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生 preserve one's health; keep in good health》 |
詩人: 陸遊 Lu You
稟賦本不強,四十已遽衰, 藥裹不離手,對酒盤無梨。 豈料今八十,白間猶黑絲, 咀嚼雖小艱,幸未如牛?。 昔雖學養生,所遇少碩師, 金丹既茫昧,鸞鶴安可期? 惟有庖丁篇,可信端不疑。 愛身過拱璧,奉以無缺虧。 孽不患天作,戚惟憂自詒。 攣躄豈不苦,害猶在四支; 二竪伏膏肓,良醫所不治。 衣巾視寒燠,飲食節飽饑, 虎兕雖在傍,牙爪何由施? 老人不妄語,聊賦養生詩。 |
《養生 preserve one's health; keep in good health》 |
詩人: 陸遊 Lu You
武丁命傅說,治國如和羹; 天亦命放翁,用此以養生。 抑過補不足,輔相其適平。 千歲汝自有,不必師廣成。 |
《養生 preserve one's health; keep in good health》 |
詩人: 陸遊 Lu You
衰病猶弱國,地與齊楚鄰, 朝憂羽書來,暮畏戎車塵, 奔命不敢辭,所懼殘吾民。 羸老正類此,日夜憂其身, 起居食飲間,恐懼自貴珍, 一念少放逸,禍敗生逡巡。 所以古達者,訓戒常諄諄。 不死正爾得,成真非有神。 |
《養生 preserve one's health; keep in good health》 |
詩人: 陸遊 Lu You
受廛故裏老為氓,三十餘年學養生。 倩盼作妖狐未慘,肥甘藏毒酖猶輕。 忠言何啻千金藥,赤口能燒萬裏城。 陋巷藜羹心自樂,旁觀虛說傲公卿。 |
|
請鑒賞:
|
|
保養身體 |
|
養生之道 |
|
得養生焉。——《莊子·養生主》 |
保養生命;維持生計 Maintenance of life; to maintain their livelihood |
保養生命;維持生計。 漢 荀悅 《申鑒·政體》:“故在上者,先豐民財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後桑蠶宮,國無遊民,野無荒業,財不虛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謂養生。” 唐 韓愈 《與李翺書》:“僕之傢本窮空,重遇攻刼,衣服無所得,養生之具無所有。”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夫鳥獸雜處,角力以養生。” |
攝養身心使長壽 Photo b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to longevity |
攝養身心使長壽。《莊子·養生主》:“ 文惠君 曰:‘善哉!吾聞 庖丁 之言,得養生焉。’” 宋 陸遊 《齋居紀事》:“食罷,行五十七步,然後解襟褫帶,低枕少臥,此養生最急事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捲二:“同年 儲梅夫 宗丞,能養生,七十而有嬰兒之色。” |
畜養生物 Keeper of biological |
畜養生物。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捲十四:“ 趙閲道 為人清素,好養生,知 成都 ,獨與一道人及大龜偕行。” |
謂駐紮在物産豐富﹑便於生活之處 ﹑ Stationed in the rich resources that facilitate the life of the Department |
謂駐紮在物産豐富、便於生活之處。《孫子·行軍》:“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張預 註:“養生,謂就善水草放牧也;處實,謂倚隆高之地以居也。” |
|
生育。《史記·日者列傳》:“而以義置數十百錢,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患或以免,事或以成,嫁子娶婦或以養生:此之為德,豈直數十百錢哉!”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娘兒們也不行》:“‘養生’得太多了,就有人滿之患。” |
|
指奉養父母。《孟子·離婁下》:“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焦循 正義:“孝子事親緻養,未足以為大事,送終加禮,則為能奉大事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之義》:“聖人知之,故多其愛而少嚴,厚養生而謹送終,就天之製也。”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捲上:“送死養生,立後繼絶。” |
|
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欲、闢𠔌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
|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大自然中日月經天的現象,啓發人們師法自然、回歸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這種期望雖然難以實現,但自古以來追求長壽者卻大有人在。漢末 在《 》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藥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知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確有相當的造詣。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源於老莊之學,後來主要發展於佛、道兩傢,它與兩傢倡導修煉和清靜無為的主張分不開,而這也正是 修煉的重要前提。儒傢的氣功,主張以無私無畏的浩然正氣為根本,即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後世傳習甚少。故氣功亦以佛、道兩傢為主,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視為氣功學術的經典作品。晉隋時期,礦物藥養生達到頂點,服食五石散幾乎成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時髦,流傳既廣,遺禍亦烈,傷身殞命者比比,這從隋代《諸病源候論》有關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以後,衰而未絶,帝王豪門因之亡命者代有記述。房中術則在秦漢以前似乎較為開放,這從古時記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殘存帛書中可以看出。宋以後,可能由於程朱理學的發展及影響,性及性生活的封建觀念和壓抑排斥性的看法日趨嚴重,談房中術者不被采錄,或視為禁書而遭封刪,故流傳後世者極少。闢𠔌養生術自創立至今也逾千載,代有流傳,衹因遵行不易,須與坐禪等功法相輔而行,一般人難於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終沒有較大的發展,僅局限在佛教、道教的少數流派中傳播。相反,飲食調攝養生法則因符合上下各個階層尤其是上層社會的需要,故日漸發展,代代深入。四時調攝養生、環境養生等因其順應自然、符合人願,故而日積月纍,研究漸趨深入。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內外對養生學的研究日趨活躍,國外重點在於理論研究及實驗,探索衰老的形成原因及機理,包括生物內在的决定因素與生物生存過程中的有害積纍兩個方面;中國則側重於傳統理論的整理及對抗衰老具體方法的探索。
去病延壽六字訣
吹、呵、噓、吃、呼、嘻為延壽六字訣,做法是口吐鼻取。
1、總訣
肝若噓時目爭精,肺知曬氣雙手舉,心呵頂上連儀手,腎吹抑取膝頭平,脾病呵時須攝口,三焦各熱臥嘻嘻。
2、吹腎氣
正坐,以兩手舉起從耳朵左右引三度或是反手拋射,左右同轉身三五度即可,以足前後逾左右各十數度,此法能去腰腎膀胱間積聚的風邪,其餘如上法,如果要修煉要在靜室裏焚香,順溫涼之宜,明燥濕之異,每夜半後生氣時,或五更睡覺,先呵出腹內濁氣,或一到九止,或到五止,定心閉目,叩齒三十六通,以積心神然後以大拇指背試眼睛九遍,並按鼻左右七遍,把兩手擦得很熱,閉住口,先要呼吸然後到摩面,不論次數,為真人起居法,再以舌尖抵着上齶,口中內外津液滿口。分三次咽下,令人胃存神受。這樣作三度九咽,得以深深灌溉五髒光澤。
3、呵心氣
坐正,兩手握拳,用力左右互相築各六度,又坐正,一手按另一手的腕上,另一手嚮下拓空如重石,又以兩手相儀,用腳踏在手中各五六度,能去心胸間風邪諸疾,關氣為之,閉目良久,三咽,三叩齒纔停止。
4、噓肝氣
坐下正,以兩手相重按下,將身體嚮左右各慢慢移動三五度,又坐正,兩手泄相儀翻覆嚮胸三五度,此舉能夠化除肚內鬱積的風邪毒氣。
5、吃肺氣
坐正,兩手抵地,縮身麯脊嚮上舉三次,可以消除肺部的風邪和積勞,亦可反手用掌頭輕打脊上左右各三五下,閉目咽液叩齒三下纔停止,此舉能消除胸臆間的風毒閉氣。
6、吸脾氣
大坐,一腳伸,一腳屈,兩手嚮後反擊各三五度,亦可跪坐,以兩手抵地,眼睛顧盼虎視各三五度,能去脾髒風邪增加食欲。
7、嘻三焦
平坐,昂頭,兩掌嚮上,以兩手輓腳腕,搖動三五度,或大坐,兩腳嚮左右伸開,以兩手扣地,舉身腰脊三五度,能去腎內的風毒邪氣。 |
|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註,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傢,諸子百傢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瞭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 著《養性延命錄》、唐代 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鬍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係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闢𠔌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闢𠔌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舑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製丹藥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藥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藥,開人類藥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傢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竜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樸子》。 |
|
養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壽,康健無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嬰幼、丁壯、老邁,衹要一息尚存,均要養生,且養生的要求亦因其情況不同而異。
對壽命的要求
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大致的正常壽命,蜉蝣之短、靈龜之長,物種使然。人類正常壽命有多長,說法不一。據《 》記載,排除去世離俗、積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壽無窮期、與天地永在外(此歸於道傢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壽命應達百歲,與現代對人壽命的認識基本一致,但至今衹有少數壽星可以達到。現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傢尚不能逾80歲,可見養生確是全人類面臨的一大課題。
對健康的要求
健康包括身體與精神兩個方面,而諸如植物人、白癡等,其身體的生機可能正常,但神識闕如或不全,失去了人為萬物之靈的特徵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另有羸弱病殘,衰頽老邁,輾轉不離床褥而兼呈聾、盲、失語須人照料方能生活者,亦不算達到了養生的要求。必須是活動自如、視聽不衰、神智正常,即《 》所謂“度百歲而動作不衰”,纔算達到了健康長壽的養生標準。
不同年齡的養生要求
①胎兒期。依於母體,長於子宮,亦能感受外界及母體的影響,此期養生主要依賴胎教,故各種養生要求均針對母體,以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諸如行動穩重、食飲豐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聞惡聲、目不睹惡事、睡眠充足、節制房事等。
②嬰兒期。已離母體,哺乳賴母。此期為稚嫩之時,形氣未充,神氣未定,易飽易饑易驚易為邪襲,病則傳變迅速,故此期養生在於母子同養,養母以防止母病及子,養子以保證其各種生理需求,適其寒溫、多見風日、合理飲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嬰兒發育結實、穩定。
③幼兒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脫離母體,養生主要在於自身,但又須父母的指導和關懷。此期特點是生長迅速,智力、體力大增,生殖力亦漸成熟,是精神與形體變化最顯著的時期。精神方面應對其和藹、關懷,指導其明事理、辨善惡,失教將導致性格孤僻、行為怪誕,甚至為害社會;身體方面倡導雜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腳勤快,要充分保證其成長發育的營養需要,避免發育遲緩、發育不良等;尤須註意使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傢務及社會公益活動,急公好義,避免因過分溺愛而養成其所求必得,從不顧及他人的惡習。
④壯年期。此期為人智力、體力的頂峰階段,達到肌肉隆盛、筋骨勁強、精力充沛的最佳時期,但也是自頂峰回落、開始走嚮衰老的時期。常由於自恃盛年,飲食勞逸皆失節制,當時不覺,實際體質已損,邁入暮年後迅速衰老,故而此階段的養生重在保持和諧適度,雖精力盛壯但不做竭力之事,不任徹夜之勞,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動靜結合,節欲保精,把體力、精力保持在旺盛的水平,可延長青春、延緩衰老。
⑤老年期。生命的最後階段。人之衰老為自然規律,故精神上要放得開。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卻,心無羈絆,怡然自得,訪友話舊,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一憑己性為取捨,註意起居規律、食飲適宜、鍛煉有常,使陰陽平衡、氣血順暢,精氣神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則老而不衰,可望延年益壽。 |
|
養生的理論均從維持人的正常狀態出發,把減少消耗、加強再生、保持順暢、維持穩定作為重要的着眼環節,主要強調如下幾點。
調和陰陽
《內經》說“生之本,本於陰陽”,又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所以,調和陰陽則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調和之道,須順時以養陽,調味以養陰,使陽氣固密、陰氣靜守,達到內實外密、健康有壽。
流通氣血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二者相伴,貫通周身,熏濡百節,流通則生機正常,滯塞則淤結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體動作促進氣血流行,即華佗授弟子五禽戲時所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勞動則氣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是以意念來導引氣的運行,氣行則血行,身體雖或動或止,但氣血之流通、 之舒暢始終得以保證,此即氣功吐納之術。二者均是通過氣血流通而養生。
培補精氣
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於父母,藏於腎,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後天之精由生化而來,亦藏於腎。故精乃陰氣之本源,精盛則本壯,氣化之源旺,故生氣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動無不消耗陰精,故而用藥食培補精氣,補精以滋源,補氣以助化精。延年之藥食雖多,而不外乎培補先後天精氣之大要。
節欲保精
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則傷精,故須節欲以安精神;房室有節以保腎精,使精常滿盛,而體健壽延。
方法養生方法很多,着眼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大致分以下幾類:
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頽;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緻確定的區分。這裏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藥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藥養等。
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欲無節則過耗,將緻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采補。前者有食餌、藥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嚮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衹要達到適宜也就可以了。 |
|
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源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主旨在於效法自然,而其成功的程度亦决定其養生的效果。
壽命的無限延長說,即源自古代哲學特別是老莊學說。莊子在《天道篇》中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內經》在談到壽無窮期的真人、至人時,說他們能把握陰陽或和於陰陽,即掌握了自然規律,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達百歲而動作不衰、度百歲乃去的一般符合養生之道的人,也要恬淡虛無,這是道、釋二傢清虛為保、清靜無為的思想的體現。
具體的養生原則,除了思想上的要求外,生活中的具體指導則包括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及行不欲離於世等,又與孔孟關於註重飲食的規律、數量、品質,強調精神愉快、兼善天下的積極幹預社會的主張相吻合。結合《 》的成書年代來看,這是明顯地受到上述諸傢有關養生主張的影響,並吸收了這些觀點。養生學與相關學科關係:①與老年醫學的異同:二者都研究衰老的原因,探索延緩和控製衰老的途徑、方法,保持老年人的健康、預防老年性疾病的發生等內容;不同點在於老年醫學局限於老年這一特定的人生階段,以此期間的疾病及其診療為研究內容,養生學則不包括治療部分,也不局限於老年這一年齡段。②與康復醫學的異同:康復醫學的研究對象特指疾病已被控製而其造成的影響尚未得到完全糾正這一特定領域,如病愈後衰弱體質的復壯,骨折愈後關節僵直、肌肉萎縮的恢復,腦出血停止後喪失功能的恢復,人工替代部分(如假肢等)的功能鍛煉等。其中如體質的復壯也屬於養生學的內容,而其餘的則更接近於治療學的內容。至於人工肢體及其功能鍛煉,則屬於西醫學中伴生的問題,古養生學中無此內容。③與預防醫學的異同:預防醫學更重視如何預防疾病,如各種預防藥物的研製與應用、各種控製病因的手段等;養生學雖也包括強身防病的內容,但卻衹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養生學雖然涉獵廣泛,但不如預防醫學針對性強。④與體育鍛煉的關係:應該說,一般的體育鍛煉不問其形式和內容,都是從強身健體出發,如遊泳、登山、跑馬、射箭、下棋、打拳,均是養生的內容。但體育中的競技,則更在於决出勝負,在於體能的最高表現,已與養生目的不同,也不一定能達到長壽的目的。另外,如武術、技擊等雖與太極拳相近,但重在打鬥、製敵取勝,是防止被武力傷害意義上的預防,而不是防止被疾病傷害意義上的預防,故而不屬於養生學的範疇。正如同弦歌自娛可以養生,而音樂戲劇不屬於養生學一樣。
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的意思等。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的意思。總之,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就是將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達到《內經》所說的“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署,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生産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藥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在養生學中強調“治未病”,防重於治,提出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理論;諸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又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日:“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再如《靈樞·歲露篇》載:“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曰:“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瘧。”以上道出了:“天人相應”養生依據,提出了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要適應外在環境,人體內在環境必須要統一,這就要求五臟六腑機能互相聯繫,以互相製約,保持相對平衡和協調。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日:“陰平陽秘,精神乃洽。”的道理。《素問·刺法論》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素問·評熱病論》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人體正氣,來源於五髒,五髒堅強,血氣充實,衛外固密,外邪無從侵入,疾病則不發生,健康則有保證。藥膳與養生的特點 養生法則與方法中醫學的整體觀理論強調人體平素必須註重四時的氣候變化去適應,避免外邪侵襲,是養生的法則,應該遵循,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鼕養陰,以從其根….-”。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鼕養藏氣,利用外界環境因素,增強體質。總的來說:
一:要順應春夏秋鼕的變化,與所處的節氣和諧,始終保持融入自然的的狀態。這部分占了養生的十分之七,所謂“三分調七分養”之七
二:保持和諧的心態隨遇而安,保持健康的心理。這部分占了養生的十分之二,即“三分調”的個人調養部分
三:及時調理身體失衡之處,使人體在變化的時空中處於平衡狀態。這部分占了十分之一。
可喜的是從2004年5月開始,國傢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國傢衛生部,與北京大道堂中醫養生研究院共同舉辦了四期養生培訓班,至此養生這一職業正式被國傢批準,命名為“養生師”。 |
|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註,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傢,諸子百傢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瞭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鬍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係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闢𠔌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闢𠔌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製丹藥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藥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藥,開人類藥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傢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竜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樸子》。
學習太極拳悟道人生
女白領熱衷學習古箏,許多男性白領則更鐘情於太極拳。就職於一傢人力資源公司的趙先生周末參加了一個太極拳班,兩個月後,在太極拳一招一式舒緩動作中,趙先生覺得啤酒肚小了不少,整個人也清爽起來。
“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也是心靈養生的過程,太極拳看似相悖,其實都可以相互轉化。”趙先生告訴記者,在太極拳中學到的東西也可以運用到職場上,比如老子的以柔剋剛,運用到一些工作的處理上很有效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專傢魏高峽目前正在跟蹤記錄一些素質較高的太極拳學習者,看傳統文化對他們心理産生的變化。她告訴記者,研習如太極拳等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調控人的情緒,完善人性。此外,長時間群體性的體育鍛煉讓人體會分享的過程。
慢生活助力職場發展
為何衆多白領熱衷於慢下心來修習古藝?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專傢魏高峽告訴記者,人們有意識地放慢節奏生活原因之一是壓力要找到一個排解的渠道,而通過重拾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對抗現代焦慮很好的方式。從另一方面來說,無論是古箏、茶道還是太極拳,並不單純是學習一種技能,而是更多地培養了一種專註和放鬆能力,這對職場生活很有幫助。同時,有一定文藝特長的員工更容易産生個人魅力,在競爭中也具有一定優勢。 |
|
養生的理論均從維持人的正常狀態出發,把減少消耗、加強再生、保持順暢、維持穩定作為重要的着眼環節,主要強調如下幾點。
調和陰陽
《內經》說“生之本,本於陰陽”,又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所以,調和陰陽則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調和之道,須順時以養陽,調味以養陰,使陽氣固密、陰氣靜守,達到內實外密、健康有壽。
流通氣血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二者相伴,貫通周身,熏濡百節,流通則生機正常,滯塞則淤結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體動作促進氣血流行,即華佗授弟子五禽戲時所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勞動則氣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是以意念來導引氣的運行,氣行則血行,身體雖或動或止,但氣血之流通、[[經絡]]之舒暢始終得以保證,此即氣功吐納之術。二者均是通過氣血流通而養生。
培補精氣
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於父母,藏於腎,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後天之精由生化而來,亦藏於腎。故精乃陰氣之本源,精盛則本壯,氣化之源旺,故生氣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動無不消耗陰精,故而用藥食培補精氣,補精以滋源,補氣以助化精。延年之藥食雖多,而不外乎培補先後天精氣之大要。
節欲保精
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則傷精,故須節欲以安精神;房室有節以保腎精,使精常滿盛,而體健壽延。 |
|
一、適應自然規律
“人與天地相應。”(《靈樞邪客》)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適應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采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即提出“春夏養陽,秋鼕養陰,以從其根。”這種“順時攝養”的原則,就是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節律進行養生,從而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
二、重視精神調養
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要盡量地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因為,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等,有利於精神的調養。因而,要積極創建這種環境和氛圍,盡量避免來自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軀體疾患既可給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負擔,其內源性刺激還可産生異常的情志變化,加重病情,影響康復,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
過激、過久的情志刺激,衹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調節範圍時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調節能力,首先與人的“志意和”密切相關。亦即《靈樞本髒》所說的:“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矣。”具體言之,“志意和”與人群中個體的氣質、性別、年齡、經歷、文化思想修養等密切相關,從而表現在對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發生性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而要求人們能通過養生活動善於自我心理調攝,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來轉移情緒情感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房事有節
男女兩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賦予的本能,是人類種族延續所必須的,而且男女從青春發育期開始就自然地産生性行為的欲望,這是腎中精氣充盈的表現。性生活適當,不但有利於個人的健康,同時對民族的繁衍昌盛,社會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代醫傢未有不重視性生活者。
自古以來,人們皆主張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說明性生活是必須的,是順應自然的。如果成年之後,沒有適當的性生活,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滿足,日久易釀成疾病;而且在心理上由於所欲不遂,隱麯難伸,易形成氣機鬱滯之證。古代醫籍中每有論及寡婦、鰥夫之病者,認為肝失疏泄者居多,其緣故即在於此。
由於性生活要消耗腎精,因此必須節制。腎中精氣是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全身陰陽之根本,過於消耗,必致虧虛,往往導致性機能減退,全身虛弱,甚至早衰,故腎精不可不惜。
四、註意形體鍛煉
形體的鍛煉,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體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髒腑功能健旺,增強體質,還能以“動”濟“靜”,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因而,運動養生是養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對於形體的鍛煉,一般要求運動量要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並且要求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方能收到動形以養生的功效。
五、謹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備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辯飲食之宜忌
《金匱要略》曾經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緻危。”說明已認識到了飲食與人體健康之間存在着宜與忌、利與害的辯證關係。因而,辯飲食之宜忌是食養的原則之一。一般說來,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平體之人,宜進平衡飲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而機體對於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的飲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可以推遲衰老的發生,可以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因而,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盡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即平衡膳食的原則。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的“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已經包涵着在食養中飲食調配要求營養全面、合理的認識。
五、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於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其二是要註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藥物預防等。如:早在《素問遺篇刺法論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幹也”的記載。至於近代采用藥物預防傳染病及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其內容更為豐富,構成防病養生活動中重要的一環。(轉下篇:養生的主要方法) |
|
養生方法很多,着眼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大致分以下幾類:
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頽;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緻確定的區分。這裏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藥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藥養等。
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欲無節則過耗,將緻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采補。前者有食餌、藥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嚮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衹要達到適宜也就可以
熏治養生
以傳統中醫芳香熏治,達到養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藥物有艾草、蒼術、貫衆等。臨床上運用蒼術的方劑很多,端午節前後,古人有用蒼術“闢疫邪”的習俗,或用蒼術熏屋,或以蒼術和辛夷、薄荷、蒼耳子等多種中藥做成香袋、香囊挂於室內、佩於身上。達到闢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熏治養生,芳香闢晦、清熱解毒。可安寢、預防時疫、淨化空氣、改善亞健康、驅蚊去蟲等。對於現代都市人群,可謂萬能養生方。自行買香藥熏治劑量及方法較難掌握,故推薦古格藏香坊《四部醫典》藏藥名香。(摘自《古格藏香坊》)
四季養生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
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人為什麽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麽相應?陰陽氣化相應。所以,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就必須知道陰陽氣化的規律。
那麽,什麽是陰陽?要能做到順應陰陽氣化養生,當然首先應該知道什麽是陰陽。
凡是嚮陽光的、外嚮的、明亮的、上升的、溫熱的、永恆運動的,都屬於陽。
凡是背陽光的、內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對靜止的,都屬於陰。
陰陽産生於宇宙運動,具體是日、月的運動。
日、月運動産生陰陽,陰陽相互作用産生的氣的變化叫陰陽氣化。陰陽氣化産生寒、熱、溫、涼四季變化及晝夜溫差。
講到陰陽,那就必須提到 《易經》,《易經》 是中國經典中的經典,一部 《易經》 就是講陰陽運動、討論陰陽哲理的書。
有這麽一條真理:愈是簡單的,就愈是實用的。太極圖就是講陰陽氣化的最簡單卻又是最實 用的圖示,它濃縮了 《易經》 最高深的陰陽哲理。
美麗的太極圖由陰魚及陽魚所組成,如下圖所示。
太極圖濃縮了陰陽哲理,是陰陽運動的象徵。
太極圖的含義其實就是一句話:
陰陽平分天下。
說具體一點,天下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的運動,都是陰與陽的合抱體,它們互相轉化,互相製約,陰極則陽,陽極則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人的養生也要隨着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而變化,那麽,陰陽消長的規律是什麽?
一天之中的子時 (夜晚23至1點) 、一年之中的鼕至是陰極;而一天之中的午時 (11至13點) 、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陽極。
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長。就是說:陰極則陽,陽極則陰,陰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嚮陽轉化,陽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嚮陰轉化。陰極之後,進入陽長陰消階段;陽極之後,則又進入陰長陽消時期。卯時是一天中的5至7時,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時是一天中的17至19時,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簡要言之,從子到午為陽時,從午到子為陰時。
人的五髒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具體是:
春 (風) 氣通於肝。
夏 (火) 氣通於心。
長夏 (濕) 氣通於脾。
(燥) 氣通於肺。
鼕 (寒) 氣通於腎。
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 《黃帝內經》 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春天如何養生?
春天是陽長陰消的開始,所以應該養陽。春天主生發,萬物生發,肝氣內應,養生之道在於以養肝為主,原則是:生而勿殺,以使志生。養神志以欣欣嚮榮。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意思是傷了肝氣,就會降低適應夏天的能力。
所以 《黃帝內經》 提出:春三月要夜臥早起,披發緩行,廣步於庭 (到庭院中散步) ,以使志生 (使志氣生發) 。
夏天如何養生?
夏天是陽長陰消的極期,夏天主長,萬物茂盛,心氣內應,養生應以養心為主。要使氣得泄 (當汗出就汗出),因為夏天屬陽,陽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則傷心,秋天就會得痰證 (呼吸方面的病),那麽就會降低了適應秋天的能力,所謂奉收者少。
正如 《黃帝內經》 所說:夏三月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不要怕陽光),使志無怒 (心情要愉快) ,使氣得泄 (不要閉汗),若所愛在外 (多到戶外活動) 。
秋天如何養生?
秋天是陰長陽消的時候,所以要養陰為主。秋天主收,萬物收斂,肺氣內應,養生應以養肺為主。收斂神氣,逆之則傷肺,鼕為飧泄 (完𠔌不化的腹瀉) ,奉藏者少 (降低了適應鼕天的能力)。
所以《黃帝內經》說:秋三月,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與雞一起作息),使志安寧,收斂神氣。
鼕天如何養生?
鼕天,大地收藏,萬物皆伏,腎氣內應而主藏,養生應以養腎為主,逆之則傷腎,春天會生痿病。奉生者少 (降低了適應春天的能力)。
所以 《黃帝內經》 說:鼕三月,萬物閉藏,水冰地凍,無擾乎陽 (不要耗散陽氣),要讓神氣內守,要避寒就溫,少出汗。必待日光 (多曬太陽)。
為什麽說春夏要養陽、秋鼕要養陰?
為什麽要順應大自然的陰陽氣化養生?
因為四時陰陽消長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所以 《黃帝內經》 說聖人要春夏養陽,秋鼕養陰。
春夏為什麽要養陽?因為春夏是陽長陰消的階段,順應陽長的氣化趨勢養陽,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所以春夏要養陽。
秋鼕為什麽要養陰?因為秋鼕是陰長陽消的階段,順應陰長的氣化趨勢養陰,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所以秋鼕要養陰。
陰陽是互根互補的,按照陰陽的關係,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為陽之基,無陰則陽無以化;陽為陰之動力,無陽則陰無以生。所以秋鼕養陰,也就是為了春夏的陽有根基;春夏養陽,那麽秋鼕的陰纔有動力。
陰虛的人如何養生?
——陰虛的特徵
陰偏衰,指人體精、血、津液虧耗,陰不製陽、陰液不足,主要是腎陰不足,因為腎陰為諸陰之本。
陰虛則熱,所以具體表現是:五心 (胸心、兩手心、兩足心) 煩熱、骨蒸潮熱,面紅上火,咽幹口燥,消瘦盜汗 (夜裏睡醒出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導致陰虛的原因:主要是邪熱傷陰,五志 (喜、怒、悲、思、恐) 太過,化火傷陰,久病體虛耗陰。
——對陰氣的重新認識
陰氣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兩類:病理性的陰是廢物,是要排出的;而生理性的陰是人體所不可少的,因為陰為陽之基礎,無陰則陽無以化,所以養陰確實重要。
水在養陰中更為重要。因為水是陰陽氣化的基礎,沒有水,生命就不能繼續。水是陰氣之源,因此,不但應多喝水,還要吸陰氣。
——陰氣在哪些地方最多?
第一,海邊、山林、河畔、高山。在這些地方進行鍛煉,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陰氣,無疑對長壽十分有益。
第二,接地氣。這是養陰的重要方法。因為天為陽,地為陰,地是陰氣的礦藏,所以接地氣十分重要,這就是說,應該經常赤足,這樣地氣可以從足心的涌泉穴上升入體。
第三,北方。這是陰氣産生的重要方向,所以陰虧養生要面北,以汲取北方陰氣。
第四,夜晚,面嚮月光。因為晝為陽,夜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所以陰虧的人養生,在夜晚面對月光效果最好。
第五,低凹處。這是陰氣較濃之處,因為高為陽,低為陰。住一樓的人也有好處,每天都能接着地氣,因此壽命要比住高層的人長。
——養陰的飲食有哪些?
第一,長在水裏的東西,如藕、竹筍、荸薺、菱角。
第二,生在嚮北、背陰處的食物,越鼕的鼕小麥,長在地裏的地瓜、山藥等。
總之,地氣、北方、月光、低凹之處都屬陰,是采吸陰氣(所謂負氧離子)的有效地方。
陽虛的人如何養生?
——陽虛的特徵是什麽?
陽偏衰,指人體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陽虛則寒。人體陽氣不足,主要為腎陽虛衰(命火不足),因為腎陽為人體諸陽之本。
産生陽虛的原因:多為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包括飲食不當、勞倦或疾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對生命的重大意義
陽氣是生命的動力。氣,在古代寫“”。即氣寓火之意,火,就是動力。所以陽氣有動力的作用。
陽化氣,陰成形。無陰則陽無根,無陽則陰無以化,所以陰氣的化生必須依賴陽氣。先天之氣,又稱為元氣,是生命的火種,藏於腎,又稱為命火,命火極為寶貴。
火種熄滅則生命終結,所以保護陽氣、減少陽氣損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奧秘。
——陽氣在哪些地方、哪個時辰最多?
第一,正午,日頭當頂,立於庭院,脫帽,日精可從頭頂百會穴入人體。
第二,站在高樓、高處面嚮南方,打開窗戶,陽氣可隨光照從皮膚進入人體。
第三,日出時,面嚮東方,做深呼吸,陽氣可從鼻孔及人身皮膚腠理(毛孔)進入人體。
第四,晴天,藍天白雲,立在曠野,做深呼吸,陽氣可從口鼻進入人體。
總之,要去天氣高、太陽光好、南方、東方、嚮光、高凸處去采吸陽氣。
五髒(心、肝、脾、肺、腎)是人體養生保健的重中之重,中醫對五髒養生積纍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與其他學術思想和學科的關係
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源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主旨在於效法自然,而其成功的程度亦决定其養生的效果。
壽命的無限延長說,即源自古代哲學特別是老莊學說。莊子在《天道篇》中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內經》在談到壽無窮期的真人、至人時,說他們能把握陰陽或和於陰陽,即掌握了自然規律,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達百歲而動作不衰、度百歲乃去的一般符合養生之道的人,也要恬淡虛無,這是道、釋二傢清虛為保、清靜無為的思想的體現。
具體的養生原則,除了思想上的要求外,生活中的具體指導則包括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及行不欲離於世等,又與孔孟關於註重飲食的規律、數量、品質,強調精神愉快、兼善天下的積極幹預社會的主張相吻合。結合《[[內經]]》的成書年代來看,這是明顯地受到上述諸傢有關養生主張的影響,並吸收了這些觀點。養生學與相關學科關係:①與老年醫學的異同:二者都研究衰老的原因,探索延緩和控製衰老的途徑、方法,保持老年人的健康、預防老年性疾病的發生等內容;不同點在於老年醫學局限於老年這一特定的人生階段,以此期間的疾病及其診療為研究內容,養生學則不包括治療部分,也不局限於老年這一年齡段。②與康復醫學的異同:康復醫學的研究對象特指疾病已被控製而其造成的影響尚未得到完全糾正這一特定領域,如病愈後衰弱體質的復壯,骨折愈後關節僵直、肌肉萎縮的恢復,腦出血停止後喪失功能的恢復,人工替代部分(如假肢等)的功能鍛煉等。其中如體質的復壯也屬於養生學的內容,而其餘的則更接近於治療學的內容。至於人工肢體及其功能鍛煉,則屬於西醫學中伴生的問題,古養生學中無此內容。③與預防醫學的異同:預防醫學更重視如何預防疾病,如各種預防藥物的研製與應用、各種控製病因的手段等;養生學雖也包括強身防病的內容,但卻衹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養生學雖然涉獵廣泛,但不如預防醫學針對性強。④與體育鍛煉的關係:應該說,一般的體育鍛煉不問其形式和內容,都是從強身健體出發,如遊泳、登山、跑馬、射箭、下棋、打拳,均是養生的內容。但體育中的競技,則更在於决出勝負,在於體能的最高表現,已與養生目的不同,也不一定能達到長壽的目的。另外,如武術、技擊等雖與太極拳相近,但重在打鬥、製敵取勝,是防止被武力傷害意義上的預防,而不是防止被疾病傷害意義上的預防,故而不屬於養生學的範疇。正如同弦歌自娛可以養生,而音樂戲劇不屬於養生學一樣。
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保生、壽世的意思等。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的意思。總之,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達到保養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就是將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達到《內經》所說的“治未病”的境界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署,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生産生於上古先民為抗禦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藥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在養生學中強調“治未病”,防重於治,提出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理論;諸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又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日:“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再如《靈樞·歲露篇》載:“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曰:“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瘧。”以上道出了:“天人相應”養生依據,提出了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要適應外在環境,人體內在環境必須要統一,這就要求五臟六腑機能互相聯繫,以互相製約,保持相對平衡和協調。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日:“陰平陽秘,精神乃洽。”的道理。《素問·刺法論》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素問·評熱病論》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人體正氣,來源於五髒,五髒堅強,血氣充實,衛外固密,外邪無從侵入,疾病則不發生,健康則有保證。藥膳與養生的特點 養生法則與方法中醫學的整體觀理論強調人體平素必須註重四時的氣候變化去適應,避免外邪侵襲,是養生的法則,應該遵循,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鼕養陰,以從其根….-”。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鼕養藏氣,利用外界環境因素,增強體質。總的來說:
一:要順應春夏秋鼕的變化,與所處的節氣和諧,始終保持融入自然的的狀態。這部分占了養生的十分之七,所謂“三分調七分養”之七
二:保持和諧的心態隨遇而安,保持健康的心理。這部分占了養生的十分之二,即“三分調”的個人調養部分
三:及時調理身體失衡之處,使人體在變化的時空中處於平衡狀態。這部分占了十分之一。
可喜的是從2004年5月開始,國傢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國傢衛生部,與北京大道堂中醫養生研究院共同舉辦了四期養生培訓班,至此養生這一職業正式被國傢批準,命名為“養生師”。
氣功養生史
氣功,作為醫療保健,其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唐堯時期,奠基於春秋戰國,以後歷代有所發展。遠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醫學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關於氣功的論述。道傢的老子、莊子,都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氣功,如《老子》中的“虛其心,實其腹”、“緻虛極,守靜篤”、“專氣緻柔,能嬰兒乎”,《莊子》中的“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等,均是講練功的。現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鍛煉的,要數戰國初年石刻文中的《行氣玉佩銘》。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一批簡帛醫書中,就有描述氣功的帛書帛畫。《黃帝內經》中亦有不少地方與氣功有關,如《素間·刺法論》的“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嚮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後下津令無數”等。氣功一詞,首見於晉時許遜《淨明宗教錄》的“氣功闡微”,但這一詞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現代纔盛行起來;在古代,仍稱為導引、吐納。服氣等。葛洪在其《抱樸子》中,對氣功養生的經驗和方法作了較詳細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輯錄了六朝以前的氣功養生經驗,編輯成《養性延命錄》,占該書之半的《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兩部分,有些內容與目前在應用的動靜功法極為相似。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於絶大部分證候下都載有導引、吐納的方法,約有260餘種,可說是隋代以前氣功療法的一次總結。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一書,其中導引、行氣兩節,專論古代氣功。孫氏特別強調“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鍛煉作用。他還介紹了六字訣的具體運用,以及動功“天竺國按摩婆羅門法”計十八勢、“老子按摩法”計四十九個動作。
兩宋金元時代,道教內丹術興起,古代氣功開始融合其中某些部分,這是該時期氣功發展的特點。《聖濟總錄》是北宋政和中官修的方書,捲帙浩大。原書未有咽津、導引、服氣三部分,是專論氣功的。進入明清時代,古代氣功發展的特點是更廣泛地為醫傢所掌握、所應用,氣功養生的專著各在60餘種以上。如《保生秘要》列述了近四十種病癥的導引運動方法。明朝名醫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記載了一些練功方法,提出了“內景墜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的練功體會。清朝汪切庵所著《醫方集解》中,記載了調息功的詳細操作方法和註意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政府的中醫政策指引下,氣功療法更得到了蓬蓬勃勃的發展,被越來越多的人廣泛作為一種強身健體的手段。 |
|
道傢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産生過一定的影響。
道傢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而常常走嚮極端,主張絶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甚至進而反對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否定文明的價值;因反對權威和社會的等級秩序、批判社會弊端而放棄社會責任、淡漠參與意識、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絶任何具體實際的社會改革措施,等等。應該看到,道傢思想中的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的確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
道傢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傢養生的根本觀點。
道傢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1、清靜無為
清靜,在這裏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欲”。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傢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貴柔、返樸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覆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3、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欲緻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傢所倡導的,從其産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病、防病的。
道傢的自然養生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衆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揮補充老莊養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後人。 |
|
在2000多年前的這本《黃帝內經》中就曾提及“七損八益”的養生理論,但書中並沒有具體說明七損八益的內容。直到長沙馬王堆古墓出土的珍貴醫學帛書竹簡《天下至道談》中纔有了“七損”、“八益”房中養生術的具體內容,這是對我國房室養生學理論的重大貢獻。《千金方》二十七捲《房中補益捲八》更加詳細介紹了孫思邈所瞭解的房中術。網上曾流傳著名中醫學者聶文濤與網名石萬嗔的醫生的一段對話《中醫的性技巧與養生雜談》就是關於《千金方》中的房中術的。明代著名中醫龔居中所著的《四百味歌括》曾是無數中醫的入門讀本,而其所著的《福壽丹書》則大量介紹了古代的房中術。
從這些史料上可以看出,古代中醫註重養生的每一個細節。房中術與中醫學具有密切關係。
從現存的文獻資料看,最早提出房室養生學理論的人,當推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精闢地提出了節欲保精的房室養生的根本觀點,這一觀點揭示了人體生命的實質,遂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房室養生學的理論源泉,後世養生學雖有種種理論、觀點和方法,但在惜精受氣這一點上,都以其為宗旨,不管是醫傢、道傢、還是儒傢都不敢違背。 |
|
其實養生不僅是在國內,在國外如今同樣註重養生。德國一位醫學專傢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最近告誡中老年人:想健康長壽,務必動用“保、活、轉、參、睡、調、聽”這七個字。
“保”即保持大腦的活力用進廢退,故中老年人要多用腦,如堅持讀報看書,繪畫下棋,培養各方面的興趣愛好。研究表明,一個經常用腦的65歲老人,其腦力並不比不愛動腦的35歲的青年人差。
“活”是指活動手指俗話說心靈手巧,經常活動手指,做兩手交替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兩半球,有健腦益智、延緩大腦衰老的作用。
“轉”即轉換不同性質的運動在較長時間的單調工作或讀書、寫作後,應及時轉換另外不同性質的活動,使大腦神經鬆弛而不過分疲勞,使腦力保持最佳狀態。散步、做體操等是較好的轉換活動方式。
“參”即參加社會活動和體育活動結交年輕朋友,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脫離孤僻的生活環境。積極有趣的體育活動,可促進疲勞消除,體質增強,身體更健康。
“睡”即睡好覺,保證睡眠充足中老年人要學會有規律地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一天有8小時(老年人10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調”是調節飲食做到粗細混雜,葷素搭配,兼收並蓄,多吃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的紅棗、牛奶、豆漿、蛋黃、桑葚、芥菜、芝麻、鬍桃仁、百合、豬腦、豬心、木耳以及大部分蔬菜水果;少吃些動物脂肪和含糖類食物。
“聽”即聽優美動聽的歌麯優美的旋律可調節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使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歡樂感覺。(
道教養生:現在道教養生最有名氣的老師是:
朱鶴亭:道號玄鶴子,國際著名養生學家、中華醫學家、食療學家、玄學家、武學家。自幼承受傢教,熟讀四書五經,習醫、武、堪輿(風水)學、道傢養生學術。在北京大學學習時期,研修中西醫理論,潛修老莊哲學,道、佛學經典。在大學任教及調科研機構工作時期,利用假期、業餘時間在下農村,走城市,採藥、療疾的實踐中,善於結合中西醫理論診斷病癥,長期運用食養、食療、點穴、針灸、中草藥等施治病癥歷經數十年。曾給中央領導幹部治愈過多種疑難疾病。同時有多國國傢元首、政府要員慕名就醫,得到良好醫治。朱老為將畢生所學傳授於後人,總結前人經驗,將自己有關養生、中醫行醫心德先後著書,廣泛流傳於社會。在著書的同時朱老在香港《信報》寫有“養生之道”“拉闊健康”專欄、在香港《東方新地》寫有“玄鶴子傳奇”“素男玄女”“耳聽八方”專欄。在香港《東方日報》寫有“飲寶食補”專欄等。通過現代傳媒傳播中華養生、醫學、武學文化,衆多海外媒體(如美國CNN、日本NHK、英國BBC、亞洲電視、無綫電視、華娛電視)對其進行采訪及專題現場直播。
近30多年來,朱老曾多次應邀赴東歐國傢講授運動醫學。定居香港後,多次應邀赴日本、美國、泰國、新加坡、德國、柬埔寨、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英國、韓國等國傢及臺灣、香港地區講學,並受到高度贊揚。
在研究中醫學的同時,朱老還不斷研究周易及中國古代道傢——玄學文化,並不斷以科學的方法將其融入到中華醫學、食療學、養生學和武學中。朱老尤擅道傢秘傳點穴和養生療法,同時配合食療等方法從而收到獨到的奇特療效。此外對風水和養生及未來學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
中醫養生音樂
音樂與人的心理、生理有着密切的聯繫。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就記載着:“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角、徵、宮、商、羽五音稱之為“天五行”。
道教養生
道教,是一種發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與儒教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着主導地位的宗教.道傢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
道傢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1、清靜無為
清靜,在這裏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欲”。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傢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貴柔、返樸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覆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3、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欲緻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傢所倡導的,從其産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病、防病的
養生箴言
1、以默養氣,以瞑養血,以睡養精,以靜養神。
2、名過傷肺,色過傷腎,財過傷肝,食過傷脾,睡過傷心。
3、肺病者宜逃名,腎病者宜戒色,肝病者宜散財,脾病者宜節食,心病者宜減睡。
4、減食以助藥,增睡以節耗。舒以養體,緩以卻勞。
5、無病時以勞動養陽,有病時以安靜養陽。動能生陽,亦能散陽。靜能傷陽,亦能斂陽。
6、病有百藥不痊者,當靜室問心,知因達果,可以無惑。治法宜在懺悔中求之,體力不足,輔以心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云:緻心一處,無事不辦。治病亦如是。
7、子曰: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言少年人也。少男在卦為艮,陽氣在外,陰體未成,最忌陰氣感召。是以遇少女則為損,遇長女則為蠱,遇老女則為剝,皆陽損陰傷之象也。當以師友之道導之,使進於學,則遇中男為(開)蒙,遇長男為頤(養),遇老男為大畜(存),皆陽生陰長之象也。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之謂歟?
8、肺病者宜逃名,名人每多言,言多則損肺氣;腎病者宜戒色,色鬼每虧精,精虧則損腎氣;肝病者宜散財,財主每使氣,氣盛則損肝氣。脾病者宜節食,食客每多納,納多則損脾氣。心病者宜減睡,睡蟲每多眠,眠多則損心氣。
9、雨,天氣之降也,過降無疏泄之途,則發為澇,在人為水腫,治當溫升地氣,宜真武湯之屬;雲,地氣之升也,過升無斂降之路,則發為旱,在人為氣脹,治宜涼降天氣,宜生脈散之類。腫脹關乎陰陽升降,天地交通,宜於根本處求之,不可見腫但言利水,見脹惟知破氣也。萬病皆當作如是觀。
生活細節巧養生
以坐養神 適當地靜坐休息,能使人心平氣和、精神愉快、煩悶消除等。坐姿可端坐、靠坐、盤坐等,但每次坐的時間不宜過長。入座時,動作要輕、平穩,入座後姿勢要端正、自然,上身正直,自然放鬆,下肢自然屈麯,不要含胸弓背。
以立養骨 適當地站立,可使骨骼肌産生縮張運動,激發身體的新陳代謝,疏通經絡,還能使氣血下行,血壓降低,有利於大腦的休息。站立時,身體應自然、平穩、端正,兩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傾斜,兩下肢受力均勻,不宜固定某一側。
以臥養氣 臥姿一般以嚮右側臥,雙腿微彎最合理。這種雙腿微屈,脊椎嚮前彎的姿勢,可使全身自然放鬆,心髒不受壓,有利心髒排血,對食物的消化、體內營養物質的代謝和吸收大有益處。
以行養筋 不拘形式的步行,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鍛煉,對身體的新陳代謝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並能提高機體的抗病作用。
養生-飲食方式
營養組合+巧選脂肪+三餐定量+涼吃有益+細嚼慢咽+多吃多動+少食多餐+攝足微量營養素=健康+健美
肥胖是人體健康的大敵。為保持身材的苗條、健美而過度節食,又能引起一係列不良的後果。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有着良好的身體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營養組合:埃及著名學者努福爾經過長期研究指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對健康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關鍵在於巧妙組合,即將富含油脂的食物與豆類蔬菜組合,盡量避免和米、面、土豆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吃。這樣既能增加養分攝入,又有利於減肥。
巧選脂肪:完全不吃脂肪既不可能、又損害健康,興利除弊的辦法是巧妙選擇。據營養學家分析,脂肪分三類:第一類可大量增加人體脂膽固醇含量,如各種畜肉及其製品,奶油與乳酪中的脂肪;第二類對人體膽固醇含量影響甚微,如雞肉、蛋類和甲殼類動物脂肪;第三類是能夠降低膽固醇的脂肪,如橄欖油、玉米油和大豆油等。
三餐定量:合理掌握三餐的進食量是保持健美的又一關鍵。不能因個人的喜好,而導致每天的進食量相差懸殊。據測算,青年男女一天的進食量大致如下:糧食500剋,蛋1個,瘦肉100剋,魚150剋,豆類200剋,蔬菜500剋,牛奶200剋,植物油25剋。
涼吃有益:熱食可增加人體熱能,吃冷食要先經過熱化纔進入消化過程,因而能消耗掉一部分熱量。就是說,冷吃耗能,特別身體較胖者在炎熱的夏季更應多采取涼食。但應註意涼食不能過冷,過冷的食物刺激胃腸。
細嚼慢咽:咀嚼能夠消耗一定的熱能,吃同樣的食物,細嚼慢咽比狼吞虎咽更有利於保持體重適中。據日本瑪麗娜醫科大學營養學教研室中村丁次觀察,肥胖男子用8至10分鐘吃完食物,瘦人需咀嚼13至16分鐘;對同一種食物,肥胖者衹咀嚼7.7至8.1次,瘦人卻要咀嚼8.9至9.4次。限製胖人進食速度19周後,男子減重可達4000剋,女子減重達4500剋。
多吃多動:雖然暴飲暴食不利於體重穩定,但有不少人難以避免,怎麽辦呢?合理的辦法是犧牲下一餐,以抵消上一餐攝入的過多熱量。為了不影響健康,以犧牲晚餐為妥。一來偶爾餓一頓對人體無礙,二來晚上入睡後消耗的熱量很有限。而最根本的辦法是多運動,研究表明,胖人與瘦人在夜間消耗的熱量大致相等。關鍵是在白天,胖子活動少,身體內部活動趨於緩慢,以至熱能積存轉化為脂肪。
少食多餐:將同樣多的食物分成五次以上吃,比起一日三餐,養分攝取不受損失,但體內産生熱量要少得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每天進餐少於三次者,57.2%患有肥胖病,51.3%膽固醇增高;進餐五次以上者,肥胖的發生率為28.8%,膽固醇偏高者僅為17.9%。原因在於,每餐進食量減少,可降低血中胰島素水平,從而增加脂肪酸燃燒。
攝足微量營養素: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肥胖與某些微量營養缺乏有關,如維生素B1、B6與尼剋酸等,它是脂肪分解的“催化劑”。鈣、鐵、鋅等礦物元素也是體內能量轉化的必需物質。這些微量營養素主要分佈於粗糧、野菜、緑色蔬菜及幹果之中,故三餐宜多樣化,堅持葷素搭配、粗細相間的搭配原則,餐外也可以吃一些富含微量元素瓜果、幹果。 |
|
yangsheng
養生
health preserving
根據中醫理論,運用調神、導引、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等方法的中國傳統保健方法。
|
|
- n.: preserve one's health; keep in good health
|
|
- v. se maintenir en bonne santé, prendre soin de sa santé, nourrir en soi le principe vital
|
|
氣功 | 健身 | 百科大全 | 大雁氣功 | 健康 | 睡眠 | 生理 | 長壽 | 農歷 | 二十四節氣 | 農業 | 氣象術語 | 佛教百科 | 飲食 | 茶 | 保健 | 飲品 | 運動 | 體育 | 武術 | 健身氣功 | 生活百科 | 美容 | 女性 | 人體常識 | 疾病 | 更多結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