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 : 中藥材 : 人體解剖學 > 內耳
目錄
nèi ěr nèi ěr
  耳朵最裏面的一部分,由復雜的管狀物構成,分為半規管﹑前庭和耳蝸三部分,主管聽覺和身體的平衡。
骨迷路
  骨迷路(bony labyrinth)沿顳骨岩部長軸排列,由後外上至前內下共分為三部即骨半規管、前庭和耳蝸。
  1、骨半規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 位於顳骨岩部的後外上方,是三個“c”字形的骨性管道,按照各自與顳骨岩部長軸的關係分為:前骨半規管、後骨半規管和外骨半規管,三者互相垂直排列。前骨半規管凸嚮上,與顳骨岩部的長軸垂直;後骨半規管凸嚮後外,與顳骨岩部的後段接近平行;外骨半規管凸嚮外側,呈水平位,又稱為水平骨半規管。每個骨半規管有兩個骨腳,較細的一端為單骨腳,粗的為壺腹骨腳。其中前、後骨半規管的單骨腳合為總骨腳,故三個骨半規管以五個孔開口於前庭。
  圖示:1、砧骨 2、錘骨 3、鼓膜 4、蝸窗 5、咽鼓管 6、耳蝸7、前庭蝸神經ⅷ 8、半規管、壺腹、橢圓囊、和球囊 9、位於卵圓蝸(前庭窗)上的鐙骨
  2、前庭(vestibule) 位於骨迷路中部,是一不規則、擴大的腔隙,其前下方有一大孔與耳蝸相通,後上方以五個小孔接骨半規管。前庭內側壁鄰接內耳道底,有神經穿過。前庭外側壁構成鼓室的內側壁,此壁中部的隆起稱為岬,岬的後上方有卵圓形的前庭窗,被鐙骨底封閉;岬的後下方有圓形的蝸窗,被第二鼓膜封閉。
  3、耳蝸(cochlea) 位於前庭的前內下方,形似蝸牛殼,由骨蠃旋管圍繞其中心骨軸(蝸軸)構成。耳蝸尖端稱為蝸頂,朝嚮前外側;耳蝸底部稱為蝸底,對嚮內耳道底。蝸頂至蝸底之間錐形的部分稱為蝸軸,由骨鬆質構成。蝸軸內有蝸神經血管穿行。自蝸頂至蝸底由蝸軸嚮外側發出一骨蠃旋板,骨蠃旋板的遊離緣呈鐮刀樣的薄骨片,在蝸頂處與蝸軸之間形成一孔,稱為蝸孔。骨蠃旋板伸入骨蠃旋管內,但未達到骨蠃旋管的外側壁,其間缺損的部分是膜蝸管附着的基礎。由於骨蠃旋板和膜蝸管的存在,將骨蠃旋管的內部分隔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稱為前庭階,與前庭窗相連;下部稱為鼓階,與蝸窗相連。兩階內的外淋巴液在蝸孔處相通。
膜迷路
  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是套在骨迷路內的封閉的膜性管道,被內淋巴液填充。根據其與骨迷路的對應關係依次分為膜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蝸管。
  1、膜半規管(semicircular ducts) 位於骨半規管內,其形態類似於相應骨半規管,也有三個,分別稱為前膜半規管、後膜半規管和外膜半規管。各自的膨大稱為膜壺腹,其內壁的隆起稱為壺腹嵴,是位置覺感受器。
  2、橢圓囊(utricle)和球囊(saccule) 位於前庭內,為互相通連的兩個膜性囊。橢圓囊在後上方,球囊在前下方。橢圓囊與膜半規管相通,球囊與蝸管相通,囊內壁分別有橢圓囊斑和球囊斑,是位置覺感受器。
  壺腹嵴、橢圓囊斑和球囊斑統稱為前庭器或位置覺感受器,其中壺腹嵴能感受旋轉運動的刺激;橢圓囊斑和球囊斑能感受直綫變速(加速或減速)運動的刺激。此感受器病變時,不能準確地感受位置變化的刺激,而導致眩暈癥(以旋轉為主),臨床上稱為“美尼爾氏綜合徵”。
  3、蝸管(cochlear duct) 是位於耳蝸內的膜性管,附着於骨蠃旋板的遊離緣,分隔前庭階和鼓階,斷面呈三角形,上壁為前庭膜,下壁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高低不等的毛細胞,稱為蠃旋器(Corti器),是聽覺感受器,可相應接受低高聲波的刺激。外側壁富含血管,是膜迷路內的內淋巴液的發源地。
內耳道
  內耳道(internal acoustic meatus)位於顳骨岩部後面中部,自內耳門到內耳道底,長約10mm,內有前庭蝸神經、面神經和迷走神經穿行。內耳道底鄰接骨迷路的內側壁,有一橫位的骨嵴,稱為橫嵴,將內耳道底分隔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的前份有一圓形的孔,有面神經通過;上部的後份為前庭上區,有橢圓囊壺腹神經通過。下部的前份有蠃旋孔列,排列成蠃旋狀,有蝸神經通過;下部的後份為前庭下區,有球囊神經通過,此區的後方有一單孔,容壺腹神經通過。
英文解釋
  1. :  internal ear
  2. n.:  inner ear
相關詞
器官人體解剖學半規管球囊耳蝸聽力學
毛細胞眩暈
包含詞
內耳炎內耳的內耳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