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歌麯 > 再見列寧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再見列寧
  原片名
  79 qm DDR
  更多中文片名
  民主德國在79平方米房間裏的延續
  英文片名
  Goodbye Lenin!
  影片類型
  劇情 / 喜劇
  片長
  121 min / Argentina:112 min
  國傢/地區
  德國
  對白語言
  德語
  色彩
  彩色 黑白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 R for brief language and sexuality.
  級別
  Argentina:Atp Portugal:M/12 Canada:G Australia:M Chile:TE Netherlands:12 Peru:PT UK:15 France:U Iceland:L Spain:13 USA:R Sweden:7 Hong Kong:IIB Finland:K-11 Singapore:R Germany:6 Singapore:M18 Canada:14A Switzerland:12 Denmark:7
  製作成本
  €4,8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 X Filme Creative Pool GmbH 2003
  拍攝日期
  2001年9月6日 - 2001年11月30日
演職員表
  導演
  沃爾夫岡·貝剋 Wolfgang Becker
  編劇
  沃爾夫岡·貝剋 Wolfgang Becker .....(co-author)
  貝恩德·裏希坦伯格 Bernd Lichtenberg
  主演
  丹尼爾·布魯爾Daniel Bruhl - 亞歷山大
  卡特琳·薩貝Kathrin Sass - 媽媽
  瑪麗婭·西蒙Maria Simon - 阿裏婭娜
  弗勞倫斯·盧卡斯Florian Lukas - 丹尼斯
  製作人
  Stefan Arndt .....producer
  Katja De Bock .....producer
  Marcos Kantis .....line producer
  Andreas Schreitmüller .....producer
  Manuela Stehr .....co-producer
製作發行
  攝製格式
  35 mm
  8 mm (some scenes)
  製作處理方法
  Spherical
  洗印格式
  35 mm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係統
  製作公司
  X-Filme Creative Pool [德國]
  Westdeutscher Rundfunk (WDR) [德國]
  arte
  發行公司
  X Verleih AG [德國] ..... (2003) (Germany) (theatrical)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德國] ..... (2003) (Germany) (video)
  Filmcoopi Zürich [瑞士] ..... (2003) (Switzerland) (theatrical)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 (2003) (Switzerland) (DVD)
  Alfa Films [阿根廷] ..... (2004) (Argentina) (theatrical)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2004) (Argentina) (VHS)
  Cinemien [荷蘭] ..... (2004) (Argentina) (DVD)
  GAGA Communications [日本] ..... (2004) (Japan) (theatrical)
  Gateno Films [秘魯] ..... (2004) (Peru) (all media)
  Imagem Filmes [巴西] ..... (2004) (Brazil) (DVD)
  Lady Film [意大利] ..... (2003) (Italy) (theatrical)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澳大利亞] ..... (2004) (Australia) (DVD)
  Océan Films [法國] ..... (2003) (France) (theatrical)
  Orlando Films Ltd. [以色列] ..... (2003) (France) (theatrical)
  索尼經典 Sony Pictures Classics [美國] ..... (2004)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UGC Films [英國] ..... (2003) (UK) (theatrical)
  Wanda Visión S.A. [西班牙] ..... (2003) (Spain)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Blow Up Film [德國] ..... (optical effects)
  Das Werk [德國] ..... (optical effects)
  StarCrest Media GmbH [德國] ..... (special makeup effects)
  其它公司
  Cine Plus [德國] ..... editing facilities
  Deutscher Fernsehfunk (DFF) ..... archive footage
  Elektrofilm [德國] ..... sound mixing
  Maier Bros Cologne [德國]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Solid Sound [德國] ..... foley recorded at
  上映日期
  德國
  Germany
  2003年2月13日
  意大利
  Italy
  2003年5月9日
  英國
  UK
  2003年7月25日
  丹麥
  Denmark
  2003年8月29日
  加拿大
  Canada
  2003年9月7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2003年9月10日
  俄羅斯
  Russia
  2003年10月2日
  西班牙
  Spain
  2003年11月7日
  香港
  Hong Kong
  2003年11月13日
  瑞典
  Sweden
  2003年11月28日
  巴西
  Brazil
  2003年12月25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3年12月26日
  美國
  USA
  2004年2月20日 ..... (Port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3月7日 ..... (Muestra Internacional de Cine)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4月23日 ..... (Mexico City)
  阿根廷
  Argentina
  2004年6月3日
劇情介紹
  在丈夫逃往西德後,充滿熱情的東德共産黨員剋裏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她的黨和一對兒女,並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撫養教育他們。1989年秋天,剋裏斯蒂娜突然心髒病發作,昏迷過去。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裏,德國已經是天翻地覆:柏林墻倒了,她所摯愛的民主德國也解體了。
  剋裏斯蒂娜蘇醒後,醫生叮囑她的兒子阿歷剋斯,任何刺激都將是致命的。為了不打擊臥病在床的母親,阿歷剋斯衹好小心翼翼地隱瞞起德共下臺,德國統一的消息,假裝柏林墻還依舊矗立。於是就在他們那間小小公寓裏,阿歷剋斯盡力演出着一場民主德國繁榮昌盛的鬧劇,從食品到服飾,甚至偽造電視新聞,儘管外面早已換了一番天地,但這方小世界裏歷史似乎停滯了,或者說兒子藉着對母親的愛而改寫、創造着歷史。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雖然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依然被來勢洶洶的好萊塢搞得有些不尷不尬,依然要靠好萊塢大牌們撐門面,但德國人還是對本土的幾部作品感到頗為得意,並寄予了厚望。這部電影就是德國媒體的焦點,甚至被捧為金熊奬的最有力爭奪者。導演沃爾夫岡·貝剋的上一部作品《生活是你的所有》(Life Is All You Get)在1997年柏林電影節上得到了特別奬。主演丹尼爾·布魯赫是目前德國炙手可熱的男星,去年摘取了德國電影奬最佳男演員奬。而本片已在德國獲得劇本大奬,亦為它增添了競爭砝碼。
  影片可以說是十分誇張,但它涉及的又是很現實的問題。在今天的德國東部,固然沒有多少人願意時鐘倒轉,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過去的民主德國,對現在重新統一後的德國懷有復雜的感情。影片正是以幽默手法處理了那種曖昧情感,將諷刺與傷感微妙地融合在一起。
  這是一部容易獲得各個層面歡迎的電影,它雖然“很政治”,但以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愛來包裹就顯得非常人性,這股感人的力量使它能夠突破一個相當德國化問題的限製。雖然探討的命題嚴肅沉重,但黑色喜劇風格使其輕鬆曉暢。雖然影片展現的是歷史,折射的亦是當下德國民衆對政局的不安感。雖然手法夠荒誕夠鬧騰,但又非肥皂劇般無聊。影片從導演、表演到攝影、美工、配樂等各個環節都堪稱一流,尤其是劇本更得到衆口一詞的高度贊揚。
  製片人斯坦芬·阿迪特在成功地運作了《羅拉快跑》和《天堂》後,從一大堆表現柏林墻事件的劇本中選擇了這一部,他認為德國電影界之所以在柏林墻倒塌後十年才能産生這樣的電影,是因為電影人需要時間和距離來檢視和理解這一歷史事件帶來的社會影響乃至具體到個人身上的情感經驗。或許整個德國都需要重新觀照、定位自身。
  關於導演
  導演沃爾夫岡·貝剋1954年出生於原聯邦德國的威斯特法倫州赫莫區,他執導過的電影一共有兩部在柏林電影節獲過奬。一部是《生活是你的所有 Life Is All You Get》曾獲1997年柏林電影節特別奬。另一部就是獲得2003年柏林電影節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奬的《再見列寧》。導演或許將自己三十多歲時的夢想寄托在了本片中的男配角身上,當他看到柏林墻被拆掉的那一刻,潮水般的人們涌入西部,一定催生了他拍攝本片的情愫。他用豐沛的情感和帶有批判性的喜劇風格的拍攝手法,成就了這部受人歡迎的電影,也成就了自己。
  關於配樂
  影片的配樂是Yann Tierson,從作麯到鋼琴演奏都由其一手操辦。他是一個總能將歡笑與痛苦融入到音樂之中的藝術傢。法國新電影天使愛美麗的配樂也出自他之手,當時給每一個人都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在《再見列寧》裏,他動用了相當一部分的歐洲古樂,鋼琴演奏像流水一樣,隨節奏快慢緩急來表達出影片的情緒,讓觀衆在不知不覺中深陷入其中,並真切地感受到80年代末兩德的那段動蕩歲月。
  東德版“我愛我傢”
  這是一部超過《勞拉快跑》的傑作,德國人比好萊塢更善於(或者更敢於)利用數字電影的一些特性,剪接上有些獨特的技巧。不過沃爾夫岡·貝剋其實是個五十來歲的中年導演,他的電影語言並不像《勞拉快跑》那樣激烈,應該更容易被普通觀衆接受。
  不是德國人,也會笑個不停。這電影的故事很像某一集的《我愛我傢》,宋丹丹摔了一跟頭,醒過來就失憶二十年,全家人怕她發瘋,被迫假扮文革時代。這部電影拍得認真紮實,有更多更有趣的細節,特別是整天想當導演的西德青年丹尼斯,他用舊新聞片加自拍錄像自製《東德新聞》,什麽亂七八糟的穿幫他都圓得過來,還播得一本正經。每次出現《東德新聞》,觀衆必定笑得人仰馬翻,此人今年不摟幾個最佳男配角奬什麽的,天理難容。
精彩花絮
  ·艾裏剋斯和丹尼斯使用他們的“可口可樂新聞公告牌”所在的房子,正是當年比利·懷爾德拍攝One, Two, Three (1961)的。
  ·德國演員Jürgen Vogel在片中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他作為一個被捕的抗議者客串了一下(在前排,穿着紅外套的),後來是出現在超市中,扮演小雞(參照沃爾夫岡·貝剋早期的一部電影生活是你的所有Leben ist eine Baustelle., Das (1997)),在其中他的署名是扮演“Das Küken”(“小雞”)。
  ·在“德國-歐化”柏林中大量使用到了CGI技術。雖然大部分影片是在從前的東柏林拍攝的,大部分影片發生的是在柏林墻倒塌之後,自從一場大暴動之後開始了歐化。鏡頭中許多西方産品的廣告必須清除,並且還有很多顔色要加亮或者更加灰暗。
  ·甫洛裏安·盧卡斯原定出演艾裏剋斯。當丹尼爾·布魯赫在為這個角色試鏡之後,導演沃爾夫岡·貝剋决定把丹尼斯的角色給盧卡斯。
  ·Sigmund Jähn得到許可參與電影的拍攝,但是拒絶出演他自己。想要找到一個很像他的男演員是十分睏難的一件事情,並且電影開始之後他還說着特有的方言。沃爾夫岡·貝剋選擇了一名瑞士演員。他要接受極為復雜的化妝,並且專門由另一位來自Jähn的家乡(Vogtland地區)的演員來配音。
  ·在最初劇本中,角色丹尼斯是一個肥胖的土耳其人。
  ·電影中所有的信件都是一位來自德國科隆的一名年輕女士寫成的,她和工作人員一起接受了特別的訓練。
  ·在銀行的場景是拍攝於2001年9月11日。瑪麗·西蒙後來說,她發現已經很難區分表演和來自真實世界的電視新聞,令人難以置信。
精彩對白
  Ariane Kerner: You were in a coma. Eight months ago.
  艾裏安尼·肯納:你一直處於昏迷之中。在過去的八個月裏。
  Christiane Kerner: Eight months? What happened?
  剋裏斯蒂娜·肯納:八個月?發生了什麽?
  Ariane Kerner: Yeah, it was...
  艾裏安尼·肯納:是的,那是...
  Alexander Kerner: It was in October, in the supermarket. There was this enormous queue and it was really hot and you just passed out.
  亞歷山大·肯納:那是十月份,在超市裏。有很多很多的人在排隊,而且很熱,你就昏倒了。
  Christiane Kerner: In October?
  剋裏斯蒂娜·肯納:十月份?
  Alexander Kerner: It was a really hot October. At the time.
  亞歷山大·肯納:當時真的是炎熱的十月份。就在那個時候。
  --------------------------------------------------------------------------------
  Denis: Denis
  丹尼斯:丹尼斯
  [handing Alex a video cassette]
  Denis: It's my best production ever. A pity your Mom will be the only audience...
  丹尼斯:這是我最好的作品。可惜的是你的母親將會是唯一的觀衆...
  --------------------------------------------------------------------------------
  [last lines]
  [spoiler]
  Alexander Kerner: [voiceover] My mother outlived the GDR by three days. I believe it was a good thing she never learned the truth. She died happy. She wanted us to scatter her ashes to the winds. That's prohibited in Germany, both East and West. But we didn't care.
  亞歷山大·肯納:(畫外音)我的母親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多活了三天。我相信她從來沒有知道真相,是一件好事。她死得很開心。她希望我們把她的骨灰散播到風中。這在德國是禁止的,不管是在東德還是西德。但是我們不在意。
  [launches rocket]
  Alexander Kerner: She's up there somewhere now. Maybe looking down at us. Maybe she sees us as tiny specks on the Earth's surface, just like Sigmund Jähn did back then. The country my mother left behind was a country she believed in; a country we kept alive till her last breath; a country that never existed in that form; a country that, in my memory, I will always associate with my mother.
  亞歷山大·肯納:她現在一定在天堂的某個地方。也許正看着我們。也許她看見我們就像是地球表面上的塵埃,就像西格蒙德·亞漢那時在後面一樣。我母親生前留下的國傢就是她所信仰的國傢;一個我們始終讓它存在直到她最後一口氣的國傢;一個從來沒有以那種方式存在的國傢;一個,在我的記憶中,我將永遠把它和我的母親聯繫起來的國傢。
穿幫鏡頭
  ·時代錯誤:艾裏剋斯把一袋雅剋布咖啡裏的東西倒進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包裝內,但是這個西方咖啡包裝上的商標是最近纔有的,出現於1990年代末期。
  ·時代錯誤:可以看見一瓶Blanchet牌子的紅酒,但是在柏林墻倒下之後,當時衹有Blanchet的白酒。
  ·時代錯誤:可以在1990年夏天的段落中,看到一輛GT6N型號的路面電車,在1995年之前還沒有問世。
  ·時代錯誤:當艾裏剋斯第一次走進醫院探望母親的時候,可以看見一些現代的緑色急癥室出口的標志。
  ·時代錯誤:當艾裏剋斯到超市去為母親買她最喜歡的泡菜時,他問一個店員在哪裏纔有。店員正在給一些百事可樂加上標簽。這種罐裝的百事商標是現在纔有的,而並沒有出現在1990年代的早期。
  ·顯示錯誤:當艾裏剋斯駕着車在夜晚離開母親的時候,可以看到背景中有一些淡淡的藍色天空。
  ·時代錯誤:當剋裏斯蒂娜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傢回到現實世界的時候,可以看到一個IKEA的廣告。這個標志是黃色和藍色的,最新發佈的時間是在1999年。早期的標志應該是白色和桔紅色的。
相關評論
  [瘋評影行]《再見,列寧》
  一聲長鳴,載着母親骨灰的火箭劃過漆黑的星空,禮花綻放在點點繁星的周圍,奪目絢麗的光芒映射着每個默然的面龐……是寄托着美麗的謊言還是出自善意的欺騙,一部掘自德國人內心的稚嫩與懷舊情節在這樣舒緩的結局裏落幕了。
  再見,列寧。我靜靜地守候着字幕的最後終結,柏林墻最後的殘垣已經被德國政府拍賣了,傷逝得不再是金元侵蝕純真世界的邊際,而是酸澀地懷念僅僅潛藏在回憶裏的過去,亢奮之後的亢奮迭加着偉大政治理想與我們父輩精神理念裏的富足充實。
  2003年德國LOLA(金洛拉)電影節沉浸在紅色的懷舊婉歌裏,《再見列寧》以別緻震撼的名字獲得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七項大奬,票房收入超過了3500萬歐元,觀看人次超過570萬,數據似乎告訴我們些什麽,沒有傷逝的政治電影,衹強調變遷和細節的社會縮影。
  阿歷剋斯的父親背離傢人逾越柏林墻追求所謂的民主與自由去了,母親將所有的寄托賦予民主德國的社會事業當中,1989年10月7日親眼見證自己的兒子摻雜在示威遊行的隊伍裏被警察鎮壓,心肌梗塞昏厥成了植物人。八個月後,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在柏林墻倒塌之後統一了,整個社會構架以及價值觀在瞬間成了東柏林不能承受之輕,母親的蘇醒,伴隨着不能再受任何刺激的忠告,兒子在自己編織的理想國度裏讓母親依舊駐足在列寧的偉大世界裏順利擊敗可口可樂,母親的微笑洋溢在西德人越過柏林墻投奔在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裏,母親的離去伴隨着一個個善意的謊言……
  德國電影想表現如何的意識和形式?整個電影充滿了回憶和調侃,卻沒有一絲的浮躁和唐突,溫情而又無奈地將鏡頭延伸到一個沒有答案終結的領地。列寧的半身石像被直升飛機緩緩地調離城市上空,雕像的面龐凝視着母親茫然的無措,似乎在質疑整個德國的未來方向,導演像雜糅一個烏托邦似的理想國——西德的經濟發展與東德的精神夙牽。
  記得反映社會、意識與人題材的電影很多,《血腥星期天》拿北愛和英國的衝突着重以西方的傳統政治審美加好來塢血腥的暴力控訴表現歷史事件,這樣的電影難免有些強權似的灌輸情節與明顯的政治導嚮性,所以不能稱之為優秀的電影。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被導演離析成《布拉格之戀》也是太明顯的意圖性,於是原著關於人、性、社會的構架被支解了,同樣弱化了米蘭•昆德拉在思想上的傳承,他並不想表現傷痕,整個電影卻留下最深印象的卻是舉槍待射的蘇聯軍官。《再見列寧》的鏡頭與意圖衹是將你從紛爭中引回關於親情和家庭的小範圍內,而背後的世界卻留在落幕後的段段遐思裏,所以《再見列寧》是優秀的電影。
  故事的流程是按時間慢慢推移的,阿力剋斯想盡一切辦法掩飾周圍的變遷,從東德商品的仿造,電視節目的自己錄製,總之在節奏快慢之間製造着一個又一個的謊言,甚至世界在他的描述裏顛倒了,統一的德國也像換了包裝的罐頭嚮民主德國的一邊靠攏,而現實中人人都在經受着社會諸多環境以及思維定勢的嚴峻考驗。難道真的能象換了包裝的罐頭一樣,回到從前嗎?顯然不能,他卻能引起統一後德國人民的判斷。
  記得一張新聞圖片便是巡邏中的東德士兵躍綫叛逃的瞬間,冷戰的媒體們大肆將這張圖片延伸到各個媒體角落。《再見列寧》用完全中立的立場延續故事的情節發展,這一點是可以首肯的。
  電影穿插的大場面一般後積聚在片子的千半截,似乎更多是為了強化民主德國當年“大”而“空”的形態;後半截將西德的文件編製成新的錄象資料,西德吸毒、頽廢的社會圖片也被編製了。這似乎讓觀衆明白,這個世界總有瑕疵。
  細細地看,導演的鏡頭語言安排也是多樣的。從內容上講,離不開局部小場景,在表現空間與人的關係上說,完全是德國電影的風格。法斯賓德的電影就是將舞臺劇的表演表現手法運用到電影當中。
  《再見列寧》可以看作是法斯賓德的電影傳承。法斯賓德的電影強調時效性,他所表達的電影語言完全根植在戰後的德國,剛從戰爭陰影中走出的德國人的心態與意識,包括對自己的解構;《再見列寧》則是在時效上強調1989年柏林墻倒塌後的德國人的心態與反差,人的意識與行為的變遷,係藍領巾的小學生為了二十元錢鑽空子,老同志在林立的書堆裏整日酗酒。法斯賓德除了《莉莉瑪蓮》多數電影的人物不多,喜歡在局促的小環境裏表現劇情的衝突和情節延續,包括在房間、吧臺、窗前等等,這些都是他所倡導舞臺戲劇革命的主要元素,《再見列寧》多數場景都是在兒子精心佈置的狹小東德傢中完成的,卻沒有絲毫的拖沓。
  鏡頭語言的運用與剪切比較精湛,技法不多,但主要演員的表演是極為出色的,同樣作為觀衆,翻騰着復雜情緒眼見着列寧遠離在視綫的邊際,心裏不由得想起昆德拉說的那句話“人們想成為未來的主人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改變過去”。
  深情地鞠躬,再見——列寧。(文/暢遊四醫院)
獲奬記錄
  2003年第53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奬
  德國電影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接、最佳配樂、最佳美術指導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提名。
  金熊奬最佳影片提名
製作發行
  攝製格式
  35 mm
  8 mm (some scenes)
  製作處理方法
  Spherical
  洗印格式
  35 mm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係統
  製作公司
  X-Filme Creative Pool [德國]
  Westdeutscher Rundfunk (WDR) [德國]
  arte
  發行公司
  X Verleih AG [德國] ..... (2003) (Germany) (theatrical)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德國] ..... (2003) (Germany) (video)
  Filmcoopi Zürich [瑞士] ..... (2003) (Switzerland) (theatrical)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 (2003) (Switzerland) (DVD)
  Alfa Films [阿根廷] ..... (2004) (Argentina) (theatrical)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2004) (Argentina) (VHS)
  Cinemien [荷蘭] ..... (2004) (Argentina) (DVD)
  GAGA Communications [日本] ..... (2004) (Japan) (theatrical)
  Gateno Films [秘魯] ..... (2004) (Peru) (all media)
  Imagem Filmes [巴西] ..... (2004) (Brazil) (DVD)
  Lady Film [意大利] ..... (2003) (Italy) (theatrical)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澳大利亞] ..... (2004) (Australia) (DVD)
  Océan Films [法國] ..... (2003) (France) (theatrical)
  Orlando Films Ltd. [以色列] ..... (2003) (France) (theatrical)
  索尼經典 Sony Pictures Classics [美國] ..... (2004)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UGC Films [英國] ..... (2003) (UK) (theatrical)
  Wanda Visión S.A. [西班牙] ..... (2003) (Spain)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Blow Up Film [德國] ..... (optical effects)
  Das Werk [德國] ..... (optical effects)
  StarCrest Media GmbH [德國] ..... (special makeup effects)
  其它公司
  Cine Plus [德國] ..... editing facilities
  Deutscher Fernsehfunk (DFF) ..... archive footage
  Elektrofilm [德國] ..... sound mixing
  Maier Bros Cologne [德國]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Solid Sound [德國] ..... foley recorded at
  上映日期
  德國
  Germany
  2003年2月13日
  意大利
  Italy
  2003年5月9日
  英國
  UK
  2003年7月25日
  丹麥
  Denmark
  2003年8月29日
  加拿大
  Canada
  2003年9月7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2003年9月10日
  俄羅斯
  Russia
  2003年10月2日
  西班牙
  Spain
  2003年11月7日
  香港
  Hong Kong
  2003年11月13日
  瑞典
  Sweden
  2003年11月28日
  巴西
  Brazil
  2003年12月25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3年12月26日
  美國
  USA
  2004年2月20日 ..... (Port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3月7日 ..... (Muestra Internacional de Cine)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4月23日 ..... (Mexico City)
  阿根廷
  Argentina
  2004年6月3日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雖然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依然被來勢洶洶的好萊塢搞得有些不尷不尬,依然要靠好萊塢大牌們撐門面,但德國人還是對本土的幾部作品感到頗為得意,並寄予了厚望。這部電影就是德國媒體的焦點,甚至被捧為金熊奬的最有力爭奪者。導演沃爾夫岡·貝剋的上一部作品《生活是你的所有》(Life Is All You Get)在1997年柏林電影節上得到了特別奬。主演丹尼爾·布魯赫是目前德國炙手可熱的男星,去年摘取了德國電影奬最佳男演員奬。而本片已在德國獲得劇本大奬,亦為它增添了競爭砝碼。
  影片可以說是十分誇張,但它涉及的又是很現實的問題。在今天的德國東部,固然沒有多少人願意時鐘倒轉,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過去的民主德國,對現在重新統一後的德國懷有復雜的感情。影片正是以幽默手法處理了那種曖昧情感,將諷刺與傷感微妙地融合在一起。
  雖然探討的命題嚴肅沉重,但黑色喜劇風格使其輕鬆曉暢。雖然影片展現的是歷史,折射的亦是當下德國民衆對政局的不安感。雖然手法夠荒誕夠鬧騰,但又非肥皂劇般無聊。影片從導演、表演到攝影、美工、配樂等各個環節都堪稱一流,尤其是劇本更得到衆口一詞的高度贊揚。
  製片人斯坦芬·阿迪特在成功地運作了《羅拉快跑》和《天堂》後,從一大堆表現柏林墻事件的劇本中選擇了這一部,他認為德國電影界之所以在柏林墻倒塌後十年才能産生這樣的電影,是因為電影人需要時間和距離來檢視和理解這一歷史事件帶來的社會影響乃至具體到個人身上的情感經驗。或許整個德國都需要重新觀照、定位自身。
  關於導演
  導演沃爾夫岡·貝剋1954年出生於原聯邦德國的威斯特法倫州赫莫區,他執導過的電影一共有兩部在柏林電影節獲過奬。一部是《生活是你的所有 Life Is All You Get》曾獲1997年柏林電影節特別奬。另一部就是獲得2003年柏林電影節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奬的《再見列寧》。導演或許將自己三十多歲時的夢想寄托在了本片中的男配角身上,當他看到柏林墻被拆掉的那一刻,潮水般的人們涌入西部,一定催生了他拍攝本片的情愫。他用豐沛的情感和帶有批判性的喜劇風格的拍攝手法,成就了這部受人歡迎的電影,也成就了自己。
  關於配樂
  影片的配樂是Yann Tierson,從作麯到鋼琴演奏都由其一手操辦。他是一個總能將歡笑與痛苦融入到音樂之中的藝術傢。法國新電影天使愛美麗的配樂也出自他之手,當時給每一個人都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在《再見列寧》裏,他動用了相當一部分的歐洲古樂,鋼琴演奏像流水一樣,隨節奏快慢緩急來表達出影片的情緒,讓觀衆在不知不覺中深陷入其中,並真切地感受到80年代末兩德的那段動蕩歲月。
  東德版“我愛我傢”
  這是一部超過《勞拉快跑》的傑作,德國人比好萊塢更善於(或者更敢於)利用數字電影的一些特性,剪接上有些獨特的技巧。不過沃爾夫岡·貝剋其實是個五十來歲的中年導演,他的電影語言並不像《勞拉快跑》那樣激烈,應該更容易被普通觀衆接受。
  不是德國人,也會笑個不停。這電影的故事很像某一集的《我愛我傢》,宋丹丹摔了一跟頭,醒過來就失憶二十年,全家人怕她發瘋,被迫假扮文革時代。這部電影拍得認真紮實,有更多更有趣的細節,特別是整天想當導演的西德青年丹尼斯,他用舊新聞片加自拍錄像自製《東德新聞》,什麽亂七八糟的穿幫他都圓得過來,還播得一本正經。每次出現《東德新聞》,觀衆必定笑得人仰馬翻,此人今年不摟幾個最佳男配角奬什麽的,天理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