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淮安 >淮安市區 > 關天培祠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關天培祠投訴電話 淮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517-3605355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關天培祠景區榮譽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關天培祠開放時間 08:00-17:30 關天培祠最佳旅遊時間 四季皆宜旅遊,尤以春暖花開或秋風送爽之際為佳。 關天培祠美食 淮安,作為人文薈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敬愛的周總理故鄉,人傑地靈、風光秀美、物産豐富,千百年來,這裏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是名揚中外的淮揚菜係的發源地之一.淮安菜是淮揚菜係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端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青蓮崗文化”,至遲在距今六千多年以前,當地先民已用陶器烹飪,經過數千年的變遷,至明清時期成為體係完整、風格獨特、享譽南北的獨立流派,和揚州等地一道,為淮揚菜係的最終形成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淮安菜講究選料和前期加工;講究刀工的合理運用;講究火候的恰到好處;講究調味的和合多變;講究菜式的豐富多彩。其中的“軟兜長魚”、 “平橋豆腐”、“雞腿扒烏參”、“開洋扒蒲菜”、“朱橋甲魚”、“生熏白魚”、“風白魚”、“清炒黃瓜魚”、“白煮淮鮎”、“拆骨掌翅”、“燉傢野”、“叉烤長魚方”、“欽工肉圓”、“文樓湯飽”、“淮安茶饊”、“淮餃”等,早已成為淮揚菜的經典代表。《清稗類鈔》錄有全國五大名筵,淮安就獨占其二,一為全鱔席,一為全羊席,與燒烤席、燕窩席、豚蹄席齊名天下。
  
  楚州城內市東街有一座古樸肅穆的祠堂--關忠節公祠,為紀念民族英雄關天培所建。原為三間大殿、兩間廂房,被古色古香的花墻小院護圍着。神臺上,關天培官服塑像栩栩如生,兩旁一對親隨,分別執劍捧書。享殿門上懸有"關忠節公祠"長匾額。殿兩旁懸有大書法傢周木齋書寫的林則徐的楠木輓聯。
  
  關天培生平:
  關天培(1781-1841)字仲因,號滋圃,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行伍出身,歷任蘇鬆鎮總兵、署江南提督、廣東水師提督等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他率領清兵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1841年2月25日在廣州虎門靖遠炮臺與英軍作戰中以身殉國。 關天培是我國海防建設的先驅之一。在他就任廣東水師提督之前,廣州海防形同虛設。
  1834年9月,英軍的兩艘戰船竟然越過虎門各炮臺,“直抵黃埔,守臺官不能禦,乃燃空炮以懼之”。外夷的入侵和國防的廢弛,使關天培深為憂慮,他受任之時,就命夫人和兩個兒子侍奉母親吳氏回故裏,自己則“衹身赴粵莅任”,肩負經營海防、抵禦外侮的重任。
  到任之初,就親涉重洋,實地勘察,從“禦敵之道,守備為本,以逸待勞,以靜製動”的原則出發,從兩方面着手整頓防務。一是審時度勢,修築炮臺,增強武備。他針對水道寬、火炮射程短、炮彈不能連發等弱點,提出增建、改建炮臺,設置鐵鏈、木排,調整炮位,添鑄重炮等有力措施,使慮門要塞10座炮臺聯絡一氣,形成三道防綫,大大加強了守備力量。二是整肅軍紀,撤換貪官,裁減老弱,訓練士卒。他認為“設守固宜扼要,防禦尤貴得人,必須操練有方,以期臨時施放得力”。他研究並繪製了各炮臺的形勢位置圖和《秋濤浴鐵圖》、《中流擊楫圖》等攻守陣勢圖,規定每年舉行兩次大規模水陸軍事演習,進行守衛、出擊、配合、策應等訓練。他還把有關奏稿、書稿、告示、制度、圖式等,編成《籌海初集》4捲,供官兵學習。經過關天培的苦心經營,改變了廣東海防武備廢弛的舊觀,軍隊作戰能力增強,虎門要塞氣象一新。在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的一年半中,英人多次尋釁,均未得逞。“功高靖海長城奇”,這是林則徐對他的贊語,也是當時朝野上下的一致公評。
  在禁煙運動中,關天培是林則徐的得力助手。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從18000年到1839年的40年間,鴉片的輸入量由4000餘箱增4多萬餘箱,吸食鴉片的,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工商優隸,嚴重危害國民健康;同時,又使得大量白銀滾滾外流。1839年3月,林則徐受命禁煙,關天培全力以赴,積極支持。林則徐對販賣鴉片的調查、研究、稽查、防堵、收繳、焚毀、懲戒,都與關天培商議,或依靠關天培進行。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海灘收繳237萬多斤鴉片全部銷毀,顯示了中國人民禁煙的决心和反對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關天培切實加強戰備,以為後盾。他在江面狹窄險要的地方設置木排鐵鏈,釘了梅花樁,把裝滿石頭的船沉入河底,阻止敵艦通航。常駐虎門20裏外的沙角炮臺巡防彈壓,間赴30裏外的穿鼻洋來往稽查。11月4日,英軍兩艘兵艦開炮襲擊中國水師,關天培率四艘戰船奮勇迎擊,他身先士卒,“親身挺立桅前,自拔腰刀,執持督陣”,擊傷一艘敵艦,多名侵略軍落水而死,十來天內,共進行了6次海戰,我方都獲全勝。從而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滅了侵略者的威風。關天培還組織船民漁民,訓練了一支5000人的水勇,教他們襲擊敵艦和刺探敵情的技能,以協助水師作戰。1840年2月,他們火攻通敵、資敵匪船廠23衹,擊斃、生擒漢姦十多人。6月,又再次出洋夜襲。由於廣東海防鞏固,無懈可擊,英軍侵略陰謀難以得逞,便率兵嚮北進犯。
  不久,英軍占領定海,戰艦直抵天津海口。這給了以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為首的投降派攻擊禁煙派和禁煙運動的藉口。他們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的罪名,撤了林則徐的職,任命投降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去廣州負責和議。他一反林則徐之所為,在軍事上實行撤防,裁減兵船三分之二,遣散全部舵工水勇,拆除海口的木排和鐵鏈,起出水底暗樁和載石沉船,炸毀射程遠、火力強的火炮,一些要地的駐軍也被撤走,還嚴禁軍民嚮侵略者攻擊,連炮臺號炮也不準放,聽任英船探測內河水道,使林則徐、關天培苦心經營的廣東海防毀於一旦。
  1841年1月,英軍攻陷大角、沙角炮臺,虎門危在旦夕,關天培憂心如焚。他决心死守虎門,遂從虎門寨水師提督署,移駐靖遠炮臺,親臨前綫指揮。2月25日,英軍乘着順風漲潮,蜂擁而來,用密集的炮火嚮炮火臺轟擊,彈如雨淋。關天培“為飛炮擊中,殞絶於地”。
  關天培犧牲的消息傳到廣州,已被撤職的林則徐悲憤滿腔,揮毫寫下一幅輓聯: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註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檻,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如今,林則徐的這副輓聯,仍鎸刻在淮安關天培傢祠的門柱上。關天培英勇抗擊英軍侵略,臨危不懼,誓死報國的愛國行動,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可徵服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氣節。人民永遠懷念這位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將領。
No. 2
  古樸肅穆的祠堂--關忠節公祠,是為紀念在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關天培將軍而建造的。
  關天培,字仲因,號滋圃,1781年生於淮安府山陽縣(今楚州區),小時候因傢貧讀書不多,1803年考取武庠生。後入伍當兵。當兵後,因年輕力壯,又懂作戰技術,並善於帶兵打仗,得以逐級提升,1834年受命任廣東水師提督。在任六年,整束軍紀,精心設防,將廣東海防建設得固若金湯。林則徐到廣東禁煙後,關天培積極配合林則徐收繳、銷毀英商鴉片。1839年11月,侵華英軍挑起穿鼻洋海戰,時約半月,接仗六次,關天培身先士卒,把裝備精良的英國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在以後的接仗中,關天培又在船民漁民的配合下,屢創英軍,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侵略者的威風。後由於清廷腐敗,林則徐受到誣陷,被革職。琦善接替林則徐之職後,賣國求榮,將關天培苦心經營的軍隊和海防設施全部破壞。1841年2月25日,英軍乘海水漲潮,發動進攻。關天培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率部死戰,親操火炮,怒呼殺賊,“身受數十創”,“血淋漓衣甲盡濕”,後英軍衝上炮臺,關天培胸膛又被敵人“刺刀刺傷”,壯烈犧牲。
  道光皇帝聽此噩耗,亦感到失去一位將纔,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御制祭文,祭奠關天培。並且對關天培“優恤子騎都尉兼一云騎尉,世襲職位,並給關天培忠節謚號,入祀昭宗祠(位於北京崇文門內,祀將帥之臣)”,後又在虎門建立祀關天培專祠,且“賜葬如禮”。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忠節公之子遵其祖母吳太夫人遺囑,用朝廷所發撫恤金和從家庭、親友、有關部門籌藉的資金在縣東街建造了“關忠節公祠”,以祭祀民族英雄關天培。
  關忠節公祠大門南嚮,大門對面原為照壁,照壁南有一空地是為祭拜忠節公的官員臨時停放轎、馬的地方。原門廳為三間兩面有獅子盤球石筍,門上有獅子頭門環。門廳內正中有一柵欄,兩面為忠節公的執事牌。祭拜的官民從木柵欄兩邊進入祠堂。門廳內南檐上方面對大殿並排有三塊匾額,中間為“謚忠節”,左首為“敕封振威將軍”,右首為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賜號“法福靈阿巴圖魯(係滿語,指對英雄的美稱)”。庭院內西有廂房六間,東有廂房三間,廚房兩間,在門廳東側有一偏門,平時由此出入。
  在祠堂庭院的北邊是三間大殿,正中為一高六尺的神臺,神臺上有金絲楠木製作的碧紗櫥,內安放着關天培官服塑像,神采奕奕,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兩旁是兩個侍從塑像,一侍從手持寶劍,一侍從手托兵書。塑像上方梁上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御書匾額一塊,上書“為國捐軀”四字。在神臺兩旁懸挂林則徐聽到關天培殉難的噩耗,悲痛欲絶,憤而揮筆寫下的一副輓聯: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註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土稟,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聯語如泣如訴,然而也鋒芒畢露,矛頭直指琦善等一夥賣國賊。
  關氏後裔建關忠節公祠製作此聯懸於祠堂中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惹起禍端,請當時淮安的大書法傢周木齋重新書寫此聯時,策略地將“何人”改成“何時”。現懸於關祠的林則徐的輓聯即是修改後的了。民國時,原國民黨江蘇省教育廳長周佛海亦製一匾懸於塑像上方二梁上,上書“威震華夷”四字。
包含詞
關天培祠墓