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內蒙古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區 > 內蒙古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綜合性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綜合性大學。校址在呼和浩特。創建於1957年。設有蒙古語言文學、歷史、生物、物理等係和藝術學院等。
No. 2
  內蒙古大學投訴電話呼和浩特市旅遊投訴電話:0471-4606516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投訴電話:0471—628265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內蒙古大學創建於1957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少數民族省區創立最早的一所綜合大學,1978年被教育部確立為國傢重點大學,1997年成為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之一,2004年成為教育部與內蒙古自治區共建院校。學校位於自治區首府、塞外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距北京600多公裏,空中距離衹有440公裏,空中飛行時間40分鐘,乘火車10個小時。教學區占地792畝,實習實訓基地占地1325畝,新批教學用地900多畝,總占地3000多畝。
  黨中央、國務院對內蒙古大學的創建和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建校初期,周恩來總理指示高教部從北京大學等12所高校抽調了一大批優秀教師,組成最初的師資隊伍。前國傢副主席、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自治區主席烏蘭夫兼首任校長,中科院學部委員、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繼侗先生來校執教並擔任副校長。現任校長為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生物學家旭日幹博士。
  1997年9月7日,內蒙古大學隆重舉行了建校40周年士等多種辦學層次。學校還招收民族預科生和留學生。目前各類在校生約20000人,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學生約占總數的30%。時至今日,內蒙古大學已為國傢培養了41000多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他們遍布祖國各地,乃至全世界。他們當中,有的已經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等知名專傢學者和著名企業傢,有的擔任了重要領導職務,成為國傢棟梁之材。根據國傢教育部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方針和自治區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我校將擴大研究生教育的規模,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
  學校堅持教學、科研並重的原則,在搞好教學的同時,積極承擔國傢和自治區的各級各類科研項目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蒙古學、草地生態學、生殖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等研究成果,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建校以來,學校開展科研項目3800多項,多項教學、科研成果獲得國傢級、省部級奬勵。
  1996年內蒙古大學網絡中心進入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是CERNET的西部中心結點之一。學校計算中心可以同時容納500名學生上機(每人一臺計算機)。現代化的電教中心於1998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多媒體教室達50多個。
  內蒙古大學圖書館是自治區最大的文獻信息中心之一,有蒙、漢、滿、藏以及外文圖書130萬册,設有教育部民族學科“蒙古學文獻信息中心”。近年引進了一批國內外重要文獻數據庫,經國傢教育部批準建立了《蒙古學特色文獻庫》。初步建成了數字化圖書館,提供書目查詢、文獻檢索等多項網上服務。
  1997年落成的現代化多功能文體活動中心,是目前自治區規模最大的文體館。該中心造型奇偉、設施一流、功能多樣,是開展文藝、體育活動的理想場所,包括中央電視臺的許多名牌欄目都曾在這裏舉辦。
  近年來,內蒙古大學新建了數座學生公寓,每個學生宿舍都配備了彩色電視機和電話。1998年建成的學生浴室全天候開放,它兼有洗浴、理發等多種功能。1998年建成的奧都快餐城和2000年建成的學生食堂,極大地改善了學生的用餐條件。2003年新建的東校區學生宿舍,本科生達到4人一間,有電視、電話和互聯網接口。內蒙古大學理工樓和化學樓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我校的辦學條件,我校已擁有國內一流的教學環境。
  經過40多年的建設發展,內蒙古大學已經成為一所集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多學科的、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綜合性大學。如今的內蒙古大學,仿佛一座典雅的花園,校園內紅樓聳立、緑樹掩映、春花秋月、湖水漣漪、書聲朗朗。學生公寓區中間的遊園,一色的江南園林風格,景色如詩如畫。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先後與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蒙古國等國傢的20多所高等學校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互派訪問學者和留學生。
  內蒙古大學與北京大學建立了手拉手校際合作關係。每學期選拔幾十名優秀學生到北京大學選修課程,學校承認其修讀的學分。
  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辦學水平、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目前,學校正按照“211工程”總體建設目標進行建設,力爭使內蒙古大學的整體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在全國同類大學中處於前列,部分重點學科教學科研水平達到國內乃至世界領先水平,成為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教學型大學。慶典,黨和國傢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李嵐清、布赫等為內蒙古大學題詞。1999年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江澤民親臨內蒙古大學視察,並做了一係列重要指示。2003年5月10日,吳邦國委員長在全國人民抗擊非典的重要時刻,再次來到內蒙古大學,帶來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各民族草原兒女的親切關懷。2004年臘月初八,賈慶林主席來到內蒙古大學考察並看望了學校師生。十五、十六屆政治局常委李嵐清、曾慶紅、黃菊等同志也先後到內蒙古大學視察。
  內蒙古大學擁有一支師德高尚、學風嚴謹、業務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全校現有教職工2347人,其中專任教師1373人,專職科研人員106人,教授及正高職稱教師188人,副教授及副高職稱教師358人,博士學位教師117人,碩士學位教師411人。學校擁有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他們分別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教育部科技委員會、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國際國內許多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學校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49人,碩士生導師294人,國傢和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專傢3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教師70人,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自治區“321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38人,自治區高校“111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26人。
  內蒙古大學現設有蒙古學學院、人文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法學院、外國語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理工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藝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研究生院(籌)等16個學院。設有34個係,3個公共課教學部,58個本科專業。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17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62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含MBA、MPA、工程碩士、法律碩士專業學位點);2個國傢級重點學科,8個自治區重點學科。有蒙古語言文學、生物學、數理學、生命科學與技術4個國傢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化學、文史哲2個自治區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並開設10個本科雙學士學位專業和8個本科輔修專業。我校還與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共同建設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形成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漢語文、蒙古語言文學、外語類、藝術類)、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學科專業體係。
  內蒙古大學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為主,有本科、碩士、博士等多種辦學層次。學校還招收民族預科生和留學生。目前各類在校生約20000人,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學生約占總數的30%。時至今日,內蒙古大學已為國傢培養了41000多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他們遍布祖國各地,乃至全世界。他們當中,有的已經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等知名專傢學者和著名企業傢,有的擔任了重要領導職務,成為國傢棟梁之材。根據國傢教育部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方針和自治區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我校將擴大研究生教育的規模,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
  學校堅持教學、科研並重的原則,在搞好教學的同時,積極承擔國傢和自治區的各級各類科研項目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蒙古學、草地生態學、生殖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等研究成果,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建校以來,學校開展科研項目3800多項,多項教學、科研成果獲得國傢級、省部級奬勵。1996年內蒙古大學網絡中心進入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是cernet的西部中心結點之一。學計算中心可以同時容納500名學生上機(每人一臺計算機)。現代化的電教中心於1998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多媒體教室達50多個。
  內蒙古大學圖書館是自治區最大的文獻信息中心之一,有蒙、漢、滿、藏以及外文圖書130萬册,設有教育部民族學科“蒙古學文獻信息中心”。近年引進了一批國內外重要文獻數據庫,經國傢教育部批準建立了《蒙古學特色文獻庫》。初步建成了數字化圖書館,提供書目查詢、文獻檢索等多項網上服務。1997年落成的現代化多功能文體活動中心,是目前自治區規模最大的文體館。該中心造型奇偉、設施一流、功能多樣,是開展文藝、體育活動的理想場所。包括中央電視臺的許多名牌攔目都曾在這裏舉辦。
  近年來,內蒙古大學新建了數座學生公寓,每個學生宿舍都配備了彩色電視機和電話。1998年建成的學生浴室全天候開放,它兼有洗浴、理發等多種功能。1998年建成的奧都快餐城和2000年建成的學生食堂,極大地改善了學生的用餐條件。2003年新建的東校區學生宿舍,本科生達到4人一間,有電視、電話和互聯網接口。內蒙古大學理工樓和化學樓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我校的辦學條件,我校已擁有國內一流的教學環境。
  經過40多年的建設發展,內蒙古大學已經成為一所集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多學科的、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綜合性大學。如今的內蒙古大學,仿佛一座典雅的花園,校園內紅樓聳立、緑樹掩映、春花秋月、湖水漣漪、書聲朗朗。學生公寓區中間的遊園,一色的江南園林風格,景色如詩如畫。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先後與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蒙古國等國傢的20多所高等學校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互派訪問學者和留學生。
  內蒙古大學與北京大學建立了手拉手校際合作關係。每學期選拔幾十名優秀學生到北京大學選修課程,學校承認其修讀的學分。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辦學水平、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目前,學校正按照“211工程”總體建設目標進行建設,力爭使內蒙古大學的整體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在全國同類大學中處於前列,部分重點學科教學科研水平達到國內乃至世界領先水平,成為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教學型大學。
學校簡介
  內蒙古大學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創建於1957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少數民族地區創立最早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現有4個校區,占地面積171萬平方米。1978年被確立為國傢重點大學,1997年被列為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之一,2004年成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傢教育部共建學校。首任校長是原國傢副主席烏蘭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繼侗於建校初期來校執教並擔任副校長。前任校長是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旭日幹。現任校長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連輯。
學校概況
  內蒙古大學綜合教學樓 學校實行校院係(所、中心)三級建製、校院兩級管理的管理體製,現設有蒙古學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哲學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法學院、外國語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計算機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藝術學院、交通學院、研究生院(籌)、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等20個學院和1個公共教學部,另外經教育部批準,舉辦了1個獨立學院;與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滿洲裏學院、鄂爾多斯學院。學校設有蒙古學研究中心、蒙古語文研究所、蒙古歷史研究所、近現代史研究所、周邊國傢研究所、蒙古文化研究所、蒙古文學研究所、實驗動物研究中心、高分子化學及蒙藥研究所、生物工程中心、自然資源研究所、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美生態能源及可持續性科學研究中心、黃金經濟與應用研究所、民族藝術研究所等科研機構。
  內蒙古大學是一所集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等學科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學。其中蒙古學和生命科學兩個學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現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和動物學2個國傢重點學科,生態學國傢重點培育學科;有1個一級學科自治區重點學科,18個二級學科自治區重點學科,8個自治區重點培育學科。蒙古學和生命科學兩個學科群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學校現有生物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有19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9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流動站、59個本科專業、12個雙學士學位專業。有蒙古語言文學、生物學、生命科學技術和數理學4個國傢級以及2個自治區級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校現有內蒙古草地生態學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傢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哺乳動物生殖生物學及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牧草與特色作物生物技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民族學科蒙古學文獻信息中心,有9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 2個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桃李湖學校以全日製普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為主,具有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等教育體係和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高職等培養層次。現有各類在校生23203人(不含獨立學院),其中,全日製研究生3191人(碩士研究生2905人、博士研究生286人)、普通本科生12766人、高職生2003人、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965人、成人繼續教育本專科學生3913人、留學生365人。
  學校重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水平。現有在職教職工2414人,其中專任教師1303人。教師中,有高級職稱人員744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677人;博士生導師83人、碩士生導師40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72人,被確定為國傢和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40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2人。學校註重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堅持教學科研並重原則,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建校以來,纍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4000項。隨着“211工程”建設的實施,學校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1997年以來,新開科研項目1200餘項,獲準科技項目經費1億多元,有366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傢和省部級奬勵。以“試管牛”技術為代表的一批技術已經或正在進行成果轉化,為國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教學主樓
  學校高度重視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有4門課程被評為國傢精品課程,2名教師獲得全國“高校教學名師奬”。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結論。建校以來,纍计培養各類人才5萬餘人,其中,有3人已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一批畢業生已成為各行業高層次管理人才和傑出的學科帶頭人。
  學校註重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建校以來,纍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4300餘項。“211工程”建設以來,學校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1997-2007年,新開科研項目2038項,其中國傢“863”、“973”計劃項目等國傢級項目285項;獲準科技項目經費24330.4萬元,其中國傢級項目經費12815.2萬元;發表論文10037篇,被SCI、EI、ISTP收錄588篇,被SSCI、CSSCI收錄650餘篇(“十五”開始檢索);出版專著和教材661部;獲得專利12項;獲得省部級以上奬勵445項,其中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2項、自然科學三等奬1項。體細胞剋隆牛和轉基因體細胞剋隆牛技術研究達到國際前沿水平。以“試管牛”技術為代表的一批技術已經或正在進行成果轉化,為國傢和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積極開展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體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改革開放以來,先後與國外34所高校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有6000餘人次來校進行學術訪問和學術交流,還有計劃地安排了1500多名教師出國留學、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
  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目前,總占地面積199萬平方米,校捨建築總面積56.09萬平方米。校園網覆蓋了全校教學、科研單位以及辦公、生活區,校園網絡中心是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內蒙古地區主節點。全校圖書文獻總藏量達到177萬册,圖書館是CALIS中心的B級成員館,是內蒙古高等教育文獻保障係統(NALIS)的中心館,為自治區高等教育事業提供了優質服務。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16635萬元。
  在總結辦學成績和經驗的基礎上,新一屆領導班子團结帶領廣大師生員工,不斷推進理念創新、體製創新、機製創新,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科學的態度、更加務實的作風,力爭把內蒙古大學辦成一所面嚮全國、面嚮國際的開放水平更高、嵌入社會更深、學科建設更有特色、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更有貢獻、對國傢乃至國際某些學科更有影響的高水平大學,努力使學校成為祖國北部邊疆高素質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高質量成果轉化和高層次决策咨詢的重要基地。
大事記
  1957年10月14日,內蒙古大學舉行隆重的建校典禮。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主席的烏蘭夫兼任首任校長。中科院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李繼侗來校執教並任副校長。在建校典禮上,烏蘭夫明確提出內蒙古大學的“雙重任務”,即“一方面,它與兄弟高等院校一樣地貫徹執行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身體健康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另一方面,必須看到國傢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高校,它就要擔負起繁榮和發展內蒙古民族的文化和培養本民族的知識分子進行科學研究的任務。”
  1959年3月,中共內蒙古大學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和共青團內蒙古大學第一次團員代表大會召開。
  1977年12月,召開全校教學工作會議,使遭到“文革”破壞的教學工作走上正軌。
  1978年2月,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80年9月,學校黨委召開擴大會議,研究製定學校長遠發展規劃,提出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地區特點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
  1984年3月,生物係留日教師旭日幹同日本學者合作,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體外受精的試管山羊。
  1985年,蒙古語言文學學科被列為自治區重點學科。
  1987年4月,經國傢教委批準,成立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內蒙古藝術學校作為附屬中專保留。
  1988年,中國民族史、應用數學、理論物理、生態學等4個學科被列為自治區重點學科。
  1989年3月,在旭日幹博士的主持下,內蒙古大學實驗動物研究中心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胎試管綿羊。同年8月,成功培育出第一胎試管牛。
  1992年,蒙古語族語言文學被列為國傢高校重點學科。桃李湖 文體館
  1993年,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共建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草地資源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
  1993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第六次常務會議决定支持內蒙古大學爭進國傢“211工程”。
  1993年12月,李博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年,動物生殖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無機化學、微生物學3個學科被列為自治區重點學科。
  1994年1月,在內蒙古大學成立國傢教育委員會民族學科蒙古學信息中心。
  1994年11月,蒙古語言文學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獲教育部批準建設。
  1995年,生物學和數理學(試辦)2個國傢理科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獲教育部批準建設。
  1995年5月,旭日幹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12月,成立蒙古學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開始進行學院製改革。
  1996年,建立文史哲自治區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化學自治區理科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1996年9月,內蒙古大學“211工程”通過自治區組織的部門預審。
  1997年,經批準,建立草地資源生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傢畜繁殖生物技術自治區重點實驗室。
  1997年,“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係統試點試驗研究”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
  1997年6月,內蒙古大學“211工程”通過國傢立項審核,11月經國傢計委批準成為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
  1997年9月7日,隆重舉行建校40周年慶典,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李嵐清、布赫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為內蒙古大學題詞。
  1997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到校視察。
  1997年12月,被授予自治區文明單位稱號。
  1999年,“基因序列的信息學研究”獲得國傢自然科學三等奬。
  1999年,建立自治區高等學校稀土材料重點實驗室。
  1999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江澤民親臨學校視察。
  1999年1月,由內蒙古大學牽頭,聯合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共建的內蒙古地區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獲教育部批準建設,並於2003年通過驗收,正式挂牌。這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惟一的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全國32個)。
  1999年11月,成立法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和外國語學院,至此,學校形成了校、院、係三級建製,校、院兩級管理的體製。
  2000年,“牛體外受精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
  研究生樓2000年1月,組建奧都實業發展集團公司,後勤與行政逐漸實現規範分離,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2000年3月,自治區政府决定呼和浩特交通學校並入內蒙古大學,組建內蒙古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2000年4月,下發《內蒙古大學新一輪校內管理體製改革實施方案》,新一輪校內管理體製改革正式啓動。
  2000年8月,哺乳動物生殖生物學及生物技術實驗室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0年11月,自治區政府下發《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理順內蒙古大學和藝術學院管理體製的批復》,要求教育廳製定內蒙古大學和藝術學院管理體製實質性合併操作方案,同時要求內蒙古大學加強對藝術學院的管理。
  2000年12月,蒙古學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準為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基地。
  2001年,因在國傢“863”計劃項目中取得顯著成就,旭日幹院士被國傢科技部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
  2001年7月1日,內蒙古大學“211工程”“九五”期間建設項目順利通過專傢組評估驗收。
  2002年,國傢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獲教育部批準建設。
  2002年1月,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動物學兩個學科被列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
  2002年1月,成立公共管理學院,學院總數達到15個。
  2002年10月30日,《內蒙古大學“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內蒙古自治區和國傢教育部聯合組織的專傢組論證。
  2003年,與科技部共建內蒙古草地生態學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傢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2003年1月,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200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親臨學校視察。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親臨學校視察。
  2003年12月,該校曹之江教授主持的“數學分析”課被評為2003年度國傢精品課程,曹之江教授被教育部評為首屆全國名師。
  2004年5月,教育部部長周濟和自治區主席楊晶簽署協議,成為省(區)部共建學校。
  2005年3月21日,自治區政府下發內政字[2005]67號文件,將內蒙古農業學校整體並入我校。
  2006年4月18日,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發內發改社字[2006]599號文件,內蒙古大學新校區建設一期工程項目正式立項。
  2006年8月19日,內蒙古大學隆重舉行了新(南)校區奠基儀式。自治區主席楊晶,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瑞清,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蓋山林,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內蒙古大學校長旭日幹院士,自治區各部委廳局和企事業單位領導,呼和浩特市市長湯愛軍、副市長呂慧生及玉泉區、賽罕區領導等出席了奠基儀式並培土奠基。
  2007年9月7日,內蒙古大學迎來自己的50華誕。
  2009年6月,內蒙古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成功培養出了國內首例剋隆絨山羊,並且世界首例綿羊精原幹細胞移植實驗也在這裏獲得成功。
相關詞
內蒙古領導校長副主席生物華南農業大學人物農業
綏化九三學社科學領域顔祥志重慶人運籌學學者中國礦業大學學者
作傢風雲人物北京大學歷史學民族史蒙古學歷史學家蒙古史
蒙語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教授更多結果...
包含詞
內蒙古大學教授內蒙古大學法學院內蒙古大學圖書館
內蒙古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內蒙古大學交通學院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
內蒙古大學研究生院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
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大學計算機學院
內蒙古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內蒙古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內蒙古大學鄂爾多斯學院內蒙古大學桃李湖賓館內蒙古大學職工技術學院
內蒙古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內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內蒙古大學蒲公英青年志願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