用的樂器。音色豐滿,富有威力,可奏出剛勁、明快、柔和以及長號特有的滑音效果。
二、F調低音長號,音域比次中音長號低四度,雖然音色優美,但管身較長,伸縮管不易掌握,吹奏也費勁。今已讓位於次中音――低音長號。
三、降B-F調次中音――低音長號:或稱雙調長號,1839年由萊比錫樂器製造傢C.F.薩特勒改革的混合型長號。保留了低音長號較粗的管徑和較大的號嘴,而采用次中音長號的管長使伸縮把位的距離減小,易於吹奏,並增設降低純四度的附管,可直接轉成F調,它具有低音長號的音域和音色,又有次中音長號演奏上的靈活性,現已完全取代了低音長號。
四、降B調低音長號:較次中音長號低八度。
大號
從古老的奧非剋萊德號演變而來。奧非剋萊德的前身,是16世紀末意大利所創製的蛇形大號。近代定型的第一個大號,約在19世紀30年代出現於德國。初期缺點甚多,音響粗糙刺耳,使用不靈活。後傳入法國,1845年經A.薩剋斯之手加以改革,纔廣泛使用於軍樂 隊。大號由於管長徑粗,耗氣量大,吹奏快速樂句非其所能,僅在中音區纔宜吹奏歌唱性麯調,一般用作支撐全樂隊堅實豐滿和聲的基礎低音。
薩剋斯管
比利時樂器製造傢A.薩剋斯在1845年所創製的一套銅管樂器。主要用於軍樂 隊。它為軍樂 隊提供了一套音色諧和統一的樂器。代替了以往采用的類型混雜的不同音色的銅管樂器。薩剋斯號的號嘴為杯形,管形為圓錐形,管徑較粗,易於發音。高音號近於常見的小號形,與小號的音域相同,音色比小號更柔和,今日已很少應用。中音薩剋斯號相當於圓號的音域。低音號的音質更富有彈性。
薩剋斯管的音色異常豐富,高音介於單簧管與圓號之間,中音介於人聲和大提琴之間,低音兼有英國管的幽柔和大號的莊重感,特別在強奏時,可以産生一種令人興奮的情調。
長笛
管樂器中,長笛出現最早。公元前二世紀的古希臘和伊魯裏亞國就知道橫笛。接着有記載的是印度、中國和日本。最早的長笛是用禾木科植物的莖做成的,而且是直吹的歐洲由於缺少這種植物,改用木料製造,並轉變成橫吹。在歐洲,關於橫笛的記載最早在公元1100年左右。到了十八世紀橫笛已成了人們普遍喜愛的樂器。後來英國人戈登和德國人波姆,把橫笛的製法和式樣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創造了新圓錐形長笛,並根據音響學的原理,使用新的音孔排列。更重要改革則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慕尼黑的T.伯姆作出。
長笛的音區,低音區音色豐美醇厚,唯穿透力較為遜色。中音區音色清澈透明,高音區光輝明亮,穿透力極強。
短笛
小型長笛。管長僅為長笛之半,記譜與長笛相同,而實際上則高八度,為所有吹管樂器中的最高音樂器。音色尖脆、歡快活潑,在配器上,無論規模多大的樂隊,用一支足可擴展音域,增大縱深能力。軍樂 隊普遍使用,常用於歡欣鼓舞的熱烈場面。貝多芬《第五交響麯》終樂章的勝利進行麯,用它來增巍然屹立、勇往真前的氣概。《第六交響麯》第四樂章,用短笛來描繪雷電轟鳴的場景,M.H.穆索爾斯基的交響詩《荒山之夜》中,用它來描繪群魔亂舞時陰森凄歷的哭聲……。
單簧管
中國俗稱黑管。18世紀初由德國J.C.凳納根據古老的法國蘆管“沙呂莫”加以改製而成。1810年,I.米勒又改為13鍵,並進行一係更改造。1860年又經比利時人E.阿爾貝增加C鍵,並在指法上加以完善,被稱為阿爾貝製。1839年由法國演奏傢H.E.剋洛塞與樂器師L.A.比費合作,將長笛的伯姆製移植到單簧管上,其發音通暢、音鍵靈活、指法方便,所以也被稱為伯姆製單簧管。
單簧管演奏的靈活性大,快速樂句及強弱變化均可適應,自然音階,半音階,十二度大跳及各種分解和弦等奏法都靈敏動聽,悠長的連續樂句的表現力超乎長笛這上,力度強弱變化幅度大,能奏各種顫音。世界上許多著名作麯傢都為單簧管寫過《協奏麯》,如20世紀丹麥作麯傢C.尼爾森寫的管樂五重奏(1922)和一首單簧管協奏麯(1928)技巧較難,從低音的圓潤豐滿直到最高音的尖銳刺激,發揮了全部音域的性能。
雙簧管
雙簧管是軍樂 隊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可獨奏,重奏。十七世紀末成為樂隊編製中的固定樂器。1805年貝多芬在《菲德裏奧》中所用的雙簧管僅有兩鍵。1820年有六鍵,1839年增加到十鍵。到十九世紀,參照伯姆式長笛的指孔排列與指鍵的機械裝置,對其中作了幾次重要的改進,纔更趨完善。
雙簧管的音色富有田園風味,具有民間牧笛和蘆笛特色,音響穿透力強,漸強與漸弱易於控製,演奏的持續性勝過其它木管樂器,常擔任獨奏的旋部分,尤其表達連綿性歌唱音調為其所長。
次中音號
是在新式大號發明之前,為尋求音質上與其他銅管樂器更為協調,參照短號和翼號(一種有活塞的軍號),由瓦格納發明的一種小型的有活塞的低音銅管樂器。它在現代軍樂 中擔任中音部與低音部之間的一個聲部。它的中音區明亮、園潤,高音區弱奏時非常優美,音色溫柔悅耳,可與其他樂器的音色融合在一起,在軍隊中經常用它演奏樂麯中高音區漂亮的副旋律。 1899年,袁世凱在天津接受了德籍顧問的建議而組建。這個樂隊大概二十個人,所用的樂器和外國行伍中的銅管樂隊一樣,曾為慈禧演奏。
袁世凱跟洋人的關係不錯,他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軍隊時,軍中全是洋人教官,他第一個把外國軍樂 隊引進中國,在迎接慈禧視察時,一麯《馬賽麯》把老佛爺聽得喜滋滋的,正在追殺康有為、並準備對法國等夷邦開戰的她不知道這正是法國革命歌麯。 1982年英國出版的格羅夫《音樂、樂器大辭典》裏介紹,“軍樂 隊”(Military Band)的名稱起源於18世紀後期,主要用來指那類由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的軍隊中的軍樂 團體。但後來軍隊裏的這些樂隊與城市民間的交往越來越多,民間也産生了大量由銅管、木管、打擊樂器組成的樂隊。於是人們也稱這種樂隊為軍樂 隊。所以,原來的名稱中“軍事的”(military)一詞越來越含糊了。儘管有許多民間、院校等團體也有許多類似樂隊,習慣上均稱為軍樂 隊,也有稱為管樂隊的。
過去的軍樂 隊遠不如現今軍樂 隊這樣完整和龐大。軍樂 隊的編製沒有硬性規定。不同國傢的不同音樂團體各有千自的標準,差異衹在細節方面。但有一基本原則,即單簧管(黑管)在樂隊中占絶對優勢陣容,(相當於管弦樂隊中的小提琴陣容)。中國現代專業軍樂 隊(或稱管樂隊)的編製為:短笛1支,長笛2支,雙簧管2支,降E單管2支、降B單管管10支,大管2支,降E中音薩剋斯管2支,降B次中音薩剋斯管2支,降E上低音薩剋斯管1支,F調圓號4支,降B次中音號4支,降B上低音號1支,小號6支,長號6支,大號2支,小軍鼓1支,大軍鼓1支,大鈸1付,人員共約50――60人。如遇重大場合則按比例成倍擴大。在音樂會上演奏時常加定音鼓和貝斯大提琴。早期的軍樂 隊編製則不如這麽排場了。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軍樂 隊在當時僅用四種不同寸尺的雙簧管(一說為3種雙簧和大管)及軍鼓組成。到了18世紀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又有了發展。他把這種樂隊擴大為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的混合組織,包括雙簧管、單簧管、圓號、大管,小笛,小號和倍大管。而英國皇傢炮兵軍樂 隊也有包括小號、圓號、雙簧管(或單簧管)和大管等多種樂器。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執政時期又大大促進了軍樂 隊的發展。主要是從陣容上,當時的軍樂 隊已擁有42人。單從數量上比現今的軍樂 隊已少不了幾個。到19世紀中,新發明的薩剋斯管立即迅速裝備給軍樂 隊,儘管與現代各類樂團相比還不為壯觀,但在當時已夠奢侈了。 junyue
軍樂
military music
軍隊在比武、行軍、閱兵和戰鬥時演奏的音樂。中國漢代從北方民族傳入中原的鼓吹麯,是由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的軍樂 。據《宋史·樂志》載:“鼓吹者,軍樂 也。昔黃帝涿鹿有功,命岐伯作鼓吹以建威武、揚德風。”世界各國古今都有這種宣揚軍威、鼓舞士氣、傳遞信號的音樂。中世紀十字軍的軍樂 用肖姆管、風袋管、小號和鼓演奏。17、18世紀土耳其近衛兵鈴杖的軍樂 用銅鼓、大鼓、鈸、三角鐵、各種簧管和笛子演奏。土耳其軍樂 富於特徵的打擊樂器,18世紀中葉,首先為奧地利軍樂 所采用,以後逐漸傳到歐洲其他國傢。近代世界各國的軍樂 隊,通常由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有時也加用低音提琴,各國軍樂 隊的編製不盡相同。
軍樂 隊在習慣上是銅管樂隊的別稱。但嚴格地說,兩者是有區別的。銅管樂隊由短號、長號、各種薩剋斯號和打擊樂器組成,有時另加各種薩剋斯管,所有的管樂器除低音長號外,都是□和□調的移調樂器,一律寫在G譜表上,其中除□調短號照譜吹高小三度外,實際音高都低於譜面上所記的音。軍樂 隊則由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樂譜和銅管樂隊所用者不同,而和管弦樂隊的記譜法相一致。
(錢仁康)
: band music n.: fife and drum, martial(or military)music adj.: martial, martial music n. musique militaire 軍樂 鎮人物 打擊樂 中華鼓王 樂器 管樂 銅管 百科大全 禮儀 樂麯 殯儀 音樂 西洋樂 歷史 藝術 中國音樂史 進行麯 麯子 檢閱 鄭路 德軍 裝甲戰歌 樂隊 大學 舊日本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