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456350 代碼:410527 區號:0372
拼音:Nèi Huáng Xiàn 英譯:Neihuang County
內黃縣位於河南省最北部,衛河上遊。東界濮陽市、清豐縣,南接滑縣、瀎縣,西連湯陰、安陽,北鄰河北省魏縣。總面積1161平方千米。總人口73萬人(2006年末)。
全縣轄7個鎮、10個鄉:城關鎮、東莊鎮、井店鎮、梁莊鎮、後河鎮、楚旺鎮、田氏鎮、張竜鄉、馬上鄉、高堤鄉、亳城鄉、二安鄉、六村鄉、中召鄉、宋村鄉、石盤屯鄉、豆公鄉,53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城關鎮。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3.5℃,年降水量613毫米。2008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87.5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59.6元。
湯濮鐵路和安(陽)濮(陽)、新(鄉)濮(陽)公路過境。境內衛河可通航。古跡有顓頊與帝嚳陵遺址、商代中宗陵園、唐代大興寺塔、復興庵雙石塔、嶽飛廟等。落腔、鑼捲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
|
(一)地理位置:內黃縣位於河南省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界濮陽、清豐,南接滑縣、瀎縣,西連安陽、湯陰,北鄰河北省魏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4°35′—114&°59′,北緯35°39′—36°09′。
(二)人口:1998年末,全縣總人口6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3.6萬人。屬漢族聚居地區,有壯、回、蒙古、滿等21個少數民族217人。
(三)面積:總面積1161平方公裏,南北長平均55公裏,東西寬平均21.1公裏。
(四)行政區劃:內黃縣隸屬河南省安陽市。轄城關、楚旺、井店、東莊、後河、梁莊6鎮和毫城、高堤、二安、六村、中召、馬上、張竜、宋村、田氏、豆公、石盤屯11個鄉,531個行政村。
(五)自然資源:地下天然氣儲量豐富,有重要開採價值。有磁鐵礦,含鐵量15%。有多層石膏礦沉積。地下水淺層儲量23.7億立方米,靜水位18.49米,動水位26.7米,境內林地7.5萬畝,森林覆蓋率20%,木材畜積量85萬立方米,1986年獲國傢緑化委員會頒發的平原緑化證書和銅牌奬,1998年被列為河南省生態林業示範縣。
(六)農業:內黃縣是農業大縣,農産品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豆類、𠔌子、紅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棉花、花生、西瓜等;林木主要有棗樹、泡桐、刺槐、楊、榆、柳等;林果主要有紅棗、蘋果、桃、梨、葡萄、杏等;傢畜傢禽主要有豬、雞、羊、牛、馬、驢、兔、鴨、鵝等。1979——1987年,先後被國傢命名為“山綿羊生産基地縣”、“小麥商品糧生産基地縣”、“優質蜂蜜出口創匯基地縣”。1986年被國傢確定為優質棉、出口棉生産基地縣,1990年在全國棉花百強縣中居第26位。1998年,全縣農業總産值達到20.05億元.
(七)工業:內黃工業起步於1954年,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八五”以來,圍繞農産品資源優勢,抓投入,上項目,先後建成了萬噸精煉油、2.5萬噸等級粉、5萬噸棗茶、2萬噸玉米澱粉、3萬枚紗錠、2000噸寬幅薄膜等一批重點項目,形成了食品、飲料、紡織、機械、化工等5大行業。擁有27傢縣辦工業企業,2510家乡鎮企業,1998年,全縣工業總産值17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工業總産值7.23億元。 |
|
交通便利,南有濮鶴(濮陽-鶴壁)高速,距縣城約25公理;北有安南(安陽-南樂)高速,距縣城約五公理;東有大廣(大慶-廣州)高速,距縣城約15公理;西有京港澳高速,距縣城約50公理;另外有湯濮鐵路、安濮公路、鶴臺公路、106國道縱橫貫通,與縣鄉公路互成網絡,全縣公路里程605公裏,1998年末,90%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電力設施完善,有110KV變電站1個,35KV變電站8個,全年轉供電量1.48億千瓦時。郵電業務遍及城鄉,程控電話、移動電話進入千傢萬戶,交換機總容量3.45萬門,裝機2.13萬部,移動電話用戶4600戶,加入因特網的用戶達到87戶,實現了村村通程電話。市政建設日新月異,老城改造步伐加快,新建了街心花園、商貿城、蔬菜批發市場、汽車站、第二水廠、棗鄉度假村等,實施了硝河治理工程。1998年接通了天然氣,現入戶311戶。開發建設了新城區,完善了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目前,城區面積達到12平方公裏。 |
|
內黃歷史文化悠久,屬華夏文化發祥地。4500年前,華夏始祖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建都並安葬於此;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後建都於內黃毫城,約百餘年,稱相土或故殷城,早於安陽殷墟;是春秋時期偉大大的政治傢、改革傢商鞅,南北朝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和唐代大詩人瀋全期的故裏;是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嶽飛童年時代居住讀書的地方;是響譽國內外,桃李滿天下,被稱為"中國水彩畫之父"李劍晨的故鄉。境內名勝古跡有顓頊、帝嚳二帝陵、商中宗陵、唐大興寺塔、唐代雙石塔、嶽飛廟等。內黃還是革命老區,1927年就建立了黨組織,在抗戰時期為冀魯豫國邊區革命根據地,被譽為“紅色沙區”。 |
|
內黃縣轄6個鎮、11個鄉:城關鎮、東莊鎮、井店鎮、梁莊鎮、後河鎮、楚旺鎮、張竜鄉、馬上鄉、高堤鄉、亳城鄉、二安鄉、六村鄉、中召鄉、宋村鄉、田氏鄉、石盤屯鄉、豆公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關鎮 代碼:410527100
2006年,轄13個社區、44個村:東風社區、南關社區、南莊社區、西街社區、西後街社區、北街社區、北關社區、北楊莊社區、關莊社區、趙莊社區、宛莊社區、西關北社區、西關南社區、北張村、劉莊村、南張村、李莊村、司楊莊村、西柴莊村、東柴莊村、鬍莊村、支莊村、司馬村、張莊村、黎莊村、楊劉莊村、高廟村、前位莊村、後位莊村、小寨村、西丈保村、東丈保村、馬井村、陳營村、北丈保村、碾頭村、朱小汪村、王小汪村、李小汪村、常小汪村、東長固村、卞莊村、南王莊村、南長固村、西長固村、丁莊村、段莊村、杜村、杜莊村、王七莊村、郭莊村、真武廟村、王思莊村、明莊村、五裏莊村、北王莊村、康莊村。
東莊鎮 代碼:410527101
2006年,轄44個村:東臺頭村、西臺頭村、郝村、李流村、楊流村、舊縣村、侯流村、大故縣村、西故縣村、後寨村、西野莊村、東野莊村、東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北街村、後村、董村、郭村、黃村、小晁村、馬固村、大村、漢晁村、南流河村、三流河村、渡店村、凡村、新張鋪村、韓莊村、小屯村、吳村、董莊村、李莊村、三新張村、張村、季村、喬莊村、王莊村、焦莊村、周莊村、菅莊村、劉莊村、甫上村。
井店鎮 代碼:410527102
2006年,轄35個村:邵村、楊河道村、繩王尉村、李河道村、後拐村、東江村、王崗村、元卜村、韓王位村、西馮村、高王尉村、丁江村、齊村、海頭村、北街村、西梨園村、東梨園村、小集村、東街村、西五村、南街村、大馮村、堂上村、堤上村、蘇王尉村、張王尉村、北馮村、新莊村、廟上村、杜河道村、張拐村、理固村、西江村、程江村、潘井村。
梁莊鎮 代碼:410527103
2006年,轄40個村:喬小吳村、張小吳村、石莊村、齊村、段村、馬莊村、梁莊靳莊村、西咀頭村、曹李莊村、東咀頭村、前咀頭村、小後河村、東大城村、牡丹街村、西大城村、後桐村、南李莊村、前桐村、馮莊村、新集村、東留固村、西留固村、張辛寨村、王拐村、宋小寨村、常村、李新寨村、蘇村、小柴村、二楊莊村、北李莊村、三楊莊村、馬沙河村、新莊村、三拐村、李官寨村、長均寨村、阿虎寨村、梁莊村、白莊村。
後河鎮 代碼:410527104
2006年,轄31個村:後河村、土鎮村、楊古村、城布村、丁村、七丈古村、元方村、劉莊村、安莊村、東乜古村、西王院村、西乜古村、李莊村、小徐村、王辛莊村、大柴村、店當村、河道村、加河村、東路州村、西路州村、李後村、馬張古村、牛張古村、王張古村、崔張古村、堤口村、餘莊村、桑村、仗保裏村、仗保外村。
楚旺鎮 代碼:410527105
2006年,轄22個村:西街村、東街村、北街村、南街村、甘莊村、慶豐莊村、王莊村、大南洞村、小南洞村、堤上村、查莊村、郭韓村、毛韓村、王韓村、前尹王村、後尹王村、郭莊村、新溝村、辛莊村、金小屯村、南溝村前街村、南溝村後街村。
張竜鄉 代碼:410527200
2006年,轄21個村:田達村、杏園村、北羊塢村、南羊塢村、石盤村、西石盤村、東瀋村、西瀋村、範羊村、中流河村、北流河村、翟野羊村、馬野羊村、張野羊村、吳野羊村、西張竜村、丁張竜村、大張竜村、李樓村、申張竜村、林子村。
馬上鄉 代碼:410527201
2006年,轄36個村:善宜店村、董莊村、流莊村、趙信村、譚頭村、七裏井村、八裏莊村、葛莊村、西四牌村、五間房村、東四牌村、東莊頭村、西莊頭村、店集村、同柱四村、吉村西街村、燕莊村、南菜村、吉村南街村、善宜閣村、善宜莊村、顧莊村、李善宜村、南善村、張固村、同柱三村、東同柱一村、同柱二村、北菜村、西馬上村、小黃灘村、李石村、大黃灘村、東馬上村、吉村東街村、潭善宜村。
高堤鄉 代碼:410527202
2006年,轄25個村:小劉村、小屯村、草坡村、咀頭村、南高堤村、鄭莊村、南寨村、南街村、北街村、袁莊村、張俄村、王俄村、孫俄村、韓俄村、楊俄村、砦裏村、寨外村、東元村、西元村、祝莊村、關村、陳村、王營村、東渡村、西渡村。
亳城鄉 代碼:410527203
2006年,轄28個村:馬莊村、李次範村、院當村、劉次範村、嶽次範村、馬次範村、石光村、東毫城村、南也莊村、東草坡村、西毫城村、王告村、魏莊村、東永建村、杜留村、河村、裴村、西永建村、陳流村、劉七級村、閆高固村、裴辛莊村、趙七級村、李七級村、趙高固村、物頭村、岸上村、南高村。
二安鄉 代碼:410527204
2006年,轄29個村:井村、晁小寨村、劉小寨村、孫小寨村、觀寨村、大槐林村、小槐林村、沙河莊村、前花固村、後花固村、西化固村、亓營村、前安村、鐵爐鬍村、李草坡村、徐莊村、鬍莊村、白莊村、韓甫村、魏灣村、馬頭村、劉莊村、北徐村、車趙村、大劉村、後王村、西潘井村、大寨村、後安村。
六村鄉 代碼:410527205
2006年,轄22個村:楊桑村、郭桑村、張桑村、薛村、破車口村、溫邢固村、馬邢固村、劉邢固村、尚莊村、千口村、馬集村、趙莊村、前化村、中化村、後化村、太平村、北六村、袁六村、代六村、陳六村、穆六村、焦村。
中召鄉 代碼:410527206
2006年,轄28個村:付莊村、陳寨村、葛寨村、時寨村、張寨村、趙莊村、南街村、東街村、南王莊村、位莊村、王大吳村、碾子頭村、西曹莊村、東曹莊村、楊村、滹沱村、小王固村、徐寨村、尚寨村、馬寨村、北召村、北大吳村、劉大吳村、閆莊村、李莊村、王莊村、雙村、西街村。
宋村鄉 代碼:410527207
2006年,轄26個村:東溝村、北溝村、西溝村、菜園村、小朋固村、安梧桐村、翟梧桐村、西梧桐村、蘭莊村、代宋村、王宋村、董宋村、田宋村、周宋村、來宋村、車固村、小洞村、東屯村、陳莊村、黃莊村、紀莊村、屯東村、屯西村、張海村、李行村、解放村。
田氏鄉 代碼:410527208
2006年,轄42個村:孟莊村、董莊村、陳莊村、太史村、西口上村、東口上村、嶽莊村、楊莊村、竜莊村、南街村、北街村、東街村、南田氏村、翟元村、於小屯村、滑河屯村、西王村、任莊村、尚海村、劉屯村、王屯村、李屯村、周莊村、馬莊村、耿高城村、馬高城村、劉高城村、曹高城村、鄭小屯村、石東村、石中村、石西莊村、前石村、彭路村、付路村、孟路村、東田氏東村、東田氏中村、東田氏西村、左莊村、湯東村、湯西村。
石盤屯鄉 代碼:410527209
2006年,轄26個村:東街村、西街村、南街村、石甕村、趙固村、康莊村、鬍莊村、樊莊村、徐莊村、黃莊村、趙林村、楊林村、牛林村、南趙村、南楊村、桑莊村、北楊村、宰莊村、連莊村、其林村、石橋村、潘營村、西塢村、大理村、辛集村、馬召村。
豆公鄉 代碼:410527210
2006年,轄20個村:前神標村、後神標村、李大晁村、崔大晁村、關大晁村、東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北街村、東豆公村、西豆公村、南荊張村、北荊張村、仁厚屯村、晁寺村、田大晁村、元村、渡村、遷民屯村、孫村。 |
|
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置內黃縣。魏稱黃河以北為內,黃河以南為外,故有內黃、外黃之稱。黃河南岸有外黃和小黃,黃河以北稱內黃。1949年後屬濮陽專區,1986年劃歸安陽市。
1997年,內黃縣面積1161平方千米,人口66.8萬,轄4個鎮、13個鄉:城關鎮、楚旺鎮、井店鎮、東莊鎮、張竜鄉、馬上鄉、高堤鄉、亳城鄉、二安鄉、六村鄉、梁莊鄉、中召鄉、後河鄉、宋村鄉、田氏鄉、豆公鄉、石盤屯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9年,內黃縣轄4個鎮、13個鄉:城關鎮、楚旺鎮、井店鎮、東莊鎮、張竜鄉、馬上鄉、高堤鄉、亳城鄉、二安鄉、六村鄉、梁莊鄉、中召鄉、後河鄉、宋村鄉、田氏鄉、豆公鄉、石盤屯鄉。
2000年,內黃縣轄6個鎮、1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78730人,其中: 城關鎮 82224 東莊鎮 59194 井店鎮 38640 粱莊鎮 36192 後河鎮 40756 楚旺鎮 31829 張竜鄉 33502 馬上鄉 40863 高堤鄉 36917 毫城鄉 44529 二安鄉 38097 六村鄉 32412 中召鄉 31710 宋村鄉 31547 田氏鄉 41717 石盤屯鄉 28890 豆公鄉 29711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內黃縣轄6個鎮、11個鄉:城關鎮、東莊鎮、井店鎮、楚旺鎮、後河鎮、梁莊鎮;亳城鄉、馬上鄉、高堤鄉、張竜鄉、豆公鄉、田氏鄉、石盤屯鄉、宋村鄉、中召鄉、六村鄉、二安鄉。 |
|
內黃槐林
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以防風固沙為主要目的的植樹造林活動,現已形成12萬畝規模,集中在縣南二帝陵區和縣西老塔坡。槐林環抱,二帝陵和唐塔顯得更古樸典雅。內黃縣----故道槐林
萬畝槐林,蓊蓊鬱鬱。沙丘連綿,緑草如茵。遠離塵囂,回歸自然,萬畝槐林成為野趣橫生、流連忘返的天然公園。三春時節,槐花盛開,幽香撲鼻,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調,也是蜜源,趕蜂人匯集在這裏,蜂群嚶嗡,釀製的槐花蜜遠近聞名。夏秋時節,蟈蟈潛伏草叢,鳴唱此起彼伏。
節假日攜傢人,邀同好,槐林吸氧,草地野餐。踩着緑草如茵的鬆軟沙地,聽者此起彼伏的葉動蟲鳴,逮一隻兩衹會叫的蟈蟈,采一袋兩袋野菜槐花,塵囂遠去,恍然一種靜謐悠遠的原始況味中,令人心曠神怡。
大興寺塔
內黃縣---大興寺塔位於內黃縣城西南17.5公裏處,因地屬裴村,俗稱裴村塔。該塔建在大興寺遺址上,東南倚大沙崗,西傍鸕鶿坡(今稱老塔坡),四周萬畝森林環護,該塔建於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將近1400年的歷史。經過多次地震和洪水衝擊,仍巍然屹立。
該塔為7層密檐式磚實八角塔,高18.7米,底層周長15.6米。塔身通體除磚雕外,全用條磚砌築,棱角分明,表面平滑,塔內為實心砌體,在第4層南面壁設一拱券門洞。塔身各層以條磚疊澀出檐,緊密相接,檐下飾有仿木結構的磚雕鬥拱和蓮瓣承托。
顓頊帝嚳陵
簡稱二帝陵,是上古時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2000年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內黃縣城南30公裏的梁莊鎮境內。
上古時代,顓頊帝嚳二帝在內黃建都立業,黃河古道上,留下了燦爛的華夏文明。1986年,二帝陵被世人發現,後經對陵墓區和祭祀區上面厚厚的積沙進行初步清理,元、明、清歷代禦祭碑碣165通展現於世人面前,中軸綫上禦橋、山門、陵塚、拜殿等唐至清代12處建築和基址也連續被發現。西為唐代陵寢主事居位區,東側的建築仍被黃沙湮埋,尚不清楚。經考古鑽探,在陵東南和陵北分別發現仰韶文化和竜山文化時期陶片、紅燒土塊、貝殼、灰坑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經過清沙,陵園面目初現,陵墓坐北面南,南北長2050米,東西寬1060米,占地面積350餘畝。文獻記載:漢代修有陵塚,唐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建廟,宋、金、元、明、清多次修葺。昔日建築宏偉,古樸典雅,碑碣林立,鬆柏蓊鬱,歷代帝王祭祀不絶。《宋史·禮製》記載:“徽宗政和二年,定歷代陵寢祭高陽、高辛於澶州。”《明史·禮製》記載:“洪武四年,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滑祀顓頊、高辛”。高陽乃顓頊,因其封號於高陽(今河南杞縣),號稱高陽氏;高辛乃帝嚳,因其封號於高辛(今河南商丘縣),號稱高辛氏,二帝因此被稱為高王,二帝陵俗稱高王廟。陵地古屬東郡濮陽,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隸屬滑縣,1940年歸屬新置的高陵縣,1949年劃入內黃縣,可惜因陵寢地處黃河古道,清末逐漸被飛沙湮埋。 自然環境優美,尤其逢陰雨天氣,遠遠望去,陵地上空霧氣騰騰,使人頓感此地靈氣彌空,極富神秘色彩,是有名的滑縣十二景之一。據滑縣舊志十二景圖說:“滑,古帝都,顓頊、帝嚳之陵寢在焉。其地背山面水,鬱蔥然。佳哉!乃知宇宙間靈秀之區,非帝王不能享其盛。今垂四千餘年,屢經兵燹,而高深如故,弓劍深藏,非神靈呵護不及此。經其地者,仰止憑吊能匆動千秋之感乎?”可見,二帝陵地這塊靈秀之區,背靠沙丘,面嚮硝內黃縣---顓頊帝嚳陵河,郁郁葱葱,風景宜人,千百年來,是歷朝歷代帝王的必拜之地,流傳至今四千多年,雖屢經朝代更換,兵火戰亂,但仍高深莫測,弓劍深藏,經過之人,皆肅然起敬,憑吊祖先。左邊的是世襲表。二帝在內黃建業定都後,完成了華夏文化統一大業,然後通過頻繁的社會交往和生存鬥爭,最後融合為一體,形成為華夏族群,同時也産生出大量的姓和氏。從世襲表可以看到,二帝是夏、商、周的先祖,而華夏民族的主要姓氏又大多産生於這個歷史階段。有位作傢曾經說過:“河南是中國人的媽”,可見中原及中原文化在中國的地位。中國文化起源的中心在黃河,在中原,更進一步說,在安陽,在內黃。內黃是華夏民族之根,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過山門,往西走為宋井遺址。1986從井內挖出欞星門條石和二竜戲珠碑首各一塊,還有宋代瓷片和瓦當等遺物。宋井未面世以前,一位有名的風水先生曾來二帝陵閑遊,隨後對二帝陵的風水贊不絶口,爾後說了一句話:“陵在山上,廟在山腰,水井在山腳”,說完揚長而去。後來,二帝陵看護人員不經意在此處清沙,果真發現了一口井,後經專傢鑒定為宋井,風水先生的話得到了驗證。看來,二帝陵好風水名不虛傳。最近,在梁莊鎮曹李莊村東開挖引黃工程中新發現的一塊唐開元二年的墓志上有明確記載,一位姓竇的官太爺就把自己的墓地選在了二帝陵的旁邊。可見很早以前,顓頊帝嚳陵已為周邊群衆視為聖地,對二帝所創之千秋功德頂禮膜拜,他們以依帝陵而息為希冀,藉帝陵瑤光之盛,寄托以蔭傢道永昌,子孫興旺的遺願。那邊是1986年清沙面世的老山門,為清代宣統年間修葺。山門拱券洞式,大小共有三個門洞,中間的門洞是三門中最大的一個,其兩側門洞依次減小。之所以有如此區別,是為了顯示封建制度的等級差別。中間的門為禦門,專供皇帝一人通行,東側門為陪祭文官通行,西側門為陪祭武官通行,文東武西,各有規製。從三門處有三條藍磚鋪設的甬道通嚮祭拜殿,中間的路僅供皇帝一人行走,東路為文官行道,西路為武官行道。我們看,山門規模看似很小,其實下面仍有兩米之深沒有露出地面。經專傢考證,老山門上各朝各代的磚都有,證明了各朝各代都曾有過修葺。看似不起眼的山門,反映出中國改朝換代的變遷史。雖歷經戰亂,歷經水火,幾經改朝換代,但二帝陵的神秘和帝王之氣始終遮擋不住,這也正是各朝各代帝王一旦登基,各層各類官員一旦上任,說會不惜財力、物力修廟修陵,祈求國泰民安,飛黃騰達的原因。
走過甬道,越過欞星門,腳下的為七步甬道。歷代文武百官是怎麽到此祭拜二帝的呢?先從禦橋說起,在二帝陵的西南200米處,有一座三孔六耳虎頭禦橋,那就是歷代百官祭拜二帝的起始地。陵內的守陵人姓寇,皇帝封號寇千歲,賜銅錘朝服,負責組織皇帝命官的祭祀朝拜,如有不遵奠規,銅錘打殺勿論。每逢有人祭拜二帝,寇千歲就身着朝服,手持銅錘到禦橋迎接。銅錘往下一指,文武百官下跪,銅錘往上一舉,文武百官起立,這樣三步一嗑頭,兩步一叩首,一直過山門,越過前面的欞星門,再通過這條七步甬道到祭拜臺祭祖。想想看,文武百官大隊人馬一路浩浩蕩蕩拜祭二帝,那場面何等壯觀。
正前的這座大殿是在唐建基址上修復的仿明清風格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統高10米,長約20米,寬約9米。大殿前有廊柱,後有神門,殿中樹有顓頊帝嚳塑像。東面和西面是在原址上修復的仿明清風格東西配殿。西配殿內存有二帝陵出土的各種文物。 |
|
- n.: Neihuang County
|
|
內黃 |
|
中州名鎮 | 小延安 | 湯濮 | ????業公司 | ????業 | 國企 | ????業管理局 | 鄉鎮 | 安陽市 | 行政村 | 歷史文化 | 四一二革命紀念亭 | 劇團 | 臨潁二高 | 安溪鐵觀音昌藝茶業 | |
|
|
過內黃縣 | 內黃縣二帝陵 | 內黃縣中醫院 | 內黃縣防疫站 | 內黃縣烈士陵園 | 內黃縣實驗中學 | 內黃縣落腔劇團 | 內黃縣第一中學 | 內黃縣第四中學 | 內黃縣中醫醫院 | 內黃縣人民醫院 | 內黃縣榮康醫院 | 內黃縣春蘭賓館 | 內黃縣棉紡織廠 | 內黃縣????業管理局 | 內黃縣實驗幼兒園 | 內黃縣衛南棉紡廠 | 內黃縣縣城工業園區 | 內黃縣棉麻公司井店軋花廠 | 內黃縣棉麻公司李莊軋花廠 | 內黃縣棉麻公司田氏軋花廠 | 河南省內黃縣棉紡織廠 | 河南省內黃縣革新棉紡廠 | 內黃縣皮革製品有限公司 | 內黃縣公費醫療醫院 | 內黃縣城關鎮衛生辦公室 | |
|
|
二安鄉 | 城關鎮 | 井店鎮 | 後河鎮 | 宋村鄉 | 高堤鄉 | 東莊鎮 | 張竜鄉 | 馬上鄉 | 梁莊鎮 | 楚旺鎮 | 田氏鎮 | 亳城鄉 | 六村鄉 | 中召鄉 | 石盤屯鄉 | 豆公鄉 | 田氏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