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 : 中國風景名勝 : 陽泉 : 營海鎮 : 安丘市 [顯示全部] > 關王廟
目錄
No. 1
  關王廟聯繫方式地址:陽泉市郊區白泉鄉林裏村南玉泉山腰關王廟投訴電話陽泉旅遊投訴電話:0353-2010110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關王廟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王廟又名關帝廟,俗稱老爺廟,位於陽泉市郊區白泉鄉林裏村南玉泉山腰。廟座西南朝東北,背山面阜,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分內外兩個院落。建築以關王正殿為主體,由獻殿、過門馬殿、南北配殿、圍插廊以及外院的戲臺、大門、忠恕牌坊、落箭亭、飲馬亭等,組成了一座錯落有緻,氣勢雄偉,左右對峙,佈局合理,並且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宋代及明、清木構建築群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王廟建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重修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元、明、清代屢經修葺。正殿為宋代原構原貌,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檐廊深一間,顯得深幽肅靜。四椽伏接乳頭用三柱,闌額轉角不出頭,五鋪鬥拱作雙抄,殿柱檐椽有捲剎。板門寬厚嚴實,窗為三棱直欞。平梁上蜀柱甚細,脊部負荷主要由叉手傳遞。檐角升起顯著,歇山式殿頂舉折平緩。宋代齒紋式滴水瓦與荷花枝葉勾頭瓦四檐沿用。九脊十獸四套頭,設計獨特,溢彩流光。整座建築用材肥碩,平穩嚴密,層次分明,製作規整,顯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據傳,關王廟是魯班爺顯靈時建造的,廟成之後,正殿出現了“鋸沫面柱”、“亂砍椽”、“裏外尺寸一般大”之超人的建築技藝。這個有趣的建築傳說,為關王廟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使人留連探討,迷惑不解。
  
  廟宇寬約45米,長約90米,占地面積4050平方米。中軸綫上從前至後分為外院、下院、上院三部分,由低而高層疊而進。其主要建築外院有樂樓、牌樓;下院有馬殿(山門)、鐘、鼓二樓,東西有配殿三間;自下院甬道可達上院,上院中軸綫上有山門、獻殿、正殿(關帝殿)。廟內建築惟上院正殿保存完整,配殿僅存北側。
  
  現存正殿為北宋宣和四年(1122)重建,後在元、明、清、民國時期屢有修繕補葺。該殿座西北嚮東南,由臺基、殿柱、梁架、屋項四個部分組成。殿身寬、深各院校間,通寬11.03米,通深12米。六架椽,平面呈正方形。殿廟前檐廊深一間,檐下4根粗大的虎頭圓柱支撐着龐大笨重的立臥欄板,鬥拱杉椽;檐內下是寬厚嚴實的虎頭釘大紅高大紅廟門,兩側窗戶鑲嵌着粗獷的宋式破子直欞;平梁上瓜柱甚細,部負荷主要由叉手傳遞;殿外4個檐角高挑,24組穩固的五鋪鬥拱承托着正殿四面224根丈椽出檐;殿頂正兩端蟠麯的竜吻,瓢盆大口直吞花上8條仰鼻皺眉、雙目圓瞪的小竜,中設置金獅馱寶瓶三齒鐵叉吉祥物,四檐用宋代齒紋滴水與虎頭獸面勾頭交替鋪設。殿內四壁,繪有關羽故事壁畫,為清代所作,今大部已毀。
  
  整個廟宇建築結構平穩嚴實,精細規整,外觀典雅古樸,氣勢磅礴。建築風格部分沿襲唐代之風,大部分保持宋代《營造法式》中的建築規範,是古建築之瑰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殿內塑像齊全,各具特色。關公的金面塑像威武雄壯,氣宇軒昂。關平英姿矯健,風度翩翩。周倉氣勢驚人,不怒自威。其他塑像衣冠楚楚,面姿各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關王廟已經歷了924個風雨春秋,是我國千萬座關帝武廟中,保存最早的一座紀念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省、市、區先後撥出專款進行了全面的修復保護,使其成為全國僅存的宋代關王廟。古老絢麗的關王廟,顯示了炎黃子孫精湛的建築技藝,閃耀着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No. 2
  【文物古跡-關帝廟】
  關王廟又名關帝廟,俗稱老爺廟,位於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白泉鄉林裏村南玉泉山腰。廟座西南朝東北,背山面阜,占地面積近7000平方米,分內外兩個院落。建築以關王正殿為主體,由獻殿、過門馬殿、南北配殿、圍插廊以及外院的戲臺、大門、忠恕牌坊、落箭亭、飲馬亭等,組成了一座錯落有緻,氣勢雄偉,左右對峙,佈局合理,並且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宋代及明、清木構建築群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王廟建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重修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元、明、清代屢經修葺。正殿為宋代原構原貌,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檐廊深一間,顯得深幽肅靜。四椽伏接乳頭用三柱,闌額轉角不出頭,五鋪鬥拱作雙抄,殿柱檐椽有捲剎。板門寬厚嚴實,窗為三棱直欞。平梁上蜀柱甚細,脊部負荷主要由叉手傳遞。檐角升起顯著,歇山式殿頂舉折平緩。宋代齒紋關公像式滴水瓦與荷花枝葉勾頭瓦四檐沿用。九脊十獸四套頭,設計獨特,溢彩流光。整座建築用材肥碩,平穩嚴密,層次分明,製作規整,顯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據傳,關王廟是魯班爺顯靈時建造的,廟成之後,正殿出現了“鋸沫面柱”、“亂砍椽”、“裏外尺寸一般大”之超人的建築技藝。這個有趣的建築傳說,為關王廟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使人留連探討,迷惑不解。
  殿內塑像齊全,各具特色。關公的金面塑像威武雄壯,氣宇軒昂。關平英姿矯健,風度翩翩。周倉氣勢驚人,不怒自威。其他塑像衣冠楚楚,面姿各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關王廟已經歷了924個風雨春秋,是我國千萬座關帝武廟中,保存最早的一座紀念性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省、市、區先後撥出專款進行了全面的修復保護,使其成為全國僅存的宋代關王廟。 古老絢麗的關王廟,顯示了炎黃子孫精湛的建築技藝,閃耀着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鄉鎮-關王廟鄉】
  高新區關王廟鄉地處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駐馬店市腹地,南接市區。總面積69.1平方公裏,耕地面積7.1萬畝。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3.73萬人,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04.4毫米,無霜期220天左右,氣候自然條件優越。碧波蕩漾的小清河從中部流過,兩岸樹木蔥鬱,景色宜人。資源豐富,歷史悠久。關王廟 鄉所處的駐馬店市盛産小麥、玉米,被譽為“豫南糧倉”,境內建成有四個兩千萬噸級省級糧食儲備庫。芝麻、花生産量居全國第一。據記載,北宋時期關王廟已成鎮,商賈雲集,貿易繁榮,境內有關公廟、擱鐘寺、九竜口等古跡遺址,文化底藴沉雄。 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南距武漢機場280KM,北距鄭州機場160KM。更有千載難逢的機遇,由於駐馬店市城市中心北移的需要,關王廟鄉於2002年元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由遂平縣劃歸駐馬店市驛城區,又於2002年12月6日劃歸駐馬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關王廟已成為駐馬店新城區規劃建設的中心,區位優勢更加凸現出來。境內建有35KV、110KV變電站各一座,西氣東輸豫南支綫穿境而過。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駐馬店市中心大道(文明路、十三香路)北環綫、西環綫、東環綫縱貫全鄉,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京廣鐵路駐馬店貨運北站在本鄉境內,大宗貨物運輸便利。萬門程控電話聯接海內外,建有3座通信基站,寬帶、有綫電視網絡健全,通訊高效快捷,境內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小清河上5座攔河壩可蓄水12萬立方米;利用世行貸款加強灌溉農業二期項目全部完成,板灌渠係健全配套,可直接利用板橋水庫水源,引水流量為3.6立方米/秒。 歷史機遇,千載難逢。黨的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目標的製定,駐馬店行政區劃的變更、行政中心的北移,高新區強力拉動,使關王廟進一步融入城市,走嚮城市,走嚮繁榮,關王廟鄉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市改革開放的的試驗區,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的新城區,發展潛力最大、最活躍、最強勁的經濟增長區,駐馬店知名企業、高新技 術産業的集中區,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的示範區“五個定位”要求,搶抓機遇,負重奮進 ,必將迎來飛速發展的春天。
近義詞
關王廟
關王廟
包含詞
關王廟鄉關王廟村關王廟路
關王廟街定襄關王廟林裏關王廟
關王廟和吳王塔定襄關王廟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