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
用法: 動賓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不韙:不是,錯誤。去幹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遣責而去幹壞事。
資料來源: 先秦·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例子: 因為發令者敢於公開發此反革命命令,~,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徹底投降的决心。(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
|
|
語本《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後以"冒天下之大不韙"謂公然幹普天下都認為是最大錯誤的事。 |
|
語本《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後以“冒天下之大不韙”謂公然幹普天下都認為是最大錯誤的事。 清 陳天華 《中國革命史論》第一章:“惟一二之梟雄,衝决藩籬,悍然不顧,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濟其私心之所欲。” 毛澤東 《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因為發令者敢於公開發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韙,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徹底投降的决心。”亦省作“ 冒大不韙 ”。《清史稿·禮志二》:“嚴諭集議,尚未裁决遵行,則後人孰肯冒大不韙?” |
|
冒:冒犯;不韙:不是,錯誤。去幹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遣責而去幹壞事。 |
|
冒天下之大不韙 |
|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 |
|
不韙:不是,錯誤。去幹普天下的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情。指不顧輿論的譴責而去幹壞事。 |
|
《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息侯伐鄭,不但留下一個字數最多的漢語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留下一個最常使用的漢語成語“自不量力”——如今,“不韙”幾乎在語言中絶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量力”也有些行文不暢了,取而代之是“自不量力”。“冒天下之大不韙”與“自不量力”源出《左傳》,沒有“息侯伐鄭”這一歷史事件,也許漢語世界裏就不會有這兩個成語,今天的息縣街頭也不會竪起漢白玉雕刻的息夫人塑像。
息國大敗而還,能嚇我一跳的,當然不是這兩個成語。從“息侯伐鄭”能夠讀出的,也不僅僅是它的失敗——從息國敢於徵伐春秋初年“小霸”天下的鄭國看,息國當時也該是威風八面的;而息國敢“犯五不韙”而伐鄭,也未嘗不是敢於挑戰傳統。至於“知息之將亡”、“不量力”等,當是“事後諸葛亮”、“勝者王侯敗者賊”慣性思維下的一種解讀吧! |
|
因為發令者敢於公開發此反革命命令,~,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徹底投降的决心。(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 |
|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做最大錯誤的事情 |
|
- n.: against the world
|
|
冒大不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